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阅读文章

2022/12/14经典文章

阅读文章(精选20篇)

心灵的放牧

文/蔡立鹏

阅读和写作是现今生活的一种重要能力,和歌唱、演说、绘画等技能一样,在阅读与写作中享受文字的美感和表达的愉悦,也是心灵自由的放牧。

母亲和父亲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高中生,在那个时候算是个乡村文化人了,受他们的影响,我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

记得小时候最受欢迎的当然是小人书了, 《呼家将》 《铁道游击队》 《杨家将》等,是那时向伙伴炫耀的资本和自己的真爱。我看的《少年文艺》大多是从大孩子手里流传下来的,基本不是缺页就是卷边,很少有完整的。后来,由于有个在县城工作的大舅,我有机会每个寒暑假去城里玩耍,为了表现爱学习的一面,我把极为有限的零花钱都花在了去新华书店买书上,尽管有限,却起了很好的效果。大舅看我爱学习,就时常带我去买书,我的视野里有了《故事大王》 《童话大王》的身影,当然也有了优秀作文选和作文大全之类的。像所有人的故事一样,后来,这些书籍都莫名其妙地不见啦。

后来喜欢文学——汪国真、席慕蓉的诗歌,琼瑶阿姨的言情小说,古龙、金庸的武侠,我和所有那个时代的孩子一样,都迷恋这些。

再后来,当兵到边疆部队,看书成为奢侈的事。能有书看就不错了,哪还有机会挑选,看得比较杂—— 《军旅文化天地》 《解放军报》 《人民军队报》 《中国青年报》都是那时的最爱,还有《辽宁青年》和《读者》 ,有些现在还留存着。到地方参加工作近二十年了,本性喜欢加上工作需要,零碎买了不少书,但是在单身时五年十一次搬家过程中大多流落各处了……

喜欢读书的人,大多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书房梦,我也一样,从心里一直都幻想有个书房,有无数的书籍供我翻阅。

等到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妻子,于是我将装修的所有感觉都倾注到了我的书房——拿出一间房间,做了两面墙的书架,将书摆上去后,忽然有想哭的感觉——一个小孩子终于实现了拥有自己书房的小小梦想。

在我们成长的旅途上,要四处奔波,觅得口腹之饱,要东拉西扯,说些应时之话,要身体力行,承受生命的单调与复杂,能做的和要做的事情很多,阅读和写作大抵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好读书,自然就喜欢写作。

我的写作特长应该是在初中时候被语文老师发现的,因为爱读书,当具备初步的写作能力后,我喜欢上了这种“描述”的感觉,因为我发现自己居然可以把外婆和父亲给我讲过的神鬼故事大概记录下来。感谢我的中学语文老师,让我发现了自己的特长,也鼓舞了我的写作勇气,使我今天还能选择书写的形式和读者交流,也给了我一辈子吃饭的技能,否则,我很可能现在百无一用。

参加工作以后,从事的也是和文字有关的营生,看的书更多了,更杂了,写的东西也更多了。

最初上班那几年,我对自己的名字能出现在报纸上还是很看重的,经常出神地盯着报纸上自己的名字,想象着某个角落里,某个陌生人看到这篇文章或这个名字时候的样子,我把所有见报稿件都认真地剪贴下来,保存起来。

后来,新鲜劲过去了,写作不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其谋生和糊口功能日益凸显,在体制类的写作更多了条条框框,也失去了激情。自己每天写很多文字,记住的不多,麻木和机械取代了兴奋和愉悦,文字和我自己好像是两张皮,一个在成长,一个在老去,我从刻板的新闻写作里一段时间读不到自己的心。

好在,疲于奔命的日子很快过去了,我成了一个“老记者”时,工作写作已经不能占据我全部时间了,我可以在午夜的灯光下,下雨的黄昏,写点情感性的、言为心声的东西,慢慢地,文字曾带给自己的快乐似乎慢慢又找回来了。

这时候,我的阅读变得广泛和“复杂” ,在人文社科的大框架内,我既阅读提高专业水平的工具书,也阅读名人传记,还读些哲学和历史,当然也会应景地买些市面上热闹的畅销书。

现在的我,写东西也是一种习惯,一种交流的方式,一种自己和自己的私语,自己与世界的沟通管道。就像有的人习惯用拳头和这世界抗争,用掩饰的笑脸与这世界周旋,用吃零食排遣压力,在购物中心寻找满足,用烟酒麻痹自己同世界讲和,用文艺青年的架势挑战规则……没有明显的错和对,只是一种行为方式而已。

此刻,是一个好的季节,春暖花开,一切绽放希望。

同样,这是一个适合阅读和写作的季节,夜半时分,一杯香茗,几页书册,从书本里倾听先贤的话语,铺开稿纸或者打开电脑,留下一段真切的文字,在真实内心的草场上放牧,记录、分享,感动,不好吗?

阅读是一种救赎

文/马亚伟

很小的时候,我就爱上了阅读。但真正沉醉于阅读,是从青春迷茫时期开始的。

敏感脆弱的青春时期,我遭遇过落榜,也遭遇过失恋。每一次伤痛,都足以让心灵千疮百孔。那时候,一颗心沉到了海底,觉得自己快要窒息了。于是,我一头扎进书里,开始在阅读中寻找一方宁静的水域。让我感到欣慰的是,阅读真的把我拯救了出来,渐渐修复了心中的伤痛,让我看到了一片柳暗花明的风光。

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我深以为然。阅读是一种救赎,可以让心灵慢慢成长起来,变得柔韧而强大。我清楚地记得,阅读是怎样拯救我于苦闷沉沦之中的。

那年落榜后,我像得了自闭症一般,不肯和任何人交流。母亲见我终日不发一言,只知道叹气。家中被我的坏情绪笼罩着,父亲也开始默不作声,只是闷头抽烟。我不想看到父母失望的眼神,但却找不到自救的方法。后来,姑姑来到我家,送给我很多书,她说:“你从小就喜欢看呀写的,看书吧,看过了你也写写!”多年后我才知道,父母对我的状况无能为力,只好去求城里的姑姑,姑姑想让我在书中寻找自救的路。

阅读是多么丰富而神奇的过程啊!那些神奇的文字,仿佛一个个有魔力的精灵,排列组合成千姿百态的样子,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有的深刻,有的感人,有的冷峻,有的温情,有的智慧,有的幽默。你就像是和无数人对话一样——人是需要交流的,和书的作者交流,无异于和许多富有智慧而灵性的思想对话。我一向以为,一本书一定是作者所有聪明才智的结晶。平日里,大家可能都在与别人做着无关痛痒的交流,而一旦以书的形式呈现,作者必定会把所有的智慧都浓缩其中。我看的那些书,有文学大家的代表作,也有不太知名作者的作品集。这使我既可以仰望,也可以平视,我还拿起笔,尝试着自己表达。这样,我的情绪有了表达的出口,心灵也有了寄托。阅读让我充实了起来,也让我淡忘了自己的伤痛。

从那以后,我坚信,阅读是一种救赎。阅读就像一双有力的手,每当我孤独无助的时候,阅读总能给我力量,让我的内心越来越强大。后来的岁月里,阅读成为我最亲密的伴侣,我几乎没有一天停止过阅读。

岁月沉浮,人生冷暖,阅读陪伴我走过无数个春秋。我感谢阅读,它不仅教会了我面对困境,也教会我怎样面对人生。多年里,我经历过挫折和失败,也得到过鲜花和掌声。人都容易在得意时忘形,当我骄傲得不可一世的时候,心开始浮躁。可是,只要沉入到阅读中,我会重回宁静,开始审视自己,然后调整心态,丢掉虚荣和浅薄,再轻装上路。

阅读始终让我保持淡然的心境,多年后的今天,我觉得自己阅读完全没有了功利性,纯粹是发乎于心的一种精神需求,我完全是在享受读书。我读书时,物我两忘,心神安宁。阅读让我不管身处何地,身在何时,都能让心灵生出翅膀,随风远翔。我想,是阅读真正救赎了我,让我脱离了庸俗和浅陋、狭隘与低级、粗鄙与琐碎,而抵达了一种优雅自然、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

当阅读已成习惯

文/程中学

当阅读已成一种习惯,是种愉悦的精神享受。阅读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对我而言,阅读,是点亮我生命的那盏灯。

记忆中,从什么时候养成阅读习惯的,还真说不清楚。小时候,父亲是最早教我写自己名字的人。会写自己的名字后,我自然也认得了关于我名字的那三个字。从此,“对号入座”就成了我的“阅读”习惯。不管在什么场合,只要看到有关我名字的字,我都格外高兴,拍着小手高兴地对大人说:“瞧,那个字我也认得……”有时会是一块招牌,有时会是一道商标,有时会是一页画报,有时,是从大人看的那些厚厚的书上……那书上的字真多,可我就只认得三个字,这使我无比懊恼,于是一心盼着自己快快长大,也想像大人那样认更多的字,读很多的书。

