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扶贫文章

2022/12/14经典文章

扶贫文章(精选9篇)

下乡扶贫那个清晨

文/王崇地

正月十六清晨,万籁俱寂,寒意袭人。93岁的母亲撵到电梯口跟我说:“你一定把那两个亲戚叫到家里来哈,光往别个家里跑像啥子话嘛!”电梯门快合上了,我努力地朝她点着头。

这天早上,枕边的手机铃声响把我从睡梦中吵醒。我伸手摸了摸睡在身旁的母亲,母亲没有动静,呼噜比平时更有节奏。我悄悄披衣下床,摸索着把掉在床沿上的被子往里扎了扎,母亲翻过身去又睡着了。本来,先前和大侄女说好她早上七点钟前过来替我的,可六点五十还不见人影,心中不免焦急起来。这时,侄女来电话说她已下楼朝这边走,为能按时赶上村里的“结对帮扶见面会”,我盘算着打十分钟的“时间差”,便轻轻推开防盗门。可转身关门那一瞬间,我发现母亲默默地站在不远处,静静地望着我,尤如远山那棵沧桑的老树。

我急忙打开客厅里的灯,点上烤火炉,扶她到沙发上坐下来。这时的母亲俨然一名资深的教官,审视着我的仪容和神态,习惯性地用左手捋了捋蓬松的银发,用责问的口气说:“你就这么空着双手去走人户哇?”我哑口无言。她把我拉进她的卧室,在床底下拉出来一大堆春节期间亲戚们拜年送来的礼品盒,这时方才想起昨天晚上她跟我说过的“过年过节走哪都要带礼物”的嘱咐。我随手选了两样,心想:“不就是表达个心意嘛。”当我提起礼品正要起身时,她用拐杖敲了敲我的后背,又用拐杖指了我手里的东西,看来她是嫌这两样东西太小。在母亲的价值观里,大比小好,大值钱,大就是面子。我摇了摇头选了两样体积最大的,高高举起在她眼前晃荡着,晃出了母亲脸上会心的笑容。

前一天晚上,母亲和我摆谈了很多关于贫困户的事,她虽听得似懂非懂,但很是开心。母亲问我歇马庙是啥子地方,我说歇马庙就像老家天井坝。“郎哎要取个歇马庙哟?”我说可能过去那里有个庙,庙里有匹马,马经常在斜坡坡上跑;她说那地方离我们这里有好远,我说远得很,在山那边;她说你又不是驻村干部去做啥子,我说政府叫我们去帮助那些乡亲;她说多做善事好,积德,眼里闪着光芒;她说那么多人你帮得过来哟,我说我负责两户,都姓刘。一听跟她是本家,问得更起劲更仔细,十二点过还不肯睡觉。

一路上,我微闭着眼睛,一遍遍回想着母亲的叮咛,眼眶湿湿的,心里咸咸的。

扶贫干部和一只猫

文/冯积岐

在家里,她是一个贤惠的母亲,一个温柔的妻子,在单位,她是县级部门的一个副局长。论年龄,她已经快五十岁了,可是,县委县政府一纸文件,要她去扶贫,她没有推辞,没有怨言,去一个三千多口人的村里担任了第一书记。天还没有亮透,她开上自己的小车,去二十公里以外的村里上班。大多时候,她和村干部一样,吃住在村委会。如果单位上有事要她参与,她就赶回县城。有好多次,她离开村委会的时候,都是晚上十点以后。因为,村干部都年龄偏大了,不会操作或者是不熟悉电脑,几乎每天都有许多报表需要她在电脑上签写,还要用电脑处理一些汇报材料和其他文件,这些活儿全由她一个人干。白天,她忙于开会,或者和扶贫对象打交道,晚饭后,坐在电脑跟前三四个小时是常有的事。

那天晚上,她离开村委会院子的时候,十点半了。毕竟人到中年了,她累了,上了车,连打几个呵欠。初冬的天阴沉沉的,没有星光,雾岚如薄纱一般罩住了塬上的田野,村庄,道路,小车仿佛在大海里航行。开车十几年了,即使在下雪天或大雨中行驶,她也从未畏怯过。那天晚上,不知怎么的,她有些心怵,因此,车速并不快。尽管,她双手紧把着方向盘,双眼紧盯着车灯开辟出来的道路,还是出事了。她先是听见一声沉闷的响,随之,车的轮胎颠动了一下。她赶紧刹住车。她第一反应:完了。她双手还在方向盘上。她坐了几秒钟,她以为她撞上了人。田野上寂静无声,空无一人,车灯一灭,漆黑一片,即使肇事逃逸,也不会留下把柄——村子里外没有探头。她没有这样想,即使撞死了人,她也要承担责任。她是一个勇于担当的女人。她下了车一看,撞上的只是一只猫,被车轮碾轧而过。她将死去的猫提在手里,走过公路,走进了村子里。街道上漆黑如炭,村庄已在沉睡之中。她在街道上呐喊:谁家的猫!谁家的猫!她走了四条街道,冬夜里的喊声清寒而干净,没人应声。村庄已在梦中。她遗憾地提着死去的猫,将猫放进了小车的后备箱里。

