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中学文章

2022/12/09经典文章

中学文章(精选20篇)

仁善有佳 勇于担当

文/成晓村

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曾被毛泽东主席点赞。说的是,做人要敢爱、敢恨、敢担当,有一种无畏耿直的精神。印象中的中学时的郭文才老师就富有这种为人精神,可用“仁爱有佳,勇于担当”来概括。1962年7月,我中考落榜。正在为今后干什么犯愁的时候,8月26日闫秉仁、马吉生同学到家找我说,太原五四中学正在招高中生,劝我和他俩去报考。第二天我们来到位于广场五一路邮电局北侧五四中学报名处,接待的正是郭文才老师。

他微笑地欢迎我们,问询各自的家境,听了我们都是当年落榜生,便鼓励我们到五四中学(1969年由市教育局接管,更名为太原市第二十七中学)报名。

当年市区工矿企业、政府机关都要在秋季打煤糕,以备冬用。我们几个刚好在8月初给一工厂打了煤糕,厂里要求开一张学校勤工俭学证明才给领工钱。我们去了原毕业学校,多次被拒绝,理由是初中已毕业。谁知当下和郭老师一说,郭老师立即起身说,勤工俭学是好事,可以开证明。

我们三个高兴极了,当下同意报名上五四中学。我们领上钱,既缴了学费,又解决了家里生活的燃眉之急,对郭老师的这种敢于担当的勇气由衷地感激。

在五四中学上学的时光里,郭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只记得对课文中文天祥、岳飞、辛弃疾、廉颇都印象深刻。原因是郭老师讲解时的慷慨激昂,有敢于担当的慷慨气势,纵情发挥。说实在的,中国历史上不乏英雄大义气概之人,问题是如何深入学生的心灵与讲课有密切的关系。从这一点我知道了如何讲课,讲课主要的方法是情感到位,正是郭老师自身有一股正义豪气,才使文章的主人翁豪情挥洒,至今难以释怀。1964年正值夏天炎热,学校从新建路搬迁到文津巷。一天早晨上学,学校门口有一个乞丐,衣服破烂,脏兮兮的,伸手拦住一个女同学。郭老师上班路过,立即从自行车上下来,问明情况,从身上掏出钱5元钱,给了乞丐,让女同学进了学校。乞丐不住地向郭老师表示感谢,郭老师微微笑着离去。郭老师说,一个乞丐没有饭吃,我们不要为难他。这让我对郭老师心生敬意,在那年代能体谅一个陌生的弱者,难能可贵。2001年我的作文专著《记叙文创新实用技法》《议论文创新实用技法》在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郭老师花费几个晚上的时间对文中的50余处失误作了纠正、修改。从字句到引文,从典故格言到历史背景,可以说是严格认真。事后他告我说,有一处差错都是对后人的亵渎,语气中饱含着一个文化人扎实功底、负责的心态。

爱你,让我在眼泪中学会了坚强

文/不语的蝴蝶

爱你,怎么忍的你痛。爱你,怎么忍心你不幸福。爱你,不如放了你。爱一个人不一定要拥有,太多的话语,一路陪伴我走来,让我在眼泪中学会了坚强。

无论怎样,我从来都不后悔认识你。既然我们走不到一起,我也会真心的祝福你。爱一个人也许只是一瞬间,但忘记一个人却是一辈子。

原谅我不能再爱你,因为懂得要让你幸福快乐,我必须要和你说再见!原谅我不在想你,我不想用疼痛的心情去回忆我们曾经的美丽!原谅我从此走出你的视线,我不想你因为我而困惑痴迷!

就让我这样静静的离开,让彼此心都能平静的接受现实,现实的残酷告诉我们,我们只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注定今生只能擦肩而过。那么,就让我从此不在爱你,让彼此默默祝福彼此能幸福吉祥!

答应自己,不再为你而哭泣。曾以为你就是我生命的一切,我爱你而超过了爱自己。当我把全部的感情都给了你,我才知道我忽略了我自己。曾在乎你的一切,为你欢笑为你哭泣。

答应自己,从此把你忘记,忘记你曾那样真实的来过我的生命里。不要说我狠心离去,我只是不想再这样下去。为了你,为了我自己,我只能选择离去。

答应自己,从此以后不再爱你。从此真的要远离你,更要离开你。不忍对你说再见,怕自己忍不住分离。更怕自己舍不得离开你,而更刺痛我的心。

答应自己,从此不再想你。没有说再见的再见,只是不希望自己再一次为你哭泣。多少次骗自己,希望能够和你重新开始。可是,我们再也回不去。

既然如此,为何不放了你,也放了我自己。当我用键盘敲下这些话的时候,我的心很痛很痛。希望为我们的曾经的美好,留作一个回忆。

而我将要带着你曾经给我的美好,去踏上新的旅途,去寻找我新的幸福。曾因为你就是我的一切,我的生命不能没有你。没有了你,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呼吸,该如何生活下去。

当真的有一天,我选择了离去。其实,我是真的不忍心就这样离去。可是,为了彼此的幸福,我愿意放手。长痛不如短痛,早点忘记,也许我们都能够重新开始。

请原谅我的自私,原谅我就这样离去。没有任何言语,更没有任何哭泣。我轻轻的来,正如我轻轻的离去,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是我最后一次允许这样安静的想你,从此以后不再提起,也不愿再想起。我相信,时间会让我们相互爱上彼此,也会让我们淡忘彼此。

离开你,实在是很无奈。我真的没有更好的理由留下来,我知道我带给了你很多的干扰。在这里,我真诚的向你说一声对不起。

请原谅我,原谅我的自私与任性。我知道,从前都是我的错,是我放弃了你,没有去选择你。当我们再次从茫茫人海中相遇,我才知道我有多么的爱你。

多希望我们从来没有再次相遇过,也许我就不会知道我有这么爱你,有这么舍不得你。上天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放弃了你,居然让我再次见到你。

当我选择转身的离去,我却需要很大的勇气。就让曾经的美好,留作我们转身的那一刻,从此不会再回头。答应自己,从此不再想你。

我潇洒的离去,眼泪却留在了我们转身的那一刻。没有说分离,更没有任何言语。只有彼此看着彼此,能够感觉到彼此的心跳。

不要再说再见,更不要再说分离。我不想再让自己痛一次,于是开始骗自己。也许骗的了别人,却骗不了自己。

不要问我去哪里,无论我在哪里,我都会真心祝福你。原谅我,原谅我选择这样的方式离去。不是不想告诉你,只是我怕我更舍不得离开你。

原谅我,这辈子不能够陪伴着你走向未来的人生。如果人生真的有来生,我希望我们结为夫妻。也许今生真的是有缘而无分,既然如此,我更该潇洒的离去。

原谅我,就这样离去。我离你而去,从你的生活中消失,我真的希望未来的你比现在快乐幸福。因为我给不了你幸福,只能选择这样的方式离去。

只有你过的好,过的幸福,我才会把你忘记,才会不再爱你,更不再去想你。爱一个人容易,但放弃一个人却需要很大的勇气。

答应自己,不再爱你。放弃你正因为太爱你,所以选择了离去。当发现自己不能给你想要的幸福时,不如放了你,也解脱了自己。

答应自己,从此不再爱你。当爱变的不再美丽的时候,我该学着离去,更该学着洒脱。也许人的一生都在想起,却又要去忘记。无论怎样,都要做快乐幸福的自己。

真心真意的祝福你,希望未来的你幸福与快乐。不论我在哪里,我都会默默的祝福你,祝福你过的比我好,过的比我幸福,仅此而已。

原谅我,原谅我不能再爱你。答应自己,从此不再爱你。为了让你能够得到幸福,我选择了离去。我的离去,我的消失,就是想换取你以后的快乐与幸福,那样,我才有价值……

拿什么换回我们的中学时期

日子一天天的过,从来没有发觉自己已经过了可以胡闹,疯癫,叛逆的年龄……

大学的日子远不如中学时期来的单纯,

那种按部就班的上学,放学在当时看似枯燥,烦闷但却充满生趣,

四人小组的讨论,老师的淳淳教导,换位子时桌椅的摩擦声,晚自习的轻声碎语,老师上课时的唾沫星子和一起被处罚时的偷笑……

可以为了一道题目绞尽脑汁,可以为了一句话捧腹大笑,可以为了一张成绩单懊恼好久……

还有好多好多的画面,可是这些都已深埋在记忆里再也取不出。

大学与中学不同的是再也没有什么四人小组,没有老师的悉心教导,没有每两周都要换组的要求,没有迟到时的处罚,没有要穿校服的规矩……

没有了好多,多的是一种自由和自觉。

曾经羡慕大学的生活自由自在,可上了一年大学后,尝过了新鲜和自由自在的生活,却开始怀念以前上学时的生活,教室和同学,有人会批评你,有人会督促你,有人会陪你一起疯一起闹……

我们拿中学时期换来了现在的大学生活,可是我们该拿什么换回我们曾经的中学时代……

飘雪的春

文/雪山故事咖啡

深冬的早晨,南方的室内呵气冒出白雾,眷恋温暖的被窝,思念起春风肆意吹拂的季节,恍惚间想起了一位小学语文老师。

老师的名?雪春,我想应该是一个飘着小雪的春天降生而命名。

小学,在穷乡僻壤的村小学混过,直到毕业才愕然发现离中学录取分数线差之毫厘,却隔着与第一名的同学一个考上初中,一个继续留级复读。

复读的那一年,遇上了雪春老师,因为那一年她嫁给了与我同村的国企上班的小伙子。

那一年,她要求所有同学都住校,不顾白天晚上给我们恶补。

也就是这个比我们大不了几岁的冰雪美丽,执着上进的民办教师,那一年破纪录使二十多名同学全体考上镇中学。

也是那一年,只因她执教语文并班主任,我开始喜欢文字组词造句,开始写诗……

后来,在镇中学,第一次作文比赛夺冠,我写信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她;后来在校文学社任社长及主编,我把第一期校刊寄给她;第一次写诗投稿发表,省吃俭用买了一本诗集寄给她……

