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家书文章

2022/12/10经典文章

家书文章(精选19篇)

愧对家书

文/刘建忠

尽管处于微博微信的时代,但父亲依然习惯用他那患了关节炎的病手给我写信。直到有一天又一次收到父亲的来信,跻身于“低头族”的我,才猛然地意识到我已经很久没有给家中写信了。

是的,很久。

是疏于手懒,抑或无暇顾及,我说不清。离家在外,聚少离多,偶尔回乡,家的感觉尚未找到,便又走向下一程思念的站台。所以唯一能与父亲好好倾诉的就是这一纸在现在看来有点“独特”的书信,但不知什么时候起,我给父亲的书信却越来越少,渐长的时日和信息泛滥的时代让我忽略淡漠了书信问候父亲的那份心境。

于是,便很怀念起当兵的那些日子。军营里的一切,我们都感到新奇和陌生,因方言土语闹出的笑话,射击考核获得嘉奖后的喜悦,克服胆怯跨越百米障碍时的兴奋,甚至就连走路摆臂、吃饭排队、睡觉打个喷嚏这些细枝末节,也都统统被写入家书,寄与父亲一起分享。而从父亲的回信中,我同样会得到那份丰富的馈赠,也能体会到那种说不出的幸福与感动。捧读那些散发着泥土馨香和旱烟味道的文字,我可以让思绪飞扬,穿梭字里行间,想像老父烈日下劳作时油亮的脊背,慈母灶膛前抱柴添火的身影;病中爱妻微弱的呻吟和遥远的呼唤,静夜小儿香甜的梦呓和清亮的啼哭,被喜报映红的妹妹的脸颊,西窗剪烛的甜蜜,车站诀别的忧伤……

有信的日子,不论是饮马边关小憩,或是明月千里良宵,这样的情景都会在我眼前交叠闪回;有信的日子,我拥有了被人牵挂的惬意与满足。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子的平淡,尤其是当手机绑架了生活之后,我可以通过这小小的“方寸”之物与朋友大侃特侃,可就是在提笔写信的那一刻,却无论怎么搜肠刮肚,挖空心思,也凑不满那窄窄的一方格纸,我开始害怕给父亲写信。而父亲如期而至的信笺却常常让我满怀愧意。人不能够对其伪饰的只有父母,而一旦将真实的自我袒露,那其中软弱的成分无疑是居多的,这样一种原原本本的呈现,对于已生华发而又一生谨慎的父亲是不是残酷了点呢?

从来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自己,所以也就从来没有好好用心体谅父亲的一片苦心。记得那日,父亲来信说,我寄给他们的钱收到了,可很久了却没有我的一封信,父亲说他们缺的不是钱,而是我的问候。再不写信,他们该担心我出什么事了。

恍然觉得,我忽略的不仅仅是一封家信,而是曾经有过的很浓很稠的血脉亲情。

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把给朋友的电话“煲成粥”,把给女友的情书弄得洋洋万言,可是在给父母的信中却吝啬到了只言片语的地步。通讯手段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水泥与钢筋构筑的现代化都市中,忙碌的我们开始忽略和淡漠了一种叫“家园与故土”的情结,我们习惯了微博微信,却懒于提笔再去写上一纸情真意切的家书,倾诉与表达的渴望在繁杂琐事中渐归平息,而不能平息的是,我们年迈的父母却恰恰需要一纸家书给他们以心灵抚摸和精神慰藉啊!长大的我们犹如父母放飞的风筝,那一根线却永远在他们手里。在对儿女悠长的牵挂与思念中,有时他们的确需要的不多,只要有一封信,几句问候的话语就已够了,真的。

是的,我真该好好给父亲写封书信了。

家书

文/赵凤贞

父亲在北京通县务工时,经常有家书寄回,那时我正念小学,帮母亲读信回信便成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父亲平时话不多,家书却写得极长。倒也没什么大事,无非是家里的妻儿、田间的旱涝、圈里的猪鸡,事无巨细,他都要翻来覆去问个遍,这样写下来每次都要密密麻麻好几页纸。前两页基本都是问句,诸如“孩子们都好吗?天气转凉了有没有感冒?麦子出苗了没有?那头不爱吃食的猪得了什么病?现在好了吗……”后两页方转为叙述,“我扯了两块布料,留着给你和孩子们做衣服,听说冰糖和山楂对消化好,我买了些托邻村的老张带回去,你胃不好,多吃些……”我倒是过足了读信的瘾,母亲常常是边听我读信边往灶膛里添柴,青烟逼红了眼眶,雾气缭绕中也不忘嗔上一句:“瞧瞧你爸,啰不啰嗦。”

给父亲回信是家里的一件大事。必定要在晚饭之后,饭桌收拾干净,信纸铺开,全家人围坐灯下,由母亲口述,我来执笔。母亲的记性极好,我只读过一遍的信,她却能将所有问题装在心里,回信时,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只一页纸便将所有问题解答清楚,话语间透着一切都好的轻松,关于那些为难的和辛苦的事母亲从来只字不提。母亲对回信的格式和称谓要求极严,有一次我因为忘记在结尾处写上“此致“和“敬礼”而受到母亲的批评。还有一次,我自作主张把母亲生病的事偷偷写上去,遭到母亲更为严厉的批评,她几乎是发怒了,吓得我以后回信时再不敢添枝加叶,违逆母亲的意愿。

父亲为人宽和大度,做事一板一眼,一如他的字,端正内敛,一笔一划清晰分明。与父亲同去的乡邻多不爱写信,他们的家人也是极为惦念,父亲写信时往往不吝笔墨,捎带上几笔他们的近况,这对那些家人来讲无疑是最大的安慰,因此,有人骑车十几里到家里来看信也就不足为奇了。父亲是极为热爱生活且富有浪漫情趣的人,他的细腻丰富的情感如流水潺潺,不但浸润在字里行间,更跳跃在他劳累之余也不忘给母亲和我们制造的些许惊喜当中:信封里偶然飘出的两枚枫叶、一些不知名的被压的细致平整的干花、抑或两张他亲手裁就的剪纸画……诸如此类的小东西,在那段贫瘠的岁月里,也给我们带来了无限新奇和追忆。作为回应,春天里母亲让我们去村外的榆树上摘两片榆钱,夏季里捉一团飞舞的柳絮,冬季去到村后河塘里采一朵芦花折进信纸里去,想必父亲看到亦是极温馨的。有着如此细腻情怀的父亲,其实生活上却像个孩子,不会照顾自己,这一点着实让母亲放心不下。父亲每次出门,母亲都要为他打点行装到深夜,换季衣物,洗漱用品,打火机,剃须刀,甚至坐车用的零钱都要一一备齐。父亲的家书洋洋洒洒几千言,唯独对自己的生活起居所言甚少,其实这才是母亲最为关心的,在母亲简短的回信中每次都会有这样一句:照顾好自己,你好家里才会好。

一次,父亲在信中提及听他的一位工友说,无花果有健胃清肠、利咽解毒的功效,母亲吃最合适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被他寻到一棵,父亲打算等放假的时候就把那棵无花果背回来,种到家里,那样就可以年年吃到无花果了。这件事让我们足足兴奋了好一阵子,母亲在院子里种菜时也特意留出了一块空地给无花果享用。果然,那一年的春天,父亲用一只废弃的木桶将那棵无花果背运回来,从此,它便像认了主人,一心一意扎根在我家的小小庭院,连叶子都不曾打蔫,一直奋力生长着,秋天到来时就已然结了果。看那小小果实由青转紫,渐成深黑时,掰开来看,花蕊满怀,清香四溢。我将熟透的无花果放到母亲面前时,她出神地看了很久,竟舍不得吃。第二年,无花果长势茂盛,由一棵繁衍出三棵,原来的地方不够用了,母亲便缩减了种菜用地,任由它蔓延开去。后来菜园没有了,满院都是无花果,母亲不惜带着我们在村西的荒地里重新辟出一块菜地来,也舍不得拔掉一棵无花果。现在想来,父亲和母亲的爱情多像那棵无花果呵,虽然没有开过艳丽的花,却结出了世间最朴实无华的果。

多年后的一次搬家时,我又看到了那些被母亲封存完好的家书。重新展开泛黄的信纸,语未出,泪先成。光阴一时倒流。我似乎还能看见在车间劳作了一天的父亲,趴伏在北京郊区一间窄暗的宿舍里,面带微笑一页一页地写着家书,他不能直白对母亲的思念,只得将它们打散在不厌其烦的问句里和看似不相关的叙述中,直到它们变成厚厚地一叠信纸被他小心翼翼地装进信封,贴上邮票,放到枕头底下,才心满意足地枕着沉沉睡去。父亲在睡梦里一定也还惦记着家里的田能否如期耕种,体弱的母亲要照顾一大家子的生活起居可还撑得住,幼小的孩子们是否在健康成长……纵然每次出门前他都托付好左邻右舍和同族的我的叔伯们多加关照,而他们也从未辜负过父亲的嘱托,农忙时出力,困难时出手,邻里和睦,同宗相亲。但父亲还是觉得煎熬。一直熬到村里也建了厂房,父亲便迫不及待地回到乡下,从此再未离开母亲半步。

尺素传情的年代,每一粒文字都可以压惊。时至今日,我依然对街上伫立的绿色邮筒怀有无法言说的亲切感,每当看见身着绿色工作服的邮递员穿梭在大街小巷,大声吆喝着某某某来取信时,心底便会泛起一股酸酸地暖来。弹开岁月额头的皱纹,恍惚间父亲的家书就隐藏在那叠厚厚的邮件当中,而母亲正等着我去取来读给她听。