上幼儿园了,老师教我们一些很简单的字,我又会读又会写,学得很快。从此,在生活中、在书上找我认得的字成了一种习惯。后来,我上了小学,学会了拼音和查字典,即使不认得的字也难不倒我了。慢慢地,我从简单的认字,学会了读书。

我真正学会读书,就是我可以学着同村高年级的大孩子,坐在院坝里,或站在门前的田埂上,沐浴着晨光放声朗读,一口气把一篇课文完整地读完,再朗声背诵出来。那时的读物,大多都是我们所学的课本。每背会一篇课文,内心都有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慢慢地,课本上的文章已满足不了我的读书需求,我便将视线移到课外,寻找我的“精神”粮食。

课外书来之不易。在物资贫乏的年月,父母没有多余的钱为我买书,我就向有书的同学们借。借书不易,所以每次读书,我都格外仔细、认真!这就是我从单纯的认字读书到用心阅读的转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沉浸在书的世界中,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使我感受到智慧的光泽,犹如攀登高山一样,经过艰辛的长途跋涉,眼前瞬间呈现出仿佛九叠画屏般的开阔视野。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和买书成为我生活里变得和吃饭穿衣一样平常。闲暇之余,手捧一本喜爱的散文,它可以随时带你走进风景秀丽的田园风光,或感受异域风情,或欣赏春花秋月,无论远古还是未来,都仿佛是身临其境;阅读励志之作,从中吸取足够的坚强与毅力,也可以把自己培养成一位生活中的强者,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体会几首好诗,品几阕宋词,将心灵融入古人的世界,把酒言欢,对月高歌,于悲喜忧愁间,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妙,更能让人心旷神怡。

阅读,让我获得了知识这笔丰厚的财富。它使我的生命里,永远有盏不灭的明灯,引领我克服生活的重重困难,穿过人生的黑暗与迷雾向着心中的光明走去,并使我活得更加丰富与智慧、充实与从容,人生也因此而更加精彩。

让你成为一件珍品

文/成向阳

读书,可以使人的精神疆界美丽而辽阔,自由而丰富。一位西方诗人说:“坐着,而能驰骋在精神世界的领域内;这种益处我得自书本。”一位东方诗人说:读书,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见,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阅读,都是开阔文化视野,开拓精神疆域,提升灵魂高度的一种训练。

的确,正如美国作家梭罗所言,阅读,是一种崇高而艰难的智力训练,它必须“像一个竞技家所必须经受的那样,要不改初衷,终身努力。”因为只有终身努力阅读,一个读书人才能越来越认识我们存身的世界,越来越理解我们每天面对的生活,越来越超越当下这一刻的自己。

可以说,正是阅读,让我们保持了对世界的向往和想象,拉近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让我们拥有了对世界更多的体验。

在读书岁月中成长起来的人生是充满期待的,人与书的相逢是世间永不消失的缘分。人在与书的交往与亲近中,可以慢慢塑造出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

阅读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谁在阅读中获取了开启思想的钥匙,谁就拥有走进时空隧道的资格。在阅读中,他将拥有一个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无限阔大而丰盈的精神世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就是在无尽阅读中拥有一个无穷尽的世界的伟人。中年之后的博尔赫斯,完全以图书馆为家。阅读,让博尔赫斯在不同的世界里穿越,与众多伟大的灵魂相遇,阅读也让他拥有了无数个因突然顿悟而闪闪发亮的瞬间,阅读成为他写作的驱动器,从而成就了独一无二的他。

读书,也使一个人的精神从贫瘠变得富有,使一个人摆脱原本的平庸,成为珍品。这绝对不是一句虚话。俄罗斯著名诗人布罗茨基曾经做过一次才华横溢的公共演讲。主持人对他在演讲中表现出的渊博知识一再表示感谢。布罗茨基却说:“一点儿也不用感谢我。我虽然坐在这里,但我并不完全是我自己。我是我所读过和记得的所有书籍的总和。一旦我不记得我读过的东西了,一旦我成为街上不读书的普通人,即使杀死我也不会造成多大损失,但是,只要我阅读,我记得,我就是一件价值连城的珍品。”

是的,一个读书的人,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无数伟大灵魂的叠加。读书,将不但使你因站在无数巨人的肩膀上而增加高度,同时,也使你因亲近过无数伟人的灵魂而加重了自身的精神分量。

读书,不但是个人的精神需要,同时也是我们存身的这个时代的需要。从阅读的角度来看,在这个讲求便捷高效与新鲜的时代,浅阅读正在成为时尚,正如麦当劳在城市圈出恁大地盘儿一样,如今快餐读物也占领了我们的图书市场。这都是口味坏了导致的必然结果。当代人的读书选择也一样,不管会不会把精神吹成彩色的塑料气球,只要能排遣寂寞,获得刺激, “小时代”“最读物”就是好东西。但事实上,阅读作为一种严肃而圣洁的精神活动,它本身便应是虔诚而深刻的。深刻的阅读对抗的是人类先天的蒙昧与后天因物质主义而加身的铜臭。它是清凉的滴眼液,让因尘世五色而目眩的人把向下的目光重新升起来;它是干燥的火柴,在心灵上擦出金黄而温暖的火花,点燃那盏必须被点燃的精神之灯;它还是清洁的洗浴,让人时刻细心而耐心地擦拭自己的精神污垢,脱胎换骨,洗心革面。

一个民族,一个时代需要深阅读的人们,因为民族创造的伟力和时代前进的动力便是从阅读、思索与实践中来的,而深刻的阅读是文明长廊之门的第一把钥匙。没有深刻的阅读,便没有仰望星空时的灵光乍现,便没有从古代经典中重新站立起来的道德和灵魂,也没有一个复兴的民族面向世界时的阔大眼光与雄厚的自信。

越是浮躁的时候,阅读越能澄清一个人的心田,越能拨开一个人眼前的迷雾,使人看清楚未来,看清楚自己。

当代中国的民族复兴,需要自上而下的阅读,需要几代人阅读习惯的养成,为了民族文化的延续,为了人文精神的勃兴,该是我们重返阅读的时候了。

阅读的“陪伴”

文/刘恩波

阅读构成了生活的一抹底色和亮色。它是通往岁月深处有灯光的窗口。那些优质的文字、画面、影像,是对我们心灵的陪伴。有了这些陪伴,我们的日子就变得充实、丰富、滋润、饱满起来。

有一天,有人问法国大诗人圣-琼·佩斯,“你为什么写作?”这位大师这样回答,“为了更好地、更久远地生活!”其实,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另一种存在状态和方式,阅读大概也具有这样的效用和功能。作家三毛就说,“看书,这让我多活几度生命。”也就是说,阅读等于打开了人生的另一个“场”,这是拥有无限潜能和力量的多维度灵性存在。

书里的故事,书里的见闻,书里的叹息和哲理,书里的风情和人物,如果最大限度地调动了阅读者的热情参与、生命印证和阅历经验的话,那么这种阅读就是高级的精神陪伴。

童年时我们有伴枕书,央求着父母给自己阅读。或者自己拿着掉了页码的新华字典,查找着陌生字的读音和意义,半生不熟地走进了“三国”“水浒”的传奇世界。儿时的孩子,多半会背诵几首唐诗宋词,在朗朗的诵读中,中国古典诗词的风情和韵律,就像载着我们生命的航船驶进了艺术的港湾。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沉郁、王安石的矫健、苏东坡的潇洒、柳永的缠绵……一字一句,一顿一挫,一腔一调地洗礼冲刷着每个少年学子澎湃而痴迷的心田。

书就像大海,浩瀚无边,跟你有缘的总归是少数,让人徘徊流连,心心相印。

高中时我们或许会读《一千零一夜》《小王子》,会读三毛、琼瑶、金庸、古龙……

到了大学,就会走进《渴望生活》《瓦尔登湖》和《围城》《美的历程》等的修习和研读之中。每一次浏览,或许都是生命的寻找和出发、感觉和领悟、磨砺与升华。

谈恋爱的时节,也许喜欢给她或者给他,读一段鲁迅给许广平的信,徐志摩给陆小曼的信,或是朱生豪给宋清如的信,当然还有别人的情书、情诗,那种感觉就像是延伸了心灵的参与和陪伴。文学可以供奉,文字能够提神,书写表达了现代忙碌生活中少了的格调和情趣。记得我的朋友晓峰当年特别想用书法的形式给许许多多的文学同行留一点儿生命的印记,那就是用信函的传递,来打发和祭奠时光。后来,晓峰带着他的愿望跟我们不辞而别,想来这里有一份特别的伤感和哀痛所在。

读书,读信,读心,读人,读世界……以此来陪伴着自己,陪伴着亲人和朋友,陪伴着光阴岁月,该是多好的一种方式,多美妙的一种深沉的情感依托?

