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规矩文章

2022/12/14经典文章

规矩文章(精选7篇)

别惯坏了

文/顾仁洋

“要上规矩,不能给惯坏了。”

这是最近北京之行,最大的收获之一。会间,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张宪博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回来后,依然感触很深,回味无穷。

张秘书长是在谈到学术会议如何支付与会专家教授出差补助费时说的这番话。他说,“会议补助费只发给那些退休了没地方报销的专家教授就好了,至于那些大专院校在职的专家教授可以拿回去报销,不用管,别惯着。”见大家都一听一愣,张秘书长意味深长地说,“好多事情一开始就不能迁就,要上规矩,不能给惯坏了。”

谈到惯,总让我想起民间“惯宝宝”的形象。因为娇贵,一遇上事情就会哭鼻子,会哭的孩子又要多吃奶,所以往往几岁了,还断不了奶;十岁之前,男孩子总会挂着个标志性的小辫子,甩来甩去,迈开步来耀武扬威,没个正形;平时爹娘更是千方百计哄着:捧高了怕摔着,站地上怕凉着,含在嘴里又怕化了,受不得半点欺负,更谈不上经受丝毫委屈。对于“惯宝宝”,大多数人抹不开其家长的面子,当面总会“阿谀奉承”地说上两句好话,哄哄宝宝开心,也一面惹得“惯宝宝”的家长不讨厌。但是,一转身,必嗤之以鼻,不屑让自家孩子与“惯宝宝”为伍。

“惯宝宝”的出现,做家长的责任不容推卸。倘若从小就按照规矩严格教育,一是一,二是二,丁是丁,卯是卯,断然不会培养出“惯宝宝”的。我娘是容不得把我们变成“惯宝宝”的。那时候,她最爱熊我们说,“桑树枝子要从小约”“一个黄豆也要炒熟了吃”“从小定八十,小时候不成人到老了没样子”…… 她常说的几句话,从小到大,一直萦绕在耳畔。因为一不听话,少不了挨她一棍子,敲得你脊梁骨疼。所以,接受严厉教育的孩子没法成为“惯宝宝”。倒真是从小就迁就,总会慢慢养成“惯宝宝”娇惯的品性,等到一日日长大了,不成人了,再追悔也只能是“悔之晚矣”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惯宝宝”正因为“不上规矩”最后才“讨人嫌”“不成人”。其实社会上有许多人和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些人因为自认为是组织或单位里别人碰不得的“惯宝宝”,上面有“护短家长”的罩着、哄着、惯着,或者长期受“温水煮青蛙”小环境的浸淫,免不了把规矩、制度、纪律抛之脑后,儿戏起来,渐渐脱离了家庭、组织和社会的约束,变得放纵起来,野蛮起来,骄横起来,跋扈起来。长此以往,越来越为所欲为,最后或成为纨绔子弟、“二流子”式的无用之人,甚至就要出贪官污吏、腐败分子了,这都是危险却迟早而必然的事情。

还是张宪博秘书长的话振聋发聩,掷地有声。做人办事也好,抓作风建设也罢,总得及早源头抓起,抓常与长,持之以恒地按照规矩、制度、纪律办事,从一开始就不迁就,扎紧教育在先、防范有力的笼子,才总不至于冒出一个个“惯宝宝”,更能让一些人从一开始就多点警醒意识,活出个人样,多干出点本分而实在的事情。

诗意地活着

文/白水之泉

一弯月,一架葫芦,一袭白衣一只箫,听乐音悠扬,在诗意中安然沉沦……

记忆模糊了这意象确切的出处,但眼睛曾经扫描过这样的画面,大脑对这诗意的片段,予以缓存、珍藏。即便有那么一丝清冷,但空灵、飘渺的境界,融入葫芦架下,斑斑驳驳的月影,宛如仙子一般的雍容举止,让呜咽的箫声清亮起来,流淌在黑暗的夜空,穿越你心灵的忧郁,抚慰你哀怨的神经,让你在浮躁中静寂下来,和着苍茫的暮色,任由灵魂伴着七彩的霓虹,自由地飞翔。

现实生活总在让人为难,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左右逢源,如同思维一般灵动跳跃。我们总是在规则规矩中行事,凡事都需要三思而后行。一个社会,要有方方面面的规则规矩约束、规范你的行为,不可能放任自流,即便是制定这规则规矩的上层设计,也不能脱离这规则规矩而独立存在,怎么可能任你天马行空,想怎样就怎样呢?