那些日子我每在文学上有一点成绩都想与她分享,感恩她……

我们书信往来,互慰鼓励,每一年她所执教的班,成绩总在学区排名第一,后来她有了女儿。

四年后缀学,赋闲在家的我,到穷山村的小学代课,与雪春老师了同僚,我们情同姐妹,放学后经常去她家里玩。

农村的生活单调也有生机,因为大部分时间用于工作,成绩得到了无数嘉奖,慢慢的业内有些名气。婆婆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也经常听到她们争吵婆媳间的争吵。

后来离开了山村去沿海打工,回家后发现她已经不住原来的农村老家,到镇上的中心小学上班,转正成一名人民教师。

后来,听到他丈夫去世的消息。

听她婆婆说是因为丈夫下岗后,得不到妻子的精神慰籍,抑郁症自杀而死。

那一年,我见过老师一面,脸上有火烧过一样的黑斑,且爬满了皱纹。印象中爱笑精致的女子完全被击垮了。当时找不到词来安慰她,默默地陪她坐了一会儿离开了。

前年夏天,在县城街心偶遇老师,离上一次见面时隔十几年,没有喜悦,没有悲凉,流金岁月,把老师打磨成融进小城里稀松平常的妇人。

站在街边寒暄,女儿大学快毕业了;现任的丈夫也是一名教师,细心疼人;县城买了房安了家。

分别后,感慨那些年,老师认真的拼博她的每一步。农村的姑娘嫁给国企职工,工作一点点往上争,往上爬。

趟过生命的长河,见证老师这些年的跌宕起伏。她那些努力争来的,经历失去,打碎。无常人间,爱与恨,得到与失去,沉浮于时光的印记里,终于感悟平静的生活才是最安心的归属。

明日,冬至,一年里最冷的时节,纵然我再不喜欢这座南北之间的城市,不论气候,城建,民生建设……

可我依然感怀那个飘雪的春天诞生的美丽爱笑的女子,认真工作,努力生活的老师。

如果缘分不让我们遇见,我就不会对文字敏感而热爱,就不会喜欢看书写字,想像不出那样的我该有多粗糙……

愿岁月温柔待雪春老师,苦难远离,吉祥如意!

我家的搬迁史

文/姜志大

1938年10月29日我出生在丹阳导墅后大麦桥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后大麦桥村历史悠久,环境优美,三面环水,村后木桥流水,河边垂柳绿杨,南面阡陌小道直通导墅镇,村中有二十多户人家,中间有一片空地,我的家就在这片空地的西边。

我家从前只有一间屋,1949年后,添造了一间。我家有兄弟俩,哥哥成家后就搬出去住,我和父母一起住,那时我正在鹤溪中学读书。

1979年冬天,我家翻造旧房,改造成三间平房。这三间平房来之不易,是我和妻子一块砖一片瓦地捡来,黄沙、石子、水泥、煤渣都由我俩挑进村,从导墅镇到我村有五里路,吃尽千辛万苦总算把房子砌好了,内心还是很舒坦的。

我们家有八口人,母亲、妻子、五个女儿及本人,我妻子勤俭贤惠,为人宽厚,从未打骂过孩子。她还是妇女队长,白天带领社员劳动,晚上回家收拾房间,陪小孩读书作业。一早起来,烧好早饭后再把全家人的衣服洗干净晒好后再出工,我们家小孩虽多,但身上多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家里也收拾得清清爽爽。家里婆媳关系融洽,孩子之间相亲相爱,从未争吵打闹过,得到村上人和老师的赞扬。

1985年,丹阳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我是第一批享受带家属农转非的中学教师,我爱人及五个女儿全部由农村户口转成城市户口,这是一件天大的喜事。我爱人被安排在县属大集体——丹阳橡筋线厂工作,小孩也由村小学转往导墅小学,学校领导为我们安排了住房,在学校住宿条件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分配给我一间半宿舍。这样,我全家搬进了镇上的导墅中学,成了居民户,吃国家定量供应粮。

导墅中学坐落在导墅镇西南角,我家住在生活区住宅楼的最东边,紧靠鹤溪河,溪水清清,河边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享受了如此好的待遇,工作也是尽心尽力。导墅中学在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努力下,为国家为地方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我个人也入了党提了干,1988年受丹阳市人民政府记大功奖励一次。

导墅中学是我第二个家,我的五个女儿全部在此起航,奔赴工作岗位。我三女儿在上海外贸公司上班,其余四个女儿全部在丹阳工作,收入不菲。

1999年3月,我退休了,学校领导安排汽车把我送到丹阳教师新村居住,从此我进了城,成了城里人。

教师新村地处城乡接合部,西邻简渎河,河畔绿化带风景秀丽,空气新鲜,交通方便。教师新村的居民绝大部分是来自各乡镇的教师,人际关系融洽。遗憾的是,这里没有电梯,随着年龄的增加,体力不支,爬楼梯很吃力,我们又想住电梯房,在亲朋好友和儿女们的帮助支持下,终于心想事成,梦想成真。

2015年元旦,我住进了新的高档小区——华都锦城。华都锦城的环境优美,好像生活在公园里一般。我家面积148.2㎡,宽敞明亮,基本达到了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四化”的要求。室内双阳台,双卫生间,我爱人特别喜欢双阳台,因为她爱养花,双阳台空间大,她退休以后就学着养花,现在阳台上摆满了各种花盆,大概有30来盆,有发财树、金边吊兰、君子兰、玉树、月月花、水仙花、炮仗花、郁金香、康乃馨、太阳花……还有很多小盆栽,我也叫不出名字,她养花,我闲时看书写诗。

我的家是一个温馨和谐热闹的家,平时孩子们各忙各的,有事发个微信,打个电话,了解情况,解决问题非常便捷。节假日都会在我家中聚集,吃饭,跳舞,唱歌,交流心得,其乐融融。在儿女们的带动下,我俩也与时俱进,学着跳舞健身美体。

最近几年我们利用国庆假日,和孩子们轮流自驾游。我们镇江旅游的资源丰富。金山、焦山、南山、北固山、圌山、西津渡、金山湖公园等地是我们常去观光的好去处。去年10月份,我大女儿利用年假陪我俩去浙江杭州诸暨游玩,今年4月份,大女儿三女儿又陪我俩去日本旅游,体验异国风情。她们购房,孩子读书,嫁女娶媳,从来未开口借钱,都是自力更生,但过年过节照样给我们送礼送钱,说是孝敬父母应该的,经常电话微信问寒问暖。在她们的关怀下,我们虽然已七老八十但仍身强力壮。

华都锦城是我们理想的家,也是让我们愉快心身,颐养天年的家。

由小到大,由农村到城市,由贫穷到富裕,我家的变化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由贫穷到富强发展变化的缩影。像我们这样的家何止千千万万,国家是我们每个小家的根本,只有国家强大了,小家才能发展,只有国家富强了,小家才能富裕。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守护好我们的国家,守护好每个家,我坚信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中学的回忆

文/秦州村夫

昨天与一同学见面闲聊,他谈起了我的一篇作文在班上被老师作为范文宣读并表扬的事,又勾起了我对中学时代的一些记忆。

七十年代末期,是国家高考制度回复后选拔考试最严也最难的时候,也是教育制度开始进行变革的一个时候。春季入学改成了秋季入学,一些农村的高中设置也进行了合撤并。由于撤并,父亲托人让我在市三中插班上了一年学。

虽然我在农村学校算是学习好的学生,但由于农村教学水平有限,我在市三中上学后,感到学习还是很吃力的,尤其是英语,可以说基本上听不懂。给我们带课的老师都很认真,知识水平高,讲课都很认真。带化学兼班主任且对我关怀有加的赵老师,教语文的前面的一位听课都用英文记录的老师和后面的赫老师,教数学、英语、物理、生物和体育的老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我记忆最深,对我影响最深最大的有两件事。一件是我加入了共青团。在那个以出身和成份吃饭的年代,在农村上学多年,我没有能加入共青团,但在这一年,班主任赵老师推荐我加入了共青团,使我感受到了赵老师对我的关心,感受到了政治上的平等和温暖。另一件事就是前面同学提到的作被老师表扬的事。在一堂语文课上,教语文的赫老师对全班同学写的作文进行了严肃批评。随后对我的一篇作文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表扬,并进行了宣读和点评,使我一个农村来的插班学生感到了无尚的荣光。课后,赫老师还专门叮嘱鼓励我多写,有觉得满意的拿给他看。我也确实写过几篇,拿去让赫老师进行批改,他每次指导都很认真。赫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对我热爱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怀念这些给我信心、鼓励、关心爱护的老师们!

学习

文/谢永帅

早上我朗读了几个朗诵视频,最近我也经常朗诵这样的视频,至于为什么,一方面是锻炼自己的语言水平,一方面是丰富自己的知识。

事非经过方知难,书到用时方恨少,每每觉得自己的学识太过浅簿,也深深地知道自己讲得不好,所以总想去学一下,不管结果如何,多学一点总没错,因为书是人类知识海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说到学习,感觉自己从小还是蛮爱学习的,可能是方法不对,也可能是静不心来,小学成绩总是不上不下。到了小学五年级,来了位新班主住女老师,叫蔡佩毅,她刚从师范学院毕业过来,就教我们了,蔡老师不但人长得漂亮,教学水平也高。感觉那时我的学习成绩一下子就上去了,后来学校组织优秀学员去朱自清笔下的仙岩瀑布去玩,我有幸被选上,另外一位同学是现在市里当领导的包主席,包主席一直很优秀,也是同学心中的偶像。

蔡老师当我们班主任时,学校组织了演讲比赛,班里选拔时,我有幸被选。可是到学校比赛时,由于不知道规则,以为不能拿着稿演讲,只能脱稿演讲,由于时间匆忙,稿子没背好,也可能太紧张,讲到一半忘稿了。成绩被取消,后来看见后面上来的同学拿着稿子上来顺利讲完都得奖,肠子都悔青了。通过这次打击,后面都不怎么想讲了,这当然是个笑话。这里还得感谢蔡老师的栽培和器重,毕竟能上去演讲就很好了。

粱晓声作家说的很对,书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多看看书,也总是没错的。一则修身养性,二则增加涵养,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自身外在东西,但可以去丰富我们自身内在的东西,只有提升我们自身,我们才能更好融入这个社会,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哪怕一点点也好。