《寄在信封里的灵魂》,如今就摆放在我的办公桌上,及至年长,犹忆华年,想念着青春的光景,凋落的梦与诗。那是朱生豪年轻时跟伴侣宋清如的心灵对话、思想交接、情感碰撞。每每闲暇时,我就翻上一小段宛如小夜曲一般的款款妙语和情话,感受领会着这位卓越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大师从前的灵性剖白。“玻璃窗上有很美的冰花,今天我正式穿皮袍子,去年新做的,一直搁在箱子里不穿。”“别说冬天容易过,渴望着信来的时候,每一分钟是一个世纪,每一点钟是一个无穷。”“有时我也怀想着在秋山踽踽独步的快乐”……读着朱生豪恳切甚至顽皮的话语,我们会感觉到自己又重返校园生活,重拾青春旧梦了。

汪曾祺写过这样的诗,“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

阅读的陪伴,会增加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自我的重新定位,重新把握和重新勾描。

许多从前翻过的书,眼下再看就获得了陌生化的效果或者恍然大悟的生命感觉。

譬如看《红楼梦》,少小时看宝玉、黛玉的爱情故事,中年时看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年龄再长,就悟出了更多的禅意。譬如看《西游记》,少小时翻阅的是孙悟空天马行空的顽劣根性,及至年长,看得更多的是唐僧取经路上的艰辛,到了老年再看,恐怕就是“各安所是,物物皆非”人生妙谛的弦外之音了。

故而,阅读的陪伴,与时间相往还,跟年龄相交替,和心境相关联。人的生长、成熟、历练、打磨、塑造……都会增加或者减少一本书的分量和重量、内核与内涵。

《易经》讲生生不息,也讲变幻,这是万物百态归根到底无穷演进的造化规则。读书其实也是一样的。清人张潮在传世之书《幽梦影》中留下过这样的印证,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真是每一段人生每一时的心境,人对于书的赏析、解读、领会都会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这是人性的通透所致,也是岁月的洗礼引发出来的。

在大学时看《包法利夫人》,看《安娜·卡列尼娜》,你会轻视女人的情感欲求,以为她们的所为,只是情感立场和历程的转变,甚至是道德上的不守规矩,而到了不惑或者知天命之年,你就觉得那种爱的背叛是寻找生命的突围,渴望灵性的飞升,是飞蛾扑火式的自救和解脱。这样再来读福楼拜、托尔斯泰,你就会为包法利夫人和安娜一洒倾心之泪。

如此说来,阅读的“陪伴”一旦发动,形成生命的希冀、等候和守望,那么这种情结几乎就是一辈子的事了。我们走进每一部经典,就等于重活了书中人物的一次陌生而崭新的生命历程。这是阅读的满足,也是阅读的骄傲——就如同伟大的博尔赫斯在自己诗里的表述,在某个特殊的时刻,“我就是瓦尔特·惠特曼!”

是的,作为读者的幸福,可能跟身份、情感、命运、心境的这种巨大反差的转换脱不了干系。谁让你是幸福的阅读者呢!

放下手机,拿起书

文/殷君发

科技能改变人的生活习惯,亦能颠覆人的阅读习惯。通信科技的不断创新,让一个小小的手机,成了生活必需品。轻轻一点,尽在掌握,是当今阅读的“潮”,公交车上、等待开席的餐桌上、亲人聚会间隙,大部分时间都是沉默的,大家拿着手机,这个网站看一看,微信朋友圈浏览一遍,好像这个世界就真的在掌握之中了。难怪有人感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看着你,你却在看着手机。

如果你已经习惯了这样的阅读,并能从里面得到很多有益的信息,本也无可厚非。因为,手机阅读最大的优点是不但有文字,还有音乐,有色彩,随时随地想看就看,不打搅别人还能安安静静打发无聊的时光。但就目前来看,有一些信息未能得到有效的印证,还有一些信息违背科学道理和生活常识,被广泛传播,以致报纸和电视台这样的权威媒体专门开设栏目,以实验的形式去验证网上的传言,让专业人士站出来辟谣、澄清,实在是让人不知所措,难免产生被愚弄的感觉。

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多样化的。有人喜欢快餐文化,有人喜欢关注社会热点事件,也有人喜欢经典阅读。对经典的阅读,需要境界,需要与作者有思想碰撞、有精神交流。说实在的,在看了一段时间的微信朋友圈、QQ空间之后,我还是回归了传统阅读,放下手机拿起书,沉醉在一个个作家的精神世界里,细细品味经典作品的喜怒哀乐人间百态,找到了阅读的乐趣,回归阅读的本意。

捧着书,与拿着手机,于我来说,是不同的两种感受。书,能给我厚重、馨香、沉醉的感觉;而手机,只能是感官的阅读,过目即忘,好像了解了许多,回想起来却啥都没真切地记住。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读王跃文的《大清相国》《爱历元年》,都能在书中找到生活的影子,能深深地、静静地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挣扎、快乐或者痴迷。特别是在读姜戎的《狼图腾》时,我反复品味、反复想象一群狼如何追赶、围剿一群品种优良的战马,直至最后将战马全部驱赶到冰湖之中的。动物界的惊心动魄和智慧超群的群体作战,每个人脑海里都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不是声光电和特技效果能够体现出来的——即便是根据小说改编的、由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电影《狼图腾》,也未能完全演绎出来,至少没有将我脑海中想象的场面演绎得那么生动,那么惊奇。

阅读需要境界,需要思想,也需要想象。对经典的作品,我采取传统的阅读方式,并非我食古不化,也不是因为守旧,而是一种习惯,一种理解。所以,我经常放下手机,拿起书!

那片书的海洋

文/于春水

心中难忘一片海,书籍是海中的浪花。  

我人生中的第一朵浪花是小人书,也是我的启蒙读物。那时的小人书,无论革命故事、历史名著,还是成语和传说,一律画工精致,用词精彩,带有鲜明中国风印记,回忆起来形象历久弥新。他们滋润着我的童年,使我产生对文化的痴迷和对文学的渴望。我那时常常想,小人书就这样好看,那些文学名著该有多么精彩啊!

这个想法在我小学升初中时分外强烈,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应该告别小人书,以后看文学读物。当时一名同班同学很喜欢小人书,以20元价格将近500本小人书打包带走。他高兴,我也高兴,当天就去新华书店消费。那是我第一次购买书籍,一本侦破类型的《盗玉马》,一本讲述赵匡胤故事的《天下第一棍》,受当时电视剧影响,还买了一套《射雕英雄传》。从此,我从小人书的湖泊一头扎进图书的海洋。

初中、高中、大学,十几年的时光,我一直在书的海洋里畅游,如饥似渴地阅读所能看到的一切文章。购买财力不允许,尝试和同学合租小说、诗歌和散文集。在自己尚不具备鉴别能力的时候,跟着大潮流追逐刘心武、张贤亮、路遥、王蒙、史铁生、余秋雨,还有汪国真、席慕蓉,更缺不了“金古黄梁温”。那段时间,白天在自习课上一目十行浏览,晚上惜时如金在宿舍走廊“借光”,电筒也是标配。

当和同学合租图书远远满足不了阅读需求时,去图书馆成为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每逢周末和假期,开馆的时间一到,我基本上是第一批冲进去的人。去得迟了,有限的好位置和好书就和你无缘。我喜静,远离过道的靠墙角落是最好的选择。有时候会根据阅读的内容也会变化,看报纸无所谓地方,读散文最好侧面临窗能看到外面的风景,看小说会选择时尚杂志区域,因为美女很养眼。

那个时候手机还是奢侈品,更没有什么拍照功能,遇到好的段落和句子,只有抄写在随身的本子上。无论在图书馆阅读什么书籍,都像是对自己的一次充电,感觉学到了知识,很多技巧或词语都入了脑、进了心。不像现在,网络上包罗万象,仿佛自己是“百事通”,离开网络的头脑却是一片空白。

三十几年来,我一直保持着阅读纸质书籍的习惯。周末仍然常去图书馆,带上读小学的大女儿,她一个区域,我一个区域,从阳光中来,随暮色归去。如果不去图书馆,我就会躺在家中摇椅上读书,这时上幼儿园的小女儿就会经常缠着我,让我给她讲故事或者陪着看绘本。她手上的一本本儿童读物,就像一朵朵小浪花跳跃。我想,这浪花日后应该也会变成海。

浪花朵朵,在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难忘那片书的海洋。

惜流年

文/荷月缨络

我每天都有一种莫名的焦灼感,我应该怎样度过一个不算虚度的一天?

