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名人文章

2022/12/14经典文章

名人文章(精选8篇)

名人的座右铭

林语堂的座右铭:

“有不为”。按照中国学者给自己书斋起斋名的习惯,林语堂称自己的书斋为“有不为斋”。在一篇小品文里他自己解释说:“我厌恶费体力的事,永远不骑墙而坐;我不翻跟头,体能上的也罢,精神上的也罢,政治上的也罢。我甚至不知道怎样趋时尚,看风头。”他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是:“此处果有可乐,我即别无所思。”

梁启超的座右铭:

“饮冰”。我国近代着名的思想家和学者梁启超给自己的书斋起名为“饮冰室”。他从1899年开始用饮冰室这个名称。当时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办《清议报》,从第二十五期时用笔名“任公”开辟《饮冰室·自由书》专栏。1901年自号“饮冰子”,1902年出版的第一本文集题名“饮冰室”,并称自己为饮冰室主人。“饮冰”一词始见于《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焉?”梁启超变法维新,内心焦灼,因此他要饮冰来解内热,积极宣传变法强国。

黄胄的座右铭:

“雨石”。着名画家黄胄命名自己的画室为“雨石居”。他说:“我就是实实在在的一块石头,不会讲什么话。”这当然是他的自谦之词。“雨石”实为“语实”之谐音。从“雨石居”这个斋名我们可以看出画家黄胄的朴实为人。黄胄把自己的斋名命名为“雨石”,大概还有另一层含义:石质坚硬,雨洗后的石头增添了洁净。洁而坚是雨石的品质,也暗喻了人品,表达了艺术家对纯洁而坚强的人品的追求。

黄佐临的座右铭:

“苦干”。黄佐临几十年埋头苦干,勤奋不辍,成为着名的话剧艺术家。黄佐临喜欢书画艺术,客厅四壁挂满了林风眠、关山月、程十发等国画大师的佳作,卧室里挂着一幅书写有“常乐”的条幅。黄老说这是书法家沈重题写的。当时黄佐临希望他题写“苦干”二字,可沈重却说,您苦干了一辈子,这么大岁数了,还是“常乐”吧。

陶墓前纪念亭题名“未厌”,用的是他自己的座右铭。圣陶先生曾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未厌居”,还解释说,他在任何情况下,对人世总抱着希望,决不“厌世”;而对自己的工作则永不“厌足”,所以取了这个意义双关的斋名。

左撇子

文/解红

我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不足之处”,也正是因为我的所谓的不足,给我的人生带来些许美好的回忆。

记得孩提时期的我,刚刚会用筷子吃饭的时候,总是用左手,感觉只有左手拿起筷子才能吃下饭似的。可是父母给了我很大的压力,父母为了纠正我的这个“坏毛病”,就采取剥夺我吃饭的权利。挨饿后,我仍然一意孤行。

我渐渐地长大了,思想日趋成熟了,父母更奈何不了我。我学会了用左手做好多的事情,比如:剪纸、织毛衣、切菜,用左手刺绣,等等。反正别人用右手能完成的事情我用左手都可以完成,而且做得相当的好。

当然了,最拿手的绝活当属1983年参加工作那会儿,我担任办公室机要员,通过勤学苦练,很快学会双手操作飞快地打印文件。那时候的打字机是很古老笨拙的,上面都是倒立的翻转的铅字,普通人用右手都是很难驾驭的,更何况双手都会打字呢!在历届全市打字员大比武中我总是遥遥领先,在规定的时间内打得最快、最好,同行们既羡慕,又妒忌,但是一点儿都不恨我,因为我比常人付出的要多。

后来得知,一个人习惯使用左手还是右手,在母亲的子宫里就决定了。

我能理解做父母的心情,那时候,他们很害怕自己的孩子是“左撇子”,仿佛左撇子是一种不正常,会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其实做父母的完全不必这么想,如果你的孩子是左撇子,他也许有着很多过人之处呢。我在网上看到,历史上左撇子名人还真不少哩。只要你随意在网上搜索一下,就会罗列出许许多多的左撇子名人,这足以显示左撇子是一个多么出众的群体。

其实,多多使用左手就是在锻炼自己的右脑,让左脑可以休息休息,每天忙忙碌碌,整天深思熟虑瞻前顾后的,左脑太累,看来还是要一如既往地开发右脑让它来分忧吧。

最令我高兴的是,每年的8月13日被称为“国际左撇子日”,越来越多的左撇子名人向世界证明了开发右脑的重要性。从政治家到运动员,从企业家到科学家,从文学家到艺术家,等等,世界左撇子名人数不胜数。《时代》周刊盘点了世界十大“左撇子”名人,美国总统奥巴马、法国第三帝国皇帝拿破仑等榜上有名。