同时我也很羡慕那些涛涛不绝,幽默风趣的演说家,听她们的精彩演讲,你会发现你会收益非浅,当然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和方法都不一样,有些可以从唱歌歌词中学,有些可以从钢琴演奏声中学,有些从舞蹈肢体语言中学,总之坚持学习是好的。

蒙城好人

文/合肥童树根

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旅途奔波,于傍晚时分抵达了庄子故里蒙城。此次蒙城之行,一方面是为当地的书法爱好者做一期专题书法讲座,另一方面是藉此机会,看望我阔别四十年的中学老师刘坤峰先生。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刘坤峰老师执教于我就读的凤台县关店中学,曾带过我一个学期的数学课。刘老师业务精湛,为人和善,讲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可惜时间不长,我就转学走了。同年,刘老师也由关店中学调回了他的家乡。随后几十年,人海茫茫,杳无音信,中间我曾多次打听他的消息,均未能取得联系,不觉怅然。

去年5月间,“蒙城县首届庄子文化书画作品晋省展”在合肥举行。在活动现场,遇见蒙城县硬笔书协主席康建勋先生,他神情激动地告诉我:“你要找的老师,帮你找到了,啥时候到蒙城一聚?”听到这个消息,我兴奋不已。从那以后,心里就一直盘算着啥时候能去蒙城呢。

今年2月底,我收到了蒙城县硬笔书协发来的邀请函,心想这下可以两全其美,教学、拜师两不误。

3月2日上午,在县硬笔书协朋友的陪同下,沿着307省道西出县城二十多公里到达岳坊镇,然后车子拐了几个弯,来到了一个不足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在一幢三层小楼前停了下来。见有人来,刘老师面带笑容从屋内迎了出来,一袭黑色衣服显得格外精神,身板依然硬朗,虽已74岁,但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了许多。我赶忙跑上前去握住老师的手,激动不已。毕竟多年不见,我担心老师还能否记得他眼前的这位学生,试探性地问了他一下,谁知他竟脱口而出:“咋不记得?你不就是那个泡桐树根吗?”一句话使在场的人忍俊不禁,原本心中的那份疏离感顿时消散,气氛也随之轻松了起来。刘老师把我们让进了屋里,喝茶聊天,我随即把早已准备好的“春风化雨”书法作品郑重地赠给刘老师,以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刘老师满心欢喜,边看边说:“真没想到你的字写得这么好,这是我当老师的光荣!”话语回到从前,刘老师给我的印象是教学严谨,充满热情,注重启发,循循善诱,但也不乏严厉,批评起学生来不讲情面。因为贪玩厌学,我曾遭到过他的批评斥责,可是当我说出这一细节时,刘老师倒是不紧不慢地说:“没有吧?我哪敢批评你,你爸那时可是公社干部呀。”看来刘老师对我的了解还不仅仅停留在知道我的名字上,对我的家庭背景也了解一二。我那时随父亲住在公社大院,属于“社直机关”的小孩。加之当时学生较少,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我又在文体方面有点特长,因此受到的关注度自然就高一些,刘老师之所以还能记起我,可能与此不无关系吧。

刘老师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凤台县大西北的马店中学任教。据他自己介绍,由于当时学校教师匮乏,他不仅教数学,物理、化学也一肩挑。同时,他还酷爱音乐,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复合型人才。由于离老家蒙城较远,交通不便,虽多次申请调动,但作为一名大学的高材生,凤台这边哪里舍得放行。为了挽留人才,县里只答应让他挑一所离蒙城较近的学校,算是对他的照顾。无奈之下,刘老师选择了凤台最北端的关店中学,这才有了我们的师生缘。

刘老师在关店中学工作三年后,终于如愿以偿地回到了他的家乡,先后辗转于蒙城的两所中学任教。55岁那年因患白内障,不得不提前退休。一年后,病情好转,他听说附近农村小学普遍没有音乐教师,便主动请缨义务教起了音乐课。这一教就是十多年,并且分文不取!为此,他被评为“蒙城好人”,事迹被中央和省市媒体报道过。由于年事已高,前几年刘老师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他心爱的讲坛,回到乡下和老伴一起安度晚年。

在交谈中我发现,刘老师不仅乐观豁达,也很知足,茶余饭后吹吹口琴、笛子,自娱自乐,日子过得充实而惬意。但最让他不能割舍的,仍然是教育,他对教育的关心和热爱,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减,反而更加执着和一往情深。

美好的相聚总是短暂的。分别之际,我郑重承诺:下次来蒙城,我再来看您。

走过风雨桥

文/龙飘飘

陕地地图酷似一匹面向东方昂头朝天狞叫着的狼,而青木川就是这条狼的尾巴。这条短促的尾巴毫不张扬,但却极具侵略性地悄悄伸入川、甘腹地,有随时搅翻这片天地可能。

青木川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崇山峻岭,沟深林密。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在上个世纪初的乱世出了个草莽豪杰,他就是魏辅唐。魏辅唐原本早已尘封在了苍桑的岁月之中,只是因了叶广芩的“老县城”情结,才得以重见天日。老县城是消亡于匪患的,其中牵涉出了一个悍匪,就是青木川的魏辅唐。一部小说《青木川》,魏辅唐被彻底激活了。

在上世纪初页,时逢乱世,南山里的土匪很猖獗,魏辅唐应时而起,几经打拼,之后便领袖群雄。他发迹坐大的历程自然也是血淋淋的!

他从黑掉同是魏姓的民团把总开始,先拥有了自己人、枪武装,再控制了青木川,直至周边陕、甘、川三省九县地界唯他的马首是瞻。其时的青木川,虽上有民国政府,下有地方政府,实际上却是魏氏的独立王国,青木川酷似后来境外的那个“金三角”.政府也剿过、管过,却总是难如人意。缘由是:一是土匪太刁悍、太狡滑;二是官员不给力、或上了他的贼船;三是这里山高路险,荒无人烟,劳民伤财地去搞他,得不偿失。与其得不偿失,不如息事宁人的好。到了,还给魏辅唐弄了个地方自卫总队上校总队长的官衔,以示抚慰。

于是乎这里也就成了魏氏的天下,他也成了这里的大老爷,进而还成了“青天大老爷”!凤凰山下建起了豪华典雅的魏氏宅院,里面居住着他的家人,他有六房太太。“回龙场”里开设起他的商埠店铺,有正道的,也有歪道的。他在这里一言九鼎、呼风唤雨,这“土皇上”做得有条有理,也过得有滋有味。

“有枪便是草头王”,这做悍匪的事自不必说,古今匪盗的路数大致也都差不多。只是这个有枪的悍匪其另一面却又是个士绅。这不是他说的,而是他做的。这个揣着枪的悍匪据有了青木川之后,却在这里大力兴商倡教。原先杀人越货的土匪,此时却干起了开明士绅的勾当。这一干还真的象模象样,青木川虽处蛮荒,却硬是有一点小上海的味道!上道的工商业有,不上道的也有。中规中矩的工商业是发不了横财的,因此,魏氏的经济来源还是靠着那些不上道的邪门歪道。比如种植、经营大烟,开赌场,设妓院,同时也没丢下抢掠的老营生。不过,他规定当地人绝不许抽大烟,也绝不许涉足妓院!抢掠也有规定,不抢穷人、不抢妇女。贪官必抢,不保生死。清官的财货要留一半,不许伤人。这些无论什么政府都要禁绝严查的勾当,自然能发横财了!有了钱,他便可大兴土木,便可建桥修渠,还能修戏楼、养戏班,接济穷人,施行善举。他文化不深,但他创建起来的辅仁中学却是他此生书写得最精彩的一笔!这笔,足可洗淡他身上大部的匪气,从而焕发出士绅的光环。对于一个土匪而言,能把一个地方管理得井然有序,进而使这里的人能安居乐业,的确也难能可贵,了不起!

青木川那座“洋房子”里有一首七言诗,其诗写道:

“山外青山楼外楼,行人往复任勾留。

那管中日战争事,闲居乐土度春秋。”

上面诗中提到日本,就联想到了日本社会。当今的日本社会富裕、祥和、安定,讲究规矩、彬彬有礼,一个十足的文明社会。而在上个世纪开始的几十年,对外则是扮演着强盗的角色。为了赢取更大、更好的生存空间,日本当权者和军人四处开战、四处掠夺,把战火和灾难推向周边,把财货和安逸留给日本。虽那些日本人被称为鬼子,而在日本国内他们却是英雄,到了还能进“靖国神社”的。

魏辅唐的形象与那些日本鬼子何其相似!功与过往往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但做了好事、善事,这个功劳总会留传千古。功是功,过是过,二者不可相抵,更不容混淆。

据说魏辅唐不嫖、不赌、不抽烟、不喝酒。他对当地的统治与管理相当严格,制定了一系列规矩。谁要违犯了规矩,轻者责罚鞭打,重者棒击驱逐。据说当年青木川是路不遗拾、夜不闭户的!之所以有这样局面,多半是由于魏辅唐“家法”甚严,而且心硬手狠、六亲不认。虽涉黑、涉匪,亦黑、亦匪,但并不为害乡里、鱼肉百姓,又为青木川的人做了一些善事,从而也就落了个士绅的美名。

其实,老百姓们的要求很好满足,只要谁能不折腾他们,让他们安安生生过日子,谁就是青天大老爷!谁就不光是绅,甚至还会是神!一个土匪能得到众多人的恋念,说明这个土匪的确做得不错!

辅仁中学气魄、宏伟,就今天来看,无论同比还是环比,足可称出类拔萃。虽飞檐廊厅由于岁月的侵蚀颜色斑驳了一些,但其气度和精神却毫不逊色!据说当年辅仁中学老师的待遇相当丰厚,非寻常可比。老师的地位也很高。许多老师还是花重金从外边骋请的。平常,青木川或有大、小喜事,必请魏辅唐这个头面人物赴宴坐席,可他却先问请老师没有?若没先请老师他拒绝到场。而且在宴席上老师得坐上席!

