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子女文章

2022/12/20经典文章

子女文章(精选20篇)

感悟父爱

文/细草微风岸

父爱无言,父爱常以他独有的沉静,诠释着父爱的责任。父爱越是深沉,越是含蓄,你才会在某一瞬间,突然发现父爱的深重与伟岸。父爱无法用华丽的词藻来描述。男人对子女的感情都是深沉而宽广的,他们只懂得默默的付出。父爱如山,巍巍山峦挺拔昂扬直冲云霄,让你无法不接纳。这是一种豪迈的气度,让你感受到神秘、向往,甚至有些高不可攀。

父爱如风,来无踪去无影,但常常会飘散于家庭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父亲在全家人就会感到欢心鼓舞、如沐春风。

父爱如云,淡淡地飘浮于你生命的天空中,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一抬头,便能看见他那如云般纯净的关爱。

父爱如墙,一堵温柔宽厚,让你永远可以放心依赖的墙,只有当你离开的时候,才知道那堵墙的重要。

父爱如茶,只有慢慢品过后才能体味其中的甘甜与醇香。

父爱如光,父爱中酝酿的是一种博大的光泽,在你迷茫时为你指明前进的方向。

父爱像丁香,只有当岁月走过,你才渐渐品出那淡淡的清香。

父爱像细雨,润物无声,深情无言,却在你的灵魂深处为你撑起一片绿荫。

父爱像松树,他用那高大粗壮的身躯在风雨飘摇中,为你遮风避雨。

父爱像名着,只有细细品过之后,才能感悟他的博大精深,领略生命与爱的厚重。

生活中母爱无微不至、触手可及,散发着浓郁的芬芳。而父爱却深深藏匿在父亲严厉的眼神中,只有当岁月走过,你才能渐渐明白其中的寓意。

都说母爱伟大,有时候父爱比母爱还要伟大!他以一种看似无言的沉默,实则坚强无比的意志,为孩子把握人生的脉搏,遮蔽风雨托起彩虹。父爱是无言的情怀,是沉默的码头,在你胆怯时,给予你启航的勇气。

父爱永远都是沉默的。父爱虽然没有母爱那样的细腻,却比母爱更加厚重。当你以一颗真挚的心,仔细体会和感悟那份沉默时,你的生命就定将得到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幸福。那沉默之中所蕴含的是热切的鼓励,狠狠的鞭策和殷殷的期望。

有时候,母爱是琐碎的,表现在无数的唠叨中,既让人感动也让人心烦;而父爱却是含蓄的,虽然言语不多,但常常让人无法忽视。由于男女在思想与情感的表达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父母对子女的爱自然也不例外。虽然从外表上看,父爱没有母爱那么热烈与酣畅,但他却把全部的父爱都融入了为家庭生计的奔波忙碌当中。

父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懂得承担责任,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为家人遮风挡雨;父爱之所以珍贵,是因为他用无声的行为给家人带来温暖,教会子女生活的道理。父爱之所以不可或缺,是因为父爱如山,他是子女心目中的偶像,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做出了榜样。

如果说子女是一棵“小树”,父爱就是提供它茁壮成长的土壤;如果说孩子是一个“巨人”,父爱就是他脚下得以站立的肩膀。父爱的深沉、父爱的伟岸、父爱的弘远,如同生命的镜子,永远给子女于启迪和教诲。

最爱你的人,最不会开口说爱你

文/赤尧臣

前不久回了一趟老家。临走前,爸妈像往常一样在车的后备箱塞满了食物。车要拐出村口时,我还能从车镜里面看见站在远处的两个影子。

这一刻,勾起了儿时的回忆。

小时候爸妈去市里赶集,我都跟着去。如果不让我去,我就哭着追赶他们,直到他们消失在我的视线里。

儿时,这是一种依恋。就像如今,他们舍不得我。

这是默默无言的爱,刻在心里的牵挂。

“家里一切都好。”“我们在家很好。”“我们等你回来。”

这三句话,是父母对我说过最多的话。父母总在电话里告诉我,他们过得很好,我对此也深信不疑。

在我的印象里,父母卖点粮食就能给我交学费,父母的身体特别好,我去再远的地方他们都放心。

后来我才知道,我远离家乡求学时,家里的良田遭遇大旱颗粒无收,我的学费是父亲蹬着自行车行驶百里路给我凑齐的。而在我决定去远方工作的那晚,父亲的一盘花生米吃了四个小时,母亲给我准备的被套印着深深的泪痕。

我才懂得,放手让我远走的父母,渴望我远走他方,又盼望我常常回家。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明白:父母对子女的爱,不会因为距离而减少,不会因为岁月而转淡。它一直都在那里,被稳稳地安放着。

这份爱,是放学归家时门口的翘首以盼,是离家归来进门时冒着热气的饭菜,是相对无言时憨厚的笑脸。

“我先挂电话了,现在有点忙。”“最近一直要加班,有空再回家。”“等我忙完了,再给打你电话。”

类似这样的话,大概是子女对父母说过最多的话。每次爸妈来电,总是匆忙说完几句就挂断了。

想一想,你对父母说了多少次改天联系。改天,是哪天?改天,在父母心里,是一种寄托,是一种希望。可在子女心里,是一张空头支票。有时或许是真的忙忘记了,可在乎你的人却把它当成了约定。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我们都以为改天就可以去做。你以为今天和明天会一样,那是因为意外没有来临。

何为意外?

毫无防备,有的人就跟你说了再见。人生有太多猝不及防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

别把喜欢的事留到最后去做,别把最重要的人留到最后去疼。

对父母来说,子女就是生命的全部。

有人问我:何时突然就意识到自己被父母深爱着?我回答:爱藏在细节里。

是凌晨出门的一声叮嘱,是夜晚归家的一盏明灯,是院子里晒着的萝卜咸菜,是床上铺着的干净被褥。

这看似普通寻常的痕迹,都是无言却最深沉的爱。

最爱你的人,最不会开口说爱你。父母是你不用花心思去对待却最爱你的人。

父母对子女来说,可能就像一间屋:你住在里面,它为你遮挡风雨,抵御严寒。

在一次次的离别中,我们更能领悟到父母情长。

心底的父亲

文/申宗鹂

父亲的墓在家乡郊外大山的半山腰上,今年受疫情影响,出行不便,网上推出了“云祭扫”。其实,每年的清明节,我会用自己的方式在心里祭奠父亲。

父亲生于民国初年,他幼年失怙,十岁在布庄当学徒,满师后,辗转奔波,操持起布匹生意。父亲虽是商人,但他深谙“富不过三代”的道理,不让子女过问生意,一心培养孩子们读书。父亲有一间独立书房,两个书架摆满了书,有《古文观止》、《史记》、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绝版的线装古籍,珍版的世界名著,父亲习惯半躺在藤椅上翻书,颇有鲁迅先生笔下“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意境。