回到家里的时候,丈夫和女儿已进入梦乡了,她洗涮了,上了床,久久不能入睡,还在想那只猫:一条生命瞬间在她的车轮下消逝了,猫也有生命的,世间万物的生命是平等的。她为自己的过失而不安。

第二天清早,她照常去村里上班。小车开到她碾轧猫的那个村口,她停下了车,从后备箱中取出来猫,双手捧着,进了村。她逐家逐户询问:谁家的猫?她准备给猫的主人赔款,可是,没有一个人认领。村里人都说是野猫。她向一户农民借了铁锨锄头。她在路旁的麦地里刨了一个坑,郑重其事地埋藏了那只猫。

到了她上班的村委会,她将迟到的原因如实给几个村干部说了,有一个村干部说,不就是一只猫嘛,你太认真了。她说,猫也有生命的。她觉得,一个人首先要学会怜惜一棵树一株花一只狗一只猫,才会怜惜人的生命。怜惜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品质。如果人人都能怜惜他人,怜惜生命,这个社会必定温暖如春。

扶贫外事

文/张永涛

满仓

满仓家的麦子种了,又收了。

满仓家里的麦包满了,又空了。

满仓的媳妇说:当年,我可是冲着你名字才来的,没想到你的麦包这么小,不经吃。

满仓憋红脸说:我就这点本事么。

满仓长年患胃病,不能外出打工,媳妇务农,子女都在上学。一家四口就靠四亩庄稼地过活。按脱贫标准算,等到猴年马月也脱不了贫。

年初,县畜牧局给老牛湾的贫困户每家发了五十只鸡苗,满仓把菜园子改成鸡舍,可养了不到三个月,只剩下五六只。满仓媳妇逢人就说,畜牧局干部吃回扣,买的瞎种鸡苗。满仓说,你甭胡说,人家的鸡苗都能养活,就咱家死得多。还不是你整天出去串门子,说是弄非,不打扫鸡舍,鸡才病死。

扶贫干部到满仓家,一看满院杂草,墙跟乱堆乱放。屋内气味难闻不说,找个立脚的地方都难。看来,还是懒造成的穷。

与满仓一交流,扶贫干部才知一脸褶皱的满仓刚四十出头,至于那胃病也不严重,看来主要还是心理病。扶贫干部动员满仓外出打工,增加家庭收入。满仓觉得人家是真心帮他,就在电话里联系了北京的同学,说在那边搞建筑,一月能挣五六千元。还管吃管住,便动了心。

玉米刚点种,满仓就要去北京,他在火车上给扶贫干部打了电话,说明年一定要脱贫,要不,他这年龄当贫困户,别人笑话。

呆在家里没事干的满仓媳妇,出门寻找说闲话的妇女,可人家都在扶贫干部的动员下,四处务工去了。她也经人介绍,到镇上的刺绣合作社打工。听说,待遇还不错。

“羊贵妃”

老牛湾的清水河,天天从棋豆家门前,冷冷清清地流过。

棋豆的爹娘走的早,给他留下一间土坯房,他的童年也就这么冷冷清清地度过了。

棋豆中学毕业后,就回家种地。他本想出去闯世界,可是隔壁的三婆说,好出门不如赖在家。还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被三婆泼了冷水的棋豆不再想离开老牛湾。平日谁家盖房修屋,拉土垫院子,就喊他去,只要给口热饭就行。一次,在帮二大爷盖房时,棋豆不慎从房顶摔下导致腿部骨折,心地善良的他见二大爷盖房花费大,就用自己的积蓄治病,好在腿伤得以恢复,但却欠了一屁股债。

去年开春,扶贫干部帮棋豆贷款买回三十只奶山羊,在院子搭建了羊舍。为降低成本,棋豆每天到老牛湾放羊,自己还割草,回来晒干,储藏起来,等雨天喂羊。加上农技站技术员的定期指导,棋豆的奶山羊不仅羊奶产量高,而且长得肥壮。

也就在前几天,镇上搞赛羊大会,棋豆的羊喜获“羊贵妃”,还得了一千元奖金。一旁也来参赛的大寨村姑娘菊花红着脸说:你这羊咋养得这么壮,改天给我讲讲经验。见棋豆点头,菊花便赶紧加了棋豆的微信。

夜晚,菊花在手机上翻看棋豆的微信,不是转载养羊知识羊市行情,就是给羊喂草洗澡。她感觉,一个对羊都这么好的人,一定能托付一辈子。

第二天早晨,菊花便去了老牛湾……

老党员

到了老牛湾,没有人不知道老党员。

在没被列上贫困户之前,老党员也没少挨老伴的唠叨。老伴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你当了二十多年村干部,连个啥都没落下。老党员心里一烦,扭头出去,蹲在石碾盘上吸烟……

