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母子文章

2022/12/14经典文章

母子文章(精选8篇)

母子花

文/刘芳

去上大学的时候,母亲怕我水土不服,就在包里放了一罐土。

我在学校,买了花盆,把土放进里面。偶然浇了点水,土里竟冒出了嫩芽。给母亲打电话说,想家里的花了,让拍几张照片过来,并央母亲寄来一些花籽。那时,家里的花结了种子,母亲都会收藏起来,留到来年播种。母亲给我寄回了一些容易成活的花籽连同一些耐旱的植物。并嘱咐我,如何把种子放进土里,深浅要得当,浇多少水,湿度多少,都控制好,发芽率才高。

一个星期后,我把植物成活的照片发给母亲。图片中的花,叶面翠绿,盈盈水润而饱满,叶片厚实,洋溢着生命蓬勃的色彩,如青春年华。母亲笑成了一朵花,连皱纹里都是花的褶皱。花籽也慢慢的发芽了。花发芽后,母亲对我说何时浇水、施肥,肥料不能施多,否则花消化不了。其实,养花的基本技巧我都懂。在母亲的影响下,房前屋后的花熏染着我。母亲只是想和我多说几句话,从花里看看她的孩子而已。

哥哥亦是如此,种了母亲寄去的花。每天对着那棵和哥哥种的同样的花说话,是母亲的必修课。花的那头是子女,是思念的源头。

不久,哥哥说花开了。拍给母亲几张照片,母亲说把花养好,结种子了,就留着,明年再种。母亲喜欢留种子。她说:“每一粒种子都是一个生命,还有什么比能留住生命更让人开心的事呢?”

母亲习惯在远行的亲人包里放上一包土,如若幸运,土里可能会有花籽,给予合适的养分就能发芽。花,延续了母亲的思念,花,让母亲的思念有了落脚的地方。

母亲的花陪了我们四季。在这四季里,看到和我们种的同一种花,是她最大的满足。花的四季,也是我们的四季,母亲的四季。

“母子花”,花的一头是母亲,另一头是子女。从花的这一头到花的那一头都是种下的满满的爱。

母子日记

文/幸福一生

儿子今年13岁,上初二。正处在叛逆期的他脾气越来越暴躁,学习和生活中稍有不顺心的事就乱发脾气。他还处处跟我唱反调,动不动就甩给我一句话:“我的事情我做主!”

儿子还有一个让我着急上火的地方就是他的作文写得不好,每次语文考试,作文只能得10分左右。

静下心来,我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既能改善我们母子的关系,又能逐步提高他的写作水平,那就是写母子日记。

我立刻买了两个日记本,儿子一个我一个。我们约法三章:第一,每天必须坚持写日记,不得拖延推诿,哪怕只是一段或者几句话。第二,必须写自己的心里话,不能有虚假或隐瞒。第三,可以在日记中指出彼此的缺点,只要提的正确,对方必须改正;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只要合理,就应该得到满足。

制定好日记的规则以后,我们的母子日记很快问世了。

“妈妈,昨天我放学回家晚,不是因为我贪玩,而是因为同桌小林在上体育课时不小心扭伤了脚,老师让我把他送回家。你没有调查清楚就批评我,你做得不对……”

“儿子,你们老师给我打了电话,我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是妈妈冤枉了你,向你说一声‘对不起’。今后,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

“妈妈,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世界上每一位母亲都非常爱自己的子女。我也想到了你,妈妈我以后再也不会惹你生气了,你就看我的行动吧……”

“儿子,近段时间你的表现让妈妈很感动,你放学写完作业后,不是帮妈妈做饭就是帮妈妈洗衣服……”

…………

就这样坚持了三个月,儿子的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从以前的害怕写、不愿意写,到现在的主动写。后来,儿子的作文多次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读,他还被推荐参加学校的作文竞赛呢!