我上初中时,文革开始,母亲在批斗中受惊病故,父亲携年幼的我下放到农村。当时条件极为艰苦,我们父子住在一间茅屋里,老鼠在被床头被脚窜上跳下。物质上的匮乏,精神上的空虚,对年少的我来说,那是一段迷惘的岁月,我看不到未来。父亲深知我的心思,他抽出时间,硬凭记忆准确无误地默写下《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古文名篇,夜里逐字逐句为我讲解,“肚子里多点墨水都没有坏处。”父亲常常这样对我说。他常以《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和《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样的名句来鼓励安慰我,使我燃起了对生活和未来的憧憬。在那个书荒的年代,父亲那一摞摞手抄本显得弥足珍贵,在昏暗的油灯下、在田间,一得空闲,我就捧着读,书籍填补了生活的空虚,也充盈着我苦闷的内心。

文革结束后,我们父子返城,我进了电表厂当操作工。不久,国家恢复高考,这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白天上班,夜间复习,父亲给我弄好夜宵,搬一张藤椅,一边摇扇子,一边等上夜班的女儿回到家后才放心进屋睡觉。阁楼逼仄闷热,邻里间吵嚷纷扰,素喜清净的父亲不堪烦扰,兼之那段颠沛流离的日子将他打熬得油尽灯枯,突发脑溢血,再也没有醒过来。

我强忍着巨大的悲恸,匆匆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又一头扎进书堆,以“引锥刺股”的拼劲考上一所师范院校。拿到录取通知书的一刻,我脑海里浮现出父亲为我讲解诗文的身影。可惜,父亲陪儿子走过了最难熬的岁月,却再也无法与儿子一同分享这份喜悦,思至此,不禁潸然泪下。

毕业后,我在一所中学当语文老师。父亲在世时,常说“家财万贯不如子女成材”,想来,父亲是颇具远见的,我们弟兄几个凭肚里的墨水,衣食无忧,大哥搞科研,二哥当上了博士生导师,二姐也毕业于名牌大学。大家的日子蒸蒸日上,也潜移默化影响了下一代。

在物质上,历经抄家,父亲几乎没留给我们什么,但在精神上,他留给我们子女的是一个取之不竭的宝矿。

父亲是可敬的,永远怀念我的父亲!

父亲节 我想对你说

文/可人儿

今天是父亲节,尽管我不太喜欢过洋节,但唯有父亲节或是母亲节却让我备受关注,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父母,父母对儿女的恩泽是无偿的。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如今已过不惑的我,上有恩重如山的父母,下有尚待成人的犬子,身临其境,感知切切。

我的父母是平凡而伟大的,当我们年幼时,他们怀着对子女的希望,力求为子女的成长而不惜透支自己的体力和精力;当我们成家立业后,可敬的父母,为了儿女的事业发展,而义无返顾的把培育第三代的重任担在了肩上;当我们步入中年,正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他们更是理解自己的子女,没有大事不轻易惊动儿女,还时不时提醒自己的儿女们要注意好自己身体,健康第一。多么可爱而可敬的父母啊!

父爱如山,高大而巍峨,让我望而生怯不敢攀登;母爱如河,细长而源源,让我淌不敢涉足。他们是孺子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在力求最好的同时,总是把最好的给予他们的子女;他们是黑暗中的油灯,为自己的子女们点亮人生道路上的光明,油尽灯枯,在耗尽人生的一切后黯然消失在这个世界之中;父母是铺路石,为儿女们对儿女们没有一丝苛求,为了儿女们的前程,甘愿自己的儿女们踩在他们的身上,为子女们铺平人生的道路。

孝敬父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应该代代相传,因此不管是母亲节也好,父亲节也罢,把它作为孝敬父母的机会之一,让自己的父母品味儿女的一点孝心,是每一个做儿女的最起码的孝道,当然孝敬父母无需时间的约束,应该是永久的。

敬孝道,念恩情

文/肖雨儿

孝,中华民族传承上千年的传统美德,是不需要任何的回报,不需要欺骗,只需要一颗真诚的无怨无悔付出的心。

------题记

孔圣人曾言:“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父慈子孝,尊老爱幼,是人们一直遵守的美德,千百年来,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道德标准。在时代的历史长河中,以孝顺父母,孝顺长辈出名的男子都会受到世人的尊敬与推崇,也许还会使他走上仕途之路。所谓百善孝为先,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最先做到的理应是孝,。如果没有的孝道,就好比一个人没有了灵魂,没有了思想,行尸走肉般的行走于世界上,这样失去生命价值的人,谈何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

尽情欢笑,尽享生命欢悦,在融化心绪的晴阳里,逐渐长大。这种洋溢着满满幸福的家庭,让人羡慕,父母的辛勤付出,只为了自己儿女的健康成长,天底下的父母都像是为了儿女活着一样,这样的他们,如果我们还是没有好好的尽子女的孝心,这能说的过去吗?孔子是极力推崇尊敬父母的,生我们的人是父母,养我们的人同样是父母,我们不要口头说说,实际行动至关重要,只要你在父母工作回家后,为父母洗一次脚,捶一下肩,他们就会心满意足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一滴一滴无怨无悔的付出,怎让我们不感动?作为子女的我们,是否为父母全心全意的尽孝过?其实,想想,父母无时无刻不在关心我们,只有好好的学习,好好的做让我们父母骄傲的小孩,这才弥补了一点点恩情。我们欠父母的太多太多,给予父母的太少太少。听过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让自己去后悔,从现在起,好好的和父母陪伴,好好的孝敬他们。在我们中国,源远流长的孝道文化数不胜数,同样的,只有孝子,世人才记住了他们。孔子是爱父母的,在他的《论语》中,面对宰我的态度,虽然他气,可是也并不是阻止他。孔子不是愚忠的,他对孝道有着自己的原则,毕竟父母是最爱我们的人。他气宰我,但在孔子心中,他孝敬父母会严格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做,他说为父母守孝三年是理所应当的,着只是他认为自己对得起父母恩情的做法,于是,才如此觉得宰我不孝敬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中,常常歌颂父母的只是少数,那默默无闻的爱只是悄悄的融进劳动中。千千万万的父母,为了子女,不辞辛苦,只为子女穿暖吃饱,这种单纯的愿望,如果上天并没有满足他们,只是让他们多了一个叛逆的小孩,就像讨债似的把家里挖空,我相信,他们还是不会舍弃他们,只因为他们是自己的孩子。还好还好,上天有好生之德,总会让他们在最后的关头看到子女的幡然醒悟,于是死都暝目了。这时的小孩,肯定悲痛欲绝,真正作为一个子女,连最基本的孝道都未尽,这着实让人痛心,只是心里怀着念想,再也不能让他们失望了,恩情是念了,亲情确已不再了。为了心安,弥补父母,痛改前非,好好的尽最后的孝心。