家书

文/杨仁明

五千年中华文明,圣贤之言灿若群星,经典之书浩如烟海,唯有家书承载的人间情感最为真切。家书虽寥寥数语,却如一泓清澈之水,流灌着亲情血脉,濡养着子子孙孙。

家书是一种情怀的表达。诸葛亮之《诫子书》,短短八十八字,其表达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等人生情怀,千百年来被奉为教子育人的至尊经典。

家书是一种精神的承载。南北宋之际的伟大爱国诗人陆游之《示儿》诗,更精短到二十八字,其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两句,饱含着自己的生命遗憾,期待子子孙孙牢记父辈未尽的事业,不忘父辈的遗愿,并作为自身的使命,守正爱国。这封家书,更成为后世爱国主义教育的伟大范本。

家书是一种道德的生发。新时期的一位高级干部,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写道:“家学重于源、重于勤、重于净、重于善;透悟出寻常,守道从自然;家风通堂屋,祖训凝心神;事无小大恒久为功,道有难易定心守本;学不怠必新、学不懈必慧,学则思必觉、学则悟必清,学以行可为、学以用可成。”金玉之言,殷殷之情,熠熠生辉。每每读之,深感一种博大精神的涌动,一种高远境界的旷达。

家书是一种品质的传承。有一位普通文化学者在给女儿的家书中写道:“勤为道始,仁为善首,孝为德先,废一则庸,废二则恶,废三则自废矣;德以岁长,志因时立;行事尽力,明理足智,悦书拾慧,涵养情怀;正则立,净则尊;立家以德,持家以简,行事以礼,待人以诚。”字字句句,剔透玲珑,谆谆教诲,高风亮节。

家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唯美风景和瑰丽奇葩,既有永恒的温暖人心的热度,也有永恒的催人前进的力度,更有永恒的引人向上向善向好的高度。它如一粒永不晦暗和熄灭的心灵火光,始终如一地照亮人们的心灵世界,指引着无穷无尽的后来人去自我学习、自我塑造,走向自己的大美人生。

寄往天国的家书

文/性感黑白子

外婆你好,

好久没联系了,只是偶尔会在梦中遇到你。

昨天午饭时,儿子(你的重孙)在边吃边玩,看着撒了一地的饭粒,和半碗未动的米饭,顿时就想起了你,想起我小时候,你和我说,"碗里的饭,最好的在碗底",从那以后,我就坚持把碗里的,碗底的都吃完,昨天,我同样把你和我说过的话,和你的重孙又复述了一遍,幸好,他蛮听话的,当我和他说,这是祖奶奶说的话,尽管,他从未见过你,只是,他遵从了你的心意,小家伙很开心,吃完后说了句"我会听祖奶奶的话的,只是,什么时候我会见到祖奶奶呢?"

因为这些生活的琐事,因为午夜梦回时对你的想念,我在拂晓,在此时,给你写了这封信。家里一切安好,只是大家聚在一起时,看到你用过的,缺了齿的木梳;已破败积尘的老布蚊帐,看到一碰就摇摇晃晃的旧式梳妆台,和桌前的,有很高靠背的老式椅子时,大家都会沉默一会,忘了告诉你,你临出门时,你的物品,妈妈他们都给你保持着原样未动(妈妈说过,这些都是你的嫁妆,时至今日,虽然他们都快走过百年,已失去了往昔的风采,但这些都是你珍视的),我们只是偶尔会去到你屋里,将上面的灰尘擦拭,我偶尔去时,会点根烟,坐在你以前缝补衣服的矮凳上,抽根烟,把玩着你常用的物件,和着淡淡的烟雾,和你唠唠家常。每次去时,我都会带一包你喜欢的那个牌子的香烟,点一根放在矮凳边,我知道因为你患了老年支气管炎的缘故,我抽完两根烟的同时,放在矮凳边的那根才会燃尽。这样也好,我可以多点时间和你说说家长里短的事,我知道你喜欢听。想起你说过,"等你赚到钱就不会来看我了",我不是和你较劲,这一点你也知道,毕业后,我总是会抽时间,带两包你喜欢的蜜饯去老家看望你,和你聊聊工作上的事,外面的一些趣闻,你也总会在期间反复和我说,"少抽烟,少喝酒,多陪陪爸妈,他们这辈子太苦了".外婆,我在努力做的,照顾好小家庭的同时,忙完工作之余,我总会回家陪爸爸小酌,帮妈妈做点家务,做几个他们爱吃的菜,和他们聊聊工作上的事、我自己的想法。当然,我也未能免俗,怕他们担心,我大抵都是报喜不报忧,哄爸妈开心的本事,我还是有的。你可以安心,我会加倍努力的,我会一直记着你说的话的。

从小就这样,因为我的顽劣,又因为我的话多俏皮,在兄弟姐妹一大堆的情况下,你总是将我树成典型,当然,是反面的那种,只是我不介意,我喜欢你说我,包括数落完我后,悄悄塞给我的五颜六色的糖果,相比数落时的不堪,当然,你总是用大家能接受的方式,用我也不会很抵触的语调,来说我做下的一些乖张之事,因为糖果的余味还在刺激着我的味蕾的缘故吧,现在,当我再想起你和我说的话,我总是能感觉到那份甜蜜,你说过"你是我孙子,别人家的小孩,给我多少好处,我都不会去说".你说过的一些生活习惯上要注意的小细节,与人为善的小道理,对自己,对家人,对身边人的要多用心等平常到如白开水的话语,我都铭记在心。我说在想你,更多时候也是在想你说过的话,你的话不多,却将我的生活,工作,学习等等方面都填满了,塞满了每个角角落落,我享受这份对你思念之苦的同时,更享受你给我留下的精神食量。

对了,你窗前的那颗老槐树长得比以前更茂盛了。想起你和我描述的,那颗老槐树下外公留给你的背影,我总是会特别心酸。你39岁时,适逢第二次土改,外公远走青海,从此杳无音信。你这一辈子,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过往,只是将外公身后的六个子女拉扯大了,当然二姨在18岁时,因为破伤风离你先去了。这件事,我从未听你提起,或许你根本就不想揭开心间的这道伤疤吧。我只是听妈妈说起过,在我现在的理解,二姨或许不是死于破伤风,或许是她太想念外公了,当然,这是我想象的,原谅我的臆测。我出生时,你已近古稀,夏日,晚上纳凉时,在我偶尔不顽劣时,陪你在窗前的老槐树下说话时,你会描述外公走时,穿着长袍马褂,头顶礼帽,一步三回头的景象。或许你描述得太多次的缘故,每次我经过这颗树,你心间的思念树时,我也恍惚间会看到这幅场景,是的,经过长久岁月的涤荡,艰辛生活的磨砺,你的描述是那么的云淡风轻,所以,到现在,我的记忆就尤为模糊了,只是,我能体会到从你39守寡,开始拉扯6个子女,到你94岁时将我们这下一代,甚至又下一代都关照的岁月里,老槐树下的背影对你的意味深长。55年不长,半个世纪而已,只是这份半个世纪的思念又是多长呢。从没和爸妈舅舅他们在你走后聊这些,或许,每个人心间都有各自的理解吧,我们都不愿打破自己内心的那份,读你,懂你,思念你的平衡。

好了,时间不早了,我该准备这一天,和以后的忙碌了,你如能收到这份思念,就在下一次的梦里偶遇时,我们再续前缘。如果你能收到这份想念,就让你坟前的,妈妈去年栽下的黄菊开得更绚丽。明年花开时,我会去与你再续前缘。

此致

敬礼

黑白子

父亲的家书

文/969184860

天下歌颂母爱的文章甚多,但歌颂父爱的文章却寥寥无几,大家都知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那份谆谆的母爱,却往往忽视了“润物细无声”的那份父爱,人们的潜意识里总认为父亲是严厉的,甚至会感到有点不近人情。但父爱往往能于不经意之间流入你的心中,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给你以最坚强的力量。我朋友曾经向我讲述了他的一个故事。

当年他刚刚入伍到新兵营的时候,一切都是陌生的,对于一个刚从学校出来又从没离开过父母的我对家的想念不言而喻。刚到新兵营的第一天,就拿起了笔向父母诉说了离乡之苦。其实他很清楚的记得父母文化不高,写字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比较吃力的事,但从投到邮递箱的那刻起,还是忍不住盼望着父母的回信。

两个星期后,班长递给他一封信,当时激动地都快跳了起来,没想到他父亲真的给他回了信,信中错别字挺多,因此他父亲怕他看不懂,还不好意思地打来电话说:“你看都是因为小时侯家里穷,没有好好读书,不识几个字,连写个信都这么吃力,以后还是在电话里交流吧”。虽然错别字比较多,但父亲都是用心一笔一画写出来的,看着那东倒西歪,东拼西凑的字就知道是父亲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写出来的,可见父亲用心良苦。从那以后,都是在电话里交谈,再也没写过信。所以他倍感珍惜那封唯一的家书,而每当他工作不认真时,那封家书中父亲的叮嘱就会在他的脑海里出现。

在他进入第三年兵时,考军校是唯一的出路,如不考军校那等待的命运将是退伍。他的父亲一直为他的前程发愁,每次打电话都会唠叨一阵,教导他在部队要好好干,多看书学习,争取考上军校,将来有一番作为。父亲的话语很朴实,确给了他很多力量。几个月后,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去赴考,可考试结果下来,未能如愿。没敢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只是告诉了母亲,母亲在父亲的再三追问下,终究还是说了。

据他母亲说,他父亲知道后心情特别难过,两三天都没笑容,吃不好,睡不好,几天下来,瘦了许多。好几次想写信来劝慰,刚拿起笔又放下,放下了又拿起来,写了又撕,撕了又写,写了好长时间也没写出几句话来。无奈之下,他只好打来电话。父亲非但没有责怪,还一个劲地宽慰说:“儿子,不要灰心,不要气馁,这次没考好,下次再考,我相信你能考好的。即使在部队没有机会再考,也不要有想法,把从部队学到的知识带回家乡来发展,也一样有作为的。”他听后特别难过,食不下咽,一连好几天夜不能寐。