更重要的是,这一篇篇日记成了我们母子沟通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渠道。通过写母子日记,儿子变得活泼开朗、阳光自信,我们母子俩也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

风雪中的母子

文/尚喜社

在纷乱的车流与人流中,一位母亲,挽着儿子的手,艰难地向幼儿园走去。

母亲身材瘦小,一张瓜子脸,右脚不知道什么原因残疾了,这条腿明显比左腿细好多。她每走一步,右脚几乎呈九十度横在左脚的前面;她的右脚不但不协助左脚走路,相反还碍了左脚的事儿。正常人走一步路,她只能走半步。

这样的场景,每天清晨,我都能看到。也因此,我记住了这对母子。

孩子小一点时,母亲总是提着书包背着孩子。由于很难保持平衡,再加上体型瘦小,她每走一步,都有把孩子从背上甩掉的危险。孩子紧紧地攥着母亲的衣领,母亲倒背双手牢牢地护着孩子。

孩子一天天长大了,不再需要母亲的背负,也许是幼小的心灵看到了母亲的不易。现在,母亲一手提书包,一手挽着孩子的小手,母子两个走着说着,欣赏着路边的鲜花和街景。

生活就是这样,有甜也有苦。

在雨天,母亲为孩子撑伞,孩子看到被雨淋着的母亲,用小手使劲把伞推向母亲,母亲用瘦小的身子和雨伞护着孩子。雨无情地下着,风肆意地刮着,风裹着雨刮跑了他们的雨伞。孩子跌跌撞撞地去追赶雨伞,母子两个都被雨淋湿了,雨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流淌下来。他们每走一步都会有不规则的波纹在地上的雨水中散开。

在一个冰封的日子里,母子两个踏着积雪,艰难地向前挪动着,脚下不时地发出吱吱的响声。积雪下面是一层锃光发亮的冰。孩子紧紧地拉住母亲的手,背着书包小心翼翼地依偎着母亲,母亲使劲地攥着孩子的手。路人不断有翻车和摔跤发生,母亲更是加倍努力来保护儿子。扑通一声,母亲还是跌倒了,孩子顺势也跌倒在地。孩子一骨碌翻身站了起来,由于脚的原因,母亲几次试图站起来都失败了,疼痛和尴尬写在她的脸上。

孩子看到地上的母亲,用小手几次帮扶,都因力量不足而失败。他放下书包,蹲在母亲跟前,让母亲扶住他的臂膀,母亲终于站了起来。母亲看着逐渐懂事的孩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泪水,孩子也哭着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

风雨同舟,那种坚毅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吾妻吾儿

文/批娘

经过了漫长、艰辛的十月怀胎,10月24日,妻子在医院生下了我们期盼已久的孩子。一直以来,在生男生女这个问题上,妻子偏向于生儿子,原因是她深有体会,这世界上做女人比做男人更累,她不想让自己的后代像她一样的累。而我偏向于生女儿,因为绝大部分的家庭情况来看,女儿比儿子更与爸爸亲。妻子如愿以偿,生了儿子,她自然是高兴的。生了儿子之后我突然觉悟,儿子有儿子的好,女儿有女儿的好,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只要是自己的亲骨肉,都是一样,所以我也高兴妻子给我生了个爷们。

我们给儿子取名字叫“李千帆”,这个名字是儿子还在妻子肚子里的时候就想好的。首先是由是我提出来,然后是征求妻子的意见,妻子也觉得这个名字好,所以这个名字就这么定了。我姓“李”,儿子的姓自然随了我的姓。而其名“千帆”,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千帆”两个字取自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千帆”。正如诗句隐喻,希望他这一辈子,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能够保持生机勃勃、积极乐观的心态。第二个含义是,我个人认为,从数字的角度理解,“千”是一个比较吉利、圆满的数字,还有一点阳刚之气,而“帆”和“发”是谐音,“帆”乃“发”,“发”即“发财”、“发达”,因此“千帆”两个字组合在一起,蕴意就是希望他能够满意自己的人生,不要埋怨自己的身世,父母给不了的,自己需要什么自己去争取。