魏氏宅院座落在号称青木川龙脉的凤凰山前,魏氏宅院当然是青木川第一建筑群。典型的四合院结构,亭台楼阁、几进几出、土洋结合,堪称奢华。当然了,六、七十年前的标准自是不可与今天同日而语。魏宅背北面南,可将金溪河及其两边的新、老街市一览无余。若从青木川东南一个山头俯视,则可将整个青木川尽收眼底。金溪河自西而西,青木川新、老街市一北一南沿河分列。因金溪河在此是个大弯转,曲如游龙,故也将老街称作“回龙场”.“回龙场”南面坡顶上,便是辅仁中学。辅仁中学与魏氏宅院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只是辅仁中学的位置更高些。而辅仁中学的操场则又处于整个学校的最高处!这布局似乎有些意味深长:在青木川魏宅高高在上,而教书育人的学校却又在魏宅之上。学校的操场更是在学校的制高点。这寓示着身体更是重于一切!

也许,这也是这个有见识的土匪的一片苦心,早就知道教育兴邦,早就知道该以人为本!

魏氏宅院的脚下是青木川的新街,这新街也是仿着河南边的老街的。一座飘然欲飞的廊桥把新街与老街相连接,这桥似乎也就把历史与今天贯通起来。桥下是清澈见底的金溪河水,远远可见有三两个妇女在河边洗衣,还有几只水鸟在河面上穿梭游弋。这座桥便是“飞凤桥”.原先叫作“风雨桥”,是座木质廊桥,由魏辅唐所建。当年的“风雨桥”在经历多年的风吹雨打后渐渐老去,终因一次巨大洪水的侵袭而垮塌了。后来被拆除重建,这座“飞凤桥”是仿“风雨桥”的原型建成的水泥桥。至于将名字改叫“飞凤桥”,可能是当事者也想给世人留下点什么,用以彰显他的无量功德而已。说来也怪,似乎众人却更认可“风雨桥”这个老名字。也许由于这风雨二字更朴实些、更有生活的气息。

据说,当年魏辅唐是带了他的几百人枪主动投城的。但他还是被新建立的人民政府从凤凰山下的魏氏宅院押出,走过“风雨桥”,带上辅仁中学,五花大绑地跪在操场边的一棵大树旁被枪毙了。

从此,魏辅唐及其统治的青木川便成为了历史。

一九八七年政府对魏辅唐案进行了重新认定和判决,宣布“对魏辅唐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只是魏已被镇压三十多年了。

能沾上他的光的是他的后人,还有与此相关的青木川地方。有大作家叶广芩的鼎力推崇,这个偏僻的山乡一下子成了猎奇探踪者趋之若鹜的热点。魏辅唐虽是这场戏的主角,却无缘观瞻。他的那个“少校参谋主任”徐种德却有幸看到了,但据说那个老人家却异乎寻常的少言寡语。

如今,这个会说“Good night ”的老农也已故去多年了。

走过“风雨桥”,漫步在青木川老街,似乎还能觉得出这里昔日的繁华与安定。只是在这里游走着的都是诸如我等的观光客。观光客们兴致勃地游走在被称作“回龙场”的老街上,嘴里吃着核桃饼,手上还指指划划,其间不乏笑叫之声,举止间时时显露出意犹未尽、流连忘返之意。老街上店铺或居家里的人,除了对如织的游客投以纯朴和善的笑意,就是静静地坐在屋檐下的小木凳上,看着一波波穿红挂绿的各色游客如蜂如蝶地从眼前飘飘而过。游客们在观赏青木川,其实青木川也在观赏着这些从山外飘来的游客。

“风雨桥”桥头的西边是“旱船屋”,实际上是个妓院。东边是“洋房子”和“辅友社”,是对外交往接待和经济贸易中心。再往东则是“茶楼”和“荣盛昌”,好象有一处是大烟馆,记不清了。而处于妓院和大烟馆头顶上的却是辅仁中学!这确实值得玩味:教育要靠经济支持、支撑,而辅仁中学是由这个悍匪,及其烟馆和妓院支撑起来的。虽有些滑稽,可辅仁中学现时依然是这里的最高学府,那些托着它的地方,现时也都成了旅游观光的热点。

据说青木川至今依旧民风淳朴,路上不拾遗、夜可不闭户。问其原由,则得到这样的答复:匪、盗早就从山里转移到山外了!

往事回眸

文/运河之子

我的祖辈都是满脑袋高粱花子的农民,我的身体里流淌着他们的血液;古老的大运河滋润我长大,我的骨子里浸染着它的倔强和质朴。

在成长的艰辛中,我有过苦恼,也有过彷徨,更有过困惑!但是,在顽强的抗争和不懈的奋斗面前,是家乡质朴的土地警示给我抗争的信心和勇气,是倔强的大运河赋予了我不屈的性格。在太多的挫折和苦难面前,也不乏进取的快乐。

我的童年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度过的,虽说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可至今我还记得当年挨饿的难受滋味儿;我的小学和初中时光大多是在十年文革的喧嚣中走过来的,那段历史留给我的,除了那没完没了的批斗会之外,我再也想不起来曾经在课堂上学过多少有用的知识。

在读初中时,由于当时我和正在挨整的马京生老师来往上较为亲近,这让靠造反起家的班主任娄老师总看我不顺眼,时常找茬儿批评我。她曾在班上当着四十几名同学的面儿点名警告过我,说我的阶级斗争观念不强,无产阶级革命立场不坚定,小心上了阶级敌人的当!有了这个因由,当学校从我们这届初中毕业生中推荐上高中的人选时,我的名字就被兼着校革委会委员的娄老师无情的封杀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不满十五周岁的我只好惭愧地面带羞窘满腹茫然地去生产队报到了,从此开始了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

经过这三年多的生产劳动的洗礼和历练,这才是我真正人生的开始。

十五岁时,我的身高也就是一米五多点儿。为了证明弱小的我并不比别人差,我用半天的工夫,从两米多深的圈坑里往出扔过十二立方的圈肥,到最后,虚脱得只好从圈门口爬出来回家。到了十六岁上,我被派到大车队给车把式跟车,此时恰逢龙口夺梁的麦收时节,牛腰一般粗的麦个子被雨水浸透了,我须用二齿钢叉将它甩到有我两人高的车顶上去,那滋味儿简直就差让人口吐鲜血了。十七岁那年春天,我和其他三位伙伴儿被村里派了义务工,到怀柔县有个叫四合村的山村去修沙通铁路。有一次,我和另一个人前去排除没有爆炸的哑炮时,突然炸响了的哑炮把我整个人都埋在了砂石下面,若不是扑上来的工友们连扒带拽的紧急救险,恐怕我就没有机会去品味什么叫做两世为人的感慨了。一九七五年二月,十八岁的我被大队革委会当作沙子成员掺和进了村小学,使我成为了八名教师中唯一一个挣生产队工分儿的小学教师。对于我这个肚子里没有多少墨水的人来说,一双满是硬茧的大手捏着那播撒知识的小粉笔,它的分量一点儿不比牛腰粗的麦个子轻多少。到了一九七六年的五月,干了一年零三个月的队派教师,我经公社文教组推荐,继而被保送到通县师范读书深造。入学后,我被学校分配在我并不喜欢的化学班学习化学。后来,不知化学为何物的我徘徊惆怅了很长时间,连夜里做梦都向往着转到文科班。可是,在那时的大环境下,即不会给你提供彰显个性的宽泛氛围,更不允许你把个人价值凌驾于“党的事业”之上,除了服从之外,你不可能有个人的任何选择。无奈之下,我硬下头皮开始背那些枯燥的元素符号和分子式,经过一个学期的紧追快赶,这才使自己慢慢地进入了化学班学员的角色。

一九七八年一月,随着各年龄段学生人数的激增,教师队伍出现了严重缺编的现实。为解燃眉之急,我们这届师范生便充当起了救火队员的角色,提前半年走上了教师岗位。毕业分配时,学校把我和另一位毕业生截留下来准备留校,可后来我却阴错阳差地被分到了离家很远的小务中学任教。在与河北省交界的这所边远中学,开始了我中学化学教师的生涯。

虽说分配时的阴影在我的心头还未完全消散,但当我走上中学讲台的那一刻,我还是感到了新奇和兴奋。可是,在几堂课下来之后,初时的新奇和兴奋很快便被困惑和茫然所替代了。

当时,被荒废了十余年的中、高考制度得以恢复,而学校领导又把一个高考复习班、两个初三毕业班的教学重担压在了我这个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肩上。试想,除了学工学农占去两个月的学习时间外,又赶上了唐山大地震和毛泽东主席逝世这两件大事,真正在校学习的时间还不足一年。于我这样家底的化学教师来说,知识上的贫乏先暂且不说,心理上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就可想而知了。

知耻而后勇。

为了弥补知识上的严重缺陷和不足,一九七九年二月,适逢刚刚开办的中央电视大学招生,我以八十二分的成绩考进了电大化学系,从此开始了长达四年半的电大课程学习中。我一边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一边见缝插针地挤时间学习。在当时,我工作的小务中学各方面的设施都很差,这个有二十多个教学班的完全中学连一台供我们电大学员听课的电视机都没有,每周两大节的电视讲座,我和另外一位同事都要跑到十几里外的永乐店中学听课。有的时候,饭也顾不得吃就跑去了,可不是因为停电就是其他原因而看不成电视讲座,我们只得垂头丧气地徒劳而返。因为实在艰苦,很多与我一块儿学习的电大学员都自动退学了,但我却咬紧牙关,凭借着自己的顽强努力和不懈奋斗坚持到了最后。在电大学习的十余门儿课程,多数是以自修的方式完成的,并且顺利地通过了所有科目的考核。在一九八三年七月的毕业典礼上,我从当时教育局领导的手中激动地接过了红段面上烫着金字的北京电视大学化学专业的毕业证书。

四年半的电大学习虽然苦了点,但不断增长的知识开阔了我教学的视野,也使我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为我今后的化学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我两年后的教学改革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九八五年九月,调到漷县中学工作的第四年,我接手了新一届初三年级四个班的化学教学任务,同时还兼任了初三(2)班的班主任工作。在这一年的化学教学中,我大胆尝试了分层教学的探索性实验,将新的教育理念引入到我的课堂教学去。在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下,我的教改实验不但顺利地进行了下去,同时还取得了我事先不曾料到的教育教学成果。这届初三学生的化学中考成绩,在当时县属四十五所参考中学的排名中,我们学生中考化的三率均超过了优秀线,这样的成绩只稍低于市重点潞河中学,排到了全县第二。当时,像我们这样的名不见经传的农村中学,能够取得如此的优异成绩,这在全县不但是史无前例的,在漷县中学二十多年建校史上是仅有的一次。

