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教诲文章

2022/12/10经典文章

教诲文章(精选12篇)

无声的教诲

文/张京河

2017年12月13日清晨,我正在准备一个会议的发言材料,大姐突然打来电话,哽咽着说,母亲不行了。母亲身患绝症已近六个年头,最近病情恶化,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还是难以接受这一现实。

赶到医院,母亲神志已经不清。医生告诉我,一个八十七岁的老人,与病魔抗争了六年之久,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我却知道,母亲之所以如此,全是因了她的豁达开朗和善良,以及对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毫无保留的爱与付出。如今,那个世上最慈爱最无私的老人走了,我也成了一个六十岁的孤儿。悲凉之情油然涌出,我抓着母亲的手,像个孩子一样呜呜地痛哭起来。

母亲一生育有我们兄弟姊妹7人,我排行居中,上有两兄一姐,下有两弟一妹。我小时恰逢三年自然灾害,生活极度困难,我们这个家庭更是如此。生活虽然如此困苦,我印象中母亲却从没有过任何抱怨,也从没对我们兄妹7人发过火。母亲一生乐善好施,就在那样的困难时期,也没有忘记去接济别人。大约在我5岁那年,一个母亲领着两个女儿外出讨饭,讨到了我们家门口,母亲问及家远不能回去,就把三间南屋收拾出来,让那母女三个居住。为了不让那家人思想上有负担,善良的母亲还让姐姐和那年龄相仿的女孩子结为异性姐妹。我们是亲戚了,你就安心住在这里就行了。这一住就是三年多。后来生活日渐好转,她们才返回家乡。

因为家中吃饭的人多,哥哥姐姐早早就退学到生产队中干活。在我十三四岁时,父亲提出也让我退学干活养家。母亲见我好学,一向柔弱的她第一次违背父亲的意志,坚持让我上学。在她的坚持下,父亲没有再提让我退学的事情。可我那时却少不更事,没有理解母亲的苦心。看到身边的同学有的在水泥厂就了业,就产生了弃学从工的念头。瞒着母亲,我托同学在水泥厂也谋到了一个差事。那时我也就十七岁的光景。然而好景不长,水泥厂要辞退合同制工人,我便被辞退回家了。

灰头灰脸地回到家中,以为会得到严厉的斥责,然而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母亲一如既往地对我,就连父亲,大概是受了母亲的影响吧,也没有对我说过一句重话。我却不能承受这样的结果,白天,在生产队中拣最累的活干,以求麻痹自己,晚上却整夜难以入眠。知子莫若母。母亲显然是看出了我内心的苦痛,一天把我叫住,细声慢语地说,不如再去考考学试试。已经耽误了这么长的时间,再考,能行吗?我犹豫着,喃喃地说不出话来,试试吧。母亲还是那么平静地鼓励我。在那个巴不得让孩子下学帮助家庭的时代,母亲说出支持我上学的话是多么宝贵啊!看着母亲忙碌的背影,我不争气地流出了眼泪。

可这一试,就是三年。那三年,我白天干活,晚上就在油灯下苦读,连续三年,名落孙山。村里的风言风语多起来,“考了三年了,没有希望了,还考,真没有数”,“那么大小伙子了,还不塌下心来下地干活,净想那不着边的事情。”有的,甚至当着我的面对母亲说,不是那块料,就别让他再考了。母亲只是笑着不语,并没有一丝的言语强加给我。考学如一块大石,沉甸甸地压在我的心头。我晚上加倍努力,白天一声不语地下地干活。有一天,我正在棉花地里给棉花除虫,因为极度的虚弱,一下栽倒在地头。母亲听后,一路小跑过来,坐在地上,一把把我揽在怀里,急切地呼唤着我的名字。我慢慢睁开眼睛,看到母亲一脸的焦灼。我挣扎着站起来,母亲用她那瘦弱的身体支撑着我。就在那一瞬间,我突然发现,我已经高出母亲一头了。

那天晚上,我依然咬紧牙关在灯下学习。半夜时分,听见母亲悉悉索索穿衣的声音,接着听到她拿碗筷和倒水的声音。不一会,我看见母亲端着一碗开水冲的鸡蛋,走到我学习的地方,让我趁热喝下去。喝了睡吧,身子重要。母亲说完,就转身离开了。那时的生活虽然不似我小时艰难,但鸡蛋对于一个农村的家庭来说,还是十分珍贵的东西。母亲没读过书,也不会说过多华丽的语言,可她就是以她自己内里的慈爱关心着我。鸡蛋的雾气中,泪水又一次朦胧了我的双眼。

一年后,我终于考上了淄博师范。

参加工作以后,我先后辗转在淄博丝绸复制品厂、淄博市计划经济委员会、临淄区政府、市监察局工作。母亲一直住在农村,谁家有困难,她总是毫不犹豫不求回报地去帮助他们。如果说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我还能有一丝的努力,还有一丝的宽容,还有一丝的正直和清廉,还有一丝的对社会的关爱与回馈,都应该得益于母亲无声的教诲。而今天,母亲离开了我们,离开前,我没有守在她的身边。