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我庆幸我是一个“左撇子”。

名人家事

文/那安

我很庆幸在我还不懂爱情的时候遇上成熟的你,谢谢你最后一次的温柔,包容我的任性和倔强,用你的方式和我说分手,把伤害降到最低。

那时,我的梦想是在繁华的大都市之中。然而,当我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在大城市站稳脚跟的时候,你突然来到我的世界,令我忘记了我的梦想,只想和你一直在一起。和我不同的是,你的梦想是在悠闲的小镇之中。为了你,为了我第一段爱情,我决定放弃我的梦想,随你来到一个海边的小镇上,陪你过你梦寐以求的生活。

小镇的生活的确很闲适。你去钓鱼,我捡贝壳;你听广播,我织毛衣;你整理花园,我洗衣做饭。我不必每天早起匆忙上班,不必被上司命令责骂,不必下班之后累得只想蒙头大睡。一开始,我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可以放慢脚步,放松心情,无忧无虑地度过每一天。

当你越来越享受这样的生活时,我渐渐厌烦这样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比起这样平淡无趣的生活,我更想念城市生活的紧张和充实,虽然工作忙碌,但是我每天都在进步着,每天都在朝着我的梦想迈进。我开始害怕我这辈子都要在这小镇里终老,也许等我退休了我会向往这种生活,但我正值拼搏进取的年龄段,我不想把年华白白耗费在这里。然而,我又舍不得放弃你,放弃我们的爱情。选择梦想,还是选择爱情,这两个想法一直在我脑海里拔河,始终不分胜负。

有一天,你提议让我回城市住半年,因为你要出国探望朋友。我犹豫了一会儿同意了。重新回到城市,我感觉自己仿佛重新活过来了。虽然我错过了之前那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是我相信我的能力足以达成我的梦想,只是需要更长的时间。

我再度开始每天为工作奔波的生活,但我每天都会联系你,告诉你这一天我遇到的人和事,常常是我说得眉飞色舞,你只是偶尔回应。刚开始我并不在意,自顾自地说着,后来我才发现你的怪异,连忙问你发生了什么事。你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们分手吧。”

我坚决不同意,甚至打算出国当面和你说清楚,你却说你一直在国内,没有离开。原来,你知道我向往的是都市生活,并不属于小镇,也知道如果当面和我提分手会给我带来极大的伤害,所以你骗我要出国,让我重回城市,然后在电话里和我说分手,把伤害减到最小。我明白你是为我好,但是我还是倔强地说:“分手就分手,我不会和你说再见的!”我的第一段恋情就这样结束了,我们也真的没有再见。

数年后,当我初步实现了我的梦想,找到了我的幸福之后,我真的很谢谢你最后一次的温柔。虽然我们没能在对的时间相遇,但是我很感谢你为我守护那份可怜的自尊,没有让我对爱情失去信心。谢谢你的温柔,让我仍然愿意相信爱情。

跟着名人去觅食

文/陆小鹿

一日三餐,难免有吃厌的时候,尤其是午餐,因为午休时间有限,写字楼附近可吃的餐馆也就那么一些,吃来吃去就不知道该吃什么好了。

一日,看汪曾祺的《老味道》,会吃的老人家竟吃出一本美食书,端的厉害。其中聊到昆明的吃食,西南联大当年驻扎在昆明,汽锅鸡是昆明的代表作。汪曾祺推崇汽锅鸡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认为它是中国吃鸡大法中的第一名,理由是汽锅鸡最存鸡之本味。

我没有吃过汽锅鸡,看他那么猛烈地推荐,不免口齿生津想去尝上一尝,于是去大众点评网里找,竟然找到一家刚开张的云南馆子,就在写字楼不远处,里面有卖汽锅鸡。高高兴兴晃过去,点了碗云南鲜花稻粉和一锅汽锅鸡,抿一口鸡汤,果然好喝,有鸡的味道。虽说也知如今的鸡味肯定是不及从前的,但它毕竟就是汽锅鸡啊,这样吃着,仿佛觉得距离汪老的气息近了一些,当下自是欣慰。

说起来,人有时候是会莫名陷入情绪低潮,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这时,最需学会的应该是自我调节。譬如我胃口不好真的不知道吃什么好时,我就想着不如今天跟着偶像去觅食?这样一想,浑身情绪像是电脑给重启过了,倏忽就变得劲儿劲儿的了。