我的辛勤工作,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认可。这一年,我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和奖励,同时还被推举为北京市教育系统的先进个人。我带的三(2班)也被命名为市级先进班级体。

一九八六年的十一月二十日,这不过是历史长河中极平凡的一天,而对我来说,这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在漷县中学那个简陋的会议室里,我和其他三位同志一起,神色凝重地站在了鲜红的党旗下,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举起了我们的右手……

一九八九年的九月,带着一身泥土的芬芳,我从乡下调进了北京。在一个崭新的而又十分生疏的环境里,我重新开始了新一轮的跋涉和攀登。

初进城时,呈现在我面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想起我当时的情形,我如同高晓生笔下所描绘的进城农民陈奂生,又似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什么都觉着新奇,可又不知如何去面对它,于是,心里就有了恁多的无措和茫然。

初来乍到,人地两疏。但是,我是一个敢于面对现实的人,我不怕困难,更不会向困难低头。我以自己的质朴坦诚的做人准则和身边的同事们坦诚相见,我以谦逊勤勉的学习态度去面对我工作上的困难。很快,我赢得了李东山等几位老党员的不倦教诲和热情帮助,他们不但带领我迅速的融和到了这个新的环境中了,而且在思想与做人等诸方面所给予我的,更令我没齿不忘。

在京城工作的十几年里,我始终沿着勤奋不辍的轨迹运动着自己,以顽强的毅力和不断攀登的精神向困难开战:九六年的上半年,我以完全自修的方式染指外语,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记下了上千个单词,降伏了晋升高级职路上的这条拦路虎。九七年的第二学期,由于两位化学教师相继病休,我一个人硬是承担起了八个初三毕业班的化学教学工作,而且出色的完成了这年的中考任务。2001年10月,不服输的我又向一窍不通的计算机发起了进攻,作为当时最高年龄段参考教师,我一举拿下了四个模块儿的通级考试,以自己的切身行动,为那些心存疑虑举足不前的同龄人开了先河。

这些年来,我一直承担着四个班以上的的化学教学工作。虽说繁重得教学任务已经令我身疲力乏自顾不暇了,但我还是克服了诸多困难,没有放弃任何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近几年,我受聘过宣武区教科室的兼职科研员;我所撰写的教学论文在市、区多次获奖;与人合着出版过《中学化学实用手册》一书;在全区化学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上作过主讲发言……

我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也是一个喜欢幻想和有所追求的人,除了化学教学工作外,我所涉足的领域粼粼总总种类繁多:我喜欢读书,喜欢书法篆刻,喜欢坐在电脑前写点小说散文之类的东西……如此种种。因才智有限,不巴望自己这辈子能成就什么大事业,更不做出人头地的美梦,我的所有付出,不过是为了丰富和开阔自己的眼界和心灵空间而已。

人生虽短,但需要我们走的路却很长、很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不断求索创新,无愧瑰丽之人生!

从《弟子规》中学做人

文/潘瑞

去年生日那天,妈妈送给我一本儿童读物。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妈妈搂着我说:“孩子,妈妈希望你能好好读这本书。”

接过散发着阵阵墨香的书,映入眼帘的是古朴而精致的封面,上面写着“弟子规”三个烫金大字。这本书写的什么呀?我好奇地打开书页,“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我情不自禁地轻声念起来。

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有什么好读的?我有点失望。妈妈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它可以教给你很多做人的道理。”每天只要一有空,我就拿出这本书。读着读着,我渐渐喜欢上了这本书。

读完这本《弟子规》,我感到心头一亮。原来,这本薄薄的 《弟子规》,分别从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这五个部分,讲了应有的礼仪规范,指导着我们该怎样正确地待人接物。如“兄道友,弟道恭”说的是哥哥要关心弟弟,弟弟对哥哥要恭敬;“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教导我们在生活中要尊敬老人。写到这里,我不禁感到脸颊阵阵发烫。因为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每次放晚学回到家,我就跟妈妈嚷肚子饿了,要吃的。不管妈妈在忙什么,都要立刻放下来,给我准备吃的,要是动作慢了,我就冲着妈妈发脾气。每个周末,妈妈都会给我做很多好吃的,有糖醋排骨,红烧鱼,水煮虾……饥肠辘辘的我拿起筷子就吃。妈妈多次批评我说,要等家里人到齐了再吃。读了《弟子规》,知道自己错了。现在“长者先,幼者后”已经成为我家的规矩了。每次开饭前,我都会帮着妈妈拿碗、盛饭、端菜,等家里人都坐下了一起吃。妈妈乐呵呵地夸我像变了一个人。

《弟子规》不仅指导着我的行为,更教给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如要懂得感恩。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它还让我懂得了为人要谦虚,“满招损,谦受益”……

《弟子规》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以后,我不仅要时常诵读《弟子规》,更要时时对照自己的言行,反省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努力做一个知书达礼的好孩子。

父亲的读书梦

文/阎锦文

父亲从七岁起就跟着爷爷在正三巷的“合记牛行”里干些给牛喂饲料、清理栏里牛粪的零碎活。春夏青草旺盛的季节,还会去宝盖山放牛。“合记牛行”的业务是将从安徽和苏北贩运过来的黄牛,通过铁路转运到上海的屠宰厂。为了防止不同来源和不同批次的牛相互混淆,牛群下船上岸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一条一条地在屁股上剪毛标号。父亲学得快,字也剪得工整,11岁那年便有了半天替牛行干活,半天去学校读书的机会。父亲多次跟我提起,那几年最喜欢老板让他每天中午放学之后,牵五六条牛送到三山火车站装火车。“揣两个馒头就急着赶路,因为可以心安理得地骑在牛背上读书。”父亲先后赢得两次跳级的机会,最终用四年“半工半读”修完小学六年的全部课程。

父亲打心底敬重那些给他授业解惑的先生,甚至萌生出当老师教书育人的梦想。偶尔闲聊那些陈年旧事,父亲会感叹地说:“你爷爷连自己的姓是‘严’还是‘阎’都搞不清楚,家境贫困的我能有机会念书,是命运对我的莫大眷顾。”

父亲读初中那些年正赶上民族危亡之时,最后连一张毕业证书也无处去领。父亲的遗物中,存有两张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江苏省立第十中学”初中一年级甲组的成绩报告单。签章校长徐锡璜,教务主任吴启监。而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初中二年级甲组的成绩报告单的校名却变成了“江苏省立淮安中学”。校长和教务主任亦另易其人。那张成绩报告书的内页上,还贴有一张“江苏省立镇江中学、春初二年级、证件号码№1438”的方寸标签,似乎有点扑朔迷离。

嗣后,我在《淮中在线》黎晓撰写的博文《那些年,我们一起度过的时光——髦耋老人的母校情、同窗情》的中读到:“抗战胜利后,省立淮安中学于1945年10月在镇江师范附小原址复建,同时接收原日伪所办‘江苏省立第十中学’。”《镇江市志》亦有:“民国二十九年伪江苏省教育厅在镇江东门坡办江苏省立镇江师范学校,同时设初中部,其师范科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初迁往苏州。6班普通科留镇改建为‘江苏省立第十中学’”,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省十中被淮安中学接收(后并入省镇中)”的文字 。几张色黄纸脆的成绩报告书,在印证七十五年前三所学校相互关系的同时,似乎在向我们倾诉那一代莘莘学子颠沛流离的沧桑和欲哭无泪的尴尬。父亲直接升入师范学习的梦想,也只能随之搁置。

父亲高中的第一年,就读于当年宝盖路149号的镇江南徐补习班,并于民国三十六年二月(1947年)转入镇江私立新苏中学高中部,1949年7月准予毕业。当年高中的必修科目有:公民、国文、英文、大代数、物理、化学、解析几何、本国历史、外国历史、本国地理、外国地理、应用文,高三年级的成绩报告书还须加盖“苏南公学学生委员会验讫”的封印。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被镇江市人民政府文教局聘任为职工业余学校的专任教师。1956年父亲在母亲的再三鼓励下,放下拖家带口的思想包袱,向组织上申请报名参加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不仅获得组织批准,还给予30天的“复习迎考假期”。在我懵懂的记忆里,有两件事情至今刻骨铭心。那些天父亲每天总会带着好多本书,跑到伯先公园的树荫底下去复习功课,早出晚归,中午就啃点烧饼油条充饥;那天的傍晚,他像往常一样在家吃过晚饭,又换上整洁漂亮的衣服,妈妈一边一个牵着我和姐姐的手,从山巷西口沿着宝盖路、京畿岭一路走到西门火车站。父亲拎着的网兜里装着考试用的文具和简单的生活用品。那是我们一家人送父亲去南京赶考。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年的8月11日父亲收到了南京师范学院的新生录取通知书。1956年,高考报考人数35.0万人,高校招生数18.5万人。是新中国让自强不息的父亲圆了心中多年的梦想。

再见中峰岛

文/王晓林

中峰岛,一个富有诗性的名字,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二十多年前,缘于岛上有一所高完中——中峰中学,我曾去过一次。为追逐心中的梦想,当时我闵心虔诚地走进它。那时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里古柏参天,植被保存良好,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依岛而建的校舍掩映在绿树红花丛中,那种与生俱来的古朴与宁静,不愧是一个求知悟学的好地方。物随缘,事遇巧。去年深秋的一个夜晚,朋友张君打来电话,邀约我去中峰岛看一看。

翌日清晨,我们驱车从大竹县城沿竹庞路方向前行二十公里,来到杨家镇太平村的茅厕垭口,然后向右行。沿着三米宽的碎石路面颠颠簸簸,一路薄雾泛起诗意,东柳河唱出浪花一路奔流。张君告诉我,河对岸就是中峰岛。

大约走了两公里路程,只见东面和南面各有一座古石桥横跨东柳河,将中峰岛与外界连接起来。中峰岛是东柳河流域自然分流冲刷形成的岛屿,四面碧波环绕,属典型的河心岛,面积足有1.3平方公里,两股水流交汇处形成了宽约两百米的水潭,潭水生韵出微波,漾起阵阵涟漪。