下葬那天,天突然刮起了朔风,雪花自天空飘摇直落下来。一会儿,母亲的坟头就覆盖上一层白白的雪,如一个圣洁的花环。难道上天也要悲悯这位慈爱无私老人的离世吗?我抬头望天,任雪花落在我脸上,与我的泪融为一体,顺着脸颊流淌。母亲,我的圣母般的母亲啊,天地都为你的离世而动容了,你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

忆恩师

文/冯双民

我的恩师吕勉老师走了。惊闻噩耗,我顿觉五雷轰顶,撕胆裂肺!恩师的音容笑貌不断浮现在我的脑海,泪水霎时模糊了双眼。

我沉重地坐到办公桌前,铺开稿纸,将万千真情倾注笔端,从恩师教授我的浩如烟海的辞藻中,择文拟句三十字,洒泪书写,并嘱托合阳的朋友,以芝川中学高七七级全体同学的名义,做一长十米的金丝绒挽帐,借以寄托大家对恩师的无限哀思:

泪蒙蒙,桃李遍韩原,黄河呜咽忆教诲;情殷殷,德范薄云天,梁山低首铭师恩。

恩师吕老先生是我芝川中学的语文老师,也是我茫茫人生受益最大的事业导师和指路明灯。

他,三尺讲台,兢兢业业,润物无声,犹如春蚕丝绵绵;

他,学识似海,经纶满腹,博闻强记,堪为同行“活字典”;

他,解疑释惑,传道授业,桃李芬芳,累累硕果遍韩原;

他,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耄耋春秋,蜡炬成灰泪始干。

每当我在司马迁祠为客人讲起《史记》全书结构时,犹如师魂附体,就会像当年恩师给我们授课一样,向左侧扬起头颅,侃侃而谈:《史记》共分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还有恩师给我们讲杜甫的“三吏三别”时,总是掰着手指,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当介绍“唐宋八大家”时,他更是编排有序,让我们好记易懂: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

恩师还是闻名韩城教育界的“成语词典”。我们向他请教成语,不用翻书,他就能从出典来源到词语含义,从古典原旨到现代引申,从传承变化到褒贬反转,认真剖析,透彻讲解。他讲授课文,更是妙语连珠,诙谐幽默。恩师经常最爱讲的“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恹恹欲睡”;上课,你是“充耳不闻”;提问,你是“膛目结舌”;课堂交流,你是“呆若木鸡”;高考应试,你“自作主张”“直抒胸臆”:小子本无才,老子逼上来;白卷交上去,零分拿下来……这些精彩的片段,就在毕业已四十多年的今天,我们这些昔日的学子,仍然觉得历历在目、耳熟能详。

由于我酷爱阅读,挚爱文学,恩师对我更是偏爱有加。经常把我叫到办公室,面对面给我批改作业。这更激发了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整个高中阶段以及大荔师范求学期间,作文都是我的强项。而这一强项,使我终生受益。参加工作近四十年来,尝试创作的一些诗词、对联、牌匾、戏剧、歌曲、散文等,莫不是恩师悉心教导的结果。在为人处事、勤勉工作、爱岗敬业等方面,他也给了我孜孜不倦的教诲。我也正是按照恩师的言传身教,才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工作岗位。

我和恩师见面不多,但师生情谊醇厚绵长。2005年10月,我把恩师和师娘接到合阳,游览了秀美神奇的洽川湿地,并给恩师、师娘汇报了在合期间的工作情况。利用当时工作上的便利,把恩师在洽川景区活动的点点滴滴详细记录,利用晚上刻成光盘、洗成照片,第二天早上,交到他老人家手中。恩师爱不释手,戴上花镜反复比看。并对我临场出题,当面考试,要我即景写一首诗给他留作纪念。我当时头脑发蒙,压力山大,冲口而出:“吕老师,我怎敢在您老人家面前班门弄斧!”恩师说:“古人讲,五年、六月、七日、八时,我已年过八旬,已是按时辰计算生命的垂垂老人了,咱们师生还能再见几回面啊!此时你写的只言片语,老师都会珍藏于心。”听了这话,我一阵心酸。望着已满头稀疏白发、沧桑慈祥的恩师,觉得应之虽然有愧,但却之更加不恭!只好一边说老师身体硬朗,宅心仁厚,一定能健康长寿,期颐过百等祝福的话,一边搜索枯肠、穷尽腹中之墨水,大脑高速运转、思考着如何用更加合适的字词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恍惚间,我和恩师合影照身后波光粼粼的处女泉水,激发了我的灵感——“处女泉水深千尺,不及老师桃李情”,一幅多么美妙的画卷啊!于是挥笔在合影的背面,写下了一首四言绝句:瀵泉虽深,难及师恩;师生情谊,至善至真!老师为鼓励我连声夸赞,并开玩笑说,今天考试,圆满结束,他给我打满分。

恩师还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教育学生到老的典范。2006年农历二月初八,他专门致信于我,对我撰写的《用诗经文化打造洽川靓丽旅游品牌》一文作了认真的点评和修改,并嘱咐我要勇于大胆创新,努力逐步实施。我返回韩城工作后,第一时间就去恩师芝阳贺龙老家,看望了他。恩师还翻出当年在洽川旅游的照片让我看,告诉我他已经从报纸上看到我回韩任职的消息,并不断询问、关心我的工作情况和家庭生活。还为我们一干同学背诵唐诗宋词、《出师表》等名篇名句。

今天再来贺龙,但已物是人非:欲见尊容空有泪,徒唤师长渺无音!恩师走了,但他慈眉善目、谈吐儒雅、笑容可掬、和善可亲的音容笑貌,永远定格在了我们的心中。他留给我们的思想营养和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去实践、去体验。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不忘师恩,铭记教诲,在各自工作的岗位上继续奔跑奋斗,发光发热,无私奉献,以新的工作成绩告慰恩师在天之灵!