有一回,读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在《豆腐》一文里,他提到他爱吃一款“锅塌豆腐”。什么是锅塌豆腐?就是将豆腐切成长方块,裹以鸡蛋汁,再裹上一层芡粉,入油锅炸,炸到两面焦,取出,再下锅,浇上预先备好的调味汁,比如酱油料酒等,略烹片刻,即可供食。这款豆腐的妙处在于虽然仍是豆腐,可是已别有风味。我见食谱步骤并不烦琐,正愁着周末不知给家人准备什么菜,于是现学现做,依葫芦画瓢,虽然最终豆腐被我切得炸得不怎么体面,可最终端上来一盘“梁实秋豆腐”,瞬间自我感觉好极了,连饭都多吃了几口。

张爱玲过去说过一句话:“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个吃。”少年时不以为然,如今却深有体会,也不知是不是跟年龄大了有关系。我读书,经常关注的就是书中提到的美食,比如《平如美棠》里的碱水粽子。平如写他老家江西南城,端午节会吃一种碱水粽子,拿稻草烧成灰,置入糯米里,打紧煮烂,个个模样粗壮,颜色淡黄,佐以红糖,妙不可言。看得我馋虫大冒,于是网购数枚江西碱水粽,依老先生的方法,以红糖蘸食,顿觉端午有些不一般了。于是想,食物与人的关系,是否恰同车子的两个轮子,是必须在一起的。失去了人,食物就没有生命力可言。而美食之所以让人牵肠挂肚,大抵因为它承载了许多美好记忆,情感的温度增添了美食本身的趣味。

近些日子,读了一本《太太的厨房》,看到王世襄爱吃肯德基巧克力圣代……不禁笑了。食物果然没有高下之分,爱不爱它全凭个人感觉,再低廉的食物,一旦对上你的胃口,你将感情注入进去,它就变成你的山珍海味。反之则是,再高级的山珍海味若不是你的菜,无异等同于鸡肋。而对待食物最好的态度应该是吃得开心。吃得开心,心情就好;心情好了,身体就健康了;身体健康了,日子就美满了。这样一想,就觉得改天还得继续去画名人美食地图,去朝拜下梁实秋喜欢的北京豆汁儿、王世襄的海米焖大葱……要是做不出菜来,那我就炒一盘唐鲁孙牌鸡蛋炒饭吧。

文/林燕妮

常听人说:名人难做。

其实也不怎么难,不当自己是名人,就当自己是人一个便是了,心理上不需要有什么负担,反正人不是为别人而活,总之是做自己而不是负起“名人”的角色,一样自由自在。

心中无“名”之一字的人,对有名无名都不会感到有压力的。被人注意,不是值得大惊小怪的事,在街上被人望望、指指点点也无伤大雅,说你美也好、丑也好,都是无须喜也无须恼的事。

所谓名人不能上市场、名人不能坐巴士、名人不能去快餐店,都是自我设限的事。如果你怕因为上了市场买菜、坐了巴士或者去了快餐店吃东西而被人讥为“不像名人”,那你就是太在乎“名人”的身份,太看重“名”了!要是你有这种心理,怪不得人。

当然,名人是麻烦多一点,被人评头品足、造谣生事、或褒或贬的机会也多一点,这不能说不烦,但也不用太烦,只要自己看开点、若无其事点便不会坐立不安。

名是大众送来的,也是大众可以收回的。名人必须明白这一点。名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东西,来了便来了,有什么好紧张的?名没有了也就没有了,亦是没什么好紧张的。名之令人性格改变,一时自大一时没有安全感,全因自己太在乎之故,不当那是一回特别的事,便不会那么紧张了。

极力求名和极力避名同样是“有所求”,基本上的分别实在不大。要是根本不当名是一回事,自然不会想到故意去求,或者故意去避了,心中无名又怎会想得到避名?求名和避名,都是刻意的。多几个人认得又怎样?不算是天大的事。做人自由自在最好,什么都不用刻意,紧张什么呢?在本国是名人,在外国又未必是名人,在太空船里看宇宙,连地球也要找半天才不会找错哩,连地球都渺小,何况一时一地之名?

挨饿的左撇子

文/解红

某些习惯是拿来尊重的,而不是强行改变的。这句话不知道是谁说的,但是很有道理。

记得孩提时期的我,刚刚会用筷子吃饭的时候,总是想使用左手,感觉只有左手拿起筷子才能吃下饭似的。可是父母给了我很大的压力,因为我改变不了“左撇子”习惯。

父母为了纠正我的这个坏毛病,就采取剥夺我吃饭的权利,来惩罚还不谙世事的我。

可是那个时候,不管有多急,我还是不会用右手,饭菜放在我面前也无法下咽。而每次挨饿后,我仍然一意孤行。

最终父母还是妥协了,我变成名副其实的“左撇子”了。我渐渐地长大了,思想日趋成熟了,父母更奈何不了我。

后来得知,一个人习惯使用左手还是右手,在母亲的子宫里就决定了。

我能理解做父母的心情,那时候,他们很害怕自己的孩子是“左撇子”,仿佛左撇子是一种不正常,会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其实做父母的完全不必这么想,如果你的孩子是左撇子,他也许有着很多过人之处呢。我在网上看到,历史上左撇子名人还真不少呢。