妻儿出院后,我把他们送回乡下的老家,让家人照顾他们母子俩。说心里话,把妻儿送回乡下的老家,我也是无奈的。如果让妻儿留在城里,吃的、住的,什么都方便。最重要的是,万一儿子出了了什么情况,方便去送医院。可是问题也来了,我没有时间和经验照顾他们母子俩。妻子身体虚弱,不要说是照顾儿子,她自己也无法自理,母亲也放不下老家的事情,所以她也不可能来照顾妻儿。所以,想来想去,还是把妻儿送回了乡下的老家。

乡下的老家各方面的条件比城里差远了,洗澡、洗衣物、上厕所、做饭,等等,什么都不方便。虽然我和妻子都是农村的孩子,但是我们已经习惯了城里的生活,平时回老家的时候都不习惯了。更何况妻子现在是刚刚坐月子的产妇,她更是不习惯了。我相信我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照顾他们母子俩,可是在他们母子俩身边的人毕竟不是我,在我看来他们母子俩好像是相依为命,我觉得很对不起他们母子俩。我的老家没有妻子的伴,有时候她想找个人说说话也没处找,她肯定是无聊的。来看他们母子俩的亲戚倒是很多,但是她们都是农村妇女,妻子一个大学生根本不可能跟她们有什么可聊的话题,最多也是相互打一下招呼,问候一下。还好妻子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她从来没有跟我抱怨过什么。好多时候,明明自己受到了委屈,很多事情,明明自己适应不了,也不会说什么。总是来一句“不怕”就完了,这让我更加的怜爱她。

我在城里,妻儿在乡下的老家。我需要他们母子俩在我身边,同样他们母子俩也需要我在他们身边。虽然我们一家三口没有办法日日夜夜都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但是我一旦有时间,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就赶回家去,陪陪他们母子俩。每一次回去看到儿子,都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儿子在成长,而且成长得很快。一开始不会睁开眼睛,然后会微微的睁开眼睛,再然后会浅浅的微笑。随着脸部肌肉的增长,模样也越来越清晰分明。小小的单眼皮眼睛,极像他的妈妈。头偏大,头发也非常的浓密,这很像我。儿子很乖,很少哭闹。只是他颠倒了白天和晚上,他白天舒舒服服的睡觉,晚上却一直醒着。醒着的话就要吃奶,吃奶之后就尿尿。于是妻子随时要给儿子喂奶和换尿布,一整夜都无法轻松的睡上一觉。当好一个母亲实在是不容易,妻子真的辛苦了。

儿子已经过了满月,严格来说打疫苗的时间也过了。我们一直在准备要把儿子带上来去打疫苗,但是从我们村子到县城的交通不方便,所以到现在家人和妻子都没能把儿子带上来打疫苗。村子里倒是有打疫苗的医生,但是我们不放心去打,怕会出什么差错。关于给儿子打疫苗的事情,我和妻子商量决定,还是来城里打,就这几天来打。把儿子从乡下带上来,然后又带回去,这样虽然很麻烦,但是麻烦是小事,儿子的生命健康是大事。我们必须要尽最大的努力给他提供医疗服务,这是我们的职责。只要儿子能够健健康康的成长,我们付出多少的代价的值得。

从人夫到人父,我的幸福是满满的,有增无减。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吾妻吾儿,我爱你们。

母子泪

文/王通林

您把青春年华都给了我们,你自己却没有时间爱惜您的美丽。岁月的风无情地吹走了您的健康,生活的劳累早已压弯了您的脊梁。不知不觉中您步入了老年。

多少回,我把泪流在心里,可眼睛却含着笑看着您。您的白发垂到了病床。母亲,不要说儿欺骗您,那笑是泪水经过心里的田地长成,实在不忍心让你知道病情。还有谁能知道儿的心里就像刀割一样。

我也知道,儿是您心理的依靠。每当我一进屋,您的眼睛总会盯着我看,观察我的心情如何。是苦还是累,是愉快还是忧愁。当我乐时,您眉开眼笑,当我不高兴时,您的脸上也流露出一丝不安。