敬爱的吕老师,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鹤驾蓬莱,您,一路走好!

母亲的教诲

文/张家元

我的母亲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没有上过一天学,不识字,但她知事明理、为人善良、勤劳节俭、教子严格,让我受益匪浅。

记得还未上学时,邻居家放门口的一袋红薯不见了,因我在门口玩过,自然成了怀疑对象,对方找上门来。要强的母亲哪里受得了气,令我站在院子中间问话,不承认就用棍子打得我双手流血。事后,母亲得知确实冤枉委屈了我,心疼地拉着我手说:“儿子,记着,‘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这样的事永远也不能犯”。

上世纪90年代初,警校毕业后上班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把我叫到身边,和我唠叨,语重心长地叮嘱:咱农民娃子能走出去,成为公家人不容易,当好警察也是你的理想,不管在哪,一定要争气,要有骨气、硬气,不要让人看不起,千万不能做“犯浑”的事,踏实做事,清白做人。我把母亲的话记在心间,工作中时时丈量。

记得在基层派出所工作的第一年,我负责管理片区治安。有一次商店被盗,我和村治保主任仔细摸排,很快抓获作案人。一天晚上,村治保主任找到我,告诉我盗窃商店涉案人是他的侄子,家门人做了这样事觉得很丢脸,一直不好意思说,被他哥逼得实在没法,只好硬着头皮找我求个情,并把500元现金放我桌上。我坚决把钱退给治保主任。治保主任见我态度坚决,只好涨红着脸悻悻地走了。

事后向母亲说起此事,母亲称赞我做得对,并告诉我“一旦收了礼,心中就怀了个‘小九九’,在人家面前矮三分、丢形象,你公正办事,不为私利,人家只能更敬你”。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拳出击“打虎拍蝇”,爱看电视新闻的母亲成为反腐倡廉的小广播,时不时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这个省的某某厅长被抓了,哪个县的某某局长被判刑了,每次都唠叨着叮嘱说“要踏实干事,清白做人,不该拿的不拿,不该要的不要,不该吃的不吃,工作没了,自由没了,什么就没了”。

去年是母亲的80岁寿辰,大哥考虑到母亲这些年将我们兄弟姊妹几个拉扯大不容易,操劳落下了一身的病,也从来没有过过真正的生日,想就此机会将家族亲戚们全部聚到一起庆祝热闹一下,由于我是公职人员,要求我不参与也不接客。没想到跟母亲说后,母亲坚决反对,并跟大哥促膝谈心:“党中央有八条规定,三令五申不准大吃大喝,老幺是公务员,又是一名领导干部,你这样大操大办,别人会怎么说,咋可能会不影响到他?”在母亲的坚持下,大哥终于放弃了想法,母亲生日那天,我们几个子女回老家陪她老人家简简单单地过了个生日。看着一家四代同堂,母亲很满足。

儿行千里母担忧,从幼时到中年,母亲不断向我灌输着低调做人、认真做事、待人要诚、办事要公的道理,时时给我敲警钟、上廉政课,使我始终不敢懈怠。我也把母亲的教诲铭记在心,无论身处何种岗位,始终保持群众本色,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忠于职守,敬业奉献,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不断践诺,奋力前行。

风筝与教诲

文/梁龙英

春天到了,春风吹绿了大地,一片生机盎然的气息,郊外,大人小孩忙趁东风放风筝。这让我想起了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父母带着孩子春游,大人在一旁聊天,只看见一群小孩拿着他们在街上新买的风筝奔跑。天空中有各种各样的风筝,老鹰、蛇、蝴蝶、蜻蜓等等,奇形怪状,五颜六色,让我感叹不已:"现在的孩子真幸福,有一个金色的童年。"

还记得小时候,同样是一个三月天,起风了,风是那么的暖,阳光是那么的明媚。周末,几个小伙伴相约一起去放风筝。

那时我们的风筝不是从市场上买的——家庭条件也不允许——是自己动手做。制作过程说来简单,其实也有点复杂,几张废弃的大书报、几片修整过的竹条、几根细线,没有胶水就用几粒米饭代替,一条从父亲工具袋里悄悄偷来的长长的尼龙线作为风筝线。我们的风筝没有奇形怪状,就像一个纸飞机一样有头有翼,也不是五颜六色的,废书报的本色,看上去有些土气。