他本想应该没有机会再考了,因为那时只有一次考试机会,提不了干就只能退伍。正在伤心难过之时,一个好消息传来:时逢兵役制度改革,可以转士官再考一次。而他的条件都比较符合,可以优先转取士官。转士官后,他工作更加努力,学习更加认真,经常在工作之余好好补习文化知识,晚上坚持看书学习。每当工作松懈时,总会想起父亲写给他的那封家书,当学习偷懒时,他就把那封家书摆在桌子上警醒自己,不想学习时,就会从抽屉里把那封家书拿出来仔细看阅。

从那以后,家书就成了他学习的动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近半年的努力学习,最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军校。拿到录取通知书,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了父亲,父亲听后哽咽了半天也说不出话来,过了好大一会儿,父亲静静地对他说:“儿子,考上之后,不要骄傲,要胜不骄,败不馁,要谦虚谨慎,一如既往地干好工作,为自己追求的事业好好学习奋斗,以后的路还长着呢!”这话对他来说特别熟悉,正是父亲的那封家书中的内容。现在想想,如果没有他父亲的那封家书,也许他早已退伍回家;如果没有那封家书,也许他实现不了自己的军校梦想;如果没有那封家书,他现在也许过得很迷茫。

从那以后,那封家书更是成为了他工作、学习、生活的坚强后盾。当他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会带给他激励,当他获得成功的时候,又会给他以告诫。讲到这里他还说这么多年来,虽然父亲已经不再给他写家书,也不常给他打电话,但他一直把父亲的谆谆教诲铭记于心。而这封唯一的家书是他父亲对他的爱的一种表现。

一封遗漏的家书

文/石山

一封遗漏的家书

去年年末,父亲闹了一个很大的笑话,这个笑话是我的母亲告诉我的。笑话的内容是父亲给我的祖父写了一封家书,由于办事匆忙,便把家书遗漏在口袋里,最后只寄了一个空空的信封回到家乡。父亲开始还不知情,是后来我的母亲要洗衣服时才把家书搜了出来。当母亲把家书给父亲时,父亲迟疑了很久,最后父亲与母亲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当母亲把笑话从头到尾给我讲述后,我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我对父亲挖苦的说道:“爸,你也会发生这样低级的失误呀,真的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父亲听完我的话后,也哈哈的大笑起来。

父亲由于长年在广州忙碌奔波,很少回家。但对家乡却十分牵挂。一位在外多年,年近半百的漂泊者,尽管内心有千言万语,有很多鲜为人知的酸楚,但每次给家乡的亲人打电话都很匆忙的挂断,说不出几句内心的话。父亲便在灯光下,夜深人静的时候给我的祖父写了厚厚的几页家书。这封家书在我去广州后,整理书桌时亲自阅读了一遍。家书句句情真义切。

父亲在家书中如是写道:“尊敬的父亲,请原谅我在外奔波这么多年,而不能常回家照顾你们老人家,我常常心感自责与内疚。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是最能体会的,乡土的气息与稻花的芬芳我在这千里之外的异乡的梦里常闻到。我也常常记起您老人告诉我做人的道理。我也是从苦水里泡大的人,所以我对我现在的生活感到很欣慰,我的子女都很听话很孝顺。尽管生活比较贫苦,但我感觉我的付出很值,所以我感到很幸福。只是遗憾的是不能常陪伴在你们老人家面前,每次打电话却不知从何说起,所以每次都都很匆忙的挂断,心中一直都很牵挂……”。

看完父亲写给祖父的家书,我的眼眶湿润了很久,心久久不能平静。快到知天命的父亲写给古稀之年的爷爷的一封简单的家信。我找不到一个措词来形容这份博大的情感。

或许父亲闹的笑话在村子里头会传开,真正成为一个笑话。但在我的心里,这份平凡的情感与寄出的那张里面的空空的信封其实是如此的沉甸!

渐行渐远的家书

文/王世虎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手机、电话、电脑等通讯设备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QQ、 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软件更成为年轻人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可是,在相当一部分人的骨子里,书信,仍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很惭愧,离家在外这些年,我只给父母写过一封家书,还是大三那年在学校入党时需要父母的签字,邮寄调函时我顺便写了几句言简意赅的问候语。前年春节回家探亲,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母亲的枕头下面发现了这封简短的家书,纸张已被折得皱巴巴的,而且都发黄了。父亲说,***每次想你的时候,就喜欢拿出来看。我的脑海里忽然浮现出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看信的情景,眼泪不由地流了下来。

我清晰地记得,那年我去省城读大学,8岁的表妹去火车站送我。快上车时,她忽然凑近我的耳朵说道:“表哥,你到了学校后,一定记得给我写信啊!我们老师开始教写信了,收到你的信我会很高兴的,同学们也会羡慕我的。”我摸着她的头说:“好,表哥答应你!”一到学校,我便给表妹寄去一封信,还有我在学校的照片。我能想到表妹收到信时的欣喜,不过一直担心我的字她是否都认识。还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每周都能收到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一帮同学的来信,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每次拆信时,心里就像吃了蜂蜜一样甜。信的内容看了一遍又一遍,人虽相隔千里,情意却更加浓厚。然后,马上伏案认真回信,讲述自己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回忆往昔的快乐与美好。

大学毕业后,我做了一名期刊编辑,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经常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作者的手写信件投稿,每次拆信时,一股久违的淡淡墨香扑面而来,都让我感到格外的温馨和愉快。现在,我先后添置了笔记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本以为“设备”升级了,与亲友间的联系会更加紧密,感情会更加牢固。可是有时候,呆呆地看着通讯录里那些熟悉的名字,竟不知说些什么。蓦然发现,自己更加怀念书信来往的岁月。

元旦前,我突发奇想,特意去邮局买了一叠贺卡,花了半天时间,认真写上祝福语,然后邮寄了出去。几天后,父母第一个给我打来电话,说:“儿子,你的贺卡我们收到了,你爸激动得一夜无眠。”接着,一位远方的好友给我打来电话,感慨地说:“你知道吗,这是我近几年来收到的最珍贵的一份节日祝福。千篇一律的手机短信,我早已看得麻木,没有任何感觉;但手捧你那熟悉的字迹,我却倍感幸福和温暖。谢谢你!”但表妹却在电话里嘲笑道:“表哥,这都什么年代了,你还写信!”

现在,想和亲朋挚友联系了,只需手指在手机和电脑上轻轻一点,一句简洁的祝福立即就传递给了对方。然而,这种流水线式的机械化问候,就像例行公事一样,已全然找不到当年书信往来的感觉了。在我心中,仍对书信有很深的感情。书信就像一件昔日美丽的毛衣,追求时尚的人已顾不上再瞥它一眼了,只能让它静静地落满尘埃。可我却为这种遗失而感到可惜,丢了它,就像是丢掉一位挚友,一份美丽温馨的心情;忘记它,好似遗弃了许多珍贵美好的回忆。

笔下写真情,家书抵万金。书信,渐行渐远的美好,我难以割舍的情怀。

树叶家书

文/叶子

十多年前,我在一所民族学院读书。班上大部分同学来自偏远贫困山区。也许是家乡偏僻且贫穷的缘故,他们几乎都很少与家人通电话,信件往来倒是很常见。

作为班长,我的一项工作就是每天午休前站在讲台上发信。念到哪个同学的名字,那个同学就上来取回自己的信。我留意过,“多吉”这个名字从我口中吐出的次数最多,每周必有。多吉是布依族,来自贵州黔南自治州。那些信正是从黔南寄来的,估计就是家书了。

那一日,我又在讲台上分发信件,多吉听到名字后喜滋滋地上讲台来取信。大概是信封边沿破损了,我的手刚抬起,里面的“信”飘了出来——竟是一片树叶,只见那片叶子在空中翻转几个来回,缓缓地落到了地面上。

大家惊异地看着多吉,他的脸腾地一下便红了。

“……我爹不在了,只有娘,但她是个瞎子,我家就我一个儿子,娘很想我,我也想娘,我用勤工俭学的钱,给她准备了上百个写好了地址的空白信封。我对娘说,如果她平安,就寄一片桉树叶给我。我收到信后,又将桉树叶寄回去,但不是一片,而是两片。干枯的桉树叶在水中浸泡湿润后,两片合在一起,娘就能吹出很清脆的声音。我娘说,那样的话,她就知道我平安了。她还说,桉树叶发出的声音像我呼喊她的声音……”

那天,我第一次真切理解了这个词语——大爱无言。

一封家书

文/未必

周末在家整理书房,无意间抖落出一封信。信,夹在一本厚厚的书中,没有信封,纸已发黄,折叠得齐齐整整。我小心地打开,一行又一行熟悉的字迹扑面而来,这是父亲的字迹,是父亲三十多年前写给我的信。

我高中一毕业就去当了兵。军营驻扎在陕西华县的秦岭山下,离家有千里之遥,条件十分艰苦。也许是参军时年龄还小,或许是从未出过远门,父亲对我总是放心不下,经常给我写信,告诉我家中的情况和家乡的变化,让我不要想家,在部队好好干,听首长的话。家书抵万金。固守在穷乡僻壤的山沟里,除了训练还是训练,生活单调、乏味,如此状况下,亲人的来信成为我和战友们每天翘首以待的精神慰藉。这不,每天见到通讯员从营部取报纸回来,战友们就会一窝蜂地围上去,急切地询问有没有自己的信件。拿到信的,一边走一边忙不迭地撕开信封,找一个僻静处,如饥似渴地读起来。没收到信的,难免有些失落,觉得心里空荡荡的。

父亲的来信通常不长,每次大多是两三页纸。我总嫌短,几眼就看完了,有着不过瘾的感觉。其实父亲已下了最大功夫,对于只有初小文化的他,每次给我写信都是很吃力的,有些字不会写,还得要请教有文化的人。父亲的每封来信均没有标点符号,字写的很大,且有不少的错字、白字。我看父亲的信经常是连估带猜,明白个大体意思。正因为如此,我极其珍惜父亲的来信,每封来信总要反复看上几遍,生怕漏掉一个字,有时真的是把整封信吞下去了,然后再细细地一字一句地品味,琢磨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父亲的信在我的记忆中进进出出,大概算一算,三年里应有五六十封了。遗憾的是,几经搬家,父亲的信也不知流落何方。书房里偶然发现的这封家书,于我而言,如获至宝。

我突然地想,父亲与我书信来来回回,缘何只有此信在几十年后与我再次见面?想来想去,就一个答案:是九泉之下的父亲,留给我的一个念想。

这封家书写于1981年6月16日,再确切一点,是6月16日的中午。父亲在县城的一个集体企业工作,是个实在人,平时话也不多,这封信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告诉我,他的大儿子、我的哥哥从乡下调回县城工作了,在新的单位表现很好,奖金是全额的;再告诉我,家门口的烂泥路已经修成了宽宽长长的柏油路;最后依然是那句话:“不要远念,祝你的工作前进!”