日子一日一日的重复,像复印机在不停运转。但,仍是觉得快,一日、一周、一月,一年,恍惚间,日子无声无息地,在日历的变薄与变厚之间,流失。一去不复返。

我静静地看着它们像水一样流淌,无比心酸与惆怅,那些青春闪光的日子,那些诗意盎然的日子,那些激情澎湃的日子,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日子……

每一天,我都会矛盾与纠结,我要用一种什么方式去抓住这个即将要离去的一天,让它不至于混沌无声地睡去,让它能在我有限的生命里灼灼发光,让它能在我将要老去的记忆里留下痕迹。

写点什么吧。对于我这样一个内心文艺的伪文人,写作是我认为最能留住日子的最好方式。当大脑的内存不断刷新时,当记忆的芯片逐渐老化时,文字,最能神奇地唤醒回忆,最能忠实地还原岁月。而且,我是多么地热爱着它,或许,今生今世,我都会在对它的驾驭与膜拜中与它纠葛不断牵扯不清。如果我能把每个日子全用文字定格,那该多好!那样即使我衰老,我依然在文字里年轻着;既然我穷苦,我依然文字里富足着;即使我悲伤,我依然在文字里幸福着;即使我死去,我依然在文字里鲜活着。可是,写作,是个多么矫情的活,在庸常的生活与嘈杂的环境里,它显得那么孤傲,那么格格不入。你常常拿起笔,却心如杂草,思绪凝固,写不出一个字。你在那种胶着的情绪里,觉得恐慌与疲累。

那就坚持阅读吧。在阅读里汲取思想与人格的养分,让每一个日子都成为你丰富生命的跳板。属于我们的生命与生活是这么的单调、局促,而阅读,可以让人丰富与深刻。有人说,阅读是心灵的旅行,多么优雅的比喻。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我一直认为,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样子".我几乎就要为这句话惊叹了!曾经,我不也是这么认为的吗!阅读,曾成就了我多少美丽的时光!少年期在村庄小树林里阅读《简爱》的沉迷,中专时坐在宿舍楼梯间一夜捧读《穆斯林葬礼》的酣畅,日常一杯清茶翻阅文萃的沉醉与享受,夜晚一盏孤灯拥被品读名著的感动与震撼。曾经,就算是被全世界遗忘,只要有书可读,那便是一份纯粹的好时光。曾想,如果生活中没有病痛,没有劳苦,只有花的芬芳与书的墨香,那该是多么完美!

可是从哪时起,是世界变了还是我变了?书房里的书籍常常蒙上了灰尘也等不到主人的偶尔眷顾;床头上的余秋雨,放了半个月也没翻动几页;看到大部头的名著就绕着走,就算是捧着莫言,我也觉得腻味。浮躁的生活让我变得越来越没有耐性,嘈杂的世界让我丢失了一颗清静的心!

要不去旅行吧。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你是不是把自己给丢失了?于是便想去找找最初的感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心灵与身体,永远有一个在路上"曾很长一段时间我把这句话做为自己的QQ签名。2012年一部关于重走青春的电视剧,曾在一段时间里扰动着无数人的心,更唤醒了许多年近中年的人关于青春关于生活的热情与梦想。对于像我这样早已在自己的生活中安逸成性固步自封的人,重走青春永远只是一个不接地气的梦想。生活主线依然可以不变,但我们可以偶尔走出去,让我们的心情与视野呼吸新鲜的空气,让我们在行走中,去感受世界之大,生命之美,自然之妙。在旅行中,你会突然发现在我们生活之外,竟然存在那么多迥然不同的生命与生活,那一切的不同,感染着你感动着你,你于是便觉出了自己的小,觉出了自己从前种种的狭隘与矫情,觉出了生命更大的奥妙与意义。旅行,就像一个过滤器,像一个刷新键,它可以让一个复杂的人重新变得简单,让一个简单的人变得丰富,它可以让一个浮躁的人变得沉静,让一个怯懦的人变得充满勇气。旅行,会为你的心灵打开一个窗口,让它重新长出一双婴儿的眼睛。

可是,旅行?谈何容易!早在很多年,就有人用一首歌表达过其中的纠结,感叹着有时间的时候没有钱,有钱的时候又没有时间,等有了时间又有了钱的时候,却没有了身体。我们不也有着这样的感叹么?年青的时候,我们忙学习,忙工作,安顿好工作与家庭后,我们要忙孩子,忙生计。我们在对旅行的张望与等待中,一不小心错过了我们最好的时光与岁月。或许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不再愿意走出去了,不知何时起你已然丢失了旅行的心境。你想象中的旅行的情调与滋味,已经随风飘逝在你再也回不去的岁月里。

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可以让我们生命中的每个日子更加饱满精彩的方式…可是!可是!可是…

是呀,生活有着这样与那样的矛盾,而你有着这样与那样的设想,有着这样与那样的焦躁。可是,日子依然日复一日,无声无息地流淌,容不得你等待,容不得你感叹。那一个个日子像一个个美丽的肥皂泡,还未等你上前抓住,便已经在你眼前猝然消失。了无痕迹。

岁月匆匆呀,它看不到你内心的焦灼与感伤!无论我们用什么方式,我们依然只能看着它渐行渐远的背影。

我们追逐,拷问,自省,却徒然伤感。

所谓人生,丰富与否,得失与否,不过是在与心态较一场劲。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我们不能在文字中挥洒人生的极致,不能在阅读中完成生命的臻美,不能在行走中历练旷达的胸怀,却可以在庸常的生活里求得一份内心的平和与淡泊。

每一种存在,都有它的意义,每一个日子,都有它的生命。哪怕细微,哪怕琐碎,哪怕转瞬即逝,它都会因为它真实地存在过而在生命里彰显出它的美丽与份量,不容置疑,不容忽视。

花有花的灿烂,云有云的诗意。生命的精彩本没有既定的标准,我们只需收拾好心情,淡然面对生命的逐渐老去,在似水流年中细细体会与珍惜每一个日子,每一份流逝,每一种滋味。

平凡自有平凡的真味,流逝自有流逝的美丽。

睡前阅读

文/万松

睡前阅读,已经成为我的一个习惯。

不管是呆在家里,还是出差住在宾馆旅店,晚上入睡之前,我总是喜欢拿一本书或一张报纸躺在床上阅读。说是阅读,其实是看,是浏览,最多算是默读,因为我不念出声音,怕影响他人睡觉。再说已经是成年人了,不再像上世纪我读小学的那个年代,读书多半是念,甚至是在唱。

我的睡前阅读,时间有长有短,短则一二十分钟,长则一两个小时,甚至是三四个小时,总之,要到眼皮睁不起了,想睡觉为止。

睡前阅读,读些什么呢?

以前,学习没有目标,读书没有目的,只是觉得“开卷有益”,读什么都可以。于是,小说杂志、报纸广告、文件资料、写作教材,收藏的、历史的、百家姓、菜谱等等,都成了我睡前阅读的内容。一句话,内容不拘论,又杂又广。原因是我认为不懂的就是知识,不懂的就该学。这也契合了我中专毕业时一位老师在留言本上给我的留言:你像一盒万精油,什么都学,什么都懂点,但什么都不精,建议今后学东西专一一些。

当然,这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在的我,已经步入不惑之年,不再是那个不懂得学习、什么书什么报都花时间去看的年轻人。经过这么的生活磨砺和工作学习的积累,我也学会为“有用”而读书了,不再是拿到什么读什么,而是根据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或是写作中涉及到的东西去选择性的阅读。比如,近年来,业余时间我在从事小说和影视剧本创作,我就去阅读有关小说和影视剧本创作方面的书,诸如毕飞宇、方方、莫言等一些小说名家或大师的小说原着,我都在读在学习。通过阅读这些名家或大师的小说,不仅让我从中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也潜移默化的学到了一些创作技巧。特别是阅读和学习一些名家编写的小说和影视剧本创作教材,比如编写的《小说创作教程》、宋家玲和袁兴旺合着的《电视剧编剧艺术》等几本书,让我增强了不少的文学创作理论,并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文学创作活动。有的时候,我也会为创作中搞不懂的一些问题而专门去寻找甚至是花钱买一些书来阅读。前一久,我想创作一本关于抗战人物的小说,就花一百七十来块钱从书店买来了郭汝瑰和黄玉章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和《战殇——国民党对日抗战实录》。书买来之后,每天晚上要睡的时候我都在翻看,试图从中找出一些创作的史证材料,让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不说或少说与历史不符的话,增强读者对作品的可信度和认知度。

可能有人会问我,你为什么会喜欢睡前阅读呢?