老党员有一个儿子。去年底,老党员去信用社贷款十万元,加上自己的积蓄,给儿子娶了媳妇,彩礼加婚宴,钱眨眼就没了。婚后,儿子儿媳就与他分了家,还贷款的事儿,全留给了老两口。老伴稍一争执,儿媳妇就说:那我和你儿子离婚。老两口就不再吭声。

扶贫干部来到了老党员家,老党员客气地让座、倒茶、递烟。扶贫干部说,这屋子拾掇得干净,一看就是利索人,叫我拍几张照片,做扶贫资料用。老党员的老伴嘴里嘟囔:穷日子有啥照的。

扶贫干部说,这不,我来就是帮你家脱贫的。最近,扶贫干部给老牛湾引进农业科技公司,把土地让给他们种植果树,每亩每年给农民六百块钱。除此之外,农民还可以来公司打工,每人每天七十块钱。老党员听了介绍,掐指一算,能成!

此后,只要是晴天,老党员就带着老伴,扛着铁锨锄头,到农业科技公司承包的几百亩果园上班。老农民一辈子种庄稼的经验,加上公司的科学管理,地里的果苗长势喜人。

头一月,公司派人到地头发工资,老党员领到大红钞票,转手塞给老伴,老伴高兴地合不拢嘴。

奉献着,于是幸福着

文/钟秀华

小时候,在语文课本里认识周恩来。先是读到邓奶奶为他缝补衣服,想到一个国家总理,穿着有补丁的衣服日理万机,心中不禁深深感动;然后又读到周恩来加班至深夜,只有几粒花生米作为点心,更是为之折服;再后来读到十里长街送总理,那万人齐哀的场景,令我也不由自主地流下泪来。

长大后,我开始思考人生,以及生命的终极意义:一个人,要怎样活着才算幸福呢?尤其是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我们该怎样寻找自己的幸福?是花前月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美满,还是华服美食、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富足?我又一次想到了周恩来总理,一个对物质要求极少,却终身为人民鞠躬尽瘁,永远受人民爱戴的人,我认为,他是幸福的。

2013年春天,我受瑞金市委宣传部委派,来到瑞林镇元田村,成为一名“精准扶贫”干部。那是一个全市最偏远,路途最坎坷的乡镇,每走一趟,都要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难颠簸。常回家看看,也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那时候,我的婆婆刚刚被确诊为癌症晚期,我的孩子尚且年幼,我的丈夫一边忙于工作,一边东奔西跑地为婆婆寻医问药。家里人都说:“你不能去啊,你去了,这个家怎么办?”是的,我有太多不能去的理由,但我是一名党的干部,爱岗敬业、为民服务是我的责任,我又怎么可以不去呢?

还记得刚刚进村的时候,我在新角小组农户谢光法家的门上挂联系牌,他的妻子冷冷地看着我说:“‘精准扶贫’,有什么准哦?”我一下子愣住了,我知道,百姓不理解,是因为他们没得到干部真正的关心。往后的日子,我对这个家庭格外多了几分关注。谢光法罹患眼疾,几近失明,为了看病,家中欠了一屁股债。妻子百病缠身,却只能买些便宜的药物缓解疼痛。那年秋季临近开学时,夫妻俩在我面前唉声叹气。原来,他们的女儿考上了重点大学,学费却无从着落。我的心被揪得紧紧的。那段时间,我动用了一切可能动用的关系。最后,一位爱心企业家随同我走进谢光法家,将一个厚厚的红包,塞进他那粗糙的大手中。那一天,夫妻俩紧紧地拉着我的手,涕泪纵横地说:“多亏了‘精准扶贫’干部啊!”用干部的真心换来百姓的真情,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还记得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我坐在六十多岁的残疾人谢光钿家里,听他们夫妻向我哭诉:“这条假腿用了十多年,连螺丝都生锈了,再不换就真的不行了。”可是没有钱,拿什么去换呢?他的儿子也是一个残疾人,连自己的温饱都难以解决。我的心被一种难言的酸楚堵住了,作为挂点干部,我不帮他,谁帮他?

于是,我写申请、递材料,终于为谢光钿争取到了免费更换假肢。很快,谢光钿带着残联的证明去了赣州。回来以后,他指着新换的假肢让我看,脸上洋溢着孩子般兴奋的笑容。那一刻,我被他的笑容陶醉了。一个人可以有很多种活法,当我们为人民的需要而活,我们的人生就由平凡走向了光荣。

这时候,我的脑海中又一次浮现出周恩来总理的面容,他那谦逊、严谨,永远无私地想着人民的品格,是我毕生要追求的。是的,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得到多少,也不在于索取什么,而在于给予,在于奉献,在于博大的爱。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女性,只要能够用勤勉务实、爱岗敬业诠释奉献,这样的幸福,值得拥有。

事实上,和我一样投入到“精准扶贫”大军的干部还有千千万万,每一个人,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做着自己份内的事,也收获着百姓们的真心热爱。我想,即使我们所做的事情很微小,但只要我们在行动,许多人在行动,小小的奉献就会像小小的河流,终将汇成扶贫的大海,终将让全国的老百姓都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