我想,您的年龄还不算大,您不是说还要看到孙女结婚生子吗?您不是说等到儿子一退休就和我们一起到重庆去,说南方的日子可暖和了,不会得严重气管炎了。是啊,北方的冬天是老年人最难耐的季节。我总是看着窗外的飞雪说,妈,春天快到了。每当这时,我都会感觉您的胸部多少有些平静了,喘的也轻了。我更感觉到您的混浊眼睛里有了亮点。这就是希望,是您求生的欲望!记得您总说,人都得死,儿女都成人了,死了也行了。可我分明看到过你一个人时呆呆地盯着屋顶,眼睛好象凝固了。您在想什么?是不放心将来孙女不会照看孩子?还是担心我是不是有您哮喘的遗传?这可是您平时就常说过的话。

妈,说实话,如果说老天能让我把我的阳寿过给您几年,儿会毫不吝啬地送给您。因为您给了我生命,您用健康换取了我的平安和幸福。可是老天不长眼,为什么不让病折磨我,而去折磨我的母亲?

坐在昏暗的灯光里,您微微地闭着眼睛,把我的手紧紧拉住,就像是怕我们被分开一样。我知道您还以为儿已经睡着,那颤抖的手也不愿意惊动儿的梦。你一定在心里说,儿这些日子太辛苦,想让儿多多地坐在床边睡一会。可你可知道,儿也是装着睡,怎如起来看一眼窗户外面的月亮,轻松一下筋骨舒服啊!。

我们都这么装着睡着了,可我知道,我们都是那么累,那么苦,可谁又不想把眼睛睁开,把手放开,让身体放松一下。人哪,为什么要受到生离死别的痛苦折磨哪?虽然这是自然规律,但是面对亲人离别又有谁能那么从容啊?

夜深了,病房的灯熄了,我想动动身体,便把您的手从我的手里抽出,放到被子时,而您却轻声地说:“别动,再睡会。”

又是几天过去了,那天的天气很好。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墙上,屋子时很温暖。母亲很早就睁开了眼睛,咳嗽出一口痰来,然后说:“今天的太阳真好。”又回头看看,儿媳和孙女不在,轻声说:“我想梳梳头……”听了这话,我急忙拿来梳子,伸手把她扶了起来,开始为她梳头。

“哎,梳头都不能自个梳了,活着还有啥用了?”

“嗨,妈,只要你活着,这才像个家。您想,有您在,弟弟和妹妹就爱回家,也是有个好奔头不是?”

梳头时,我看到梳子上掉下许多花白头发,我心一酸,手也有些颤抖。这时,母亲却又叹了一口:“这人哪,怎么这么快,一晃就老了。你看你的头上也有白头发了。”

我一证。我们怎么那么默契,是因为我们是母子吗?我分明感觉到她的呼吸又困难了,就慢慢地把她的头放到枕头上。她没有言语,眼睛紧紧闭着。我不忍心看她,却又看她的眼角流出一颗硕大的泪滴。

接下来几个月,母亲就靠氧气和安基酸活着。有时亲友来到病房,她也只能看一眼,毫无血色的嘴唇微微颤动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坐在老人家身边,我想起来许多往事,大多都是我去看她离开时,都会发现窗口那张慈爱的脸,那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脸,将会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母亲是位勤劳朴实的家庭妇女。年轻时,由于父亲经常在外地施工,所以只有她带着我们兄妹五人过着艰苦而甜蜜的生活。为了贴补家里生活,她经常到山上挖野菜,年年都把猪喂着又胖又大。母亲是位喜爱看书的人。小时候她会在灯下,一边看书一边给我们讲故事。什么罗刚反唐,什么秦英征西。她告诉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去处人,怎样相信人,怎样帮助人。母亲是位善良的人,她总会时常接济无家可归的老人,有时感动得熊奶奶、宋奶奶老泪纵横。