午后的阳光暖暖的照射在房间,沏一壶清茶,翻开一本全家的相册,好好的和父母交流,谈心,这样静谧幸福的气息流动在身边,感叹幸好一家人都其乐融融的在一起,这便是最美的幸福,这也是作为子女的我们尽了微微一点孝道。

岁月可以褪去记忆,却褪不去我们一路留下的欢声笑语。只要我们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珍惜父母,爱护父母,好好的孝顺父母,家就是最温暖的港湾。

敬微微孝道,念点点恩情,幸福生活就在身边。

愧对父亲

文/叶柄

出了趟远差回来,准备休息一天再到老家去看看父亲,父亲却先一天进城看病来了。

夜色还未完全褪尽,我扶着父亲去医院看病。从家里到医院有十站路,坐公交车至少要二十分钟。父亲久居乡下,从来没有坐过公交车。这次有病实在走不动了,在我的劝说下不再言语。我扶着他缓缓地坐在公交车上,站在他身后,忽然发现曾经高大强壮的父亲此时淹没在座位里,显得是那么瘦小。公交车在街上左右摇晃地快速穿行,父亲的双手紧紧抓住前排靠背,怯怯地想竭力坐稳。一双我曾经熟悉的手此刻却显得那么陌生,手背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老年斑,弯弯曲曲爆着的青筋像一条条蚯蚓,手指粗壮黝黑,指甲苍白地没有一丝血色。父亲是第一次坐公交车啊!在老家,村子里的人进城赶集,路上跑着的是当地人叫“三马子”的农用车,坐一趟两元钱。为了不多花一分钱,不会骑自行车的父亲连它都很少坐,去赶集的时候,父亲常常天不亮就出了门……其实,我们经常开车去钓鱼或到农家乐玩,但从来就没有想过拉上父亲转一转,让他看看儿子早已腻味而他还完全陌生的城市风景。就这样,我们默默地坐着,谁也不说话。只是此时才觉得没有尽到儿女应尽的孝道,欠父亲的太多,忽然间鼻子也酸酸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害怕父亲看见,急忙把目光转向车窗外。

是的,我在一天天长大。而当走向社会感觉到能独立地面对生活、有能力孝敬他的时候,父亲却衰老、有病了。记得小时侯,我们姊妹五个,一到七岁都去上学。大集体的时候,家里吃饭的人多,劳力单,由于挣的工分少,年年在大队结算粮食时总是倒欠。就这样,年年欠,年年还,压得父母气都喘不过来。后来包产到户,分了责任田,境况有了好转。父亲在山上的地里忙,母亲则侍弄着自留地,做饭,喂牛,喂猪。我是老大,虽然是女儿身,但家里再没有人,放假或是星期天,我就跟父亲上山。父亲教会了我种地、放牛和砍柴。那时候,总感到父亲是多么地高大和神奇,好像他什么都懂。常常看着别的人家由于劳力多而早早收工回家,看着父亲劳累后的疲惫,就恨不得马上长大,好帮父母多做些活,也和其他劳力多的人家一样,早早地收工回家,早早地吃上一口热饭。

去年过年回家,很想像从前那样和父亲多聊上一会儿,可话到嘴边又不知从何说起。父亲喜悦的神情中仿佛有几分陌生。自从自己工作到后来结婚成家,总觉得我和父亲渐渐疏远了,仿佛中间已经隔着一些什么。一问一答,虽然父亲的语调仍然那么亲切和慈爱,但大部分时间都是默默相对。

也许由于忙,我几乎冷落了亲情,只有当无助和失落的时候,才想起自己还有一个温暖老家,才想到父亲的慈爱和宽容,想到去父亲那里汲取继续向前的勇气和力量。曾经是父亲爱女的我,为了自己的世界和所谓的事业,常常是一年半载也回不了一次家,真不知道自己整天在忙些什么。很多时候,常常把精力浪费在无谓的应酬和游玩中,记起父亲和家人了就寄点钱回家,在汇款单窄小的留言处慌慌地写上一两句问候和表示歉疚的话语。有时候也打个电话,听到的总是父亲那越来越苍老的声音。我知道,父亲是把爱意和牵挂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正是这不多的话语却让我感到愈加羞愧。

一天,一位同事说他工作不久,操劳一生的父亲就突然地离他而去了,“我再也没有机会去报答他的养育之恩,永远没有机会了。我原想他身体还好,有的是时间和机会……”他喃喃地说着。我蓦然惊醒,泪水夺眶而出。

现在,父亲躺在病床上,我们买来了很多好吃的,而他却不能下咽哪怕只是一小口;我们给他穿上了新买来的最高档的羊毛衫,而父亲却还是感觉到很冷……我现在才知道,对父母的感恩不是子女自己认为出息了、发达了,再给他们好吃好穿的东西,而是应该在平常的日子里,心里记挂着他们,给他们多打几次电话,尽量多陪他们拉拉家常……其实,父母一开始生养我们的时候,就从来没想到过期求将来子女对他们的感恩和报答,没想到过以后从子女那里得到些什么,他们想到的,只是怎样让子女们吃好穿好,健健康康,成人成才。尤其是工作在外、远离父母的子女,一年半载才匆匆忙忙回一次家,父母劳动或生病,子女们又在哪里?想到这里,我的心就针扎似地痛。

父亲瘦小的手拉着我有气无力地说,其实他两个月前就吃不成饭了,几次我打电话回去他都没有说,他说他们老了,给我们再帮不上什么忙,只想自己不得病就是给子女最大的支持,谁想这不争气的身子骨……父亲还好像对不起我们似的,老泪纵横,而我早已泣不成声。父亲危及生命的时候,想到的还是子女,而我这个已为人母的女儿又在什么时候为他想过做些什么呢?