几个小伙伴辛辛苦苦忙活半天,好不容易才弄好一只风筝,大家心里满是喜悦,充满着成就感。兴致勃勃拿着我们制作的风筝在田野间疯跑起来,跑啊跑,但不知怎么地,风筝总是飞不起来。我们改变策略,一个人拉着风筝线在前面跑,一个人在后面托举着风筝跟着跑,试图让它飞起来,屡战屡败,大伙灰心丧气起来。

天色渐渐变暗,其他小伙伴都回家了,我收好线拾起风筝,打算回家仔细研究一番。一进屋,父亲就关切地问:"英,今天你们不是去放风筝吗?跑累了吧?怎么看上去有些不高兴的样子,难道是失败了吗?"原本心情就不好,我将风筝扔在父亲面前,没好气地说:"今天算是白忙活了,风筝飞不起来,真是扫兴,你就不要挖苦我了,我饿了,吃完饭我还得继续研究,我才不信这个邪!"

父亲捡起地上的风筝,端详了一会儿笑着对我说:"孩子,你想知道飞不起来的问题根源在哪里吗?"

"我怎么知道?如果知道的话,它早就飞起来了。"还没等父亲说完,我极不耐烦地回应。

吃过晚饭,我接着研究风筝,反反复复琢磨了好久,也没弄出个所以然来,不知不觉累了,就趴在风筝上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我下床到处找风筝,后来在桌子上找到了。风筝旁边多了一些竹条,还有一张留言条,上面写着:"孩子,昨晚你的态度让我很失望,原本父亲想告诉你风筝飞不起来的原因,但你决定自己去研究。看在你昨晚那么认真的份上,我重新削了一些竹条,将它们换上去,你的风筝就能翱翔天空了。同时,我也希望你的心也能像风筝一样翱翔天空,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这是做父亲对你最大的希望。"

看到这里,我痛哭起来,真是后悔莫及,不应该那样对待我至亲至爱的父亲。

后来,用父亲削的竹条,我重新制作了一只新风筝,约上小伙伴们一起奔跑在田野上,我的风筝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大家欢呼雀跃起来。

到现在,那只风筝还一直静静地挂在我房间的墙上,因为我深切地知道,那不仅是父亲送给我的最好礼物,还是父亲对我如何做人的深深教诲。

祖母的教诲

文/合肥王红

母亲在我四岁时就因病去世了,我们原本不幸的童年,却因了祖母的担当,而变得幸福快乐起来。

当时,祖母决定将我们兄妹三个揽在身边的时候,祖父是反对的。祖父的反对也不是没有道理——由于我们硬生生地加入,几个姑姑就只能是节衣缩食了。但姑姑们却从不抱怨,总把我们当宝,吃穿尽我们享用。为了能给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原本可以在家赋闲的祖母,被迫四处打零工。记忆中,祖母每天都很晚才回家。祖父的家教极严,祖母不回来,我们是不准开饭的。祖母担心我们挨饿,发了好大一通火,硬是迫着倔强的祖父改了这条规矩。日后,每每祖母下班回来,见我们一改往日嗷嗷待哺、饥饿难耐的模样,个个变得生龙活虎,心里便畅快了许多。至今还记得,祖母一个人坐在门前破旧的长凳上,进食残羹剩饭时满脸洋溢着幸福的样子。

作为长孙,我是得了祖母特别关爱的。小时候,我的头长得大,哪儿都买不到适合我戴的帽子。祖母就扯了二尺棉布,在家一边吟诵着儿歌“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一边快乐地给我做着帽子。这首儿歌一直萦绕在耳畔,至今仍觉悦耳。

有一年,我和别人打架,惹恼了祖父,祖父一气之下,将我转学至父亲所在的淝河汽车厂学校,任凭祖母百般求情,祖父就是不松口。学校不但离家特别远,而且身边没有一个熟悉的同学和朋友,我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那段日子,最快乐的时光要数周末的下午,一放学我便像鸟儿似地飞出校门,早早地就候在厂门口,因为我知道最疼爱我的祖母要来看我。最不忍的就是周一的早晨,要和祖母分别,每次我都会紧抱着祖母,眼里噙着泪花,乞求她不要离去……

童年的我,在祖母的百般呵护和疼爱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快乐而充实。然而,祖母的童年却是极其悲惨的。祖母四岁时随家人逃荒到祖父的村落,为了生存,便给祖父家做了童养媳。祖父家当时经营着一间布匹商铺,家境殷实。可就是这样一个富裕的家庭,竟然成了祖母的人间地狱。祖母在回忆那段往事的时候,用得最多的成语就是“万劫不复”:“有一年过年,我实在忍不住饥饿,趁着婆婆午睡,悄悄地到厨房偷吃了一个白面馒头,不巧让婆婆给发现了。当时我才六岁,被揪了头发用竹条暴打了近半个时辰,血肉模糊……”每每说到这里,祖母都会哽咽着背过身去,暗自抹泪。祖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练就了坚强的性格。