我不妨告诉你:第一,白天要工作,事情太多,没时间去读书;第二,夜间读书有诸多妙处。大家都知道,白天很嘈杂,人容易变得烦燥,静不下心来读书,而夜深人静的时候,周围环境都比较安静,能让人心静如水、杂念无存,在这种环境中读书,有利于思考和消化读过的东西。

这就是我喜欢睡前阅读的原因。

可以说,睡前阅读让我受益匪浅。通过阅读大量的书报杂志,让我懂得了许多生活知识,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通过阅读,也让我从中吸收了不少的文学营养,为我的文学创作提升了功底。假如没有这些睡前阅读,我的大脑里就不会装着许多文化知识,就不可能让我写出不少的工作文字和上万条新闻作品,不可能让我创作出百余篇抒发自己情感的散文,更不可能创作出几部长篇小说和十多万字的中篇小说,不可能得到让同事和朋友们羡慕的几十次表彰和荣誉。

睡前阅读固然有不少好处,但这只是我个人的生活习惯而已。因为个人的处境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我不敢奢求每个人都像我一样有睡前阅读的习惯。但不管怎么说,一个人多读点书多学点知识,总是有益无害的。

初见成效

文/晚晴

仅有大专学历的我,为了给孩子留下一个“爱学习”的母亲形象,长期以来绞尽脑汁地坚持读书和写作这两门自己本不太擅长的行当,心里期待着自己的艰辛付出,能够培养出一个爱学习的孩子。

特别欣慰的是,一年下来也可以偶尔收获一点盐巴钱,在孩子的印象里也可以算是一个玩文字的模范妈妈,时不时有文章见报,孩子会好奇地问:“妈妈,你是作家吗?”我羞愧地对孩子说,妈妈正走在通往“作家”的路上。

一旦我在专心阅读,孩子是不会轻易打搅的,依附于装模作样的阅读,我也收获了不少文字里的遇见,从远古到当今,大概知道了秦始皇对度量衡和文字的统一;知道了中东国家难民的艰难度日和中国公民生活在幸福里;阅读季羡林散文,让我产生了对战争年代的恐惧和对当今和平的珍惜;阅读莫言的作品,仿佛自己已经游览了山东的高密……有时候合上一本自己已经读过的书,甚至只记得里面最经典的一小部分,有时候就连最经典的部分也久久拉不回记忆的轨道上,时间一长我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这份坚持还有没有存在的意义。这份怀疑大概也就是自己理想信念的动摇吧,与怀疑随之而来的还有懒惰和借口。当怀疑赶不走时,懒惰也变得理直气壮,于是乎我好久都没有写出成气候的文章。

今日下班天近将黑,饥寒交迫的我回到家就炸了香喷可口的豆沙粑,孩子吃得满意,笑得开心,作业写得也爽快。写完作业,就开始写自编的童话故事《小猫花花和白白》来,打好草稿递过来给我过目,写的是花花和白白两只小猫一起练习捉老鼠,花花认真白白贪玩,危机关头它们遭遇猎狗袭击,机灵的花花靠真本事自救并帮助白白成功逃脱猎狗追击。还真有点中心明确,条理清晰的感觉。我吩咐孩子赶紧抄写在正规本子上,抄写得一半,孩子大声喊:“妈妈,你也像我一样写点文章吧!”我心里乐滋滋的,快步向电脑奔去……

2016,我们都要幸福

文/雨清泽

元旦刚过完,春节的脚步就近了。繁华街道的橱窗里挂满了好多彩色气球和颜色鲜艳的衣服,过节的气氛越来越浓了。

记得在读古诗词时,发现一个女子在春宴时,毫不委婉且隆重地表达出自己的新春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在宁谧而飘雪的诗意夜晚,让我们也挥笔写下自己新一年的愿望清单吧。

元旦三天小长假,我选择了休息和阅读。去图书馆里看书,我注意到依然有不少人在认真阅读,看着自己喜欢的书。我拿着自己带着的书单在电子查询系统找书,一连查了10多本,都是只有馆藏,而不能外借了,原来我喜欢的畅销书都被爱阅读的人借走了,一时间,觉得好失望。随即又很欣慰,原来这么多人也在喜欢文字,喜欢着阅读。虽然在网络发达、纸媒式微的年代,还是有人热爱着纸质阅读。

读书写文字是我小时候的梦想,而阅读就是实现这些梦想的路径,就像我们心中怀揣着看世界美景的愿望,而要看到美景,必须经过险滩、暗礁、黑暗的隧道等等。当你置身黑暗的隧道,感觉恐惧时,忽然发现有人同行,顿时便有了前行的勇气和力量,有了温暖而坚定的小确幸,原来,幸福的滋生有时就是这样简单。

住在隔壁的邻居在元旦那天搬了进来。他们秋天时就装修好了,选择在元旦搬家大概是图个节日喜庆。我去祝贺他们乔迁之喜,老太太就站在门口和我聊了起来。原来房子是她小儿子买的,小儿子是个残疾人,出生的时候,就没有手,这让她一直觉得对不住儿子。可儿子很争气,上学时,被到学校里选拔运动员的教练看到,就去练体育了,还获得了国内比赛的好多奖项。就这样他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买了房子。他还经常接济两个在县城工作的哥哥。现在老太太唯一担心的就是儿子的婚事。我劝她说,不要着急,婚姻大事,还是要先看双方的人品、性格,没有人只在乎外表,即便外表再漂亮,如果心理扭曲、不懂得过日子,也不是好婚姻,毕竟双方在一起,就是为了让彼此生活更容易一些。新的一年里,希望正在努力的邻居能遇到爱情,找到自己的幸福。

梦想清单,或弘大而长远,或细致而现实,总之,都是为了让每一天的生活不再抄袭昨天,为了让自己知道为什么而活,无论长远或短暂,我想,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2016,我们都要幸福。

阅读让我成长

文/卢杰

A

小时候,捧着一本本童话书,嘴里讲着故事,那时的我多么开心。慢慢地,我长大了,捧着的是一本本国学经典,流畅地背诵下来,这时的我同样喜悦,这时的我体会到了成功的滋味,那是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为什么说,阅读可以让我充满力量,让我慢慢成长呢?首先,阅读可以让人增长知识,这个是不可否认的。还有,你可能没有注意到,读书时,投入些,你便会忘记那些烦心事,全身心陶醉在书的情节中。我常看一些结局好的故事,因为一些科学家说,人在看书时,会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人物,而故事的发展会直接影响人的情绪。

还记得,期中考试前,我很努力地读书,地理、历史、生物、政治四本书早被我翻烂了,这可不是我平时的风格啊!可是,妈妈答应我,要是我期中考试考到560分,就给我买一套《小王子》的书。我还不得好好努力!这也是阅读给我的力量吧!这不算什么,努力归努力,成绩才是最重要的。果然努力没有白费,分数刚出来,我就迫不及待地去看,哇!考了577分!

其实,读书是很有用的,“孙权劝学”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如孙权所说:“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是啊!读书很有用的,吕蒙读书之后,“非复吴下阿蒙”了。你读过《伤仲永》,仲永不学习,从“文理皆有可观者”到“泯然众人”这就是他的父亲“不使学”的结果吧!阅读使吕蒙增长才干和谋略,也因为阅读让方仲永变得与常人一样。可见,读书是多么重要。

阅读,让我充满力量,我在读书的过程中成长。

[青苗作文培训基本学员 倪馨怡 指导老师:费爱萍]

B

曾经,父母因为害怕我的视力不好,总是不让我长时间看课外书,于是,我只好偷偷地买书来看。回到家,钻进房间,先把语文书、试卷、汉英字典等铺满书桌,四大名著、朱自清散文、汪国真诗集等则占据了我的抽屉。

当然,父母也会时时将耳朵贴在门边听我的一举一动。如果听见太多的翻书声就会破门而入,我则立刻将抽屉合上,假装专心致志地做几道选择题。这样,虽然次次惊险,但也没被发现过。

久了,读的书越来越多,积累了许多写作素材,我的作文水平也提高许多,每次考试,作文得分也不少,考课文知识更是难不倒我。这种种表现说明阅读的益处,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力量,让我更自信。我爱上了阅读,也爱上写作,正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感谢阅读,如今我已经收获良多。阅读让我懂得许多深刻的道理,也是提高思想境界的好方法。让我感受到了快乐与兴奋。

在阅读的路上,我慢慢长大,渐渐成长。

童年的小人书

文/钟芳

小时候,我最痴迷的,是捧上一本小人书静静地看着。那时候,阅读小人书就像打开认知世界的一扇窗,它不仅开阔了眼界,带给我无限的欢乐,还为我编织了一个个甜美的梦想,使我的童年岁月充满了阳光。

最先接触小人书是在小姨家中,我现在仍然记得那些巴掌大的小人书,一页一页的画面接连不断,精致的线条,把人物的表情、景物的形状都描摹得栩栩如生,令人百看不厌。我刚翻看两页就被深深吸引,画面的下面还附有文字说明,简洁明了,即使当时年幼的我认不识太多字,但对应着图画,也能猜测出大意。谁舍身炸碉堡;谁倒拔杨柳;谁手执如意金箍棒腾云驾雾;谁又从杂货店的小伙计成为大数学家……小人书就像不说话的老师,教给了我对人生真善美的评判标准。我完全沉浸在小人书的世界里,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后来我看到念中学的哥哥买了两本《三国演义》小人书,画面上的刘备谦让、曹操多疑、张飞威武、赵云英俊、孔明足智多谋、周瑜心胸狭窄、孙权优柔寡断,精彩的故事和漂亮的画面深深吸引了我,觉得特别好看,自己也想拥有一本小人书。为了攒够买小人书的钱,我常主动帮妈妈跑腿,到商店买油盐酱醋什么的,妈妈总会多给我几分零钱作为奖励,我就用这些钱买了我第一本小人书《白雪公主》。拿着新买的小人书,闻着新书散发出来的油墨香味,我感到特别幸福,还郑重地在扉页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夜里常常抱着睡觉。