一切都变了

文/颜妙

刀梅是我的一个远房亲戚。她实在是一个苦命人:2013年,她公公得了癌症,为了治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2015年,丈夫借款盖起了五间猪舍,赊购了饲料,哪知第二年遇上猪瘟,不但钱一分未赚到,贷款的二十来万也打了水漂。我们这些亲戚都替她着急:银行的债、店里的账,怎么还?读大学的大女儿和读职校的小女儿学费怎么办?刀梅更是愁眉不展,吃不香、睡不着,头上的白发直往外长。她丈夫呢?更是无精打采的,每天不是抽着劣质旱烟,便是躺在房里看电视。

2016年五月份的一个早晨,县扶贫工作组小刘一行人的到来改变了她家的一切。“是刀梅家吗?我们是县扶贫工作组的,我姓刘,你们叫我小刘好了。镇里、村上知道了你们家的情况,按照国家政策,你们家符合‘建档立卡贫困户’条件,我是你们家的精准扶贫帮扶责任人,有什么困难请你们跟我说吧!” 刀梅将信将疑地打量着眼前这个小刘,瘦高个、架着一副黑框眼镜,衣着清爽干净,手里拿着鲜红光亮的本本。透过厚厚的镜片,仍然感觉到他目光的诚恳和友善。

“刘干部,这人倒起霉来真的要命。喂猪亏了大本,家里房子你也看见了,连件像样的家具也没有,楼房是前几年建的,还没来得及粉刷,老太爷一病,把粉刷的钱全赔进去了。还有两个妹子读书,天天要用钱……”刀梅还没想好怎么说,她丈夫就倒豆子似地絮絮叨叨讲了起来,小刘一边仔细听,一边在那个红本本“扶贫手册”上认真地记录。偶尔插话问一两句。“天无绝人之路,你们的情况我也听到了一些,现在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就是要帮你们脱贫的。你们还年轻,身体也结实,没有什么可担心的,等下我会和村镇干部一起帮你们家想个法子,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扶贫计划。”小刘和他同行的几个干部水也顾不上喝就走了。留下刀梅和丈夫杵在门墩上发呆。政府真的可以帮他们改变一切吗?刀梅夫妻的眼神里充满了希冀,但又有一些怀疑。

“刀梅在家吗?”“在呢!”第二天清早,刀梅刚擦完桌子,小刘就到了家门口。“昨天,我们扶贫组的几个人,针对你家情况想了好久……”小刘信心满满地说。刀梅从小刘的话语中获得了一连串好消息:小刘已帮她联系了离家不到五公里的镇上一家餐馆打工,一个月两千多元,一个月有四天假。县里扶贫工作组免费送来了两百只鸡崽,免费上门进行养鸡技术指导。刀梅丈夫可免费参加镇上开办的为期半个月的电工培训班。结业后,一旦上工,一天就可赚两三百块钱。“什么时候去培训呢?我小时候读书对这个最感兴趣。”刀梅丈夫听了两眼放光。“那就好!不急!鸡苗明天送到,培训后天开始。”小刘不紧不慢地说。

一切神速。鸡苗到家了。电工培训开始了。刀梅成了餐馆服务员。

刀梅和丈夫白天各忙各的,晚上回家喂鸡。一天天过得无比充实,荷包也一天天鼓起来。隔一段时间他俩便会将收入并在一起一笔笔去还债。三年过去了,这只“债务雪球”竟然消失不见了。

刀梅打电话邀请我们这些亲戚去她家吃饭是在今年疫情基本稳定后的五一劳动节。在酒席上,她宣布了她家的好消息:大女儿考上了教师编制,小女儿拿到了美容技师证,家里的债务还清了,准备装修新房子了。我们望着刀梅笑成一朵花的脸,由衷地替她高兴。是的,一切都变了。

十八洞村的表情

文/凌鹰

在湘西十八洞村采访那几天,我们就住在杨姐家开的旅社里。

杨姐的三个女儿都出嫁了,杨姐和老伴在家里开了个家庭旅社。杨姐忙不过来,她的大女儿就回到娘家帮母亲打理。晚上,杨姐的老伴在忙着记账,将一天的收入、开支仔细记录下来,这应该是他现在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杨姐的女儿在剥蒜子,剥了一大堆,为白天给客人炒菜准备的。杨姐在清洗一大盆红辣椒,这一家人都在为越过越滋润的日子忙碌着。

我们坐在杨姐家,和她女儿聊天,问她,这房子有多少年了?她告诉我们,房子是她爷爷留下来的,原来很破旧,后来改造、修复了,但不管怎么改、怎么修,都不改变原来的样子,保留着原来的风貌。这让我们感知到,这栋二层木楼原来那么微弱的心脏现在跳得很有节奏了。苗寨的建筑固然经历了太多的风雨,但不管怎么修整,这里的人们都绝不会损伤它的内心,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一个早晨,我们起得很早,就在杨姐家前面的平台上坐了一会儿,透了一阵有点甜润的空气,然后就顺着那条铺得平平整整的村道随意地散步。走了不到50米,碰到了一个老伯,他用推车推着垃圾往外走,这样的情景本应该在城镇才有,可在十八洞村我们看到了,这让我们很自然就想到了我们了解到的一个卫生事件。