祖母虽没有多少文化,但对孩子的教育却自成体系。祖母向来赏罚分明,对孩子的错误从来都不包庇;对孩子的成绩,则是褒奖有加。有一年中秋,吃过晚饭,祖母照例将家中的孩子都召集到她的卧室,准备给我们派发节日礼物。这个派礼环节,是祖母每年中秋约定俗成的节目。以往的中秋之夜,我们都会快乐地从祖母手中接过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礼物。然而,这个中秋却非同寻常。起因是我和弟弟在过节前,意外地发现了祖母藏在米缸里、准备焐熟之后作为中秋之夜派发给我们的礼物——柿子。要命的是,我们终究未能抵挡住这实实在在的诱惑,还未等到过节,那些柿子就进了我和弟弟的腹中。当祖母在米缸里找寻柿子落空的时候,脸上祥和的笑容顿时消散:“你们谁干的,自己说出来,我不追究。”祖母发话了,气氛稍显紧张。弟弟欲言又止,我用眼神阻止了他。“王红,是你干的吗?”祖母开始点名道姓。“没有,不是我干的!”我的回答干脆利落,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劲松,是你干的吗?”祖母转而问弟弟。“不是!”弟弟看了看我,有些犹豫。这样僵持了近二十分钟,祖母开始让姑姑们和妹妹离开,同时又喊来了祖父,“最后再问你们一次,到底是谁干的?”祖母似乎要动真格的了。空气仿佛已经凝固。“没有,不是我干的!”我坚守着最后的防线,但底气已略显不足。弟弟则沉默不语。祖母和祖父推搡着弟弟离开,把我一个人丢在房间里。没过十分钟,房门就被打开了,后面的结果可想而知,我被罚跪搓衣板两个小时,弟弟则免于处罚……

祖母去世的时候很安详。她知道,她教育出来的孩子个顶个得棒,对于这个世界,她已不再有任何牵挂和放心不下。现在,我们也都为人父母了,我们的孩子业已长大成人,我们也完全可以骄傲地去告慰祖母的在天之灵。只是,多么想和祖母一起,再过上一个祥和的节日,再一次从祖母手里接一回节日礼物,再听一回祖母的谆谆教诲……

感恩父亲的教诲

文/刘关文

父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其淳朴的一生、优秀的品格、对我们的教诲,让我永生难忘。

父亲生于1913年,逝于2006年,享年93岁。代县阳明堡镇西庄村是我的故乡。父亲家境贫寒,小时候常寄住在他外公家,12岁已能担起地里所有的农活。20岁时跟着老乡“走口外”,给人磨面、放养骆驼,27岁回乡成家。

春天播种,父亲是村里公认的摇耧高手,夏天锄地,又好又快,寒冬时节鸡叫头遍,冒着严寒,与伙伴赶着骡马毛驴,到原平窑上去驼炭。

父亲没念过几天书,他和母亲省吃俭用供我们上学,我们兄妹五个三个读完高中。父亲对儿女要求很严,尤其见不得偷懒,孩子们放学后谁都不敢闲着,割草喂兔子或挖药材。父亲要求我们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饭时不许多言,不许剩饭,让我们养成了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父亲心灵手巧。记得小时候,父亲把羊毛捻成细细的毛线,给我们织毛袜子毛手套,生怕我们冻着手脚。

一年四季,风雨无阻,父亲不停地劳作着。父亲88岁那年,一天去玉米地里锄草,夜幕降临,准备收工时,走到地边不慎掉到一丈多高的崖下,他独自挣扎着奋力爬出,拖着疼痛和疲倦的身躯摸黑回了家。休息一晚,第二天照常下地,村里人说他“命大福大”。

父亲为人忠厚,开荒开出的地,常送给乡邻。母亲一辈子以针灸为人治病,常耽误家事,父亲毫无怨言,总是热情支持。

父亲生前,过生日或逢年过节时,我总要回家看望他和母亲,但每次毕竟是有数的几天,在外工作,不能经常陪伴老人,也没有让父亲享什么福,心中颇有遗憾。

我的父亲名叫存富,与母亲千辛万苦把我们兄妹五个拉扯大,培养成人,教我们走正道、做好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父亲,儿子永远牢记您的教诲!

勇于面对失败

文/脱去伪装ヽ早已遍体鳞

所谓教诲,并不拘于语言一种形态,无声的教诲亦能萦绕于脑海,不曾消散……

三年前的我,曾因为自己是个凡人而抱怨,我成长在一个充满着天才的世界,亲眼目睹着无数比我有能力的人互相切磋,而我只能当旁观者。

我只是个凡人,这个想法击倒了我,并毫不留情地踏上一只脚,使我整天垂头丧气。

而一个叔叔的出现,就像一道闪电,刹那间划破了我心里那片灰暗的天空。

我坐在路边的石凳上,看着人们在环形广场上来来往往,仿佛只有在这里我才会抛开自卑感。

而那个叔叔就在人群去中间,硬生生地闯入我的视野----他挺直着腰板,黝黑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但双眼却像两颗星星如此明亮。

可是那叔叔,左腿膝盖下空荡荡的----原来如此有王者之气概的人,竟然是个残疾人。那叔叔经过我身边时,我下意识地对他笑了一下,他也礼貌地回给我一个笑容。

过了一会儿,我开始在人群中寻找那个叔叔的身影,每当我看到他拄着单拐,却在人群中走得那样自信,抬头挺胸,从容不迫时,我都忍不住在心里为他喝彩。

不知不觉中,我发现自己在志者面前不再自卑,在大庭广众之下,我也可以高亢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不再沉默不语。我懂得,我明白,这种巨大的改变是来自那个叔叔的"教诲".