阅读小人书成为我的一个癖好,自己没有的,就和别的小伙伴互相交换。通常一本崭新的书经过无数次传阅,封面、封底就会掉落下来,有的书缺页,有的还有污渍,但我们照样看得津津有味。也有很多时候,我们常结伴到街旁的小人书摊看书,小人书摊上一分钱可以看一本小人书,最厚的是五分钱,即可看一次,如果押上两毛钱还可以把小人书借回家看。当时我们几个人约定后分别借读不同的小人书,各自看完后再交换着阅读,这样花一分钱可以看好几本小书,常常一看就是大半天,实实在在过足了瘾。平时兜里一分一分攒起来的零花钱和过年的压岁钱几乎都被我们用在了小人书上。

一本本精美漂亮的小人书陪伴着我走过了美好而又纯真的岁月,丰富了我的童年生活。正是从小人书的精彩世界里,我迷恋上了阅读,受到了文化的洗礼,有了对知识和世界了解的渴望。现如今随着时代变迁,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崛起,小人书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我依然深情地怀念着它。那个洋溢着欢乐的小人书年代始终萦绕心间,回味悠长。

阅读那些事儿

文/谯徵

经常有朋友让我推荐书籍,因此,我也常跟别人讲述自己的阅读经历。我真正开始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应该是高中,只因小学和初中都在农村,家庭经济拮据,阅读的书籍屈指可数。自从我考到城里读高中,偶然间在报纸副刊发表一篇“作文”后,阅读的火焰由此点燃,并熊熊燃烧,“烧遍”我高中生涯的大部分时光。

毕竟,高中尚且属于中国教育中的“积淀”期,无数寒门学子为“跨龙门”而埋头苦读默默积蓄力量。我自然称不上应试教育中的佼佼者,有一颗无拘无束的闲心,喜欢读读书,看看报,写写文章。如今回过头来看,生活也过得丰富多彩,逍遥自在,甚至比后来的大学时光还要值得怀念。

那时,学生每天清晨6时起床(当然也有早行人),刷牙洗脸后,就匆匆赶去食堂就餐,而我则在去食堂的途中,拐向图书馆。图书馆每日收两次报纸,早晨是本地市党报,中午是学校征订的上级部门报刊。早晨,送报员来到学校,图书馆还没开门,就直接把几十份报纸放在门口,此举实实在在便宜了我。我从那里顺手捎带一份报纸,带进食堂,左手拿报纸,右手持筷子,边吃边看,假若意犹未尽,就干脆带回教室,课下接着再看。大课间时,我再跑到图书馆去拿一些“重量级”报纸,趁没事儿的时候阅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一些国家级刊物成为我课桌抽屉里的“常客”。

我在高中读书时,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一些散文,加入省作家协会,也被冠以“作家”的名号。实际上,这真不是我愿意接受的,因为自知作品水平不高,质量有限,写作之路遥无期。但是,倘若冠我以“阅读报纸达人”的虚名,我或许十分高兴。我敢说句不惭的话,当时学校学生,甚至包括老师,能比我阅读和了解报纸更透彻的人为数不多。以当地党报为例,报纸每周出版期数、版面设置甚至每版的责任编辑我都了然于胸。熟悉之后,我也开始为他们写稿,副刊散文、新闻通讯都有涉猎,百余篇作品在省市报刊发表,还成为一些杂志和报纸的特约校园记者。

考进大学后,我读的是音乐学(师范)专业,可居然“恶习难改”,闲来无事依旧热爱舞文弄墨,读书看报,课余为学院和校报撰写新闻稿。由于有一定经验和积累,二年级时,我已负责音乐学院所有学生新闻稿件的初审工作。在学校党委宣传部和相关学院举办的一次新闻竞赛中,我采写的退伍军人的新闻通讯作品竟然获得仅有的一篇一等奖。新闻系主任电话告知时,还特别询问我“是否是音乐学院学生”“新闻作品是否原创”,我都肯定答复。后来,学校在近两万名学生中评选五位学生个人或团队为“五四青年奖章”,我因写作方面的特长而名列其中。其时,我内心非常平静,因为我深知,所有的荣誉和奖励,都只不过是我坚持阅读写作,而带来的馈赠品罢了。

关于阅读的那些事儿,细细咀嚼起来,甚至有种唇齿留香的意味。在这个繁华的社会中,静下心来阅读者难能可贵。我们要学会阅读,学会思考,享受孤独,珍惜与自己灵魂对话的时光。

在对的时间 遇到对的书

文/武桂琴

每到节假日总喜欢囤一批书,阅读效率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最终的阅读率很少超过30%,这习惯久了,未开封的书变得越来越多,有时候看到他们被灰扑扑地晾在某一个角落里等待垂青,就会有莫名的时间焦虑,总觉得是因为不善于利用时间,才阻碍了自己读书的进程。

今年春节假期,算是拥有了一段难得的溢价时间,甚至在第一时间意识到将有轻易不能出门的十四天时,下意识地扫描了一遍堆在床头的书,觉得它们的天颜很快就可以呈现为画卷,任凭我的思绪在它们搭建的故事里驰骋。一个星期过去了,仅读完一本,还是最有可读性的那种类型,又一个星期过去了也才勉强读完另一本,还是一贯最感兴趣的类型。

在某一个阶段,人愿意把多少时间花在阅读上,会对什么样的书投放兴趣,时间本不是最大掣肘,心底的诉求才是,否则再充足的时间也可能被分配在别处。只有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书,才会顺利展开一段一本书与一个人之间恰逢其时的关系,就好似回南天时喜欢清凉的风,阴郁的日子看到向日葵会莫名地惊喜,那种感觉才是适意。

一路寻寻觅觅中,泛泛的阅读常有,孜孜不倦的阅读不常有。因为一旦过了年少时那种饥不择食的阅读阶段,每一个好书者的阅读口味都会变得挑剔,穷尽一生都在寻找一本正中下怀的书,一本拿起便爱不释手的书。而一本书在它的漫游途中,将会遇见什么人,会被什么人喜爱,会带给多少人启迪,会被多少读者记住,这命数藏在它的先天骨骼里。

玛格丽特·米切尔一生只著有《飘》一部著作,却凭此闪耀文坛,出版当年创下日销售量近5万册的纪录,次年荣获普利策奖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奖,后在世界上被翻译成29种文字,累积销售3000多万册,被拍成电影《乱世佳人》后迅速风靡全球,其中扮演男女主角的演员更因此而留在了许多影迷的心中。这样的一本书,其非凡际遇即缘于它卓尔不群的先天资质,即便几十年过去,时代变了又变,哪怕各国文化迥异,它依然是各地读者心中的瑰宝。古典名著《红楼梦》,问世即成家喻户晓之作,如今许多人对它依然如醉如痴,它的传奇与灿烂自是缘于它生而不凡的基因。

那些具备永恒魅力的经典之作,总是能够历久弥新,受众济济,走得更远、流传得更久。多数时候,书以类分,读者的心境、经历、需求自会指引着自己,去寻找那本契合的书,以度化当时的心境,以填补知识的空白或者内心的空缺,当两两不期而遇,彼此相投,相见甚欢,终成佳会。

更多数时候,一本书的际遇会受到时势的影响。埃里希·马丽娅·雷马克所著之书,在纳粹统治期间遭公开焚毁,被禁多年,本人被迫流亡异国,他的那些反映战争的书籍,如今每每读之,仍觉深陷其中,痛不可言,是反思战争的最好读物;如今国际纷争多涉及经济,经济类书算是生而逢时,2019年出版的《量变》因其深入浅出的解析就很受追捧。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一公布,必然带动一波同类型书籍的畅销潮流;这一段时间,诸如《鼠疫》《霍乱时期的爱情》《黑暗之眼》等书,就被大量翻出来,引起广泛阅读。

刘震云说:“这世界上本就没有任何一句话,可以让你醍醐灌顶,真正教你醍醐灌顶的,只能是一段经历,而那句话,只是火药仓库内划燃的一根火柴。”读书读到兴起处的愉悦性大抵就来自那种被点燃的感觉,那感觉是文学穿越了时间的阻隔,带着浸入灵魂的文字带给人的,人在书的世界里自有际遇。

遇见,相识,懂得,回味无穷,这就是一本书与人之间最好的际遇。

女儿的假期,我阅读的花季

文/赵攀强

女儿的假期,不论是暑假还是寒假,都是我最幸福的日子。

我盼望学校放假,经常板着指头算来算去,眼看假期来临,我就越来越高兴。

高兴的原因,一则可以天天见到女儿,心里感觉温馨和踏实,二则可以阅读女儿带回来的书籍,使我的生活过得更有意义。

虽然女儿是我的晚辈,但她思想的前卫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我超出很多,尤其是对读书的见解,常常令人惊讶,因此我们交流的很是融洽。