有人说,拥有时不觉得珍贵,失去后才知道价值。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也曾经在一个墓碑上读到一副对联:“有心思亲亲不在,无意念春春又来。”我们应当知道,有一种分离是永远不能再见。如果还能来得及,那么千万不要忘记亲情,忘记我们的至爱亲人。常回家看看,不要让忏悔和歉疚的泪水陪伴我们的余生。

人为何焦虑

文/李秋生

焦虑,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有人研究说,当今年轻人有23种焦虑,这个数字不免让人“触目惊心”。是否具有科学性,没有专门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代人的焦虑打破了历史纪录。

有的人是为自己焦虑。想方设法使自己学历硬一点,工资多一点,职务高一点,房子大一点,车子靓一点,容貌俊一点,身体壮一点。如果一时无法实现自己的规划设计,便坐立不安,烦躁不已,焦虑不停。

有的人是为子女焦虑。希望子女上名校,在一线城市工作,找个好对象,住上高档小区,开上进口轿车,最好能持有“绿卡”。有的是为孙子、孙女焦虑,期望他们健康成长,上好的幼儿园,进重点小学,有特长。

有的人是为社会焦虑。虽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大好形势充分肯定,但对不少人缺乏信仰,精神文明水准下降,网络诈骗盛行,传销事件猖獗,交通事故频发,贪污腐败依然存在,社会治安问题不断,弱势群体生活艰难而深表忧虑。

我以为,为社会焦虑是一种责任感。如宋代大诗人陆游所说,“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可敬可赞。“中华儿女多奇志”,不仅要为自己活着,还要为国家、民族、人民活着;为子女焦虑,应该说是过度焦虑的表现。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说法,儿孙自有儿孙福。要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当然,为人父母,应尽当子女启蒙老师之责,教会子女怎样做人,自立自强;为自己焦虑,需要理性思考有无必要焦虑。我们要树立理智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幸福的坐标不单纯是物质财产,还要拥有精神财富。只满足于做“房奴”“车奴”“守财奴”太小家子气,是可悲的,要做战士,做创业者,做有远大理想的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人有了如此博大情怀,就不会像《红楼梦》里的林妹妹一样,整日为自己愁眉不展,哭哭啼啼。

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心理上有一定压力,属正常现象,但过度焦虑,情绪恶劣,成为“压力山大”,就会有损健康,影响工作,甚至能导致忧郁症的发生。况且,个人焦虑不断放大,也会辐射到社会的稳定和谐。近些年来,社会上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几乎无一不与焦虑激化有关。

所以,焦虑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如何来化解焦虑?

首先要注重学习。俗话说,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学习理论,掌握知识,强化大脑,拓展思维,是缓解和冲淡焦虑的最佳办法。学习当然要靠自己学习、自我觉悟,“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但作为单位、社区、各种社会团体,也应纲举目张,高度重视学习,解决“方向盘”问题。

再者要学会平衡。要知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懂得“知足者常乐”,不搞不实事求是的物质享受。即使真的陷入了生活困境,也要记住一代伟人毛泽东那句话,“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不妨再高声吟诵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转移不良情绪,是战胜焦虑的一剂良方。哲人告诉我们,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们一下子莫名焦虑、无法摆脱时,要启动“应急机制”,要跳出痛苦,可以洗一个热水澡,听一段音乐,读一则名人名言,看一眼花草,或到公园散步。更重要的是,约知心朋友到茶社或咖啡馆推心置腹,倾诉不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此时此刻,我们会感受到阳光明媚,“换了人间”,天没有塌下来。

“啃”儿女

文/郭华悦

多数的中国式老人们,都不愿意“啃”儿女们。

这也难怪,父母们把儿女当宝,从小到大,细心呵护照顾。如今,哪怕儿女们成家,父母也依旧发挥余热,不仅帮忙带孙,还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只要能帮到儿女,做父母的都不遗余力。这也就难怪,有“啃老”的子女,却很少有“啃”儿女的老人。

一度时期,我和老伴也是如此。子女们带来什么菜肴,我和老伴都说不喜欢,其实是怕儿女下次会再买来,浪费儿女们的钱;儿女们孝顺,一开始都要定期给我和老伴生活费,但我和老伴也以各有退休工资为由,怎么也不肯收,最后儿女们只好作罢。

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多了,儿女们就有点不高兴。有一回,儿子向我们推心置腹。儿子告诉我们,每次小辈有什么表示,父母总这也不愿意收,那也不肯要。儿女们都知道,父母是担心会给子女们造成麻烦,想减轻子女们的负担。初衷本是好的,可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反倒把子女们推得更远。

自从和儿子谈了后,我也确实对以往的做法进行了反思。确实,每次儿女要尽孝,父母都舍不得,也不肯要。长此以往,其实反倒不好。一来会给儿女们不近人情的错觉,关系难免日渐疏远;二来,父母一次次拒绝儿女们尽孝,久而久之,再孝顺的儿女也都会习以为常,真的认为父母不需要。而等到真正需要的时候,父母可就得欲哭无泪了。

自从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和老伴也适时改变了做法。比如,尽管我们自己过得不错,但儿女们出于孝心,常常会给我和老伴发红包。这时,我和老伴就会收下。其他的事儿,也是如此。儿女们真的要尽孝,我和老伴也试着接受。

一段时间下来,确实感觉和儿女们的关系亲密了许多。其实,“啃儿”和“啃老”可大不相同。所谓“啃老”,多数情况下,是在造成父母过重的负担。而“啃儿”,却是在儿女们都有能力,且都有孝心的情况下,适当接受儿女们的孝心和善意。

我和老伴常戏称,说别人家是“啃老”,我家却在“啃儿”、“啃女”。不过呀,这有什么关系?人到了老年,适当“啃啃”下一代,反倒是好事呢!

做个好老人

文/高华权

作为老年群体中的一员,大多有类似的经历。过惯了苦日子,如今生活虽然好了,但依旧难改多年来养成的节俭习惯。看到儿女们花钱大手大脚,不免担心起来,认为该为日后打算,未雨绸缪。因此,与成年子女相处定要少管闲事,帮扶之心可以到位,但不要错位或越位。切不可喋喋不休,指手画脚,那就有点儿讨人嫌了。

在我们银发族中“空巢”老人很多。想孩子了,可以打个电话,但不要为孩子没给你打电话而真生气。你可能闲极无聊整天牵挂他们,但或许他们真是忙得没时间给你打电话。所以消除寂寞主要还靠自己,交友聊天,种草养花,读书看报等等。

在处理和子女孙辈的关系上,一定要试着改变自己。比如穿衣服,孙女买个超短裙,外孙弄个黄头发,咱们对年轻人大胆的穿戴风格看不惯可以装作没看见。每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和活法,原本没有绝对的错与对,尤其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判断是否。

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几十年养成的习惯,说改就改是不可能的,所以,为人处世难免带着老观念。而子女们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生活好了,自然不可能照着老一代人的方式来生活。所以,在家庭关系上,“求同存异”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同”的是,大家都有关爱彼此的心;而“异”的地方,则是尊重两代人不同的观念和习惯。

时代变了,咱老年人的思想也要与时俱进,时时提醒自己,别把自己当“刺猬”,刺伤了亲情。要努力学习新知识,与晚辈和谐相处,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当然好,但更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生活自理的能力。咱们少生病少住院少给子女添麻烦,就是对家庭和社会的最大贡献,就是一位受欢迎的好老人。

纪念我的外婆

文/康天云朗

外婆走了,永远的离开了。这世间我又少了一位至亲之人。

外婆是一个和蔼慈祥的老太太,她身形微胖、个子不高,走起路来慢慢悠悠,动作显得不太灵活。在我的印象里,她似乎永远是一副面带微笑、和蔼可亲的模样,至少我从来没有见过她发脾气,也从来没有见过她红过脸。