规则规矩的牢笼已经逐步扎紧,然而在规则规矩的缝隙中,依然会有你自己活动的空间,让自己可以在诗意中安居。生活中有很多诱惑人的事物,就像是挂在月亮上的葡萄,不是你跳一跳就可以摘到的。你可以心生羡慕之意,但不必纠结于自己追逐不到的事物。要知道,人有不同的起点,事物有量身定做,如若因此陷入其中不得解脱,去伤心泪落,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很多的事情,在没有经历的时候,往往因为被诱惑而去向往,因为得不到而充满神秘感,总感觉别人的生活是最好的、是最风光的,一旦自己也抵达了相同的位置,才发现原来也不过如此。自己为此而伤心泪落、奋斗拼搏的心路历程,是如此的荒谬可笑!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不要让自己过于执着地陷入到无意义的争抢之中,活出真正的自己才好。不和社会较真,因为较不起;不和现实较真,因为要继续;不和往事较真,因为没价值;不和亲人较真,因为伤感情;不和自己较真,因为伤身体;不和朋友较真,因为不能弃;不和小人较真,因为不值得。人生苦短,要诗意地活着,就要下好自己的棋,演好自己的戏。健康地活着,平淡地过着,真实地爱着,这就是一种完美,一种快乐,一种幸福!

不要在该立规矩的年龄,跟孩子做“朋友”

文/蒙粉

近年来,有一种育儿说法是“和孩子做朋友”,强调的是生活中,父母要尊重孩子,跟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

父母要给孩子爱和自由以及自主活动的空间,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父母真的适合和孩子做朋友吗?

教育为先,有余力再做朋友。

为人父母,首先要尽到做父母的职责,其次,才是和孩子成为朋友。

当孩子年龄小的时候,不要着急跟孩子做“朋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具备衡量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年幼时若不给孩子立规矩,等到长大后再好的教育都可能是无用的。

所以,千万别在该立规矩的年龄,跟孩子做朋友。

这几年,“界限感”这个词越来越被重视。

有本书对界限感是这样描述的: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

界限感,说白了就是在人际关系中掌握适当的分寸,你有你的空间,我有我的自由,互不干预。

这样的边界能帮助我们不随意“闯入”他人的领地,同时也保护我们自己不被打扰,有合适的边界感,亲子之间才能更好地相处。

而在家里,家长常常因为爱孩子,要和孩子成为朋友,而令孩子对“界限感”变得模糊。

缺乏界限感的孩子,永远长不大。

因为他的内心一直停留在原始的依恋阶段,比如他有能力去做,他也不做,他觉得这都是父母的事。

孩子失去界限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本身缺乏界限感,在该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选择跟孩子做朋友。

然而,孩子的成长需要界限感。

缺乏边界感,是很多痛苦关系的来源。

对孩子来说,规则就是界限,就是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界限感的建立,是一个逐渐学习的过程。

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没有养成界限,没有建立规则意识,未来生活中就会常常做出一些令父母头疼的事情。

教育的本质,就是家长的一场修养。

它不是单纯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而是要培养他的敬畏之心。

有敬畏之心的孩子比较容易遵守规则,将来走向社会拥有更强的自律和理智。

要教育孩子不仅要有温度,更要有尺度。

告诉孩子有三条底线不能违背,即不伤害自己、不打扰他人、不破坏环境。

爱可以无条件,但要讲原则。爱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建立规则的基础。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刻骨铭心的影响。

如果说这世上有什么育儿技巧最灵验,那就是父母的言行!

如果你要跟孩子做朋友,那就做值得尊敬的良师益友。

良师为先,益友其后。

并告诉孩子:我爱你,但我绝对不会纵容你。

规矩

文/张文艳

前几天回老家,午饭后眯了一小会儿,就起来陪母亲聊天。女儿很开心,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母亲忙说:“嘘,小点儿声,你姥爷还睡着呢!”老公说:“爸已经醒了呀!”“还不到点呢。”母亲边说边看了看墙上的挂钟。

我知道,父亲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上了岁数更是如此,生活中处处都遵规守纪,不仅房间内的东西摆放得井井有条,而且作息时间也是不差分秒,每天12点看午间新闻,然后午休,下午两点钟准时起床,如若不到两点就醒来了,也非要躺到两点钟才起床。走进父亲的卧室,一桌一椅一床,书桌上的书、报纸都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各自的位置上,而且报纸是按照日期一天挨一天地摞在一起的,拉开抽屉依旧是井然有序。