是的,他从未对我说过一句话,我甚至还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却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我,连残疾人在命运面前都不曾低头,那么我们所谓的凡人又有何理由可以抱怨呢?

我永远忘不了他的身影,历尽沧桑却那样挺拔;我永远忘不了他的眼睛,看似平凡却藏着狮子。他身上所表现出的高贵品格,他在人群之中不卑不亢的神色,他用一只脚所踏出来的路,对于我来说,不都是最好的教诲吗?

我心中珍藏着那位叔叔无言的教诲,前进的道路不管怎样坎坷,我都会挺起胸,抬起头,用我这双可以踏出未来之路的脚,永远坚定地往前走!

祖父的教诲

文/焦琦策

我10岁那年秋天,暑假快要开学了,村里核桃树上的核桃也大部分成熟了。我们几个小伙伴于是商量着下午去偷核桃吃。大家带上小刀,伴着凉爽的风,偷偷潜入一片豆子地里,豆子地的土塄上长着一棵几人合抱粗的大核桃树,枝杈低矮,根据往年的经验,这棵核桃树长的核桃油大好吃,是绵核桃,也好剥。这里不仅可以吃到鲜美的核桃,还可以游玩嬉戏,实在是一处“宝地”。

吃玩了半天,又有人提议,我们跳下大树,去摘豆子吧。此时的豆子正是青皮鲜嫩的时候,摘回去可煮毛豆吃。大家都很赞同。于是几个人纷纷跳下树枝,摘起了毛豆。不一会儿,口袋里、衣服里子里,已塞得满满的。我觉得还不够,把里面的衣服撩起来,形成一个肚兜,又满满摘了一兜。

天边现出红彤彤的云彩,喜鹊在空中忙碌着,几只燕子站在电线上舒展羽毛,秋风不仅使乡村傍晚清爽了许多,还使我们这群猴孩子鼓足了干劲。我回到家里,兴奋地把偷来的毛豆展示给祖父。祖父躺在炕上,靠着铺盖卷,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看见我掏出大把的毛豆,起初并不在意,只是平静地问了一句:“哪里来的?”我以为祖父一定要夸我,说:“我在村西头的地里摘的。”祖父忽然坐起来提高声音说:“人家知道吗?”我答:“不知道啊。”

这时祖父不再说话,他忽地起来,下炕穿好鞋说:“把你的豆子装好,跟我走。”我问:“干嘛?”他只说:“快点!”祖父的脸色变得铁青,刚才慈祥的面容消失了,有点怒发冲冠的样子。我意识到自己做错事了,匆匆把豆子装好。祖父拉着我的手,他扯得我生疼,下了院坡,一直走到西头一户人家。登门进去,男主家正在用刀削着什么,祖父说:“老弟对不住啊,娃娃们不懂事,下午在你家豆地里摘了许多豆子,回家了我才知道是偷的,我在这里给你道个歉!”那个男主家一听祖父是来道歉的,连忙站起来摆摆手说:“村长你言重了,娃娃们小,想吃就摘点吃,都是一个村的,不见外。”祖父说:“我作为村长,要是连这点分寸都把握不住,还怎么让大家信任。”

我在一旁听着他们的对话,波澜起伏的内心和愧疚之意交杂着,觉得给祖父丢脸了。祖父与主家最后寒暄了几句,留下豆子,便领着我回家了。路上祖父一句话也没说,我想开口问问他这件事还会怎么样,但难以启齿。一直进了家门,祖父与祖母唠起家常,也没有再说我偷毛豆的事。但此刻我心里却变得十分沉重,不禁自责起来,早知道就不该跟着他们去吃核桃,核桃本来就是偷吃,又偷了毛豆,树的主人和地的主人知道后该有多生气啊!

秋天的夜里,蚊虫少了很多,本来可以美美地睡个好觉,但我却无法安然入睡,辗转反侧。终于入眠了,还做了一个可怕的梦:核桃树的主人追着我们跑,一直跑啊跑,到了悬崖边,回头看见他长出了獠牙,指甲也变长,眼睛变得红而大,我看到此情此景,心下一沉,跳了崖,跳崖的空当我才猛地醒来,身子也沁出了汗水。日后每当同伴们要我去偷什么吃的,或者做什么对不起人的事,我都推托掉,不跟他们去。

祖父病故前曾精神矍铄,卸了村长一职,他似乎比往日气色更好。有一次我同祖父交谈,提及儿时偷毛豆一事,我问祖父是否知道我的想法,是否知道那天夜里我异常沉重。祖父笑了半天说:“你现在长大了,要明白许多道理。人活在世上,难得很,但任何时候都要诚实。”祖父的话我一直牢记着,将来也会告诉我的孩子……