她生了五个孩子,养大了五个孩子,三儿两女,如今都已经成家立业,儿孙满堂。然而外公多年前过世后,外婆很长时间都是一个人居住,三个儿子都常年不在身边,只有两个女儿在市内居住,偶尔才会回来探望。

每次我看到外婆,都能感受到一个母亲对于子女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浓浓深情。

听说子女要来,她都要凌晨四五点钟起床去菜场,买她认为最好、最贵的猪肉、蔬菜和水果。在外婆家,永远有吃不完的瓜果梨桃,永远有吃不下的鸡鸭鱼肉,永远有数不清的小吃零食……小时候不懂事,总觉得外婆就是这么慷慨热情,花钱就是这么大手大脚,以致于后来习以为常,甚至觉得有些浪费。直到多年以后,偶然间我才发现,原来外婆平时节俭得厉害,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为了不浪费,为迎接子女回家吃不掉而剩下的食物,她却会吃一个星期甚至更久。七八十岁的她腿脚本就不利索,买这些东西又是从很远的菜场上买回来,很难想象这个过程有多辛苦。

每回忆至此,泪眼中似乎总能看见一个步履蹒跚的胖胖的老太拎着大包小包,装满重重的瓜果菜品,一步一步地艰难地往家的方向走……

儿女围在她身边时候,无论做什么,她总是一副很开心的样子。虽然她往往不是谈论的中心,儿女们聊的工作、育儿、房子、车子也都和她关系不大,甚至很多新事物她也听不懂,但她总是笑眯眯地听得津津有味;她经常极力鼓励儿女们在一起打牌打麻将,自己却很少参与其中,但也不闲着,甘愿做一名“伺候局”的“服务生”——默默地端茶倒水,水果削皮,收拾垃圾……

她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中国妇女,一辈子都以子女为中心,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女工作顺利,家庭美满,生活幸福,而自己却一无所求。

两年前,她摔了一跤,从此不能自己下地了;一年后,她被医生宣布脑死亡,失去了全部意识;又过半年,一天夜里,她悄无声息地走了。

她是一位平凡的老人,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把一生的美好年华都给了儿女,愿她在天堂里不再受累,尽享清福。

谨以此文纪念我挚爱的外婆——一位永远善良可亲的东北老人。

耐烦父母的唠叨

文/介子平

父母养育子女的同时,子女也给予父母欢乐与寄托,使之体验到了如何尽情地去爱。王朔曾对女儿说:“你给我的快乐早就超出我养你花的这点钱了。”想想也是。

城市里,满大街无忧虑的年轻人,或负笈求学者,或打工谋生者,聚集一处,话题无非就业的着落,房租的涨落,他们以后多数不会再回到父母身边。三十年前,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在父母处,虽可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然小鸟离巢是所有生物的规律。爱乃万缘之根,适时当知割舍。刘同的一席话,道出了年轻人的心声:“很多父母对自己子女说:你毕业了就回老家,我们托人帮你找一份工作,买套房子,找个好男人嫁了,生活安心,我们也放心。但每个人生下来不就是为了见识这个世界么?如果我们都变成小肥羊的羊,肯德基的鸡,生下来就是为了死,我宁愿从来就不被生下来。爱是理解,不是禁锢。生是见识,不是活着。”

年轻人在陌生的城市苦苦挣扎,远方的父母寂寥地怀想孩童时代的你,聊作慰藉。“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们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最后才渐渐明白,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样,爱我如生命。”龙应台的话伤感,梁继璋的话虽理性,也伤感:“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纪伯伦《先知》中也有类似言:“孩子其实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求的儿女。他们借你们而生,却并非从你们而来。”

岁月的脚步飞快,你我的心思茫然。靠山山倒,靠水水流,被到处的壁碰得头破血淋后,也就回到了现实的憔悴。人心好胜,越高华的志愿,越不靠谱;人为情动,越甘人的誓言,越难持久。早起醒床,梳洗打扮,崭新的一天,依旧的生活,亦舒说:“当我四十岁的时候,身体健康,略有积蓄,已婚,丈夫体贴,孩子听话,有一份真正喜欢的工作,这就是成功,不必成名,也不必发财。”有的人觉得此话俗不可耐,有的人为此感慨不已,年龄不同,阅历也异。罗曼·罗兰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含着眼泪,依然奔跑,轻信那些励志的格言,不如耐烦父母的唠叨。远处是风景,近处方为人生,这个道理悟得愈早愈受益,有人纵使深宵冥索,却一辈子氤氲雾漫,悟不出要旨。不尽之意,在乎回味,七十岁的父亲对四十岁的儿子说,“上班勿要迟到”,八十岁的母亲对五十岁的女儿说,“过马路小心些”,这样的唠叨,除却“爱我如生命”父母,谁还会对你没完没了地说?落花飞絮,梦里当年,能听得如此唠叨者,皆世间有福之人。时光流逝,一切似乎不变,可当你回首,世界早已两样成你的两鬓,在镜中兮兮斑白。若时光可以倒流,谁在回忆里等你,惟有你的父母,无论你是否也在想他们。

总有一天,你也会变成自己曾经反感的样子,唠叨你的子女。世界本就如此,循环往复,代代相传。

絮言

文/蒲萍

父母爱子女如江河流水

竭其所源,不惜枯竭

子女爱父母如微风吹过树林

几片树叶,在天空中飘落

看得过重

文/徐徐

爷爷所在的村里,有不少老人整天围着子女转,担心孩子这,顾虑孩子那,被子女的悲喜成败所左右。子女们稍微遇到些不好的事情,他们就会忧心忡忡,甚至茶饭不思,过得很不快乐。

我爷爷跟他们截然相反,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该吃吃,该喝喝。孩子们的成败得失,他皆能平静接受。私底下,有人说我爷爷没有人情味,“不管不顾”。但爷爷的想法是,儿孙自有儿孙福,自己应该把小辈们放到本属于他们的地方去,而不是自己的心里。

这就是爷爷处事的哲学。我当年入职、买房、买车,爷爷都很高兴,每次他都对我说,这些都是好事情,但你不要把这些事看得过重,工作、房子、车子,应该放在办公室、小区和路上,而不是放在心里,否则就会让你过得不自在。

人到中年,便愈发觉得爷爷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很多事只要放进心里,就难免会看得过重,一过重,人就会活得很累。不放,就是不被其左右。心灵的空间,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子女是父母永远的牵挂

文/天命无忧

去年春节前看到了运河顽石先生的一篇日志《老母倚门望儿归》,那震撼心灵的文字和发自内心的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话语已经铭刻在我的心中——