父亲的书信如同他的为人,平实,乐观,向上。信里没有什么大道理,他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可我总是企盼着父亲的来信,也总是认真地回复着父亲的每封来信。

绿色军营的三年,血气方刚的岁月。父亲的来信,这一封又一封的家书,抚平了我的思乡之情,催着我不断地向前走。

如今,父亲已长眠地下二十七年,想想,如还活着,应是九十四岁了。阴阳两隔,再多的牵挂也已无法相叙。今年清明,我只有带着这封家书去扫墓,告诉父亲:我们一切都好!

家书

文/金松

南方也渐渐进入冬季,晒太阳成为人们的奢望。迎着阳光,手捧书本静静阅读,身心暖烘烘的,也算是一种生活的享受。就在昨日,静坐窗边,看了多时,忽感腰酸脖子痛,想伸个懒腰,仰头望去,忽见衣柜上的一只旧箱子。箱子不大,但很精致,几经迁徙,几经搬家,没舍得扔掉。

箱子装着家书,一些在我看来是值得珍藏的家书。十九岁从军来到了部队,写信也就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保存下来近三百封家书,不曾遗失。只是后来有了电话,写信越来越少。

说起家书,许多人会想到一代名臣曾国藩的家书,而在我脑子里,永远抹不去的,那就是父亲的家书。“见信如见人”,都是过去写信常用的开篇语。父亲虽已过世多年,时代也变了太多,每当打开那些家书,内心对父亲那种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自从我到了部队,父亲对我这个放牛娃出身的毛小伙,总是不太放心,唯一的办法就是写信。在那个年头,写一封信也算是高成本了。八分钱的邮资,加上信封信纸,也得一毛钱了。当时的一斤大米,也只要一毛三分八厘。

在部队的小伙子们,极少会把家书随意丢弃的,那至少是对亲人的不尊重。父亲的家书,我一直视为珍宝。我是一个做事很细心的人,拆信也不会随意撕开了事,而是会找剪刀或是刀片,割开信封。看完以后,又会原样折叠,装进信封。父亲的来信,一般会看上两遍,有时会把重要内容用笔画起来,甚至抄写在笔记本上。

父亲是认真的。父亲的来信,很少写些家常琐事,大多言辞比较重的,只是每一次的书信总会带上几句暖心的话,“训练要注意安全”“晚上站岗放哨不要冻着”等等,显得特别的亲切。父亲的来信,也会有意无意的,用母亲的口气写上几句,也就知道那是母亲的叮咛。母亲总是提醒父亲,给儿子写信不要讲家里的烦心事。

父亲是有要求的。“要认真学习文化知识”“要听首长的教导”“要练好军事本能”诸如此类的话,总是经常出现在家书里。说起学文化,探亲回家,父亲拿出我写给他的书信,对我说,哪里有错别字,哪些语句是如何的不通顺,等等。父亲只是读过几年小学,而我至少也是高中毕业,想起来真是脸红。

那一年,恐怕是父亲给我写信最多的一年。在我精神世界低迷时候,父亲的家书让我走出了迷途。父亲的信中,总是鼓励我,要坚持原则,因为那是正确的,因为那是做人的本份。打开那些家书,字字有骨感,句句励人志。当我把一张张立功喜报通过当地政府送到家里的时候,认识到,父亲的教诲是多么的英明。

父亲是看得远的。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我进入这个年龄的时候,父母是第一高兴的事。当我打算结婚的那一年,父亲的书信也多了起来。生长在小山村,自然比不上自己工作的省城。向往好一点的生活,也是每个人的期望。只是父亲有自己的想法。记得有一次,我写信告诉父亲,准备点钱,把家里那破旧房子整修一下,添置一些新的家具,让省城去的女友看着也舒心一些。几天后,家书到了。满心欢喜打开书信,想着父亲肯定按照自己意思,把那些事做好了。

父亲的书信,全篇都是言辞激烈的批评。当时,我已经是部队基层领导了,常常是批评教育别人的。时至今日,打开那些家书,想想父亲的话是多么的经典。“当了干部就想着享受是危险的”“享乐主义要不得”“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意味着倒退”。想想现实世界里,那些触目惊心的高官腐败,那些小官大贪,那些让自己走上不归路的,父亲的话是那么的有见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代渐渐远去。社会进步了,通讯越来越便捷,已经不需要写信了。只是想起搁在那里的旧皮箱,保留着那么一段不舍忘却的记忆,感慨万分。每当静坐思父之时,看看那些泛黄了的书信,温习旧日时光,触摸曾经的真切,既是对父亲的怀念,又是对自己的警示,所有的一切,即是仰望星空,无愧于人生,让自己走得更远。

父亲的家书

文/薛勇

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一名知识分子,曾担任十余年的村支部书记。转眼间,父亲已离世十六个年头了,他那朴实而平凡的身影时而在我脑海浮现。

刚满18岁的我来到军营,忘不了父亲目送我到村口的期盼的眼神,更忘不了父亲的深切叮咛:“儿子,到部队一定听领导的话,好好干,当个好兵,为咱家乡人争光。”

父亲,就像一座大山,无论我身在何处,有他,我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无论遇到何事,有他,我就一定有充满积极向上的动力。

父亲对我的影响来自他一封封饱含温暖和希望的家书,那里面书写着满满的父爱。

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总是叮嘱我:“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愈挫愈勇,再接再厉,凡事要靠自己。”时间久了,我深深体会到“天道酬勤”的真谛。

当我在部队感到训练苦累,想打退堂鼓时,父亲理解而坚定地告诉我:“年轻人吃苦是一笔财富,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炼人、锻造人。”正是秉承父亲的谆谆教诲,一次又一次地坚持,一次又一次地努力,让自己一步步迈向成熟。

就在我上军校的第一年,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将这份喜悦分享给父母。父亲回信说,“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我顿然感到这是父亲的肺腑之言,也是一位老党员对新党员的期许,更是一种家教和传承。

后来,我成了一名部队基层指挥员,父亲信中寄语:“职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当排长,要站排头,为战士做好样子,用行动感召士兵。”短短数语,寓意深长,我一直铭记在心并努力践行。

记得那是2002年的夏天,我请假回老家看望父亲。当时,父亲已重病缠身,干瘦的身躯不再挺拔,饱经风霜的面孔显得十分憔悴,我内心深处涌出阵阵酸楚,眼睛湿润了。父亲淡定地宽慰我:“我的身体会很快好起来,部队工作要紧,不要牵挂过多……”

两个多月后,父亲走了,在昏迷状态下未留下一句话。事后,母亲告诉我,其实,父亲一直在努力坚持,等着我在部队外出驻训结束,因为他不想让孩子们为他而分散精力。这就是我的父亲,他培养子女自强自立,希望我们安心工作,多为社会做贡献。自己劳苦一生,未享一天清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回首自己走过的人生历程,父亲就是一面镜子、一个标杆,给我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于无声处赋予我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激励我迎难而上,挑战自我,勤奋进取,坚持不懈地实现自己的梦想。现在我从部队转业后从事纪检监察工作,我始终不忘父亲生前那厚重的家书和殷殷重托,始终把忠诚刻在心中,把勇敢写在胸前,不忘初心,尽心尽责。

父爱如山,巍然屹立;父爱如海,博大包容。

家书

文/邵玉田

我九岁之前,漂泊在一条很小的船上。

船小、逼仄,却要承载一大家子十几口人。除了祖父、祖母,伯父、伯母一家就有五口人,还有父亲、母亲和我及弟弟、妹妹。

刚刚九岁,父亲以他的经历推算,说我该到了入学的年龄。于是让外婆赶到泰州,接我回来,到距离外婆家一公里外的一所学校读小学一年级。我一笔一画才学会写字,外婆就对我说,给***写封信吧!结果是她说,我写,摸摸索索,花了好长时间,一纸三四十字的“家书”总算写好了,寄到了父亲小船临时停泊的地方。

据说母亲见到信后,捏在手心,潸然泪下。她不识字,急切地催着父亲一字一话地念给她听。然后,把它揣在棉袄里边贴心的地方,多少天以后,信皱皱巴巴的了,她依然宝贝似的收藏着。

一次,祖母和父亲回到家乡,到外婆家看我,说了这件事以及当时的情景。第二天,祖母和父亲办完事情,准备返回。去轮船码头的路上,我拽着祖母的手,哭着闹着,要她给我买纸和笔,再给妈妈写信。遗憾的是,没多长时间,除了伯父、伯母他们一家留在苏南,祖父母、父母亲及弟妹们都回来了。他们这次是弃船回到家乡安居的。之后,我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就再也没有给母亲写过信。