张君对中峰岛怀有浓浓的情愫。交谈中得知,他的中学六年时光都聚焦在这里,岛上的一草一木,他都情怀依旧,顺理成章就给我们当起了向导。中峰岛位于清河镇、李家乡、杨家镇三地交界处,因与一桥相连的李家乡中峰村毗邻而得名。

岛上存有两大景观:一是原中峰中学搬迁后遗留下的近万平方米校舍;二是岛顶有一座元末明初修建的海螺寺。沿着布满青苔的石阶而上,找寻着岁月的留痕,只见孤峰耸立于天地间,树木生息出绿色的本意,绮丽花草演绎出季节的更迭,缠绕藤萝生出彼此的依恋,白鹤飞翔天际,唱出岁月的丽歌。我们陶醉在这怡人的画卷深处,解读着它的万种风情。

一路走来,一路欣赏,我的心情不免有些失落,看着一幢幢闲置的楼房,有的墙体斑驳脱落,有的建筑仅存断垣残壁,有的室内污秽满地,除一只被拴的恶狗发出“汪汪”的叫声和偶尔传来几声鸟鸣,几乎没有其它声响。这里太寂静了,寂静得有几分心慌和害怕,仿佛岁月和光阴在这里讲述着它的今生和往昔。

中峰中学曾有辉煌的过往,它始建于1944年,系抗日将领范绍增的侄儿范楠煊所创办,原名为“私立群力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几易其名,1971年始办高中班,1984年为高完中。由于过于偏僻,交通不便,1997年,学校从中峰岛迁入清河镇街道,于是,中峰中学便成为了岁月的过往,留存在时光深处。

时光易老,沧海桑田。今天的中峰岛,繁华褪去了,朗朗读书声消失了,操场上的追逐嬉戏已成云烟,唯有不变的是记忆。望着楼舍之间的通道石阶长满青苔杂草,我心生胆怯,会不会从草树丛中钻出一条蛇来。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往前挪动,唯恐惊动了蛇。

缓步登上岛顶,“海螺寺”三个大字赫然醒目,古朴的字只剩风骨和沧桑。古庙正门左右外墙上各书有一副行书对联:“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从不同角度形象描述了中峰岛的幽、静、美。在此地登高望远,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曾经作为学生宿舍的四合院,如今已有僧人入住,香烛纸钱依稀可见,有的只是古刹的清寂。

沿石级而下,来到荒草萋萋的操场,只有用水泥电杆做成的旗杆还孤零零地伫立在原地,接受岁月的洗礼。操场被淘沙人掘去一大角落,就像中峰岛残缺的记忆,旁边用作行政办公和教师食堂的两排平房早已不见踪影。眼前破败荒凉的景象,勾起了我的一段往事。1991年初秋的一天,高考落榜的我,在父母的催促下,到处找学校复读。当时父母只给了我一个学期的生活费和书学费,没有给择校费,能自由支配的钱更是寥寥无几。

得知离城不是很远的中峰中学在招收高三复读生,我决定去打探一番。当时我身上只有三毛钱的零花钱,真正是囊中羞涩。乘车来到学校已是下午三点多钟,一眼望去,中峰岛满眼是绿,看来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接待我的老师看了我的高考成绩单后,欣然同意接纳。我了解了住宿伙食等方面的情况,心里却打起了退堂鼓,总感觉这里太偏僻,只有一个伙食团,是老师和学生共用的,不像城里可到校外改善伙食。在校园转了一圈后,我便借故向老师告辞,怀揣仅剩的七分钱,硬是饿着肚皮步行两个多小时才返回县城。

时隔多年,重游故地,情愫难解。岛上只剩旧梦,我内心一阵惆怅。张君看出了我的心事,把话锋一转,道出了中峰岛的未来发展规划:拟将其纳入清河古镇旅游环线一日游进行打造,通过政府招商引进业主,充分利用岛上资源,利用不同季节呈现的不同景色,深度开发乡村旅游,争取建成度假、休闲、娱乐的胜地,让岛内的风景定格成生活的常态。

我难以忘怀中峰岛的一景一物,更难忘那里一尘不染的空气。夜晚,我竟然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再次走进中峰岛,在柔柔的草地上踱步,有潺潺的流水作伴。中峰岛,一个令人神往并值得回味的地方。

父亲种春风

文/快乐风铃

(一)

父亲是个教书匠,当了一辈子中学校长。方圆几十里,父亲名气较大。父亲小有名气的原因,不仅在于他是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更在于他是个乐于助人的好人。

父亲多才多艺。他爱好文学。父亲的诗歌写的清灵飘逸,随笔写的深沉隽永,散文写的飘灵神韵。他爱好文艺。父亲经常自己写词谱曲,自己拉二胡演唱,父亲的歌唱的低沉浑厚。他爱好书法。父亲的钢笔字、毛笔字和粉笔字都写的飘逸如飞活灵活现,令观看者啧啧称赞。

(二)

我们村是个大村。每当村里死了老人,子女们都要为长辈写一份情深意长的悼文,然后在追悼会上泪流满面地朗读,以示对死去老人的怀念之情。那时候,父亲是村里文化最高的人,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所以写悼文的事基本交给父亲了。

小时候的我经常看到这样一副场景:逝者的儿子滔滔不绝地讲述着逝者生前的优点和感人的事件。父亲一边认真地听着,一边做些简单的记录。等讲述者讲完,父亲就开始写悼文,常常是一气呵成地完成。然后我就看见讲述者拿着稿子满意地离去。追悼会上,逝者的儿子一边哭泣着一边读悼文。坐在下面的父亲也常常听得泪如雨下。

村里有户李姓人家,男主人叫李大志,是父亲的大仇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李大志经常押着文弱的父亲到台上去挨斗,并逼迫父亲跪在台上。那时的父亲身材瘦削,相貌儒雅英俊,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父亲镜片后那双深邃的眼里噙满着屈辱的泪水。李大志还经常逼着书生气的父亲去地里锄草。父亲低着头小心翼翼地锄草,一旁的李大志总嫌父亲锄不干净,于是便对父亲拳打脚踢。父亲愤怒的眼里喷发出火一样的仇恨,但父亲敢怒不敢言。

也许是恶人自有恶报,李大志活了不到五十岁便暴病而死。李大志的儿子来求父亲帮忙写悼文。父亲犹豫了一会儿便爽快答应了。那时候,小小的我知道李大志是父亲最痛恨的仇人,于是怒不可揭地问父亲:“你为什么帮仇人写悼文?”父亲淡然一笑:“我们不要跟死人计较,相信他在天堂会变成好人。”

(三)

因为父亲的毛笔字写的潇洒漂亮,所以每年腊月间便是父亲最忙碌的时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把红纸送到我家里来,请求父亲帮忙写春联。父亲从不拒绝,一一收下。父亲稍有闲暇时,便和我们兄妹六人一起编春联。每次总是父亲编的最多也最好,我们便在心里对父亲佩服不已。编好了春联,父亲便摊开桌子,研墨,拆纸,然后就手握毛笔在红纸上龙飞凤舞。我们兄妹六人便站在父亲对面轮流帮他牵对联。半天下来,堂屋里、房屋里、院子里,都放满一副副对联。微风一吹,仿佛一根根红丝线在地上翩翩起舞。

因为村里家数多,春节前几天,父亲经常晚上加班给村民写春联。寒冬腊月,怕冷的我们早在暖和的被子里睡着了,父亲还在灯下赶写春联。父亲经常自写自牵。贤惠的母亲看不下去,便起来帮父亲牵对联。不太亮堂的灯光下,父亲熬夜忙碌的身影一直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四)

那时候,父亲不但帮整个村里人写春联,还帮村里写大字。于是,河堤上、电线杆上、公告牌上,到处都可见到父亲潇洒飘逸的大字。

记得小时候,父亲到离家近五公里的一个水库坝上写大字。父亲带着我和一个比我还高的大刷子来到水库坝上。只见父亲双手抱刷,沾上白色的水泥,然后在坝上奋力地挥洒着。一个字写下来,父亲累得满头大汗。父亲的大字写的遒劲有力,让小小的我看呆了。坝上的字写的很大,感觉是我身体的六倍之大。我在父亲写的大字上又蹦又跳。玩累了,就爬在大字上睡觉。

(五)

父亲乐于助人的事,除了帮村民写悼文、写春联、写大字外,还表现在其它方面。父亲在我们镇中学当校长近二十年。镇中学是我们整个镇上办学条件最好教学质量最高的一所中学,在市里威望也比较高。因此来找父亲办事的人特别多。哪家小孩要转到镇中学读书,哪家小孩要留级,哪家小孩想找个好班主任等等。只要是涉及到学生读书的事,家长都会找到我的父亲。父亲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原则内的事,不管家长怎么要求,父亲都不会答应;原则外的事,父亲会热情地帮家长办理。

有件事一直让我记忆犹新。那是父亲退休之前,一个男孩高中毕业后去广东打工。那时候,镇中学有十二个重点初中班和三个普通高中班。男孩上火车之前突然发现自己的高中毕业证书不见了。男孩的父亲心急如焚地跑到我家里,请父亲速去学校帮他的儿子开一个高中证明。那时,我们正在吃午饭。父亲认识这个学生,于是放下碗筷,骑上自行车,跟男孩父亲一起去学校开证明盖章子。等父亲回来时,桌上饭菜早已凉了。母亲无奈地摇摇头,重新帮父亲热饭热菜。

(六)

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善良到极致的好人。耳濡目染了父亲的种种善行,我渐渐地长大了懂事了。一天,我认真地问父亲:“你这样不计报酬地帮别人做这做那,是不是显得太老实了,甚至变成了迂腐?你帮助过的每个人都是有良心的吗?你值得吗?”父亲微微一笑:“没良心的人有,但毕竟是少数。我现在有能力帮别人做点好事,相信他们会记得我的好。等到哪一天,我老了,退休了,甚至不在人世了。等你们需要帮助时,人家会惦记着我的好,或许会真诚无私地帮助你们!”