“母亲倚门望儿归。每到春节回家之前,脑际都会不有自主地蹦出这句话,眼前还会幻象出,白发老母手著拐杖,身依柴门,寒风凛冽里,用浑浊期盼的眼光,张望远方,等候儿女归来的画面。当然我们母亲的生活条件早不是这样的场景,但那份心,那份情,那份盼,还是一样一样的。每念及此,心头都要荡漾出甜甜的幸福,涌出涩涩的酸楚……”

我19岁参加工作在外,曾经备受想家的折磨。特别是当夜深人静一个人躺在床上,听着外边寒风呼呼的刮着,想家那种揪心的痛向我袭来,说不清那种不像针扎、不像刀戳、不像虫咬的感觉是什么滋味,只觉得好像一种绵绵软软、痛中带痒、苦中带甜、思中带念、痛彻心扉而又终生难忘的幸福之痛。每次都会涌出热泪,久久无眠……

然而,回到家的时候才知道:我不在家的日子,父母也经常掉泪,思念至深,常常坐到半夜,惦记和叨唠着我在外边是否饿着、冻着、委屈着,几乎没睡过囫囵觉。我开始体会到父母想我的滋味和我想父母的滋味是不能同题而论的,我想父母的滋味,只是表达了家的思念和企盼,而父母想我的时候,几乎到了牵肠挂肚、痛彻心扉的程度。

2000年,女儿和儿子一起考入大学,因为我手术后一直没有乘车出过远门,所以不能送孩子到学校,儿子是和同学搭伴走的,当我们把儿子送上火车回来后,一直是魂不守舍,吃不下睡不着,直到接到孩子平安到学校的电话,悬着的心才放下。接着又开始惦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特别是孩子第一次离家,连袜子都没有洗过,那个时候通讯没有现在方便,长途电话费很高,可是每次儿子和家里通话都舍不得撂下。和儿子通过电话接着再惦记女儿……孩子大学毕业了,又开始牵挂孩子的求职、工作、生活、成家……

今年春节,孙女太小,儿子儿媳没有回来,女儿回来初二就走了。短暂的相聚,更加深了那种思念的焦灼。

幼年时期,时常用稚嫩的童音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时候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而如今,明知道子女们工作和生活都很好,可子女永远是父母的牵挂。

那首《儿行千里》的歌曲,拨动了天下所有父母的心弦,当这首充满人间真情的旋律又一次流动在千家万户时,多少父母节日后缠绵守侯着这份难舍的亲情,久久,久久……

可怜天下父母心!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某品牌牙膏的一位副经理为了促进销量,提出将牙膏开口加大的建议,以为顾客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更快地将牙膏用完。但是他的这个主意被公司认为是一个糟糕的想法,是对消费者的欺骗和愚弄。公司认为,消费者绝不是傻瓜,他完全知道该使用多少牙膏。

然而在许多讲授营销策略的书中,将开口增加一毫米(流行版本中还有关于提高味精销量的),却被奉为彰显营销智慧和创新思维的“葵花宝典”而津津乐道。偶有诟病,也只是着眼于企业营销智慧蹩脚,认为犯了喜欢为顾客做主的惯性偏好,而没有从企业职业道德的层面谴责。

事实上,即便顾客在一毫米的小伎俩上一时疏于察觉,如果企业不矫正自己的经营理念,持久下去总不免露出马脚,得不偿失。所谓你可以短时间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久欺骗一部分人,但绝对不可能永久欺骗所有的人。

遇事,许多国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你家可有人?”“赶紧找人”。其实找关系托门子,这回你把人家挤下去了,可下回人家又利用关系把你给挤下去了。最后一算,大家都没赚,实在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零和博弈,白赔了工夫和精力。如果大家都别忙活,按规则行事,多省心的事嘛。可惜许多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抱定先占了眼巴前的私利再说,缺乏这个大局眼光和“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未来观。

又如中国一些家长溺爱成年子女,任其啃老,而不攒足养老钱,到老,子女不孝反过头来又来抱怨。本来,子女成人就该促其尽快自立,自己攒足养老金,也不用到老,太过依赖子女。一码归一码,多简单的事?如今给整“一勺烩”了,“双赢”变成了“双败”,剪不断理还乱,弄得“清官难断家务事”,白瞎了多少精力和社会资源。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把简单的事弄复杂了,麻烦;把复杂的事整简单了,那才叫智慧。

好脸色

文/高谦

《论语》记载: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只讲了两个字——色难。意思是说,给父母好脸色是最基本的孝道,也是最难做到的,对此我深有感悟。

在现实生活中,子女与父母交流的时候,能有一个好脸色,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地去解释分歧的问题,就算是孝顺了,也就是平常心过好每家的平常日子,让生活其乐融融,然而这些却正是今天我们做子女的所缺少的东西。那么,儿女为什么难以给父母好脸色呢?难就难在对父母的一些行为,如观念陈旧,思想落后,多愁善感,行动迟缓,说话絮絮叨叨前言不搭后语,做事不按顺序丢三落四,与年轻人有代沟等,能够给予理解、宽容和善待;难就难在始终有一颗恭敬的心,一个谦卑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难就难在发自真心地热爱父母,经常对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如任性、矫情、以自我为中心等,不断进行反省、克服和纠正,特别是在外面无论遇到郁闷烦躁的事情,都不能把情绪带到家里来;难就难在给父母好脸色,要能够持之以恒长年累月。或许一时一事给父母好脸色不难做到,难的是时时处处岁岁年年都是如此,尤其是当老人久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能够给父母好脸色显得尤为可贵。

每天给父母一个“好脸色”,关键是心怀感恩之情,多想想长辈们的付出和哺育之恩。试想,一个人从母亲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上学、择业到结婚生子,父母究竟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常思养育之恩,发自肺腑感喟“父母之恩与天地等”,孝老爱亲才不会为难。或许当你为人父母的时候,有了自己的孩子时才能体会到父母曾经的辛苦与艰难,感恩之情自然会油然而生。

一个人孝与不孝,通过他与父母相处过程中的一言一行就能看出来。一个坏脸色,就把所谓的孝心打折了。连面对父母你都不能心平气和,谁会相信你有干大事业的格局和心胸呢?真正的孝,要有实实在在的心,来不得半点虚假。你的孝心在哪里,你的孝行就在哪里,这些都会反映在你的脸色上。

随时给父母好脸色,这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好脸色不用花钱去买,不用向谁去借,也不用交学费去学,更不需要花费什么力气。既然真心爱父母,就应该和颜悦色心存敬意,时时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内心深处发出微笑,让他们感到踏实、快乐、幸福。你怎样对父母,子女也将怎样对你!

随时给父母好脸色,每天真诚地看着父母的眼睛,跟他们交谈几分钟,做到不嫌弃,不抱怨,想对父母发脾气时克制一下,始终心平气和对待父母,他们就会生活得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即便工作有再多的不如意不称心,每天回家的时候也要给父母笑脸,因为让老人的心能够安定的,可能就是子女那开心的笑容。

在此,愿天下儿女,常以发自内心的微笑去慰藉父母的心灵,随时给父母好脸色,让他们度过幸福快乐的晚年。

记住:与其给父母金山银山,倒不如给他们一张如沐春风的笑脸!