我给母亲写的那封书信,是第一封信,也是我这个大儿子给她写的唯一的一封信。

杜甫在《春望》中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而我细想起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与老伴恋爱结婚,既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也没有“鸿雁传书”的甜蜜。“文革”中,两人的家庭出身被杜撰了,说她有不一般的海外关系,说我是因逃亡被漏划了的富农子弟。那种政治压抑,让人气都喘不过来。两个人能结合在一起,十分不易。所以,她从无锡插队下乡,独自留在苏北,而岳父、岳母在苏南。为了不让二老牵挂,我一次次用毛笔给二老写信。没料到,每次看到我的毛笔字,老岳母心里都不舒服,误以为,她辛辛苦苦地供女儿上学读书,结果嫁到苏北,反失去了自己给家里写信的权利。好在岳父耿直善良,且识得几个字。他细细读信后发现,每封信的字里行间都充溢着我们俩一起商量、共同完成的语境和语气,并非一人的作品。这样的家书,他觉得十分金贵。

家书,是一个家庭过往的记忆。而有些文字,虽不是以书信的形式两地穿行,也没有邮戳和邮递的过程,但它诉说的对象只有家人。内容除了说家事,尚有传家训、树家风的意蕴,而且这类文字文笔好,可读性强,窃以为,也可视为家书来读。

譬如,巴金的《随想录》、张中年的《流年碎影》、余秋雨的《借我一生》等,这样的文字,不仅仅是某个人的记忆,它也承载着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最小细胞的情感记忆。

我的作品《遗言四句》也有这样的叙述。父亲从查出病情到病故,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天时间。眼看着子女们都长大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可苍天不公,让他病魔突然而至。那时,连接着父亲生命的一根氧气导管,给我的感觉就如同汪洋大海,不但吞没了父亲,也是在吞没我们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在二十多天里,父亲自始至终没给我们一点点痛苦的表示。直到一天夜里凌晨一点多,父亲突然喊我,拉着我的手说他要回家,还说我把你的母亲交给你了!这是父亲的遗言,也是父亲住院二十多天,唯一和我说的一句话。

我写下这样的文字,如同家书,想寄去天国,给我的父亲。

平时,父亲与我的交谈不是很多。但要么不说,凡是他说的都有分量。即便多少年以后,我的感觉依然是沉甸甸的。

《我和二弟》一文中有一段文字:一次,我和二弟因为一把芦苇编成的小手枪,争吵起来,互不相让,惹恼了正在为月终商品而紧张工作的父亲,他顺手抽出门栓,狠狠地抽了我一下。母亲于心不忍,拽住父亲不依不饶。然而,父亲当时撂下的一句话:“你比他大,大就该有大的样子!”让我记住了一辈子,也受用了一辈子。

长大成人,走上社会,我养成了阅读、思考的习惯,常常把父亲的这句话作为家训,与古人王明阳的“完人之问”和“心学之问”联系起来阅读与思考,学会了审视自己,懂得“知行合一”的蕴意——不因得失,而踌躇不前;不因一念,而丢失自尊。我甚至把这句话,与陆续上线的《重读抗战家书》《红色家书》《见字如面》《旧信重读》等视听节目联系起来,反复学习思考,激发写作灵感。

我依稀记得写信的那个岁月,但现在不写信了。

像这样的如同家书一样的文字,我仍然在继续。

来自天堂的一摞家书

文/黄理瑞

9月20日夜,年仅17芳龄的陈晓玉带着对父亲的深深眷恋与歉疚走进了天堂。她从天堂那里寄回了生前(此前四个月里)给父亲写的10封信——一直隐匿于心底的声音。她生前的书籍成了她的信使。

亲爱的爸爸:

从我在学校晕倒入院到现在已经有5天了,为什么我还不能回家,不能回到学校中去呢?我现在什么事都没了,真的,您看;我每天还不是您那个欢蹦乱跳的女儿吗?况且,我知道,医院的医疗住院费也是不低的。

这个问题我已问过您好几次了,可您,每次都像是敷衍我似的——“乖女儿,没事的,你很快就能回家了。”可我从您躲闪的目光中知道,您在瞒着我什么。其实,我也问过那些护士姐姐和医生,可他们三缄其口,什么都不告诉我。

今天早上,您竟然还把我的课本和几本小说都搬到我的病房里来了,说我无聊时可以看看书。我看着您的脸,看着您血红的眼睛,说;“爸爸,您太累了!”

“没什么,只是昨晚睡晚了些。”您说道。

我越想越感到奇怪,我看着家的方向,而又漫不经心地翻着我的书,发现您连我给好朋友写信的信笺及笔都带来了。另外又想到,我长这么大了也都没给您写过一封信,所以就给您写了这封信。

爸爸,您还记得吗?打小学有作文课开始,我写的不少作文常常为老师所看好,特别是上中学以来,老师经常称赞我的作文很有文采,也很有内涵。我每次回家都是首先告诉您我的“战绩”,而您也总是拍着我的肩膀说:“我的乖女儿,就是聪明!”

还记得吗?我曾读过一首诗给您听:

绿叶

装点大自然盛装的一角

却是最耀眼的明珠

阳光照射下的舞动

折射出的不是彩虹

而是生命的气息

平凡如沙漠中的沙粒

却孕育了娇美欲滴的温柔

风儿陶醉的倩影

摇曳的不只是美丽

还有您奉献的身姿

永远只拥有半尺空间

却把无边的世界放在心上

即使到了最后一刻

也要将身躯融入大地

滋养另外一点绿意

您摇头晃脑地听我读完,拍着手掌对我说:“写得真捧,念得真捧!”

我问您:“明白我写的是什么意思吗,爸爸?”

您摸着我的头笑着说:“您可知道,爸爸连小学都没毕业,哪能懂呢?不过是女儿写的,就一定是最棒的!”

我看着您,竟然情不自禁地扑进您的怀里。

爸爸,我很想那个温暖的小窝了,也很想好好地为您做一顿饭了。这些天来您也太累了。

爸爸,我真很想很想回家,很想很想回学校了。此致

敬礼

您的女儿

5.25

爸爸:

今天又是六一儿童节了。每年的这天,您总是忘不了给我准备一大包糖果。尽管我已不再是一个小女孩了,可您还是一大早就抱着一大包糖果来到我的面前,憨厚地笑着说:“女儿,六一节快乐!”

我噘着嘴巴,假装生气的样子,说:“我又不是小孩子了。”

“在爸爸眼里,你永远都是个小孩子。”您说。

我莞尔一笑,随手剥了一颗放在嘴里,感觉到真的很甜很甜。您站在一旁看着我,满足地笑了。

后来,您被医生叫出去了。您不知道我偷偷地贴在门缝上听到了您跟医生的谈话,当我隐隐约约地听到“白血病”三个字时,我的脚顿时不听使唤了,一下子瘫在地上。因为我很清楚什么是白血病。

我忆起了我问您什么时候能回家时您那躲闪的目光和那张疲惫的笑脸,我的泪水便簌簌地落下来。我强忍住哀伤,不想让您知道我难过。我知道我在流泪,可您的心里却在流着血哪!

我很清楚家里的经济情况:这十天下来的医疗费早已耗尽家中的所有积蓄了。

我拭干泪水,回到病床上躺下来,又吃着您送来的糖果。这样,那股甜意便暂时战胜了脆弱。

几天前,我班上的同学连同老师一起来看我。当时您不在。我看着一班同学和老师熟悉的面孔,一股暖流涌入我的心田,我抑制不住又泪流满面。

全班所有的同学都来了,包括那些从不和我搭话的男生,他们挤在小小的病房里。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安慰我,开导我;而我激动得说不出一句话来。暖人心扉的话在耳边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窗外下着大雨,可我心里却是晴空万里。

爸爸,我真的无法想象,当您刚知道我得了白血病是怎样的心情。但我知道那时一定下着大雨,电闪雷鸣,一道道闪电一声声响雷一定在您的心头上忽闪炸响。可您每天还得在我面前装出笑脸来逗我开心。

现在我已经语塞了,不知道说些什么好了,只有那么轻轻一句:“爸爸,谢谢您!”

此致

敬礼

您的女儿

6.1

爸爸:

我清楚地记得今天是我第三次化疗了。这个月我又晕倒了两次,而您也无法瞒住我了,因为我的病现在已经很严重了,医生说必须得进行化疗来抑制病情。你坐在我身边,尽量抑制住情绪,平静地握住我的双手说:“没什么的,你一定会好起来的,相信爸爸!”

我轻轻地点了点头,可泪水还是涌了出来。

你见状,马上把我搂在怀里,拍着我的脊背说:“别怕,晓玉,有爸爸在呢!”

爸爸,有您在身边我什么都不怕,可我是那么的担心您呀!自从我住进医院,我发现您是一天比一天瘦了,本来乌黑的头发一下子变得花白了。我多想一下子就好起来呀!这样您就不用再担心了。

十天前,您高兴地跑过来把我抱起来,慢慢的对我说,医院减免了我的一大部分的医疗费,社会上的好心人也给我捐了很多钱。还有,学校也发起了捐款活动,我的同学和老师们给我捐了几万块钱呢!

这么多天了,我第一次见到您笑得那么舒心。我端详着您的脸,不禁伸出一只手紧紧地握着您那粗糙的大手,泪水再次涌了出来。您一下子把我搂在怀里,掏出手帕轻轻地把泪水拭了去……

做发化疗时非常难受,这是医生告诉您的。于是,您便不顾医生的反对,坚决要求在我做化疗时在身边陪着我。医生拗不过您,只好让您穿上厚厚的防护服站在我的身边。

爸爸,您知道吗?当我很难支撑下去时,睁眼看到您在我身边时,就又有了撑下去的力量。我对自己说:“陈晓玉,为了爸爸,你一定要撑下去!”