黑暗的日子终于来了。2011年7月25日下午,母亲突然睁开眼睛,说话也很清楚。她说肚子好疼,又看看吊瓶说,没用。然后问我小妹哪里去了,我说出去买饭了,然后她又闭上眼睛。这是老人家最后睁开眼睛看看身边的子女。辞世时,她的眼角涌出了泪水,也浸透了我的双眼。

母亲,安息吧。

卖菜的母子

小区门口,一个二十多岁的农村妇女,扎着马尾,头发干枯凌乱,身材瘦小单薄,穿着一身深色旧外套,每天一个人孤单单地守着一辆三轮车卖菜摊子。我上下班经过,总能看到她。

不知从何时起,她的肚子慢慢隆起,但她还是坚持卖菜。终于有一天不见她卖菜的身影了。大概过了两三个月,她又出现了,这次不同的是她的背上多了一个婴儿。婴儿长得瘦瘦黑黑的,每天妈妈卖菜,他就趴在妈妈背上睡觉。偶尔,有小朋友经过她们母子跟前时,他会兴奋地冲小朋友笑, “看,阿姨背上的小弟弟!”只见小朋友的母亲一把拽走自己的孩子,“脏兮兮的,看什么看!”卖菜的女人也不说话,仍旧守着自己的菜摊。

小菜摊品种不很齐全,菜也码得不很整齐。因此生意一直不是很好,但由于女人实诚好脾气,小区一些好心肠的顾主也特意关照她,生意竟也能勉强维持得下去。

武汉的冬天阴冷阴冷地,有时还飘飘雪花。这时,小区好些人躲在暖气房里都嫌冷,女人还守着她的菜摊,背上的婴儿脸和手冻得通红通红,在母亲的背上瑟瑟发抖,女人的手和耳朵都长满了冻疮,冬日的白天总是特别短,我下班经过小区门口时天已经黑了,他们母子还在盼望顾客的光临。为了御寒,母亲抱着孩子来回跺着脚,小区已是万家灯火,没卖完菜的母子还在那里等待……

素有火炉之称的武汉,夏天又总是特别的漫长,一大清早出门就是一股热浪,到了七八九月间,更是酷暑难耐。由于从早到晚顶着烈日暴晒,女人和幼儿都被晒得又黑又亮,孩子全身长满痱子。不忙的时候,女人拿出一把破旧的蒲扇替孩子轻轻地扇一会儿,赶赶苍蝇蚊子,神情安详而淡定。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女人怀里的婴儿渐渐长成了一个调皮的小男孩,开始满地欢跑了,时不时听到女人温柔地呵斥:回来,别瞎跑,小心汽车、人贩子……每当听到母亲的叫唤,小男孩就会乖乖跑回母亲跟前,有时把妈妈菜摊上的菜拿起来当玩具玩耍。

后来,我搬家离开了那个小区,再也没见到那对母子。今年,我也做了母亲,我常常会想起她们,眼前会浮现出女人推着那辆装着蔬菜的三轮车,三轮车上坐着一个小男孩慢慢远去的背影……

母子

文/彭瑞高

“双抢”过后,天还热,有一段长长的农闲。杜汉卿喜欢摸鱼,我也喜欢,于是常常一道下河。加上这段时间小学放假,我三餐没着落,摸到鱼虾,就跟杜汉卿摸的合起来,在他家一道烧了吃,有时一天还吃两顿。

盲婆婆几次对我说,你不要拿米来,我家不缺你这一口。我说不行,哪家粮食不紧张。我发现,我留在她家吃饭,她就格外高兴。杜汉卿上灶时,我说我来烧火,她还不让,坐在灶后不肯走。我问杜汉卿,老妈妈眼睛不好,掌火行吗?他说:“行,她鼻子耳朵特别灵。鱼烧到几成,她闻得出;饭熟到几分,她听得出。她火候把得比我还准!”这时看灶后,盲婆婆坐在矮凳上,独自微笑着,面孔映得通红,一头银丝在火光跳跃下,亮得分外好看。