我恍然大悟,顿时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父亲无怨无悔地帮助别人,一是他高尚的品德使然,父亲天生就是个正直善良的好人;二是父亲在为他的子女考虑,这是一种最深沉最伟大最真挚的父爱。

(七)

九年前,我的弟弟结婚。那时父亲早已退休在家。弟弟结婚时,场面之大,之热闹,之隆重,是整个镇上少见的。村里家家户户都算了份子,他们燃着长长的鞭炮来给弟弟捧场。除村民外,父亲曾经的同事,父亲的朋友,父亲曾经帮助过的学生家长,也都纷纷赶来凑热闹。弟弟结婚闹了三天,每顿饭都有近五十桌客人。这些客人,给父亲,给弟弟,给我们全家,挣足了面子。

弟弟受父亲影响,也当了一名中学老师。弟妹是另一个镇上的小学老师。弟弟弟妹两地分居,来往不太方便。弟弟想把弟妹调到同一所中学工作。从一个镇小学调到另一个镇中学工作,必须市教育局长签字。调动工作是一件很麻烦的事。那时,父亲曾经帮助过的一个学生家长帮了弟弟大忙,让弟妹顺利地调到弟弟所在的中学。弟弟弟妹在同一所中学教书,小日子过得甜甜蜜蜜。

(八)

如今,父亲已经七十八岁,身体健康,身板硬朗,思维清晰,行走如飞,脸上总挂着幸福而满足的笑容。如今,我们兄妹六人都早已结婚生子,小日子过的甜蜜而顺心。

父亲种春风,种下的是一丝丝和谐温暖的春风。我们收获的是秋季,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季。

中学毕业照

文/汪小弟

在我的相册里,有一张我们班的高中毕业合影照,每当我翻开它,我的思绪就又回到我那段青葱岁月里1972年,我有幸成为家乡中学的第一届高中生。在高中学习的两年中,我和班里的同学一起度过了一段紧张、愉快、欢乐、难忘的时光,三位老师和全班同学的面孔也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1974年,高中毕业那年,我刚满18岁。将要离开学校和同学们分别,那段日子大家心里都沉甸甸的,难舍难分。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个小笔记本,相互留言,把心中想说的话写在本上。如今40多年过去了,每当我翻开那个笔记本,看着里面的留言,一个个熟悉的面孔瞬间就浮现在我眼前。

离开学校前,全班同学吵着要去照一张毕业照。那时候乡里没有照相馆,班主任就带全班同学去二十多公里外的小县城唯一的照相馆拍毕业照。去县城那天,全班同学都穿上了自己最喜欢的衣服,一大早结伴骑自行车到了县城。在照相师傅的指挥下,我们的青春面容定格在了那一瞬间。

拿到毕业照后,大家笑着,闹着,点评着照片上的每一个同学。在那个年代,我们穿的衣服都是黑蓝灰三色,女同学也同样朴素,找不出一点时髦的迹象。如今,每当我抚摸着照片上一张张青春的面孔,在心底溢满温情的同时,又不由感叹,时间真是不饶人啊。

大姐

文/郭小龙

郭小龙

重阳时节,赴沪探望了阔别多年的大姐。返并后,大姐坎坷的人生经历,一直萦绕脑际,挥之不去。

上世纪30年代,父母大学毕业后,迫于生计,远离北平到呼和浩特一所中学教书。不及两年,抗日烽火四起,父母参加了“绥远民众抗敌救亡会”。“七七事变”后,学校停办,父亲买了辆旧自行车,带着母亲,母亲怀抱不满周岁的大姐,历经艰辛,回到晋北老家。小住一段后,父母将大姐托付给二婶,辗转南下,投身于抗敌文化活动。

大姐三岁那年,一天日寇大扫荡,村民逃往河滩芦苇地避难。敌机扫射,大家卧倒地面。突然,被惊吓了的大姐哭喊着乱跑,二婶奋起扑上,搂入怀中趴下,躲过一难。过后,二婶对二叔说,咱们可要保住咱哥的妞儿呀!二婶生养一男两女,因生活窘困,女孩没能上学,大姐年长她俩,相处如亲姐妹。随着年龄增大,大姐渐渐出落成模样俊俏身体结实的农家女孩,跟上二叔干活。从春天送粪播种,至冬天拾粪沤肥,手脚勤快,吃苦耐劳,成了二叔的好帮手。

北京和平解放,父亲以军管会人员身份随军入京,参与接收《华北日报》。父亲惦念大姐,托人接大姐来京。大姐闻讯,避于伙伴家,紧闭房门,死活不走。是啊,她怎能接受亲人挚友的相劝?15年了,父母一去不返。而大姐又怎能知道,苦命的母亲早已离世,父亲奔波四方,多次被当局通缉。二叔雇马车护送大姐到县城,途中倔强的大姐两次逃脱,人们只好“押”着她登上火车,才到了北京。大姐见到陌生的父亲,不言不语,不吃不喝。父亲写信叫来二婶陪她,大姐才逐渐安定下来。

父亲给大姐起学名叫岱凤,跟着我去上小学二年级。老师安排她坐在末排,同学以为她是来听课的实习老师。课间我们做游戏,她站在一旁看着我们发呆。无奈,父亲将她送进工农速成学校。想不到她用四年时间学完了小学课程并通过结业考试。后《文汇报》复刊,父亲调任为副总编,我们举家迁入上海,大姐考入一所离家较远的女子中学。学校不能住校,中学六年,她每天骑车往返。聪慧勤奋的大姐跳过两级,后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

大学期间,大姐埋头于中外名著的阅读,图书馆是她的精神乐园,同学们戏称她“书痴”。她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看书,学习,思考。她很少逛街,从不妆饰自己,每天将头发梳成两条辫子,用橡皮筋一束,脸上总是一派阳光。大三时,她参加了上海市大学生公路自行车赛,达到国家三级运动员水平,师生顿时对她刮目相看。从小务农练就了她良好的体质,中学骑行练就了她超常的毅力。

大学毕业后,大姐被分配到上海海运学院任教。不几年,该院的工会干事——一位憨厚质朴的东北汉子,成了我的大姐夫,后来他们有了一双可爱的儿女。而今,儿女都在身边,老夫老妻,颐享天年。

梦从这里延伸

文/王一鹰

人杰地灵、美丽富饶的鄱阳湖畔,逶迤绵亘着一条丁仙峰山脉,山上,香樟林立、青松蔽日。一年四季,袅娜的烟雾终日围绕着山峦盘桓、流连。

“文革”之前,半山腰处曾经有座灵验不息、香火鼎盛的丁仙峰庙,我曾立在遗址上寻踪觅迹。顺着丁仙峰向下俯瞰,一条龙脉沿着蜿蜒曲折的港湾奔泻而去,连路灌溉着四围的农田,川流不息地汇入鄱阳湖中。

云雾之中独自寻觅仙迹之时,我的思绪随着飘忽不定的云,忽隐忽现,平添若干的仙境与龟息。一阵山风徐徐拂过,那云那雾袅袅娜娜,飘落在人烟稠密,气温宜人的小镇之中,恍惚之时,忽见一朵奇葩异卉凸展,市镇的人们相庆奔走告诉世人,1957年,三汊港中学建校伊始,便从这块灵犀之地崛起、诞生。

三汊港中学正值校庆六十周年,莘莘学子云集母校。举杯欢庆之时,我的神思随着时间的迫近频频闪现,虽说无缘在贵宝地拜读、肄业,梦中又无时不和它相渡相生,后又因偶尔一次机遇,我才得以同它相识有缘。

说来四年前,我正在县城经营杂货,暑假的一天,恰逢一位三十来岁的青年跨入店内购买食堂用具,问之,方知三汊港中学食堂管理员,姓名未加详问,购物付钱时,问及送货否?鉴于数量较多与慕名寻梦,未加考虑,欣然愿往。

汽车从人烟稠密的街道缓缓前行,穿过三汊港镇中心街道。街侧空旷之处,凹现一处普通的铁质栅栏大门,倘不是大门顶端的鲜艳醒目的“三汊港中学”显耀着辉光。门卫见我是送货之人,微笑着打开校门让我进去。只因疏忽忘记带手机联系,此时,顿觉犯难发憷。迫不得已,只得将车停靠校园围墙。趁此,一边浏览着校园风景,一边守候着从校园内踱出的老师。

顺着浓荫蔽日的法国梧桐和香樟前行,左边是硕大宽阔的足球场,紧贴操场是一栋五层的教学综合大楼,后面紧连着一栋栋老师与学生的宿舍楼。楼层之间绿树成荫,宿舍因树变得冬暖夏凉,遮风挡尘。树间点綴着各式花圃: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千姿百态,各领风骚。花圃里栽种着冬青、玫瑰等时令鲜花。它们相互争艳,花朵簇簇。

我行走穿插其间,浑然不知正是炎炎灼烧的夏天。独自欣赏校园的格局与美景,仿彿自己置身在石桌石椅间诵读。浏览已罢,正独自阑栅着寻人。忽见一位满裹书生意气,春风扑面的老师迎面走来。正自惊疑之时,老师竟先开口:“老王,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是您?灯生老师,我给食堂送货来了!”我定神细看,忙应咐道,让灯生热情的手握得我有些激动。我与灯生初识于县作协举办的安徽寿县的一次釆风,我的身边坐着一位才华横溢,充满朝气的老师,交谈中得知供职于县三汊港中学,偷闲时喜爱看书,擅长于写小说。

釆风虽是短短两天,我们彼此留有印象。我们边喝茶边聊天,主题渐渐切入学校的渊源与历史。

灯生老师滔滔不绝地介绍:“三汊港中学始建于1957年,那时,规模不大,仅仅初一一个班38人,为了扩大校园规模,赵家林校长率领师生自力更生,破土开荒,劈出一座农村中学的校址。”

“谁知遇上‘文革’,学校曾一度迁址幸福水库,边劳动,边教学。开辟建舍的校园被社办企业和医院挤占借用,学校由此沉没遣散,而是经受住大风大浪的考验,大家屏息耐心等来了时机。”作为生源短缺,设施陈旧,仅仅数排风雨飘摇校舍的村高中,学校英明、果断,富有开拓的精神,欣然背债前行,按照常规教学,艰难探索涉进,欲与天公试比高。邵小平校长力撑危局,找差异,带领全校师生奋力拼搏。