十八洞村已经形成了一个严格的规定,家家户户必须自觉保持房前屋后清洁整齐,这也是我们在这个苗寨看到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干干净净的原因。

可是,有一户人家却依然残留着多年养成的不打扫卫生的毛病。村干部去找他,叫他把自己家的卫生搞好,他却说,拿钱来我就搞,没钱,我家的卫生不用你们管。

无论村干部和扶贫队怎么做工作、讲道理,这户人家都置之不理。没办法,村干部就和党员们去给他们家搞卫生。第一次,这家人视而不见,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这样一次次帮他家搞卫生,村民们开始说风凉话了,说给村干部听,也是说给这户人家听。不久,村干部和党员们再去给他家搞卫生的时候,这户人家就羞愧地阻止他们,说他们家的卫生他们自己搞。村干部和党员们看到他一家有了这样的意识,当然暗暗欣喜,就微笑着离开了。此后,这户人家在全村居然最干净。

意识和观念往往决定事物的走向。

扶贫队刚进驻十八洞村的时候,一些老百姓对村里的公益事业开口就要钱便源于此;一些老百姓不理解产业合作便源于此;一些老百姓对扶贫队怀着观望心态便源于此……

扶贫不仅仅是把贫困者的日子扶起来,把他们的生活扶起来,更要把他们的骨气扶起来,把他们的思想扶起来。

十八洞村是个具有近千年历史的苗族村落,保留和传承着众多的苗族民间习俗和苗族传统文化。

十八洞村的扶贫,目的是为这个古老的苗寨治愈时间的风雨带给她的外伤和内伤,是梳理这个苗寨老祖母被岁月的风雨吹乱的长发。对这个苗寨村庄,扶贫队的扶贫工作确定了三大原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与原生态协调统一,建筑与民族特色完美结合。其终极定位就是,保留祖先的遗产,发掘当地文化特质,呵护一个村庄跳动的心脏和灵魂。

既要让这个破败的乡村变得更清新秀丽,又在升级改造中保护传统村落、传统人文。

扶贫队进村之后,笼罩在十八洞村不知多少年的昏黄黯然便一天天悄然隐退,一切事物和景象开始一点一点地走进一道道明丽的光晕。

凹凸不平的泥巴路全都变成了水泥路。

村后那条险峻难行的小山径变成了一条光亮的旅游道。

东倒西歪的木板残墙被修整一新,全都刷上了桐油,散发出好日子的清香。

斑斑驳驳的土墙都按照这里古老的习惯,糊上了清新的黄泥。坑坑洼洼的房前屋后和室内地面,都铺上了青灰色的石板砖。

以前只是村民们一种奢望的电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和自来水,都像长出了五彩的翅膀一样,纷纷飞进了家家户户。

变了,一切都变了。

唯一不变的是,他们的房子还是原来的房子,还是原来房子的结构、房子的模样、房子的筋骨、房子的心脏、房子的灵魂。从建筑格局看,一切依旧,一切都保持着苗家的风情、苗家的风月、苗家的风骨。

梨子寨的最高处,那株高大挺拔的梨子树依然深情地站在那里,平静淡然地观望着这个山寨的每一次律动,每一个表情。

亲历十八洞村

文/董静

今年国庆节期间,我在家看电视时,正赶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题节目《唱响新时代》郴州专场10月3日首播,回看时,又观看了十八洞村专场。于是,在做张家界旅游攻略时,就把十八洞村收进了我的高德地点搜索目录中,也想感受一下有着“小张家界”美称的十八洞村。

10月6日,我们刚游完张家界的主要景点之后,立即驱车前往十八洞村。

下午3时左右出发,走过一段段弯曲的柏油山路,终于盘旋到中国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到达十八洞村时正下着细雨,雨中的十八洞村,空气清新,风景如画,既有婺源乡村建筑风貌,又有兔耳岭的自然景观。

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西部的武陵山脉中段的湘黔渝交界处,因为村里有个名为“夜郎十八洞”的溶洞而得名。十八溶洞,洞洞相连,洞内景观奇特,神态各异,巧夺天工,被誉为“亚洲第一奇洞”。外界一直有人误以为十八洞指当地的十八个溶洞,其实,十八洞是一个超级溶洞群,用垂直软梯才能进去,接着通过一个仅可容身的更小洞口,一个人匍匐进入后才豁然开朗,慢慢可以发现其中的18个岔洞。

这是一座住着近千个苗家人的村寨,人人都穿着自家缝制的传统苗衣,来自自然的衣料,穿起来韵味十足。这里有个习俗,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火塘,终年不熄火。其中一个原因,是要将火种一代代传下去。此外,这里地处素有花垣“南大门”之称的排碧乡,是高山溶岩地区,气候较寒,冬长夏短,燃着火可以取暖。火塘上方从房顶上悬一挂钩,通常都是挂着腊肉,被火塘的烟火熏成木炭似的黑色,十分美味。