那天鱼虾摸得多,杜汉卿上灶时,我就骑车去下伸店,买了一瓶七宝大曲。两人吃鱼喝酒,头脑渐渐发热,话匣子就打开了。杜汉卿仗着几分酒意,问我:“上次我说自己犯了错误,你怎么不问下去?”我说:“我不好意思问。”他说:“我们两个男人,有什么不好意思问的?”我一听话意,想,莫非他还真是犯了生活上的错误?遂说:“你要是憋得难过,就给我说说。”他抿了一口酒,沉默许久,才说:“这事过去那么多年了,一提起,我还心痛。”我说:“是吗?”他说:“那年我娘发眼病,我请假去乡下照顾她。没想到学校趁我不在时,发动全校师生收集我的言论,说我……”这时灶后传来一声叹息,盲婆婆说:“就怪我这双该死的眼睛。早知这样,死了也不该告诉他的!”我们以为声音小,老人听不见,不曾想她什么都落耳了。杜汉卿说:“姆妈,这个不怪你……”没说完,就低声哭了。盲婆婆听到儿子哭,也伤心了,扯起衣袖拭泪,眼白一翻一翻的,让人心碎。

隔日我再去西村,母子俩的愁苦却不见了。盲婆婆依然守在灶后,脸上有安详的笑;杜汉卿忙着做鱼丸,锅碗响出热闹的声音。我问,活鱼红烧不是很好吃吗,做什么鱼丸?杜汉卿说,娘眼瞎了,就怕鱼刺,上次卡了喉管,差点要了她老命。说着挑出几条大鱼,拿一把快刀,贴着鱼骨,一一剖为两爿;剁成鱼糜后,又特地用一张丝网,把鱼刺滤出来,才放蛋清搅拌;这还不算,还举起鱼糜往铁锅里摔打,直摔到发黏,才开始捏鱼丸。我问为什么要这样,他说摔黏后捏的鱼丸,才经烧,有嚼劲。

杜汉卿那双手,又黑又糙,手指根根弯曲,像永远伸不直的一样,可一做起鱼丸来,就变得分外灵巧:左手抓一把鱼糜,右手拿一把汤匙,一捏,一刮,虎口这里便落下一颗颗鱼丸;这些鱼丸进热水一煮,冷水一漂,立时挺出了光彩。盲婆婆说:“氽两只给阿彭尝尝。”杜汉卿遂起了油锅,滋滋一阵响,鱼丸便炸成金黄色。我小心咬一口,一股热气从丸子中心蹿出,一烫一嘘间,种种鲜美一齐袭来,舌头醉了一样。这味道,以后再没尝到过。

三日长五日短的,我跟杜家母子几乎成了一家。在我看来,一个落难的老儿子,能这样反哺瞎眼老娘,绝不会是坏人。我有心让杜汉卿来当会计,年终一到,就叫他帮忙,参与分红结算;我去外地探亲前,还正式跟老季提出,推荐杜汉卿当西村会计。

探亲一月后回来,老季对我说,你觉得杜汉卿可以当会计,我觉得也可以;可就在上礼拜,他又出了一件事,把我的计划全打乱了。

我问是什么事,他说:他瞎眼老娘一直有病,游方郎中看了,说是风湿痹痛,吃猫肉能治好。杜汉卿就连夜偷偷打猫,还打了好几只,对娘说是“兔子肉”,骗老娘吃了;老人一吃,病还真好了点。可你知道,打猫是什么罪名!班子讨论下来,还是不敢用他。

我悄声问:“这事上面知道了?”老季说:“瞒着呢!要是上面知道了,出身好的都要坐班房,杜汉卿啊,恐怕这样都有份!”他说着,右手在腹下张开虎口,做个手枪样子,食指还勾了两下。

我听着心怦怦跳,就想起下河摸鱼的杜汉卿,还有他那副在河面上一闪一闪的眼镜。老季说,杜汉卿这人命薄,不能再有风雨了;他要是当上会计,万一有人举报,上面再来人一查,他什么都完了。