父亲的教诲

文/王安芬

上世纪50年代,那时夏天没有现在这么热,我家方桌上总晾着一壶凉开水,那是个大肚子的凉水瓶,茶盘里摆着4个小杯子,我们姐弟下学回来,都习惯性地喝杯凉开水解渴。

入了伏,奶奶就会常常熬一锅绿豆汤,里面放些甜草根,晾凉了让全家人喝,清凉解暑的绿豆汤成了我们儿时最喜欢的美味,我和妹妹比赛着喝,一碗接一碗,没个够。奶奶总会特别关照弟弟,让他多喝点,生怕他流鼻血的老毛病再犯。

最期盼的是周末,在外村当教师的父亲回家来,总会给我们带点小果子、杏儿、桃子和菜瓜,西瓜也能吃上几次,解馋又美味,我们总是开心无比。晚上,我们在院子里摆上小饭桌,围坐在父亲身旁,妈妈端来可口的饭菜,还会给父亲备一点小酒,豆腐干、咸花生就是下酒菜。父亲会过问我和妹妹的学习情况,也会打听弟弟有没有淘气闯祸,奶奶则是抡起芭蕉蒲扇,为父亲左扇右扇,笑眯眯地听我们讲话。

到了伏天,我们家院子里会有两个大铁盆,每天放满水让太阳晒着,傍晚就是我们姐弟们的洗澡水。每天午睡后醒来,我总是第一个抢先洗脸,一分钟就洗好,奶奶总会隔着窗户说:“庄稼洗脸一扑簌,留下两片黑耳朵。”娃娃们洗脸哪会那么认真,奶奶话音还没落,我早已跑远了。晚上,玩够了的孩子们回家了,我们开始抢着洗澡,打闹半天,有时会把盆掀翻,闹腾够了才回屋睡觉。

躺在床上,拿着芭蕉扇,听父亲讲故事,猜谜语,有时候是我们姐妹接龙游戏,有趣又难忘。漫长的夏日夜晚,父亲教给我们的东西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让我们受益终身。很多年后,我才悟出父亲对我们的教育和关怀就在那些日常的琐事里,在那些有趣生动的故事中。

母亲的教诲

文/路玉景

多次想写写含辛茹苦拉扯我姊妹五个成人的母亲,但一直未能如愿。此刻,当我拿起笔来,母亲已辞世多年,再也看不到我写的东西了

母亲去世那年才53岁。常说,过去的事就过去了,但作为儿女却始终纠结着。当时我母亲在医院并没查出有什么不治之症,而且母亲一直身体很好,整天在农田劳作,突然间病成这样,这让我们姊妹们不可思议,难以接受,当时也没大在意,老认为母亲含辛茹苦一生没得大病,总想母亲的病肯定能治好。没成想,母亲的病情愈来愈严重,身体每况愈下,喂饭喂水都难以下咽,看医生的表情好像母亲的病没多大指望了。那天母亲拉着我的手有气无力地说:“跟顺(我的小名)咱回家吧,娘不能死在医院里,你们尽力了,娘不怪你们。”听了母亲的话,我心里很难受,扭头哽咽起来。我还抱着一线希望,想带母亲到济南大医院给母亲再看一看,可母亲已明显体力不支。父亲悄悄对我说,看你母亲这样子,说不定到半道上就不行了,咱不去了。于是,我叫来救护车一路护送母亲回农村老家。在救护车行进到沿路小张村时,母亲看到路边槐树开花了,说:“槐树开花了,开得多好啊!”也许母亲知道来日无多,她是多么想活在这个世上啊。

在我母亲住院期间,我工作正忙,只能每天抽出点时间到母亲病床前待一会儿。我一进病房,母亲就有了精神头,拉着我的手说这说那,毕竟我和母亲共同生活的时间长啊!父亲说:“每天你来晚了,你娘都会念叨跟顺怎么还没来?”

小时候家里穷,母亲吃地瓜面蒸的窝窝头,而给我姊妹们吃的是生产队里分的一点小麦磨成的“一遍细”面饼。我高中毕业考上乡镇干部后,母亲仍忙忙碌碌干个不停,承包了山地种果树,还养了牛,以增加家庭收入,为的是给我盖新房、娶媳妇。在我们这些孩子们都参加工作后,母亲一直跟我们说:人大不值钱,见了庄里乡亲该叫啥叫啥,骑着自行车见了人家该下车的下车,人家有困难求助咱的时候,能帮的咱帮,不能帮的好好跟人家说说,千万别动不动就发脾气。可见母亲对儿女的良苦用心。

父亲的教诲

文/张少刚

什么是家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我家的家风又是什么呢?仔细想来,还是父亲那一声声爱的教诲。

儿时,趁父亲午睡,我偷偷跑到了村里的果园,摘了5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当我满怀兴奋回到家向父亲展示我的“成果”时,得到的却是父亲严厉的训斥:“你这是偷盗行为,知道吗?‘偷个鸡蛋吃不饱,一个臭名背到老。’快把苹果送回去,并向人家道歉!”我满腹委屈地向果园走去。

中小学时代,父亲每天不管多忙多累,都要一丝不苟地检查我的作业,甚至连一个错字或一个标点都不放过。记得有一次期末考试,我的数学只得了60多分。数学一直是我的强项,这次的失误完全是因为粗心大意造成的。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粗心大意是学习上的大敌。‘马虎失街亭,大意失荆州。’孩子,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做人做事一定要踏踏实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呀!”