我的业余爱好是阅读和写作,女儿对我的爱好十分支持和关注,她经常提醒我,要阅读经典,阅读名着,这样就时时在和大家交流,将对我的写作大有帮助。

女儿也爱读书,她只读经典名着和我的文章,从中进行比较,发现我的差距和薄弱环节,然后为我借阅她自认为能够对我有所帮助的书籍。

假期阅读女儿带回来的书籍,我很是专注和投入,那些书都是些好书,是我平时根本无法找到的,我很珍惜,读得也很仔细,时间也抓得很紧,因为开学后女儿就会将书带走。

天性使然,或者是写作的需要,我喜爱阅读文史哲方面的书籍,女儿每次带回的书籍,不是中外文学名着,就是历史人物传记,或者就是哲学方面的书籍。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她在中学时代为我借阅的《茶花女》《巴黎圣母院》《悲惨的世界》等文学名着,以及最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我借阅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最美的散文》等,这些书读起来让人激动不已,使我从中感悟出了不少东西。

女儿经常为我买书,记得有次我对女儿说,我比较喜欢历史,中国历史书籍读得不少了,外国历史知之甚少。女儿就及时在西安为我买回美国人着的《全球通史》上下册,使我眼界大开,我常常为书中的语言赞叹不已,也为古代中国文明和近代西方文明陷入沉思。

还记得有次我对女儿说,十年前我读过《中国文学史》,但那套书太早了,不知是否有新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女儿去北京参加竞赛活动,忙中偷闲去了书店,发现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出的《中国文学史》上下册,立即给我买了下来。

不少名家向我建议,说要增强文章的哲理性,不读哲学书籍不行,我将这些建议告诉女儿,她非常赞同。有天女儿从学校打电话来,说她查阅了资料,建议我先读冯友兰着的《中国哲学简史》,然后再读《欧洲哲学史》,由内向外,由浅入深,会有收获的。我觉得名家和女儿说的很对,于是让妻子在网上将这两本书买回来,认真研读。

女儿的假期,是我阅读的花季,因为此时不仅有女儿带回的名着,还有女儿在我身边陪读,最美妙的是父女之间边读边交流,人间的天伦之乐莫过于此啊!

阅读的姿势

文/仲利民

书架上站着来路不一、规格不同各种各样的图书,很是吸引我的目光,眼睛像鹰搜寻猎物一样从一本本书脊上来回扫描、抚摸,让我兴奋不已。那些书,和我有着或深或浅的缘份,或多或少的故事,在逝去的岁月里不停地招摇,让我能够时时感受阅读的甜蜜与温馨。

站在高大的书架前,随意抽出一本书,那些文字编织出一条条纵横交错曲径幽深的隧道,我忘记了“我”的存在,只有心灵随着那条不见尽头的隧道游动着。沉思、哲理、智慧,家庭、情感、人生、历史,悲欢离合、五味人生、难得糊涂、豁然开朗,翻到书的最后一页,就经历了丰富、缤纷的世界。回过神来,才发现,我还是站在书架前,腿已有些麻木了,脚有点酸胀,眼也疲倦了,但心是快乐的!

站着读书,是我与书最接近的方式。我用非常尊重的姿势,与古往今来的圣贤展开心与心的交流,我非常细心地聆听他们智慧的声音,认真地咀嚼美味的语言,常常会发出会心的欢笑,或者领悟的快乐。那时,我的模样肯定是傻乎乎的,我把身体留给世俗,心灵归于自己。

我很少正襟危坐于书桌前阅读,当我的身体坐在那里,我就会觉得别扭,心就不能顺畅地在文字的思想里自如地游走。我亦很喜欢躺着读书,背靠柔软的床头,半倚着,手捧一本喜欢的书,此时的我把身体交给了床,它不用再麻烦我,心灵就会无拘无束地钻进文字里去。这样的阅读,心灵比身体还要享受。

一个午后,我在书架前伫立良久,面对整齐的书脊出神,这些书,我是那样地熟悉,文字、作者、插图、封面、纸张,甚至包括书脊,都令我无比着迷,妻子趁我不注意,用手机从侧面悄悄地抓拍了一张相片,而后问我在干什么?我告诉她,我在读书。

有你这样读书的吗?她甚是疑惑。

怎么没有?这些书,早已与我的生命融为一体,不仅是书的内容,就连作者的语言,深藏文字背后的思想,都已与我水乳交融。我用目光阅读书架上的一本本书脊,就会从记忆深处打捞出闪光的思想碎片,还有当时阅读的宽广记忆与丰富联想,我是在阅读这些书脊啊!这犹如行走与登山,打开一本书去阅读是平面地行走,是远的距离,而盯着一本本书脊阅读,则是向高处攀爬,行走在精神田梗之上,这是另一种更美的阅读姿势。

阅读是一种积累,一本书读完了,喜欢的可以一读再读。不喜欢的,读完就扔了!喜欢的,读了一遍又一遍,把书读进了灵魂,书就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也许书架上找不到,但是它活在喜欢的人心中。

最美的人生,就是读书的人生。有无穷的书令人喜欢,有大把的时光可以泡进书中让心灵在智慧的海洋里游弋。这样的人生,哪里还会在乎阅读的姿势呢?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

我给自己画张像

文/胡鈺星

站在人群中,我是一个普通的小女孩,但是笑起来像花儿一样美丽。我比较活泼可爱,我的爱好很多,比如:打乒乓球、看电视、看课外书……

我的优点是聪明,头脑灵活,什么事情一学就会。妈妈教我打乒乓球,棋艺,我学得很快,一下子就超过了妈妈的水平,次次都赢她,哈哈哈!

我从一岁开始就喜欢看电视了,特别是动画片,能够看到的我都看遍了,像《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小马宝莉》等等,我都看了好几遍。看电视的时候也是我最投入的时候,好像身临其境一般。有时爸爸妈妈加班,我一个人在家很害怕,我就打开电视机,津津有味地看起来,那股恐惧感瞬间就消失了。

从一年级开始,我们班上就举行了阅读主题班会,那时起,我就慢慢喜欢上了看书,我常常被书中有趣的情节吸引住了。我看了许多书,有从春苗书屋借来的书;有从图书馆借来的书;还有爸妈和阿姨给我买的书,我毎天晚上都要读上一本好书,才能安然入睡。前不久,我还被学校评为“阅读之星”呢!我要再接再厉,坚持每天阅读。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我也有缺点。我有时候很任性,爱发脾气,常常把妈妈气得不好受,我要改改我的坏脾气了。

这就是我,一个爱看电视,爱看书,还有一点儿小脾气的女孩。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吗?

点评:一个好女孩!但是个性还不是很鲜明。写人物要给人深刻印象,一定要写出独特的细节。

播下一颗种子

文/何亚兵

读书是一个神圣的词语。在过往很长的历史里,读书与安邦定国、经世济民等联系在一起。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以高洁的风骨和承担精神赋予了读书人神圣的使命。

过去,知识传承和信息传播方式单一,拥有书本就几乎等于掌握了知识,以及由此可能取得的进身之阶,使读书人有机会一跃变成“劳心者”,在纸张生产、印刷成本居高不下的时代,读书是少数阶层才有的可能。

读书不再那么神圣,也就是近些年的事情。当书籍变得随处可见,当信息传播无所不在,读书也从某种意义上固化成一些人的一个学习阶段,或者是一种信息获取和休闲的方式。当电脑和智能手机取代纸质书本成为最快速的信息传递源,读书也成为一些人非必然的选择。人们虽然认可读书的重要性,但实际生活中往往并不将读书作为信息获取的首选,更不要说视之为一种自觉的使命。

笔者年少时,也曾有过为了借书而“越陌度阡”,也曾有过为能按时还书而“通宵达旦”,也曾有过为了购书而“忍饥挨饿”,也曾为读到好书妙处而“拍案叫绝”……但与周围很多人一样,在新传播技术让世界各地的信息触手可及后,读书越来越少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新媒体时代,读书与阅读的内涵,已经很难再简单等同。阅读不算少,而读书甚少,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大量瞬时可及的信息,借助互联网媒介,占据了大部分人的阅读时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或绑架了思想,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问题,而最需警惕的则是“温水煮青蛙”般让人浑然不觉。

或许有人会不以为然。一者,人们在阅读信息的过程中会有所判断,未必就会读之信之;二者,这是“物竞天择”,读取接受浅表信息和阅读书籍获取深层知识本质并无不同,只能说明现在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发生了变化。持这种观点的人,大概属于乐天派和自由主义者。快乐的阅读是一种恰如其分的休闲,阅读本身也确实是一种个体的自由。但事有利弊,如果我们想在阅读中多一点收获,多一点深层次的思考,还是应该多读书,多读那些经过时间检验、术业有专攻的好书。毕竟人生有限,用来阅读的时间也并非无限。