岳母的幸福生活

文/张少刚

岳母60多岁,待人和善,勤劳善良,热情朴实。

岳母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子女们都非常孝顺她,特别是她的两个儿媳,把她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婆媳、妯娌之间和睦相处,其乐融融。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都羡慕岳母好福气。

岳母很勤劳,是个闲不住的人。她家房屋的后面有一大块空地,岳母精心地拾掇出来,种上西红柿、辣椒、黄瓜、豆角等各种各样的蔬菜。岳母种菜很有经验,除草、施肥、浇水,事事她都要亲力亲为。她种的菜都能获得丰收。每当有人从岳母家门口路过时,她都会热情地让人家到菜地里摘菜,人家不好意思要,她就硬塞到人家手里。岳母总是说,都是乡里乡亲的,有了收获,要学会与别人分享,这样过日子才舒心。岳母种的是蔬菜,付出的是汗水,收获的是邻里和睦的幸福感。

岳母有文化,年轻时是村里的妇女主任,能说会道。退休后,义务当起了村里的调解员。谁家婆媳不和了,夫妻闹矛盾了,子女不孝顺了,岳母都会立刻赶过去调解。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岳母从法律法规讲到社会道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她一番苦口婆心的调解,结果总是皆大欢喜。岳母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月老,她经常给村里的大龄男女青年牵线搭桥,让双方喜结良缘。看着一对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岳母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岳母还懂得与时俱进。有了电脑和手机,她学会了网上聊天、玩微信。她给自己起了一个浪漫而富有诗意的网名,叫跳跃的云朵。她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把子女和亲朋好友都拉进群里,并自告奋勇当群主。她经常在群里举行一些猜谜语、成语接龙等游戏活动,并且给积极参与或回答正确者发红包;她还常常在群里发送一些健康小知识或生活小妙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她还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趣事写成小文发送到朋友圈,让我们给她点赞呢!

看到岳母的晚年生活这么幸福,我情不自禁地感慨道:“六旬老太身体好,种菜调解当月老。子女孝顺人羡慕,微信群里乐逍遥。”

母爱永恒

文/三两清风

题记:

母亲卑微如青苔,庄严如晨曦,柔如江南的水声,坚如千年的寒玉,举目时,她是皓皓明月,垂首时,她是莽莽大地。——洛夫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就是经脉相连的呼唤;人类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那就是妈妈!文字里有一个最温柔的词语,那就是母亲;生活中有一种最温馨的感觉,那就是母爱;

母爱,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拙。每一个人都是母亲心头的一块肉,是最嫩最鲜的那块肉。自从胚胎开始孕育起,母亲就小心地呵护着这块肉,不管它的成型如何,不管后来的路笔直弯曲,不计十月怀胎的艰辛,更不会在意剖腹时那锋利无比的利刃是如何的无情。呱呱坠地到伊呀学语,蹒跚起步到展翼高飞一路大手牵小手。母爱是子女成功时的庆贺失败时的守护,母爱是得意时的一碗醒目茶是失意时的保温杯;母爱是远行前沉沉的行囊是回归时的全自动洗衣机;母爱是任劳任怨的老黄牛,母爱是辛勤酿蜜的蜂后。

母爱的宽容比天地广阔,母爱的无私比海深远。无论你是听话的调皮的,无论你是健康的还是残缺的,无论你是聪明的还是愚笨的,无论你是强者还是弱者,子女是她的心脏,子女的心思驻满了她的心房,一生不奢求破茧成碟只把心愿刻在了“烛炬成灰泪始干”的光辉里。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无价的老师,母亲是慈祥忠贞温柔善良坚强的标本。母爱包容你所有的缺点与优点,母爱囊括你一路上的辛酸与伟绩,母爱用泪线编织牵挂的网,母爱用慈爱的眼神定格千里盼儿归的的雕像,母爱之根永远是子女向往的天堂。

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是最美最灿烂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母爱是阳光,母爱是润物的细雨,母爱是护花的春泥,母爱是异域他乡游子窗前那轮最圆最亮的月亮。母爱是干渴时的清泉,母爱是夜里等儿归的那扉未关的门。母爱是不断寻找子女值得赞许的地方,母爱是不仅给子女以生命,更给予后代以驾驭生命的灵魂和精神。母爱是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母爱是日转星移时夜空里最亮的那一颗星星。母爱里注满鼓励与微笑,母爱里永远有一盏不知疲惫的夜明灯。母爱把心缝在远走的行囊里,母爱深深潜在一根根未灭的红烛里,母爱的乳香与甘甜涨满了子女干瘪的灵魂,母爱时刻闪耀着北斗七星的光芒,母爱手上的纹路荡着我们人生的航帆。

母爱是最善最美的童话。母爱是以乳汗为笔墨的怀柔诗人,母爱是以亲情为底色的动人散文;母爱是以一生的爱为长度的记实小说;母爱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曲青丝为弦奏成的动人篇章。母爱只有给予不求回报,母爱只会长青不会凋零,母爱之河只有长流不会干枯。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她们始终一样都有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世界上的一切可以都是假的,唯有母爱是真的。

母爱生生不息,母爱无疆。母爱见证在密密麻麻的老年斑里,母爱见证在深深的褶皱里,母爱溶解在丝丝银发里,母爱埋在日益畸形的佝偻里,母爱蛰伏在发黄的四季胶片里,母爱停留在念念不休的唠叨里,母爱流淌于游子的岁月长河里。母爱见证了中华儿女天下是一家,年青的护士张淑贞用香甜的乳汗喂笑了震灾中的孤儿;不知姓名的回民女子用一颗母亲的热血胸怀温暖着襁褓中汉族婴儿;黄河长江以母亲的姿势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从未断流,祖国这个慈祥的母亲在非典、雪灾、冻雨面前从未倒下。母亲的情怀是水做的,温柔见底,母爱是用钢铁长城铸就的,永不坍塌!

值此母亲节来临之即,请允许我立于汾河边感叹母爱的伟大;从南方泊来的云彩呀,请让我为您再吟一首《孟子吟》;一路狂乐的风儿呀,借您的劲力问候天下的妈妈:节日快乐!