在父亲的熏陶下,我也是一个守规矩的人,家里日常生活用品全部摆放整齐,什么东西用完之后,都要放到原位。相比之下,老公则是个不守规矩的人,他从家里的任何一个地方拿了东西,我都能发现。不是我有心考验,而是他很随意拿取东西便把我以前的布局打乱了,不是抽屉没关严,就是东西变了地方。有一次他修家里的门锁,卸下的零件随手就放,拿着螺丝找螺丝帽,找到了螺丝帽,螺丝又不知放哪儿了,门锁修了半个小时,找东西就用了十几分钟。找不到东西的时候,他也着急、自责,其实他也不是故意的,只是随便惯了,东西随手就放,生活中不遵守规矩而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有人认为随性潇洒、不拘小节才活得快乐,过于谨小慎微、死板认真会活得太累。其实,这并不是一对矛盾体,试想,守规矩的人将桌上的书整齐摆放,不守规矩的人将书胡乱堆在一起,顺手放好和随手乱放都是举手之劳,给人的视觉感受却绝对不一样。同样,日常生活用品各就各位,无论谁去取用都很方便,整日为找不到遥控器、梳子、钥匙而烦恼,不如养成好的习惯,规矩一点。

规矩惯了的人,并不觉得规矩是一种约束,生活中还是规矩一点、踏实一点为好。

爱与规矩并行,才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教

文/国馆

1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守规矩,无以成人。家庭中,永远不能缺少规矩;爱孩子与立规矩,从来不是单选题。一个家,既要有温暖,也要有规矩。爱孩子与立规矩,二者缺一不可。

有句话说得好:有规矩的自由叫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放肆。孩子懵懂无知时,没有是非观念,只有喜恶之分。父母如果一味顺从,他便只会觉得是理所应当。只有从小立好规矩,以恰当的方式引导教育,孩子才会懂得爱自己、爱家人,进而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这远比孩子闯祸以后,再生硬地打骂、管教有效得多。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儿子问:“如果我把枕头弄得羽毛满天飞,你还爱我吗?”妈妈说:“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把羽毛收拾起来。”儿子问:“如果我把画画的颜料洒在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妈妈说:“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负责给妹妹洗衣服。”故事中,妈妈不厌其烦地向孩子保证“我永远爱你”,同时又不忘强调:孩子,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你要承担你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孩子犯了错,父母不能帮孩子逃避,而应该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让孩子有面对错误的诚实和勇气,这才是立规矩的意义所在。

2

立规矩,不是单方面的强制。规矩不是强加给某一人的要求,而是家里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原则。

父母在制定规矩时,如果没有把自己算进去,而是一边给孩子立规矩,一边自己破坏规矩,那只会让孩子心生反感。所以,不要单向地给孩子提要求。那不叫规矩,而是命令。

家庭里立下了规矩,父母也应该遵守。尤其是在对待孩子的方式上,更不能随心所欲。比如答应了孩子的事情就要尽量做到,这不仅是关乎威信的事情,更是在孩子心中树立一个守规矩的榜样。

父母的一举一动,会深深烙印在孩子心底;家庭的环境,会最终反映到孩子未来漫长的人生中。父母陪孩子一起成长,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才是培养优秀孩子的灵丹妙药。

3

立规矩,也是修身的开始。有规矩的家庭,才能培养出懂感恩的孩子。

很多父母都恨不得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送给孩子,但其实,最好的东西往往不需要刻意去找,因为它一直在身边。那是高质量的陪伴,是坚定的眼神和深沉的爱。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性,也是本能。但在父母溺爱下长大的孩子,成长的只是身体,而非心智。与其在物质上不断满足孩子,不如在精神上充实孩子。有个比喻十分形象:“养孩子如放风筝,既要它飞得高,又要它不断线。”规矩,就是那条线。孩子可以自己去往广阔的天地,而规矩的意义是让他守得住本心,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迷失了方向。

立规矩的目的,不是禁锢、限制,而是教育;不是培养出一个听话的木偶,而是一个人格独立、德行兼优的孩子。一个有规有矩的家庭里,夫妇有和,长幼有序,父子有亲,家风自正。

爱与规矩并行,才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教。

人狗情难了

文/曹景行

楼上搬来一家外国人,讲英文,一男一女俩孩子,看上去挺活泼机灵。只是傍晚或者周末常会听到顶上有奔跑跳跃的声响,有时还会震动天花板。一次在电梯里遇到他们下去遛狗,就问“你们经常在家练舞蹈还是体操?”他们愣了一下,突然相视笑了起来,指着身边的狗说“是它!”