每天,我躺在病床上,您总是坐在我的旁边,用爱怜的目光看着我,看着我苍白的脸。这时,我往往又想起小时候生病时,您坐在床边唱着儿歌,讲故事让我入睡,而我的小手就握在您的大手上。有时,我在恶梦中惊醒,我的小手还握着您的大手。您也马上醒过来,把我搂在怀里,再次唱起了儿歌……

爸爸,您说过我是您的小天使,那您一定就是我的守护神了。

您的女儿

6.23

爸爸:

您在我的眼里,不仅仅是一个好父亲,还是一个好厨师。在我住院的一个多月里,您每天都变着法子做出我平常最爱吃的美味菜肴。我知道那是您见我住院之后已经瘦了好几圈了,想让我多吃点,吃好点,补补身子。

您做的菜,煲的汤依然跟从前一样好吃,可我总感到有点不对劲。我想了好几天,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是不是材料放多或放少了?是不是您在做菜时让眼泪掉进锅里了?……最后,我终于悟出来了:并不是味道的问题,而是场景不同、氛围有异的缘故。

过去,我和您总是一起坐在家里的那张小餐桌前吃饭,可现在,在这病房里,就只有我一个人吃了。您在旁边用慈善的目光看着我,时不时说一两句:“好吃吗?好吃就多吃点,看你瘦成什么样子了?”

爸爸,您总是喜欢这样,总是说我瘦,平时我就少吃一点您就唠叨个不停。那么您呢?我看您也瘦了很多,我从来就没有见过您这么瘦。我知道我让您陡生了这么多的忧虑烦恼,晚上也一定没睡好,您得为我的医疗费费心,还得为我准备好吃的饭菜。您想时时刻刻陪在我身边,说笑话来逗我开心,可您还必须离开,因为还有很多事等着您去干。

爸爸,请答应我,别太劳累了。最多女儿答应您,我一定会振作起来,一定好起来,再做回那个能随时逗您开心的傻丫头。

以后,我要和您一起吃饭,我们要像从前那样生活。您还是我的好爸爸,我还是您的乖女儿。我要餐餐给您盛饭,就像从前那样,我盛多少您就得吃多少,绝对不能浪费。我还要每天给您捶背。您说过,让我给您捶背是您最舒服的事情,能让您把一天的劳累全部捶光。

爸爸,您现在的样子真的让女儿很心疼,我也感到很内疚。但这一些都不是我所能作主的。我知道您最希望的是我能健康快乐,那么您就得答应我,您也要健康快乐,这样咱们才会真正的开心。

您的不孝女儿

7.10

爸爸:

告诉您一件事,虽然您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其实我很小就知道了这个秘密:我是被您捡回来的。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记得大多的小孩都是由妈妈接送的,而我总是您匆匆忙忙地送来,又匆匆忙忙地接回的。因为您得拚命工作来养活我,而我没有妈妈。这就给那些捣蛋的小朋友有制造捣蛋的理由。

“你的妈妈呢?为什么你的妈妈不来接你呢!”

我支支吾吾了半天,只好无奈地说:“不知道!”

于是他们便笑开了:“看,没有妈妈的孩子。她是没有妈妈的!”

…………

可我当时居然没有哭鼻子,只是瞪大眼睛,不知从哪里挤出了一句:“我有一个好爸爸,你们给一千个妈妈我都不和你们换,哼!”就这样,他们竟被我给震住了。

当然,我也问过您:“我的妈妈在哪?”您每次都说:“妈妈去很远的地方工作了,很快就会回来。”第一次我信了,第二次我也信了,可第三次,我哭着闹着非要见妈妈不可。您没办法,就只好使出了杀手锏——给我买了一串冰糖葫芦。我因贪吃的天性,加之您又左哄右哄,便陶醉于冰糖葫芦而不再哭,不再闹了。

大约是十岁那年,我跟邻居家的女孩吵过一次架。她吵不过我,情急之中她说了一句:“你是个野女,是你爸捡来的!”

我生气了,厉声道:“谁是捡来的?”

“你呀,这是我妈说的,还有谁不知道!”

我沮丧极了,冲进了房间,躲进被窝里呜呜地哭起来。过了好一阵,我拭干泪水,趔趔趄趄地走到邻居家,死缠着问邻居家阿姨。她没办法了,只好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我。我听着听着,又呜咽起来。最后,她说不要紧,并千叮万嘱我不要说是她告诉我的。

那天晚上,您回家时,我就跑过去紧紧抱住您好双腿,泪水夺眶而出。

您问:“怎么了?谁欺负我的宝贝女了?”可我没有说。

爸爸,我还知道,您不结婚也是因我拖累了您。

爸爸,我真的不敢想象,在那个寒冷的冬夜,如果没有您的温暖,我早就不知魂归何处了。多少夜晚,您那双温暖的大手曾经给我多少抵抗寒魔的勇气和力量啊!

如今,乌云又漫天涌来,可我拉着您好的手,我会继续勇往直前的。

永远爱您的女儿

7.25

爸爸:

化疗的副作用使我真正的皮包骨了。两个月前,我还因为喊着减肥而被您狠狠地训斥了一顿。我还记得您那时的表情,我知道您是真的生气了。那时的我有着青春少女所特有的叛逆,丢下生气的您,冲出了家门……

而现在,我几乎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美丽而飘逸的长发也在化疗之后逐渐脱光了。您坐在我的身边看着我日渐憔悴的样子偷偷地落泪。

当我刚发现我的头发不断地脱落时,紧张地问您:“爸爸,我会不会变成一个小尼姑呢?”您没有回答我就冲出了病房,留下我在病房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不一会,您就抱着两个假发走了进来,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假发就套在我的头上了。您笑了。

我拿起镜子,看见镜子中的金发少女,也不禁看着您也笑了起来。

爸爸,您知道吗?多少个夜里,我在梦里迷失了方向。在黑暗中,我被周围的东西碰得浑身伤痕,我拚命想找到您,大声地叫着您直到声音沙哑了。后来我终于听到了您的声音,可那声音越来越小了,最后离我而去了。我真的很怕很怕,因为我知道那不是您离开了我,而是我越走越远了。我走得很快,您跟不上我,便想叫我慢点,可我走得太快了,没有听见。但当我醒来时,发现您还在我身边,心就觉得有了依靠,有了安静的理由。

现在,我的头发早就脱光了,而我正处在这个特别爱美的年龄,所以我每天都戴着您给我买的假发。它虽然没有我原来的长发那样自然那样飘逸,但却凝聚了您对我的爱,就足够让我把它作为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永远珍藏下去了。

爸爸,有时候您还是挺小气的。有个护士姐姐见我戴着假发,就笑着对我说:“哟,哪里来的外国金发女郎呀?”我发现您在旁边就生气了,说:“什么外国女郎,中国就不能有金发女郎吗?”

我笑了,伸手去拉着您的大手说:“爸爸,不管是哪一国的,我始终是您的女儿嘛!”

“是呀,你永远是我的女儿,永远,永远……”您随声附和道。

永远爱您的女儿

8.10

爸爸:

我感觉自己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了,因为我再也无法自主呼吸了,而必须依靠呼吸机来维系生命了。

我也再吃不下任何东西了,可您还是每天都问我想吃什么。只要是我想吃的,您都千方百计满足我。

我知道,白血病即是血癌,而唯一的治疗方法是骨髓移植,可您从来没有跟我讲过这码事;我知道,一切都太晚了,我的生命再也无法挽回了,可您给我的永远是阳光,永远是希望。

我记不清我的同学我的朋友来过多少次了,总之只要有空,他们都会来看我。其中有许几个要好的同学,尽管是上课期间,只要是惦念我了,他们往往借故请假来看我,我很感激,也很开心。

他们也跟我说过骨髓移植的事,他们往往拍着胸脯说:“只要合适你而你又需要,这个,我们全包了!”那时我流泪了。

我真的不幸而又很幸运,很幸福,我有您这个好爸爸,也有一大群关心我的好朋友。如果为了这个“幸运”,我就必须忍受这个病痛,那就觉得值了。

月亮是因为太阳的眷顾而发光的,而我是因为您的爱才留在这世上多飞舞了十七年,那么我不是白赚了这十七年吗?

十七年前,当您那温暖的双手抱起了已冰冷的我,您便将所有的温暖都给了我,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这十七年里,在您的呵护下,我拥有了一种最美好的人生。

小时候,您总是坐在我的床前唱着儿歌,讲着一些故事来哄我入睡,那声音很美,很动听。童年时代,上学总有您粗糙的大手牵着;不开心时,总有您来开导我,逗我开心,往往会给我买我最喜欢的冰糖葫芦或者糖果什么的。我还有一条很漂亮的裙子,是您知道我喜欢,给我的生日礼物。您说我穿上它时更加漂亮,还记得吗?当时我穿起它时跳了起来,就亲了您一口。

爸爸,现在我的手脚真的很沉重了,写字都有点困难了,可我的脑子还很管用。谢谢您,爸爸,您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永远爱您的女儿

8.24

爸爸:

我忽而觉得上帝真的太不公平了,将我交给您养了十七年,却没有给我一点报答您的机会。

此时此刻,我对人生再没有什么奢望。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在这个世上逗留多久,而我现在最为遗憾的是再也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了。

您用十七年的心血将我养育成人,但到头来我给您带来的却只有撕心裂肺的疼痛。虽然一切都只是发生在我的身上,但这应该比您来承受这一切还更加感到痛苦呀!或许在多少个日夜里,您曾经抱怨上帝:“为什么要让我的女儿这么痛苦?为什么这不发生在我的身上?”我知道您爱我,并且远远胜过爱您自己。

可爸爸。这或许正是我所庆幸的,因为痛在我的身上比痛在我的心中那真的不能相提并论的。您若是健康的,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对于这点,我倒是感谢上帝的。

一直以来,我都是掖在您的翅膀下成长的,因为这里是最温暖、最安全之所,风来有您挡着,雨来有您遮着。您总是时刻都在为我着想,不会让我受到半点伤害。

爸爸,我欠您的实在太多太多了,多得我都数不过来。现在,我躺在病床上,每天看着您劳苦的样子。虽然在我面前您总是微笑着的,可我看您的心一直在滴着血呀!