百善孝为先

文/丁承启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的道德标准未必适合现代人的行事模式。诸如“二十四孝”中一则感人至深的尽孝故事,冬天儿子捂暖棉被才让父母就寝,夏天儿子先让蚊子喂饱后才让父母入睡。更有甚者,是妇孺皆知的北宋包拯,清正廉洁的形象深入人心,谓之“包青天”。安徽庐州人,出生于肥东县小包村,家中独子,1027年考取进士后,考虑父母年事已高,回绝了朝廷封官的旨令,坚持未去赴任,在家陪伴父母。几年之后,父母相继去世,他在双亲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孝期满的1037年,才离开家乡,踏上仕宦之路,时已39岁了。这种传统方式,早已不是现代人奉养父母的好方法,但其中“孝”的精神,却应如陈酒,历久弥香。

我们也是从做子女成长起来的,深知“养儿方知父母恩,寸草难以报春晖”,儿女对父母的心愿,比照父母对儿女的心愿,永远是相差悬殊,不可同日而语。母爱大于天,十月怀胎受煎熬,分娩不顺还挨刀,有幸出生视为宝,母乳喂养更辛劳。养育更艰辛,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着,吃少了怕饿着,穿少了怕冻着。手把手牵着移步,传心声牙牙学语,上小学早晚接送,上中学住校陪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含辛茹苦,望子成龙。待到山花烂漫时,破蛹成蝶,远走高飞,成家立业,另立门户,既忙于工作,又累于生活,很少有时间回家看望,遇到难事才会上门。做父母的都很宽容,从不责怪子女,总是有求必应,倾尽所能,无私奉献一切,希望子女幸福,尽显眼水向下流,可怜天下父母心。

有些人常以“久病床前无孝子”之说,为不孝子孙寻借口,找托辞。其实不然,事在人为,不可一概而论,孝子大有人在。我有个中年好友,一直侍奉90多岁的老母亲,患病多年,卧床不起,虽兄妹多人,从不推诿,一人担当,竭尽孝心,从喂食、擦洗、端屎倒尿,全由他亲自操持,直至今春仙逝。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确实不易,难能可贵,倍受亲友好评。

有些人仍然抱着“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不放,视为终身依靠之举。现在是新社会,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子女都有赡养父母之义务。当今,巾帼不让须眉,个个能顶一片天,女性尽孝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的女儿,就是我的贴心小棉袄,她善良、孝顺、体贴、关怀,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平时嘘寒问暖,逢时过节安排膳食,无需我们操心。尤其重在精神慰藉,亲近交流,互诉衷肠,深感愉悦。特别在我几次住院期间,不仅女儿焦急,女婿更为关心,积极到处求医寻药,配合医生商讨最佳治疗方案,聘请专人护理,亲自冒雨送饭,还抽时间夫妇轮流陪护,不离不弃,心心相容,体现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深切意涵。人们常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其实真心尽孝胜似一个儿。

花有开有谢,树有荣有枯。人生逃不过自然规律的限定,谁也抗拒不了年华老去。到了晚年,在物质生活上,并没有更多更高的要求,最大的心愿是心理疏导,与儿女有感情上的交流,能得到儿女们体贴与关怀。获得精神慰藉,就心满意足了。近期有则报道:云南彝族有位九旬老人,膝下五个子女,均外出不尽赡养,老人无奈告上法庭,索要1元赡养费。为什么呢?老人说现在看病有合作医疗,政府发给的低保、老龄补贴也够用了,不需要钱,只求法院判其子女按时亲自送给1元赡养费,目的是让子女定时回家看看,这样要求并不过分。但不能苛刻地向子女提出违背政策、法规的无理要求,那样会让“孝顺”丧失“理智”。子女尽孝要发自内心,量力而行,避免平时足不入户,偶尔托人捎点保健品胡乱搪塞的“行孝”;甚至近在咫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让“孝顺”变成“笑柄”,贻笑大方。常言道“慈鸦尚反哺,羔羊犹跪乳,若不尽孝道,何以分人畜”,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后悔晚矣!

可怕的轮回

文/邱蕾

孩子跟我说一件事,有个12岁男孩杀了自己的妈妈,就因为他抽烟、***妈打他。出事后他一点不后悔,还说什么他错了,但他杀的不是别人,他杀的是***。

他的意思是什么?他不觉得自己有罪,因为他没杀别人,他杀的是***妈呀!突然想到很多家长在打骂自己的孩子,甚至涉嫌犯罪后,面对他人的质问时,他们满不在乎地回答:“我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我打的是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我爱怎么管怎么管,别人管不着!”这是多么惊人的相似,又是多么可怕的轮回。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对待孩子总是棍棒教育,只要孩子不让自己满意,便动辄打骂,不是这样的热暴力,就是那样的冷暴力,对孩子不闻不问,对孩子的期待渴望视而不见,对孩子的需求漠不关心。诸如此类的对待孩子,孩子早晚会出问题,而且,这不也是一种家庭欺凌?而欺凌对孩子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是既深且重甚至伴随终生的。

父母若拿孩子当私有财产,潜意识里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思想、选择、决定、理想,只要它们与父母想要的不一致,父母就会不高兴,就要横加干涉,强行阻止,激烈反对,甚至不择手段,以死相逼。如此,孩子长大后就会变成父母那样的人,也会把老去的父母当私有财产,内心并不允许父母有与自己不同的想法与选择,如果父母恰好有这样的选择,儿女就会很不开心,就会制止,有如父母当初对待他们时那样。孩子年少时父母打着爱他们的旗号,逼他们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学并没兴趣的辅导班,选自己并不中意的专业,甚至工作、对象,如果他们不照办,就会被冠以不孝、不知好歹的帽子。人言可畏,子女不想戴这顶帽子,不想辜负这颗可怜的父母心,于是委曲求全自虐般地迁就顺从,但内心却并不快乐,是沉闷压抑憋屈的。

父母老了后,当年,他们怎样逼迫儿女的,此时可能就会一样样给还回来了。有的父母想住养老院,子女强烈反对,因为怕别人说闲话,说自己不孝顺。那些旁人眼里孝顺的子女,自己进了城就想把父母接过去,觉得城里的生活是享受的,乡下的生活是不好的,不管父母乐不乐意,把父母老家的一切都给处理掉,把老人带进城,让老人过上自己认为的最好的晚年生活,并沾沾自喜于此,感动于自己的孝心。而当他看到父母并不因为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天天锦衣玉食的美好生活而开心,相反却闷闷不乐时,子女还百思不得其解甚至认为父母老了不懂事不知享福,辜负了自己的孝心善意。曾经,父母总是以满足自己的愿望为主,并不考虑子女的感受,而今,子女也多以感动自己为乐事,没想过父母是否真喜欢。

父母认为子女的命都是自己的,打骂算不得什么,认为是家事,连警察法律也没权管。同样,子女也这样认为,觉得父母是自己的,父母的一切都是自己的。愚蠢的父母认为打自己的孩子不犯法,无知的孩子也就认为杀了自己的爸妈不算有罪。什么时候,父母不再把子女当私有物品,学会真正尊重孩子,和孩子划清应有的边界,彼此尊重不干涉,那些荒唐的理所应当天经地义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