2013年前,十八洞村几乎与世隔绝,这里的山,这里的水,不用画笔与颜料,一幅幅山水画便跃然纸上。村里有句俗语:“三沟两岔山旮旯,红薯土豆玉米粑,要想吃餐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这便是该村贫困面貌的真实写照。以前村中不通路,车进不去,祖祖辈辈靠着传承下来的最古老的耕种方式生活,这也使得这里仍保留着独特的苗家风俗习惯,有着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每到春节,这里便有抢狮、接龙、打苗鼓等传统习俗;每逢赶秋节,这里便组织舞龙、上刀梯、椎牛、唱苗歌等活动。淳朴的苗人在这青山绿水间,做着一切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背篓,也是十八洞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因为湘西70%都是山地,百姓出行都离不开背篓。有的山里人如果不背背篓,会觉得不自在,不会走路。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寨子叫梨子寨,是十八洞村4个寨子中最小的一个,只有23户人家,108人。从那时起,中国的扶贫事业在湘西迎来历史性时刻。十八洞村成了全国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开启了精准脱贫的征程。从此,十八洞村得以新生。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十八洞村摆脱贫困、焕发生机,村里新一代年轻人也回来了不少。2014年初,县里扶贫工作队来到了十八洞村,和村民们一起改房、改厕、改圈、改浴,为村里铺上青石板路,建好停车场,修起游步道……仅一年时间,全村水、电、路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很快得到全面改善,十八洞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走进十八洞村,村口石碑上的“精准扶贫”四个大字格外醒目。“精准扶贫”理念从这里走向全国,数千万贫困百姓,命运因此而改变。十八洞村也实现了从深度贫困村到小康示范村的蝶变。乡村旅游、猕猴桃种植、苗绣……一个个扶贫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牢记总书记嘱托,十八洞村的父老乡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属于他们的幸福小康生活。短短数年间,十八洞村就从一个深度贫困村变为全国文明村,这一成就令人瞩目。

作为全国文明村镇的十八洞村,又不止于此。向贫困宣战,不仅要有物质的投入,更需要催发内生动力。美好的生活,不仅是“仓廪实、衣食足”的生活水平,还包含“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根、提振精气神,让精神的力量发挥先导作用,才能让村民们真正从思想上走出贫困。”村支书如是说。“投入有限、民力无穷,自力更生、建设家园”,村民们自己总结的“十八洞精神”,生动诠释了如今十八洞人的精神家园。

“雨露阳光,润我家乡,饮水思源,自立自强。”这是十八洞村新修订的村规民约。家中,在各家堂屋最显眼的地方,挂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大家围坐交谈的照片。村民们情不自禁地说:“感谢我们的总书记!那会儿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一盏节能灯。现在日子好了,人也精神了!”村里这些年的变化,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打工的人儿回来了,人的心儿也回来了。”

当天晚上,我们入住的“幸福人家”客栈,10余位苗族村民围坐在火堆旁,柴火熊熊燃起,几口“苞谷烧”下肚,苗族妇女便敞开了心扉,唱起了苗歌:“总书记来十八洞,精准扶贫送春风。七年过去一转眼,苗寨如今换新颜。从前汉子单身苦,如今娶上巧媳妇……” 苗家人唱苗歌不用写歌词,嗓子一扯开,全是苗家人的心声……

精准扶贫

文/高光亮

龇牙咧嘴地伸了懒腰,用双手使劲地揉了揉后腰,白水镇扶贫办主任王大仓意识到,老毛病又犯了。腰椎疼,长期坐办公室者的职业病。病不大,疼起来可真要命。这次不比以往,王大仓疼得一整夜都睡不着。

王大仓有些纳闷,这段时间走乡串户,为了精准扶贫,没有长时间坐着,怎么还会旧病复发?看来这老腰也该精准地扶扶贫了。

平时工作忙,王大仓都是在镇医院弄弄就好了,这次他下决心去大医院看。老中医取下了老花镜,语重心长地说:“兄弟,你这病怎么现在才来?去做中医理疗吧。”

王大仓心里不免一阵嘀咕:怎么现在才来?我容易吗!谁不想每天舒舒坦坦地过日子啊,你哪里知道我的苦楚啊!