原来如此,我也笑了。可以想象白天家中无人,那狗是多么的无聊,弄不好还会被拴起来。到晚上总算见到主人,又有了活动的自由,当然就一个劲地撒野,四个爪子弄出的声响居然比大人小孩还厉害。

我也养过一条狗,四十多年前下乡务农的时候。小黄狗无主,大概来自附近村子,给了点吃的就不肯走了,就此跟定我。我叫它鲁彼特,一部阿尔巴尼亚电影里人物的名字。其实也不算养,它自己会在宿舍周围找东西吃,大家都会喂它一点。晚上以连队的谷仓为家,还会多管闲事追咬老鼠。

它很听我的叫唤。有时不知跑哪儿去了,放声一喊“鲁彼特”,对面小山坡的草丛里就会探出半个黄褐色的小脑袋,竖着俩耳朵,连蹦带跳直蹿过来、扑过来。养了一年左右,有一天它不见了,我再也没找到它……

以后回上海、去香港我都没再养过狗,主要没养狗的条件。一是狗要人照顾,没这份空暇;二是我家小屋窄,没这个空间。到朋友家看到有狗少不了逗弄一番,就会想起鲁彼特。人狗情难了,养狗时间久了,对狗会像家人般难舍难分。有朋友因为养狗不再外出旅游,就是不放心托付别人照料。还有朋友因为养了十来年的爱犬去世,无法在原来家中住下去而搬去别处,以免见物生悲。

养狗要用心,要讲规矩,比如遛狗。这些年我去各国拍摄或旅游,见到有人遛狗就注意观察,看看有没有用带子牵着,再看看如何处理狗屎。最有趣的是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有专门替人遛狗的职业,街头常看到一个年轻人牵着好几条狗慢跑快走。当地朋友说,法律规定一个人最多可以同时遛八条狗,再多就怕管不住会出事。但就算只能带八条狗上街,你有本事对付吗?

欧洲几乎每个小镇街头都会有放置专用狗屎袋的小箱子,任由遛狗的居民取用。都是差不多大小的塑料袋,颜色各地不同,上面都印着收拾狗屎的四个步骤:先把手伸进袋子,隔着塑料捏起地上那堆东西,再把袋子反过来,口上打个结丢进垃圾箱。我试过一次,挺好。

记得在阿尔卑斯山麓小国列支敦士登街头问一对遛狗的夫妇如何处理狗屎,他们拿出随身带着的专用塑料袋,说是超市里面都可以拿取,又掏出一瓶水说“清理后还要用水冲洗干净”。这真叫我肃然起敬,但对他们或许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养狗是私人的事情,不能因为自己养狗就侵犯他人权益或公共权益,所以要有规矩。如果大家都能够守规矩,就不会发生多少纠纷和争执。有人养狗、喜欢狗,也有人不养狗、不喜欢狗,如果有的地方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都足够大,养狗和不养狗的一般可以相安无事,有关规矩和管理也应该比较宽松。

至于像香港,人口密度世界第三、东亚第一,楼挨着楼,好多住宅小区都立有禁狗令,写入小区自己制定的“公契”,也就是香港法律之下的小区内部法规。业主买楼时须接受这些规矩,入住后也必须遵守。如果规定不能养狗,而你一定要养,只有另找允许养狗的地方去住。

匠气

文/郭华悦

人与物,一旦被扣上了匠气这顶帽子,难免有些吃力不讨好的味道。

匠气的言下之意,合乎规矩,却又被束缚在规矩之内,而无力挣脱。一举一动,一尺一寸,都在标准之内。精准度虽然足够,却容易令人得出这样的结论:太标准,反而失去了灵气。

于是,那些努力与付出,便被轻描淡写的“匠气”二字,打发掉了。照这样的评判,唯有挥洒自如浑然天成,才值得肯定。

有才情,有天分,自然难能可贵,但这样的人,百里挑一。一道菜肴,挥手之间,浑然天成,自然是极佳的,但这样的厨师,能有几个?从食材的挑选到火候的把握,再到酱汁的调制,一个个细节,仔仔细细地抠,在精准中成就佳肴,这才是一条更适合大众的路子。

一个人、一样事物,匠气之中有时反倒说明当事者的努力。多数人的成功之路,其实并没有那么浓厚的传奇色彩。不过是将死的标准与规矩,牢记于心,打好基础,手下有了精准度,在这基础之上,才能“有如神助”,生出活气与灵气。匠气,或许失之自然,却是多数人通往灵气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