我一点办法都没有了,爸爸!我想抱着您哭,可我不能。我不能让您为我流更多泪了。您说,您喜欢我笑,说我的笑很甜美,所以我在您面前,我一定要笑,我要让您开心。

爸爸,您总是说我给您带来了幸福,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您那份来自童年最美的记忆。如此,就请您好好记住那些美好,忘掉所有的伤痛吧。

永远爱您的女儿

9.5

爸爸:

我感觉我的生命已经接近尽头了。我真的很怕,很怕那个永别的时刻会随时降临!现在我的手已经在颤抖着,我不知道这是否是死神的召唤。

谅女儿不孝,在您正慢慢变老时,我却无情地抛下您一个人。我原以为我能看着您慢慢老去,一直待在您的身边爱您,照顾您。可这一切只能成为泡影!今天早上,我问您:“爸爸,您怎么一直不给我找一个妈妈呢?”

您笑了,碰了碰我的鼻子,说:“傻女儿,爸爸有你就足够了。”此时此刻,我的世界好像都给泪水淹没了。

这以前有我,可我走了以后呢?

爸爸,找一个人来陪您,照顾您吧。这样,知道有人照顾您,爱您,那么女儿也就放心了。

十七年了,从我出现那天开始,您原先生活的轨道就彻底改变了。现在也是时候返回正轨了。重新去组织一个完整而又幸福美满的家庭吧,去找回您为爱我而失去的另一份爱吧!

您是个好爸爸,相信将来也会是一个好丈夫的。您也会有自己孩子的,并且会像爱我一样爱他们,他们也会像我爱您那样爱您的。当然,最重要的是她——您未来的妻子的爱(当然我再也没有机会叫她“妈妈”了),有她为您操持家务,关心您,照顾您,支持您,爱您。

爸爸,这个,才是您应拥有的家庭。我的命运已经无法改变了,可您还可以重组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没有我的拖累,也许您能活得更好,这也是我的最大心愿。

爸爸,您给我的够多了。我会在天堂上看着您和家人在饭桌上进餐言笑,在草地追逐,在沙滩上嬉戏……忘记您的不孝女儿吧,爸爸!

爸爸,如果真的有来生,我还要做您的女儿,我亲爱的爸爸,好吗?

…………

永远爱您的女儿

9.15

致父亲

站在生命的边缘

回望

十七年

并不孤独

温暖的双手

如冬日的阳光

驱走了心灵的寒冷

即使夜很漫长

可您总在我的身旁

紧紧握着我的手

很温暖 很温暖

爸爸 我明白

有您 才有女儿的今生与来生

9.20

一封家书

爸爸您好:

我知道,拆开这封信的时候,您的手一定是颤抖的。很可能,从邮递员喊您签字的那一刻,从您的心开始莫名地激动那一刻起,您的手就应该在颤抖了。您一定已经记不起有多少个年头没有收到儿子的来信了。特别是我买了手机和给你装了电话以后,这种高科技的东西貌似拉近了你我之间的距离,实际上却剥离了寄托在白纸黑字上的浓浓亲情。您只能听得见话筒对面佯装的欢笑,却再也触摸不到洇湿在纸背的心酸与思念。所以,这封信不用电脑打印,我用钢笔一个字一个字,蘸着泪水书写!

我不知道,当初放我出去闯荡,您后没后悔。但是我知道,在接到我落户边陲后的第一封家书时,您是十分高兴的。吉林与内蒙古山高水远,您悬在汽车轮子上的心总算踏实落地。到后来,您在信里打听我的生意,怕我人生地疏,被人欺负。再后来,有了电话,就不写信了,这种按秒收费的通讯方式弄得人人学会了言简意赅。您已经不在乎我在外边挣了多少钱,而是更多地关心我的身体。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您身体每况愈下的表现,您怕给我增加压力,对自己的境况哑口不露。就像我从不透露我在内蒙古创业的诸多艰辛,您从不透露您和妈妈在吉林市打工期间所经历的坎坷。您推着三轮车,一边要抵抗着烈日的烘烤与严寒的侵袭,一边躲避着城管的勒索与公安的盘查,就为了收购一点儿废铜烂铁,换取微薄的生活费。您知道吗?当听说您因无证收购有色金属被派出所拘留时,我的心里多么难受,多么惭愧,多么无地自容啊!从那时起,我发誓:拼了性命也要混出个样来,一定要让您和妈妈过上富裕的、幸福的、有尊严的生活。可是,这一天来了吗?当我生活刚刚稳定,准备接您来享福的时候,妈妈却脑梗发作,完全瘫痪在床了。去年夏天,我们把轮椅塞进汽车的后备箱,拉上妈妈,准备去大连看海。半路上,妈妈吐了一车。看她难受的样子,不仅坚持不到终点,还随时有窒息的危险。爸爸,您知道吗?放弃这次旅游不是我最大的遗憾,不能带二老长途跋涉到内蒙古养老才是我咬噬身心的痛!

那天,面对刚装修好的房子,我的心里五味杂陈。为什么你俩都健在的时候,不能一起来住一住儿子的房子呢?要知道,您这辈子可是给我们盖了两栋房子啊!再者说,真的只剩您自己那一天,住在这孤独的房间里又有什么意思呢。

我不止一次地怀疑,当初离开您出去闯世界是对还是错?我是脱离了农村,攒下点钱,可是您和妈妈的健康身体和幸福晚年哪里去了?如果我一直守在你们身边,照顾你们的饮食起居,是不是就不会发生今天这个结果了?

说什么都晚了,有句古话叫:“子欲养而亲不待”,双亲健健康康的时候,为什么很多人都想不起这句经典呢?

爸爸:妈妈的病拖累您这么多年,不是一句“受苦了”就能安慰得了。儿子不孝,每次回去,只能院里院外干些浮皮潦草的小活儿。给妈妈喂饭和擦屎接尿这些苦活、脏活、累活,还得您一手完成。四年了,一千四百多个日夜就这样熬过来了,您的心脏病也犯了好几次,真不知道,您的身体还能坚持多久……

所以,听儿子的话:园子里的土翻不动就不翻,菜长啥样就吃啥样,没人笑话。和张向荣、张向文哥俩,还有二于子等同龄人比,咱毕竟还活在这个世界。活着就是王道,活着就是幸福!看开些,放下心事,放下没干完的活,好好享受眼前的时光。要知道,即使所有园子里的蔬菜都冒不出芽尖,美丽的牵牛花照常会爬上咱家的篱笆墙。您推着妈妈像崔莺莺领着红娘那样到花园观花,顺便照耀一下新鲜、温暖,每天都与众不同的阳光。

还是像往年一样,腊月二十三之前我一定到家,年货等我回去再买。对了,别忘了提前两天烧热西屋的火炕,您孙子也回去。

此致

叩礼

儿:卢国强

两封家书

文/李桂芳

父亲一生中只给过我两封信。第一封信是在刚上大学不久,我的手表突然丢了。那虽然只是一块普通的表,却是父亲省吃俭用买下的第一件高档消费品,价值30多块钱。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农村,那笔钱绝不是个小数目。我当时惊恐万状,寝食难安。我将那种痛苦诉诸家信寄给了父亲,以求得他的宽恕,同时也抱着放假后负荆请罪的责难心情。信寄出不几天,我收到了父亲的家信。拆信时我就担惊受怕,怕父亲在信里“龙颜大怒”。而拆开信一读,我哭了。父亲在信中说:正值农忙,长话短说,有四点意思吾儿要切记:一是不必担心我的责怪,丢了就丢了,以后再买吧;二是不值得为丢表之事痛苦,抓紧时间学习才是根本;三是以后要学会小心管理钱物;四是切记不能太节约饮食,身体要紧……

捧着那一页薄薄的信纸,读着父亲意味深长的话语,我的泪禁不住潸然而下,先前的担忧和顾虑都让短短的几行话语给驱走了,留下的只是满心满肺的感动。

另一封信是在我遭遇人生打击最沉重的时候他老人家写给我的。

那时,我刚刚失去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孩子。那孩子只与我们相处了十多天,我还没从为人母的喜悦里回过神来,孩子就突然因病夭折了。那些日子,生活一下子陷入了暗无天际的黑暗之中,压抑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几近失去了生活的勇气。相隔几千里以外的父亲派母亲带来问候,捎来口信。母亲回去不几天,他又写来一封家信。在那封信里,我第一次读懂了父亲的深沉和厚重。他在信中回顾了他和母亲曾经五年没能生养儿女所遭受的乡人的白眼,从而安慰我说:“孩子,只要你能生养,上天最终会给你一个最好的孩子……你一定要学会自我调节,身体最要紧,这也是在为你的第二个孩子做准备呀!”读着父亲的信,我的泪水又一次涌出来,为那些不加修饰的质朴的话语,为那份阻挡不住的朴实的父爱。我难以相信,平日里不善言辞、粗枝大叶的父亲是如何苦苦想出那些话语来安慰远在千里以外的女儿。父亲的家信虽不是立竿见影,但在冷静的思索之后,我终于如一株孱弱的小苗汲取了爱的清泉慢慢地茁壮起来。