生活虽然不愁,可老爹老娘的身子骨最近几年来一直就没有利索过,一进医院就要花个千儿八百的。儿子大学刚毕业,耍了个女朋友要结婚了,又要买房又要买车。这年月,房价涨得比野草还快,他找兄弟姐妹借了六万才算交了首付……

“老大爷,我给你做理疗。”一个小姑娘叫了一声王大仓。王大仓慌忙递过单子,小姑娘瞟了一眼单子,让到八号床躺着。

小姑娘拿来了银针,先是揉脚部的穴位,然后再针灸膝盖,一通忙活下来,王大仓感觉是轻松了些。大医院的医生就是不同啊,你看人家治疗腰椎还要揉脚,还要扎膝盖。脚部按摩的好处,王大仓是知道的。在农村,都知道用热水烫脚,让周身血脉通泰,俗话说,凉从脚下起嘛。

但是,做了两天理疗,王大仓的腰椎似乎还是没有好转过来。他不免有些疑惑,试探性问一下小姑娘:“医生,我的腰椎怎么还是不见好转,我是请假来看的病哟。您是不是哪里没……”

王大仓收住了话头,这年月,病人最好是不要得罪医生的。

“腰椎?腰椎?你确定是腰椎出了问题?”小姑娘一脸雾水地问,“不是关节炎?”

王大仓一脸懵逼,看着小姑娘。原来是把腰椎当关节炎啊,这都哪儿跟哪儿啊。

小姑娘找来了单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一股无名业火冒了出来,王大仓说:“我找医生理论去!”

小姑娘急忙拉住王大仓的手:“大爷,我是刚来的实习医生,实在对不住您了。这两天就算免费治疗,千万别去反映我,我找个工作不容易。我爸爸最近生病了,我下班后都要去照顾她,觉没有睡好……”

我就容易吗?王大仓叹了口气,看小姑娘焦急的样子,不像是装出来的。哎,大家都不容易啊。

王大仓被小姑娘拉回来按到了床上。接下来的几天,在小姑娘的精心治疗下,他感觉腰椎明显好转了。王大仓对自己的扶贫工作又多一分深入的认识,走马观花可不行了,就像腰椎疼,千万不要弄到脚掌和膝盖上去一样。

扶贫村里聊人生

文/黄学启

我的帮扶对象老何,蛮有意思,他不喜欢我给什么钱,倒喜欢和我聊人生。

我结对帮扶老何快三年了,到了新单位,接前任的。老何所住的村子很偏僻,到他家去一次不容易,来回在车上的时间都要五六个小时。可是,一开始的时候,到他那里去,老是会不到本人,他的媳妇也会不上,会到的只是他近七十岁的老母亲。

他母亲身体尚好,一看就是个精干的老妇人,只是背有点点驼。跟她交流,蛮难的,她满口的土话,哩哩啰啰地说个不停,要老半天才能猜出她的意思。我说的话,她有时候懂,有时候装懂,不停地点头,重要的事,要说几遍,才放心。她跟我说得最多的,是想把儿子的房子维修一下。房子有两个窗子空洞洞的,窗梁都没有,伙房漏水,有一面墙长了青苔,又被柴火熏得黑黝黝的。从她嘴里,得知老何在郴州做事,媳妇在广东打工。虽然已脱贫,按照“四不摘”的要求,老何照旧享受贫困户的所有待遇。

前年春节前的一天,我去走访,第一次见到了老何本人。他五十岁左右,中等身材,皮肤有点黑,走方步,很有内涵的样子,面带微笑,开始话不多,一问一答。在《扶贫手册》上签字时,他提起笔来,行云流水般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一惊,立即说道:“哦,你的字很漂亮啊,什么文化?”

“高中。”

“那你在村里是个老秀才了。”

他呵呵地笑着。话匣子打开了,原来他高中毕业,本来学习成绩很好,高三时迷上了金庸的武侠小说,学习落下了,加上高考前夜,没睡好,考试没发挥好,落榜了。家里穷,没钱复读,就回村里扛锄头了。他想自己堂堂正正的高中生,和村里人不怎么沟通;村里人看自己屋里穷,也不怎么看得起自己。时间就那么浑噩过去了,三十多岁才讨到媳妇。媳妇原来的老公病故,带了个崽来,也就是农村里常说的讨个媳妇带个崽。随后,他和媳妇生了个女儿。媳妇和崽现在广东打工,常年不回屋。女儿在本乡中学上初一。

说起女儿的学习成绩,他嘿嘿一笑,说蛮好,可以跟他当年那成绩一比。我说,那你和媳妇就要好好培养她,她今后有没有出息,就看她会不会坚持下去,可别中途又把心思不放到学习上了,你们要创造条件,好好地供她上学。老何旋即意会了我的意思,说会注意的,他平时会多关心她,引导她,不会让她走弯路。他原来在郴州搞摩托车出租,就是考虑女儿学习越来越紧张了,才回来的。当然,也因为自己晚上老睡不着觉,有时候两三天都没睡着,怕精力不济出问题。

聊到他媳妇和儿子在外务工的情况,他似乎不想多说,只是告诉我,是县里搞扶贫后,组织送出去的,媳妇在广东当保姆,儿子在厂子里做事,具体在哪里,他说不晓得。我奇怪,问他怎么没联系?他说他从不用手机,也不看电视,手机电视都害人,会耽误孩子的学习。确实,他屋里只有几张老旧的桌凳,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

聊到他母亲老提的房子维修的事,他连连摇手,说没必要。为什么没必要?他说就是不想。为什么不想?他局促着没说话。如此,我也没多说了。最后,我拿出春节慰问金给他,他很认真地看着我说:“这钱是哪里的?如果是你个人的,就不要!”