考上大学后,父亲时常教导我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记得有一次,暑假期满,该回学校了,父亲送我去车站。为了赶时间,我指着前面不远处的一条小路对父亲说:“这条小路近,咱抄近路吧!”父亲望了望那条路,说:“那不是路,是一片菜地!”“反正别人已经走过,而且菜已经被踩坏了!”我不以为然地反驳说。“不管别人走不走,我们坚决不能走!”父亲意味深长地说,“这条小路其实就像生活中的歪门邪道,是沾染不得的,只有那些自私自利的人才会走这条小路。孩子,有的小路可不能走,一定要走正道啊!”

参加工作后,父亲又开始操心我的个人问题:“你也老大不小了,可有中意的对象吗?”我低着头不耐烦地说:“还没有呢!我得好好挑一挑,你别瞎操心了!”这时,父亲深情地说:“孩子,‘瓜无滚圆,人无十全。’找媳妇眼光别太高,一般人就行,只要人家心地善良,勤劳孝顺,真心实意跟你一块过日子就好。”如今我已成家立业,妻子贤惠,儿女懂事,家庭和睦而幸福。

父亲的教诲就像一首首平凡的歌,没有大合唱的高亢激昂,有的只是朴素的道理和爱的清泉。

父母的教诲

文/二月河

1960年,有人送给我母亲五六个鸡蛋,父亲看到了就对母亲说:“你赶紧给人家送回去,现在毛主席都不吃肉了,你还要人家那么多鸡蛋干什么?”母亲说:“行,我吃过饭就去。”父亲说:“不,你现在就送回去,回来再吃饭。”母亲二话没说,提起鸡蛋就送回去了。这个场景留给我很深的印象,直到多年以后还总是想起。父亲和母亲的言传身教,不仅陪伴了我们的童年时光,而且融入了一家人的生命和灵魂,成为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这个家族经历过不少曲折和坎坷。我祖父有两个儿子,我的伯父和父亲,抗战的时候都送出去参军了,后来我伯父于1943年牺牲在河北武安,我父亲则幸运地活了下来。正因为家中两个儿子都参军了,没有了劳动力,只能请短工来照料庄稼,也因此在划分阶级成分的时候被划成了富农。后来因为富农出身,让我父亲和母亲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让他们尝遍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使他们变得非常小心谨慎,从小就要求我们不要多事、不要惹事。父亲常说,“只要你能平安地度过一生,我们就很知足了,不要求你出人头地,也不要求你成为一个如何如何的人。”现在我当作家,一直记着父亲的话,始终低调做人,不敢有一点出格的言行,不敢招惹一点额外的是非,这些多余的东西会让我感觉到不安。

母亲向来注重与人交往,她平时说得最多的,就是最怕我以后有出息了欺负别人,也怕没出息而不努力。她总说,“和别人在一起,要多让一让,不管与谁相处,都要平和些,如果人家比你弱,不要欺负人家,受欺负的滋味不好受,不要把你自己受过的委屈再给别人。不是你的妻子不要招惹,不是你的钱一分也不要动。做人不要太逞强,只要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已经很好了。”她还说,不要显摆自己有学问,不要说自己懂历史,要多向别人学习,多学点儿东西,总比多消耗些东西强。母亲教会了我做事情必须专注投入,她自己夜里写东西,困得实在熬不住了,就用香烟灸自己的手腕。我当年写书的时候条件比较差,夏天还好过,打一桶水,两条腿连裤子都泡到水桶里去,既凉快又防蚊,还要缠上一条毛巾,防止汗水滴到手稿上弄花字迹。冬天,墨水都能结成冰,实在是没有办法。如果感到疲劳了,我也会学母亲那样,用香烟烤一烤,灸一灸,直到有痛感使自己清醒过来。

父亲教会我如何安身立命。那时候我说到他们职务升迁得比较慢,他马上顶回来:“还有那么多烈士呢!他们跟我一起出去的,战死在沙场上,得到什么东西了吗?我们能够活到现在,本身就应该感恩,不要去求比活着更好的东西了。”父亲经常告诫我,“人如果自己弱了不能强求,要学会跟从强者,‘青蝇之飞,不过数武;附之骥尾,可致千里’,爬到千里马的尾巴上,照样可以走千里,对千里马也造不成什么危害。”后来我的《康熙大帝》出版了,我父亲上街去,有人说:“快看,那是《康熙大帝》作者的爹。”他就感到很自豪。那时候地委领导到家里去,说:“你养了一个好儿子啊!”我父亲就说:“这是党的培养。”正是父亲这种真实质朴、谦虚感恩的教育,让我一直都铭记本心、不忘本我。

我的父亲和母亲一生朴实,没有什么大道理,却实在通透,他们一直教育我们要本分做人,踏实做事,这对我的影响很大,不管做什么,这种人生态度我都不曾变过。他们留下的这笔财富,为我们一家保驾护航,让我们平安快乐,始终保持奉献社会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