我同意老季的分析,便只好继续兼着西村会计,再也不提推荐杜汉卿的事情。

致母亲节

文/温水煮青蛙

每日上下班,都从森林公园和乐安公园穿行而过。一是想远离汽车尾气的“熏陶”,呼吸几口清新的空气;二是且行且健身,省了早起、晚眠的刻意锻炼;三是更惬意于欣赏健身的老者的身姿,天真无邪孩子的欢笑和幸福的小情侣外景拍摄的浪漫与甜蜜。

看惯了风霜雨雪、花开花落、四季轮回,一切的花红柳绿,一切的擦肩而过都变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没有了玉兰花开的期盼,没有了牡丹含苞待放的惊艳。生活平静得像一杯白开水,不可或缺但又没有什么味道。

去年夏天,静谧幽深的树荫下,天天上演着感人的一幕,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这片再熟悉不过的森林。一天行走在林间的鹅卵石小路上,迎面走来一对母子。起先并没有注意到什么,但快要擦肩而过时,突然发觉孩子走路有些怪异。孩子有近一米八的个头,生得白白胖胖,两只胳膊半举着,在母亲的搀扶下左右摇摆的踯躅前行,满脸的汗水。孩子的口眼似乎也有些不协调,走一步,嘴角就抽搐一下。我无意间多看了几眼,然后觉察到自己的举止的不尊,赶紧向路边跨了一步,让母子过去。好奇心令我忍不住回过头来,正好与那位回身的母亲目光相对。我有些木诺,那位母亲也没说什么,只是向我轻轻地点点头,那与年龄不相称的沧桑的脸上有一丝淡淡的微笑。看着一高一矮的两个被汗水浸透的身影,我有些手足无措,不知该说些什么,只有落荒而逃。

整个夏天,都会遇到这对母子。有时是母亲搀着儿子前行,有时母亲会稍稍的放手,让儿子自己走上几步,有时走累了,二人在路旁的长椅上坐下来休息。母亲一手托着大大的塑料瓶给儿子喝水,一手用毛巾给儿子擦汗。远远地见母子有说有笑,却不知道说些什么。母子的锻炼很有规律,不管刮风下雨、天晴天阴,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每次一个小时左右。见得回数多了,也就熟了,然而只停留在相见一笑、点头致意的层面上。也曾想趁母子休息时问问情况,也想拍张照片发到网上,但终究担心会伤害到这对母子,或是遭到不解的拒绝而没能成行。一次回到家中与爱人说起此事,爱人看着电视轻声的叹息道:“谁说的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默默地想:在不幸面前,这位母亲做了能做的一切,这个孩子又是不幸之中的幸运儿。

前两天,从贴吧上看到两张照片,说的是一位母亲每天守在学校门口,课间照顾着脑瘫的儿子上厕所,日复一日,风雨无阻。尽管是两张模糊的照片,尽管是远景的背影,但我一眼就认出了那对母子,就是他们。孩子已经是八年级的学生了,走路并没有什么好转,当母亲的却一路坚持。此刻,唯有感动与祝福,盼望着奇迹的发生。

这就是母亲,做儿女的还能说些什么?

见诸各类媒体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有病危的母亲给嗷嗷待哺的孩子的最后一滴乳汁,有地震废墟下用孱弱身躯给孩婴撑起的一点空间,有为给儿子换一块健康的肝而暴走六个月的妈妈。这些是何其的伟大,又令人感慨不已。

有时,我们又往往忽略了身边的一些事。衣服上缝补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补丁,粗糙的碗碟中算不上讲究的饭菜,深夜里为孩子留着的柴门等等。这一切,又何曾不是每一位最普通、最平凡的母亲,给儿女的最质朴、最深厚的大爱?

这就是母亲,做儿女的又能做些什么?

《论语》中说道: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里的“其”到底是代指父母还是儿女,各家纷争,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是“母忧子”,还是“子忧母”,都是一股浓浓的亲情之爱。微言大义,且行且珍惜。

母亲节来临之际,祝天下所有的母亲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