而今,父亲已年过古稀,也被我接到了身边照顾,但生活中的不如意总不能事事都诉说给年迈的父亲啊。每每人生遇到坎坷,我就重温着那两封信,顿时便会有无穷无尽的力量了。

一封寄错的家书

文/鱼童

那封寄错的家书,我和妻已经保存了整整十七年。偶尔翻看那些发黄的信笺,心中便会涌起无限感慨。

那是1998年8月,我刚刚军校毕业分配到云南边防某部,相恋多年的女友就和我提出了分手。失意、沮丧的心情让我茶饭不思、一蹶不振。

“当初父母就不赞成我们交往,偏偏你又被分到了边防部队。我是家中的独生女,让我违背父母的意愿继续我们的爱情,换来的只能是母亲的眼泪,父亲的愤怒。我实在不忍……”想到女友幽幽的诉说,我心疼又无奈。

抱着仅存的一点勇气,我试图写信说服她的父母接受我。女友却表示坚决反对。她担心我的信会激怒老人,担心我的努力只是徒劳。

没有人能明白这对于我来说是怎样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迷惘的我决定先给母亲写一封家信倾诉自己的烦忧,然后写一封真诚表露心迹的长信给她的父母,以求心平气和地与二老沟通,尽最大的努力得到他们的支持和理解。

信写好之后,到邮局寄信的那天我却迟疑了。该不该贸然把这样的两封信寄出呢?女友的担心不无道理,而自己的父母在收到这封信之后又会是怎样的焦急和担心呢?茫然若失之中我忽然决定撤回写给母亲的那封信。就在这一瞬间,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恍恍惚惚,我竟鬼使神差地将写给母亲的信装进了寄给女友父母的信封里。

那天,当我接到女友的电话,听到“父母已经无条件同意我们交往,并且希望我们尽快完婚”这个惊人的消息时,我一下就蒙了。

不明白女友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她父母的思想怎么会突然有这么大的转变?沉默良久,我只说出了一句话:“不可能吧!”直到她将家人收到信后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我,我才知道自己犯了一个多么美丽的错误。

原来,她的父母没有想到我会用写信的方式与他们交流。而信中的内容虽然是我与母亲的对话,但他们却从我寄错的信中感受到了我对女友真诚的爱。他们被我信中倾注的真情打动了,更被我依然保留的写“家书”的习惯感动了。

寄错信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更出人意料的是,一封寄错的家书居然挽回了我的爱情。当我和女友在亲人的祝福声中走进婚姻的殿堂时,我们满怀感激将那封寄错的家书细心珍藏。因为它不仅成功化解了一场情感危机,更成全了我们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一封家书遥寄思愁

文/王强

家书,对于现在大多数小孩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字眼,对许多大人来说,也是一个遥远的记忆。我小时候,没有家书的概念。只知道,“家”是父亲那如炬的目光和母亲那挺直的腰板,是父亲的那坚定的脚步声和母亲那惟妙惟肖的针线活;而“书”则是每天都要痛苦的读背的一种烦人的东西。读初中了,才逐渐了解了原来世上还有《傅雷家书》和《曾国藩家书》这一类东西,而我却很少用到它。

直到第一次走出家门,放飞了心中的梦想,像展翅翱翔的雏鹰,跃跃欲试于万里层云。登上火车,离家越走越远的脚步,我能感觉到自己渐渐收紧的心。谁不愿意时常享受家的温暖?不愿意常伴父母左右,尽心侍奉,充分感受那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美好,共叙亲情,同享天伦。但是,现实有诸多无奈,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我们只能背井离乡,告别年迈的父母,踏上开往他乡的列车。

俗话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节日到来,我们的思乡之情就会愈发浓烈。出门在外,家是我们梦里常去的地方,是内心中最难舍的牵挂。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原来家才永远是最温暖的地方,而家书就是连接温暖的红线。如今,通讯手段日益发达,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聊天工具让我们能及时联系到家人,但对于家人的思念又岂是一个电话能轻易表达?于是,我开始在家书中怀念,怀念那时的风筝摇曳,单车岁月,开始想念那段浮华而又青葱的学生时代,想念爸爸,想念妈妈,很想牵着他们朴素的双手,一起看着夕阳西下,花开花落,一起去欣赏这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黄昏下,孤零零的身影伫立在城市的天桥中心,看着桥下来来往往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车辆,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漫上了心头,思念的心情被西下的残阳拉得好长、好远。我想我还是恋家的,从上大学到工作,离开家乡已经有五年时间了,尽管辗转漂泊,最终停留在了武汉,一个喧闹的城市。但在这稍瞬的时间中,我心中惦念的依然是那座安静的小镇,那里的空气、阳光,那山、那水,想想都觉得整个人是安静的。于是我和儿时的伙伴便用家书这种古老的方式来诉说心中的思念,一起怀念故乡的美,故乡的纯,故乡的真,怀念那一段幸福时光。

归去的落叶将呼唤着对风的依恋堕入尘土,泥土将它的泪水珍藏一地,在矿藏中孕育着新的生机。思念在等待中疯长,故乡的情在等待中蔓延。如今,分公司工会要寄一封家书回我的故乡,我想,请把我的思念一起带上。

奔跑的家书

文/朱成玉

他从未喊过她一声妈,因为她是他的继母。

没有人可以替代母亲在他心底的位置,不管她对他多好。

母亲已经过世好几年了,他在半夜还是会时常惊醒,一遍遍地唤着母亲。她心疼他,一遍遍地到他的房间来给他盖被子。有好几次,他能感受到一双温暖的手,拂过他的额头,停在他梦的门口。

那些年里发生了很多事,父亲在蹬三轮给人送货时,出了车祸,后半生只能在轮椅上生活了。从此,属于父亲的活就都由她来干,每天,单薄的她都要蹬着三轮早出晚归,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他考上了外省的一所大学,在车站,她和父亲送他,望着秋风中单薄的她的背影,他忽然有了一种亲切的感觉,他接过她手中的手提箱,看到了她眼神中的期待,但他终究没有喊出那个字来。

寒假的时候,他不准备回来了,他要在学校附近的餐馆打工,他不想再给她添麻烦,他要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他把电话打回去,告诉父亲他的想法。父亲没有反对。

没想到她会赶来,站在餐厅外面打听着他的名字。她为他带来了棉衣,和一些钱。“别不舍得花,屈了自个儿。”第一次,他感觉喉头有些紧,那个“M”打头的字眼差一点从他的喉咙里喷薄而出。可是,内向的他仍旧叫不出口。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要写一封家书给她。

他急急地把它邮寄,长了双脚的家书开始飞奔,他盼望着信能很快流转到她的掌心,因为三天之后,是她的生日。

情系家书

文/尹燕青

我家书柜里,存放着一捆多年前的信件。这些由各式邮票不同邮戳组成的、部分已经被摩挲出皱褶的家书,是历经几次搬家后妻子珍藏下来的,它见证着那段动人的亲情往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们举家迁居内地,在新疆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妻子,初次离别便与朝夕相处的父母远隔千里,不尽的思念缠绕着她,家书自然就成了沟通两代人情感的最好方式。

妻子文化程度不高,起初写信都是由我执笔。大抵总在吃罢晚饭,妻把桌子收拾干净,摊好了信纸,我便操起钢笔挥划起来。昏暗的灯光下,妻打着毛衣坐在我身旁,不时地指指点点,把我们的情况和自己的思念、问候娓娓道来。信写完后妻仍要再次过目,觉得意思说全了,才将早已买好的邮票贴上信封,第二天一大早风雨无阻地骑车送到邮局。

盼信的日子,收发室成了妻子最爱去的地方,厚厚的一堆信件,每次都要逐封逐件地查对一遍,如果看不到自己的名字,妻的脸上就会写满无奈。而当她哪天回家时容光焕发,不用问,准是又有回信了。这会儿的她,顾不上做饭,先要拆开信一睹为快,以解多日的期盼之苦。

说起来,频繁的书信往来,最难为的还是新疆那头的两位老人。岳父母都识字不多,回信要到处请人帮忙。因此,每次来信的字迹、文笔各不相同,有的信笔涂鸦,有的错字连篇,有的词不达意。可就是这些内容大同小异的信件,妻也看得津津有味,往往只写了大半张纸的一封信,都要看上好几遍,然后仔细地收起来,待到闲暇时再翻出来过把瘾。

那些年,书信经常为我家带来欢乐。记得调来后第三年,一封信中提到岳父光荣离休,同时二老可望乔迁新建的住宅楼。想到老人晚年生活将会更加幸福舒适,妻子举着信,像中大奖一样跳了起来,一面吆喝着叫我马上回信,一面哼着早已过时的小调,烧了几个好菜,全家人围坐在餐桌旁,为千里之外的喜讯频频举杯。

九十年代中期的一天,从来信得知岳母糖尿病综合征复发住进了医院。妻情绪骤然低落,特地请了一天假,用不很流畅的文笔自拟了一封数百字的回信,根据从医经验,对岳母的用药、治疗谈了细致的想法。帮助修改时,我发现有些字迹模糊不清,看得出有泪水浸湿的印记,我的心里也掠过一阵酸涩。此后的时日里,妻子始终饭不香,寝不安,直到传来岳母康复的佳音,她的脸上才绽开了笑容。

时光流过十多个年头,家书来去往返,不断把祝福传到西北边陲,又把思念带回中原腹地,由美丽的方块文字编织的感情纽带,牢牢地把两代人的心拴在了一起。稍有变化的是,自从那次岳母患病以后,我写信的权力便被妻子悄然收回了。

后来,随着电话、手机的普及,家书渐渐淡出了妻子和岳父母情感交流的舞台,岳父母也相继撒手人寰。但是那段苦乐交织的往事,那些由家书串联起来的细枝末节,那份绵延千里的亲情,却常驻我们心头永远不会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