“为什么不要?”

“我晓得你们拿死工资的,也不容易。”

“至少我现在过得比你宽松。你要是有志气,就把生活搞好,做到不管单位的,还是私人的,都不要!”

他被我一时噎住了,半天才瞪着我说:“你以后少给我谈钱!”

带着疑问,我向村干部了解情况。说是老何的神经有点不正常,不只是晚上睡不着觉,还怀疑媳妇偷人,怀疑这怀疑那的,有时候控制不了情绪,打媳妇,对搞好家庭生活失去信心。

后面去老何家里走访,基本上是聊天。他肚子里真的是有货的,聊天文地理,中外历史,很聊得来,特别是对一些历史人物的人生起浮,他更来神,有时扼腕叹息,有时口沫飞溅。有次,聊着聊着,聊到了金庸的小说。聊到韦小宝的放浪不羁,令狐冲的孤傲不群,张无忌的多灾多难,不由得击节叹息。随即,我们又围绕小说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现在的现实与理想等等。

“你也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他问。

我告诉他,我过去是,现在还是金庸的忠诚粉丝。特别是金庸逝世后,又把他的十四部小说全部看了一回。

“哦哦哦,飞天连雪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他脱口而出,又问:“金大侠什么时候过世的?”

“其实就在前不久,享年94岁,在香港走的。你从不看电视,也不用手机,当然会连这个都不晓得。现在的网络电视好,我没事的时候,还可以找出以前的金庸的电视连续剧来看,比方说,我现在就在看黄晓明、刘亦菲主演的2006年这个版本,我觉得这个版本的《神雕侠侣》最好看了。”

他黯然。

在回城的车上,回味着和他长时间的聊天,我忽然想,我自己有没有神经病?都这大把年纪了,还在跟别人探讨大侠的人生,以及小龙女的爱情。

去年春节后的某天,按例又去他家里走访。一进屋,看到厅屋中间摆着台42英寸的彩色电视机,老何在一旁边洗衣服边看新闻。我笑问他什么时候买了电视?他说过年前买的。我说屋里有个电视蛮好吧?他说当然当然,可以看电视连续剧,可以晓得村外发生的事。我又反问,不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了?他嘿嘿笑着说正确处理就没事了。我接着说,其实有台电视,你没事的时候看看新闻和连续剧,可以转移注意力,免得一个人想不通的事老是想;二个呢,可以随时知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比方说金庸大侠2018年过世的,还被评为那年的感动中国候选人,这个都不知晓,枉你是个老金庸粉丝。晓得的事情多了,心胸就自然开阔了。他说:有点道理。我接着问,你现在还老是脑壳痛睡不着觉吗?他说,好是好些了,不过还是隔一段时间又出状况。我说,慢慢来,可以试着用一点镇定药,但不能多用,用多了会上瘾;睡不着的时候看看电视,或者找人聊聊天,转移一下注意力。接着我试着说:“想不想到残联去办个证?”

他顿了一下,才反应过来,眼睛一翻白,急了:“你才有神经病!你想害死我女儿呀!”

我明白了,他是怕办了那证影响小孩子今后的入学、结婚,于是马上表示歉意,慢慢地把话题引到金庸小说上来,聊里面的人,聊里面的人生,才相聊甚欢。

临走,我拿出一个老年机给他,他不要。我说,这个东西玩不起游戏,不会影响孩子学习,关键是我想找你聊金庸聊人生的时候,可以随时聊。你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也可以找我聊。他说,那会影响你睡觉。我说你可以发短信,我睡着了就不会回复,没睡着就和你聊,于是我告诉他怎么发短信,他这才勉强接受。

又过了几个月。一天,他忽然打电话给我,乐呵呵说是村子里安排母亲搞保洁员,安排了他做村子里的图书管理员,他天天去村委会上班,整理图书,分发报刊杂志,没多少事,天天闲着就看书看报纸,有时候也帮村里抄抄写写。我说好啊,现在还睡得着觉不?他说好一些了。我又问,和媳妇有联系不?他说有联系的,有几回她还主动打电话来。我说,难不成你就不能主动打电话给她?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也可以发短信给她聊聊人生呀。他嘿嘿一笑,说,聊的,聊的,前不久还聊到了房子维修,已列入了家庭重要计划。我心一宽,说,好好好,我完全支持。他马上讲,领导,你指导指导就行,千万别提钱的事。

最后,他一本正经地说:“领导,我跟你说个事,向你提个请求。”

我说:“什么事?肯定支持你。”

“这个事呢,就是我打算在村里搞个残疾人扫盲巩固提高班,这个请求呢,就是要你来作个重要讲话。”

我笑了,说:“好事呀,你跟村委汇个报,我是大力支持的。不过,讲话我就不用去了,也没什么讲,还什么重要讲话。”

“不行,你必须得来,你必须来讲,不要求你别的,你就来跟我们聊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