好书的概念是虚泛的,但虚泛不是没有方向。事实上,择好书而读是有规律的,除了外在的出版品牌声誉外,更应从内心价值取舍出发。常读书的人都会有共同的感觉,大部分书随手一翻,读上几页就知道好与不好。尽管并不是所有好书都适合自己读或者能够顺利读下去,但是大体上,大多数读者其实是能够分辨出书之好坏的,只是未必都愿意择好书来读而已。这主要是因为阅读的兴趣和担当使然,不少人被一时的兴趣牵引,少了一点儿与好书严肃对话的自觉,进而选择了悦读,选择了轻松。

轻松阅读、快感阅读并非不可,但更需有自律的阅读,这也正是读者应保持的操守。这些年,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的小书店、小书屋、小书摊越来越少,连不少原来的新华书店也在街头“下架”了,或者异化成贩卖公考宝典和教辅用书的地方,而相对流行好卖的,大多是话题有热度、营销有力度的书,这与其说是市场经济的竞争选择,不如说是作为阅读者自身的放弃。读者的阅读风向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出版的选题取向,甚至是作者的写作方向。应该包容那些探索性、专业性、有点儿小众的书,可以尝试着读几本不那么生动、看似有点儿难懂的书。其实,在不少人的阅读体悟中,到最后往往是读这类书印象最深、获益最多。

读书的方法和成效都体现在思考上。作为一种精神上的交流,完全拒绝思考或轻易接受作者思想,都不是最佳的阅读行为。读者的主见应体现在继承与批判两个维度之上,既能愉悦地汲取作者贡献出的智慧和力量,也能清醒地拒绝作者有意或无意展现出的谬误和夹带的“私货”,更不能随意被所谓的深刻洞见打动,被看似容易接受的简单平易带歪,而应带着一种敢于质疑、勇于求证、善于生发的精神去读书,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既能“六经注我”,也能“我注六经”。

无论时代如何变,科技如何发展,读书都是一个耕耘希望却不必苛求收获的播种过程。播下一颗合适的种子,经过漫长的冬天,或许未来的某个春天就发了芽、某个夏天就成了荫、某个秋天就结了果。读书理应如此。

好时光

文/花蕊诗心

盛夏,骄阳似火。

红红的花,绿绿的草。

香甜甜的空气,满盈盈的浓情蜜意。

花开自然香,心静自然凉。

——题记

一,夏的浓甜

炎夏,一轮圆圆大大的太阳高高地悬挂在悠悠远远的碧空蓝天之上。

炽烈的白色光芒炫耀着人们的眼睛都睁不开。

满树满树洁白素雅的槐花儿繁花绽放,清雅淡香的碎花瓣儿轻轻盈盈袅袅娜娜随风翩翩而舞,暗香飘逸环绕。

那满眼满眼的茵茵浓绿醉了整个大地。

那满眼满眼姹紫嫣红的花儿绽放的如此热闹娇美,为生机勃勃葱绿的生命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为厚土大地点缀了生命最艳丽的盎然色彩!

那一池一池绿荫华盖、婷婷玉立、绽放娇美妖娆的荷花仙子真的是千姿百媚、娇艳欲滴,更是绚烂美丽清香了整个盛夏。

那一车车又大又圆的大西瓜;那一把把金黄金黄的香蕉;那一串串玲珑剔透或紫、或绿莹莹的葡萄;还有那红艳艳的大樱桃;还有那青青的大苹果、白色透明的水晶梨、青绿红色大枣、……还有那一筐筐新鲜的时令青菜:紫色油亮的大茄子、红彤彤的西红柿、五颜六色胖胖的大柿子椒、顶花带刺鲜嫩的清脆黄瓜、各种长短豆角、叶片绿绿的小白菜、菠菜、油菜……

这,满眼满眼的盛夏硕果,无不炫耀着幸福生活的甜美丰盈!

万紫千红,百花争妍缤纷绽放的花儿,甜香成熟的瓜果梨桃,新鲜的时令蔬菜、所有的自然芬芳馥郁浓醉了整个盛夏!

二,好时光

盛夏的天空飘起的小雨点,细细密密,如丝如线,似有若无,凉丝丝,清爽爽,淅淅沥沥,如歌如诉,低吟浅唱。

湿漉漉滋润润的空气中弥漫着丝丝缕缕,温柔甜软软甘美的气息,到处氤氲着浓夏茵茵芳草鲜花浓郁的芳香。

缠缠绵绵,淅淅沥沥的小雨,轻轻柔柔地撩拨着内心深处那一抹抹如花芳香四溢的岁月甜蜜往事……

耳边聆听着一首首柔情甜蜜,缠缠绵绵,婉约美丽的经典歌曲,就这样让心静静地徜徉在这份恬静美丽的好时光里,轻轻地忆念起岁月芬洒花瓣的馨香,让心柔柔地温故而纳新……

浓情的盛夏之季,让自己莫名地恋上了柔风细雨的浪漫美丽。

柔柔的微风,清清爽爽,让心曲荡漾;绵绵小雨,淅淅沥沥,低吟浅唱。

恋上了碧草茵茵,枫红黄叶,翩翩飞舞,如诗如画的美丽。

恋上了灵动依依,温情相伴的文字,与之不离不弃长缱绻的甜蜜。

恋上了聆听经典老歌,伴随浪漫甜蜜的回忆,温存蹉跎岁月华年,缠缠绵绵的浓情蜜意。

恋上了静美时光的分分秒秒,陶醉在红尘深处一偶恬静如饴的岁月空隙里如痴如醉的惬意!

三,欣赏品味墨香飘逸

今天难得自己抽空仔仔细细阅读自己的文字。

因为一直以来,我总是喜欢敲完自己即兴而写的心情文字,稍微修改就投稿,然后抽空就去欣赏拜读文友们的精美佳作。

因为好友太多,他们(她)写的文字又特别的好,所以,总是迫不及待地一篇篇地精心阅读。

为此,一直没有抽出时间来阅读自己的文字。

今天,我第一次静静地阅读自己发表过的每一篇心情文字,天哪,真的是不读不知道,一读把我自己都吓了一跳。

我真的很为自己而骄傲,因为即兴而敲击的心情文字,回过头再细细阅读,再细细品味真的是不一样啊!

很欣赏惊叹自己当时是如何心花绽放异彩光芒?

惊叹自己在不知不觉之中,竟然堆积了那么多岁月流年的花香心事!

读着自己一篇篇精心敲击的文字,再去欣赏拜读那一篇篇精美的编辑按语,这份墨香盈怀的美丽享受,不是所有人都能仔细体会与品味的。

只要用心为作者审核稿子的编辑,他们(她)撰写的编辑按语都写的很精美,很漂亮,简直赏心悦目,馨香满盈!

若一篇美文佳作再配上一篇精心、精美,漂亮的编辑按语,真的是好心情网站的以独特瑰丽养眼又养心的亮色美景。

每一次我阅读文章之前,总是首先阅读那篇文章的精美墨香编辑按语。

再去看看这篇文章的编辑按语到底是哪位精心用功的编辑而编写的。

一篇好的文章,再添加上一篇好的编辑按语,真的就是一枝独秀的美丽文字娇艳花朵儿……

为了感恩于好心情这些义务辛苦审阅稿子默默无闻默默付出勤劳兢兢业业有责任心同样痴爱文字的编辑们,

我把自己所有文章连同所有编辑的按语还有文友们一一为我真诚温暖的留评,我都精心打印印刷成章精心好好珍藏了起来,让自己每每闲暇之余,拿出来用心细细精读,慢慢回味,氤氲自己美丽而丰盈的生命,感动感恩于那一份份浓浓暖暖的情谊中……

“盛夏心语,静读岁月流年,深悟生命本真,那颗淡然、坦然、安然之心,经过人生风风雨雨的洗涤而更加明净清澈无尘。笔墨宁和清透,柔美的心曲,宛转悠扬,轻吟浅唱。文字如茶,细饮慢啜,不期然,绽放深夏的清芬……”

“素心娴静,窗外的细雨,温柔了多情的世界,勾起了温暖的曾经。那些年纯纯的爱,美好的信仰,那些年的风雨与共,不离不弃,温暖了多少冰冷的眼眸。夏日的细雨,抚平了内心的躁动。夏日的清风,带来了单纯美好的旧时光。夏日的一幕幕,成了季节最深情的承诺。爱是你我,用心交织的生活……”多美、多柔情、多婉约的馨香文字吆,多精美、温润、荡气回肠的编辑按语吆!让心不为此迷醉、不眷恋都难哦!

就这样,让自己永远被美丽的文字而缠绵、而蛊惑、而迷醉、痴恋……

让心就这样静静地常常徜徉陶醉在,这墨香馥郁飘逸文字芳香绽放的美丽好心情美文站里久久迷恋于此……

在这里,与文字誓相守长缱绻岁岁年年。

在这里,与文友心心相惜彼此关爱温暖相伴。

在这里,与好心情美丽誓约永远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