只要你随意在网上搜寻一下,就会罗列许许多多的左撇子名人,这足以显示左撇子是一个多么出众的群体。

世界著名人士居然有这么多左撇子,看来善用左手还是值得推崇的。

有科学依据,两只手并用是最明智的选择,可以开发人的左右脑。其实多多使用左手就是在锻炼自己的小脑,让大脑可以休息休息,每天忙忙碌碌,整天深思熟虑瞻前顾后的,左脑太累,看来还是要一如既往地开发右脑让它来分忧吧。

令我高兴的是,每年的8月13日被称为“国际左撇子日”,越来越多的左撇子名人向世界证明了开发右脑的重要性。从政治家到运动员,从企业家到科学家,从文学家到艺术家等等,世界左撇子名人数不胜数。《时代》周刊盘点了世界十大“左撇子”名人,美国总统奥巴马、法国第三帝国皇帝拿破仑等均榜上有名。

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感恩我是一个“左撇子!”我确信,那些左撇子名人也会和我一样曾经或多或少地挨过饿。

名人故事之如何活的快乐

文/夏桂保

有一位中国的MBA留学生,在纽约华尔街附近的一间餐馆打工。一天,他雄心勃勃地对着餐馆大厨说:“你等着看吧,我总有一天会打进华尔街的。”

大厨好奇地问道:“年轻人,你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呢?”

MBA很流利地回答:“我希望学业一完成,最好马上进入一流的跨国企业工作,不但收入丰厚,而且前途无量。”

大厨摇摇头:“我不是问你的前途,我是问你将来的工作兴趣和人生兴趣。”

MBA一时无语。

显然他不懂大厨的意思。

大厨却长叹道:“如果经济继续低迷下去,餐馆不景气,那我就只好去做银行家了。”

MBA惊得目瞪口呆,几乎疑心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眼前这个一身油烟味的厨子,怎么会跟银行家沾得上边呢?

大厨对呆鹅般的MBA解释:“我以前就在华尔街的一家银行上班,天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没有半点自己的业余生活。我一直都很喜欢烹饪,家人朋友也都很赞赏我的厨艺,每次看到他们津津有味地品尝我烧的菜,我就高兴得心花怒放。有一天,我在写字楼里忙到凌晨一点钟才结束了例行公务,当我啃着令人生厌的汉堡包充饥时,我下定决心要辞职,摆脱这种工作机器般的刻板生活,选择我热爱的烹饪为职业,现在我生活得比以前要愉快百倍。”

这样的事例,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中国人在选择职业时,第一看体面,第二看收入,两者兼得,就足以在人前人后风光炫耀了。成败荣辱,全都摆在面子上,而面子是要人捧的,无人喝彩,就如同锦衣夜行般无趣。可对于西方人来说,无论从事任何职业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更注重的是对事业的兴趣,而且,自我价值的实现,成功与否的体现,不必通过与别人比较来证实,更不需要别人肯定来满足。

淡泊的人生是一种享受,一个完美的人生,不见得要赚很多的钱,也不见得要有很了不起的成就,在一份简朴平淡的生活中,活得快乐而自我,也是一种上乘的人生境界。

问题的初始

文/雪杙

不久之前,际遇因缘,他乡遇故知。

遂邀至田家,鸡黍相具。农人之家大底于田间结伴而居,友性孤好独处,幽室佳处,出门秀野成堆,风景独好,余甚钦羡。

酒后茶罢,兀自观望,觅得一处良丛,径就坐。无意中发现丛草之中竟有一桶,水充其内,似溢之状,且游鱼数尾。观之不觉兴起,许久弗去。友唤久不应,及旁方醒,忿忿然不悦。余退谢,无意将水震荡,溢将来。察之,非完桶,已毁却一角。

晃忽间忆起一则故事:盛水之桶取于短。其真理然,奈事有事殊,不行不知。若斜放则不然已,谓取长补短!

名人学家亦凡人,真理之出必行于践。昭昭听之,昏昏行之不如不为,且为人师者更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岂可强奸意志,罔加于人。

故世人不可腐,凡事多践,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摘章录段迂于成见,墨守陈规,居一隅而妄自菲薄,贻笑大方。切不可道听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