“学校在恢复高考后,狠抓教学质量,成绩彰显卓著,声名远播,省内外的人员慕名纷至沓来求学。省安义县、贵州等地区纷纷组团前来观摩借鉴学习。”

诸多的成绩与荣誉倾注了学校与师生多少辛勤与汗水,他们呕心沥血,绞尽神思,一心为校倾情出力,荣誉榜上镌刻着每一份的功劳,渗透着无数人的斑斑汗渍。

灯生指着排排新添的校舍说:“学校因需要扩招学员,开拓扩建,前景喜人,食堂为了满足4000多师生的需求,大胆改革创新,多品种多花样改善满足生员的需求,加强食堂的管理,让师生吃得放心、实惠。学校环境优美,舒适,倾全力创办一所现代化的高品质、高趣味、高效率的百花园地。”

如今,三汊港中学走出的莘莘学子遍布天下,荣誉之花随着接踵而至。六十年甲子,弹指一挥间。校园顺风破浪,匠心独运,坚守开拓,赢得农村中学的一面光辉旗帜。

我眺望着苍翠、古老的丁仙峰,一缕缕白雾似云似锦,伴随着缕缕仙气徐徐飘落校园内,幻化成一所育人树人的仙境之地,似梦,而非梦!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

……

龛谷香

文/张丽坤

龛谷,即如今榆中县小康营乡的旧称,五代时即有吐蕃筑康古城,宋时复为龛谷寨。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在龛谷生息,留下的彩陶和石器的朴拙在历史的长歌里悠远传颂。发源于马啣山北麓的龛谷峡蜿蜒而下,峡中清风常年吹拂,携着高山草甸的芬芳,带着雪线白云的清爽,拂拭着龛谷川里的人们朴实的心田。

龛谷河南出龛谷峡,在龛谷川上北流而去。这条河在夏秋时,常有河水,让东西两岸的百姓常面临着过河的难题,特别是上学的孩子们。在少数民族居地“尕七队”和西岸连结的地方,有一座民族团结桥,久久伫立,静静的诉说着岁月。回族的少年们背着书包,在阿訇悠扬的诵经声中走过民族团结桥来到西岸的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再也不像过去一样为过河犯难。龛谷河上还有已经废弃的水磨,幼时母亲常带我去观摩,讲解水磨的工作原理,回忆水磨带给旧时百姓的方便。我和小伙伴们,时常在河边畅游终日:挑挖春日河岸上新发芽的“辣辣”,拨弄夏日河滩上石头下的蜗牛,捡拾秋日河边的树林里多姿的红叶,滑动冬日河上飞翔着的冰车。川流着的龛谷河水,被一道道拦河坝调节着、引导着,奔流向块块种满希望的农田,给沿岸的千亩良田带来年年的粮丰谷香。

父亲在小康营中学教英语,我的童年,印上了许多龛谷学校的印记。小康营中学旧时的校园里,植有两棵丁香,不知道是何年何人所植。那两棵丁香树,一棵苍劲,一棵稍幼,相伴而生,每到春日,便开成一大一小两朵紫云,香气弥漫整个校园,那香气并不似其他草本花卉之香一般谄媚,而是在料峭春寒中有几许药香,多了些风骨。丁香树干屈曲盘折,恰容幼童攀附以上下,于是等待父亲下班的我和伙伴们就常常在这树上玩耍。开花时,我们摘得满怀的芬芳,插在衣襟上,戴在发梢上,细碎的花瓣落在春风中,飘在记忆里。父亲则在花树旁的教室里,一个词汇又一个句子、一个班又一个班地教学生们学英语,诵读声琅琅不绝,亦如花香之绵延。父亲在小康营中学从教近二十年,兢兢业业,无一日懈怠,那花香也闻了近二十年。如今,由于教过的学生众多且已时隔多年,父亲已经很难从人群中认出曾经教过的学生了。可是这些已步入中年的学生们却常常一眼就认出父亲,并亲热又充满敬意地说,龛谷川里我们这辈里有一半人的英语是父亲教得!

小康营中学斜对面是龛谷剧场,砖木结构的戏台历经风雨,“龛谷剧场”四个大字苍劲如初。小时候,这里的演出并不多,大概只有在过年时,才偶有村里的戏迷票友组织几场演出,其余时候基本就是孩童们的玩乐场。有一年,当地热爱乡里的企业家为回馈乡亲们对企业的厚爱,请来了省上的秦剧团,在龛谷剧场里演出。那大概是这个飞土扬尘的戏台迎来的最高规格的演出了,毕竟那还是九十年代中期。一连好几晚,不惧细雪飞扬,不惧天黑路远,昏暗的土场里挤满了从周围村庄赶来的村民:有的人干活迟了,连晚饭都来不及做,拿着锅盔匆忙而来;有的学生娃那几天晚上不用去捡柴火,写完作业蹦跳而来;妯娌们邻居们相跟着,打着手电下山过河而来。《周仁回府》《窦娥冤》《赵氏孤儿》,一出出大戏开锣,母亲简单地给我讲解着,我还是不大明白,但是演员们响遏行云的精彩唱腔让人印象深刻,至今仍绕梁不绝。演员们每晚持续演出好几个小时毫不倦怠,演得酣畅尽兴,台下的老少们也不离去,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甚至忘记了跺脚取暖。当我在多年后看到“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之语时颇感赞同。去岁大寒那日,再次路过新修的龛谷剧场,数十面太平鼓在场院里翻飞擂响——是龛谷人在练社火。虽是一年中最冷的天气,但剧场里却是热火朝天,“社火头”结合着现代化的音响设备在现场指挥训练,敬业的打鼓师傅仔细指导动作,既有传承,又有发扬。看着这承载着我童年的地方,与数年未见的乡邻熟稔如昨地打着招呼,一种浓浓的人情香漫上心头。

数十年来,龛谷日日添新颜,但龛谷河滋润的粮食香,龛谷学校传来的阵阵书香,龛谷人暖如阳春的人情香从未改变,只会越来越浓。

冬记

文/鹿_浔

这是我在重庆过的第一个冬季,一个人在异乡求学生活。这一年,我19岁半。

我不恋家,从来的第一天起。我读中学也读的是寄宿学校,觉得差别也不大,只是由每个月回去一次,变为了半年两次。大学城离主城区很远,重庆本就是多核心城市模式,这里比郊区的郊外,植物多,空气清新,适合养生。

重庆人也吃辣,但是??这辣不麻也不香,不过瘾。味觉是最能牵动心绪的,于是总是在吃食物时感叹到:"唉,好想念阳安中学后面的美食一条街,凉面,凉皮,炸土豆,寿司,锅盔,烧饼,冒菜,面,粉,炒饭,麻抄手……尤其是鸡杂面,兔子面,牛肉面。但是难过的是重庆的面真的不好吃。重庆只有火锅好吃而已。然而,这个冬季没有火锅。

脚底是被风扬起的银杏树叶,抬头看着为数少见的蓝天,昨夜雨停后现在太阳漏出了面,明黄色的银杏树像少女一样欢快,展示着她的美丽和风姿。远方的山也变得明朗,空气中传递着清冷的气息,从湖上的桥上经过凉意更甚。我用厚厚的围巾捂住半个脸,匆匆走过图书馆外的广场。这个冬天还很长,要好好保护住温暖呀。

一个特立独行、不可多得的人

文/轻风流水程维

前几天,一位老同事在看过黄立华先生《南街的同学》一文后对我说,四十年前在徽州师专读书时,“黄立华”这个名字就非常耳熟了,他的励志是非常出名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想当年,他连续三年高考成绩均超出全国重点大学,甚至北京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却屡因“健康原因”而无法踏进心仪大学的校门!饱受如此坎坷磨难,如何挺得过来,设身处地可想而知!在徽州师专学习两年毕业后,黄立华先后当过休宁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黄山日报》社记者、市委讲师团讲师;但是,他绝不只满足于一纸大专文凭。他一面工作,一面夜以继日发愤努力,披星戴月刻苦攻读;终于在工作了十余年之后毅然辞去公职,考取了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之后回到由徽州师专——黄山高专升格而来的黄山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任教,并担任若干行政领导职务;学术建树颇多,工作成效卓著。

这就是黄立华,一个以励志出名的黄立华。

凡水皆有源,凡事皆有因。黄立华之所以成为黄立华,无疑也当有踪可溯,有迹可循。于是,我不禁回想起中学时代的黄立华。

上面那些事实,是顺理成章的;而下面要说的这些,则恐怕要让人不免大跌眼镜了。中学时代的黄立华,也早就出名了——并不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而是因为一些别的原因。

那时候,黄立华是县委大院里的孩子——其父时任休宁县委副书记,分管文教;具有如此背景,自然引人注目。

刚进初中时的黄立华,个头不大脑袋不小,一双大眼睛里透着聪明和机灵;寻常一副小大人般的老成模样,走起路来从从容容不紧不慢;行事胆子大有主见,开口则“理论”满腹能言善辩。我们读初一那年年底,发生了“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事件,一场“反对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风浪就此掀起:一切正常的教育管理规章制度都可以被蔑视,被否定。正处于青少年叛逆期的学生,自然乐于响应这样的号召,总想寻机会去“反潮流”——造老师的反,造学校的反。有一天,在学校操场上的沙坑边,不知因为何事,黄立华跟一位老师辩论起来。他一套又一套的“路线斗争”、“教育革命”的口号理论,顶得老师脸色惨白无言以对,只好一面说着“你是县委书记的儿子,我教不了!我不跟你说了……”,一面摆摆手败退收场。如此“反潮流战士”,何以不出名呢!

说他胆子大有主见,绝不是一句空话。

在那个“不读书的年代”里,活跃于“教育革命”的黄立华,课业成绩自然算不上优异,但也绝对不是差等。——其实,他并不曾真正热衷于“教育革命”。当时只有十几岁的他,居然攀谈得上父亲身边的工作人员——二十多岁的大学毕业生;他曾多次跟我谈及与这位陶姓大学生的交往,并表示“以后一定要读大学,学政治经济学”。想到当时国家正鼓励中学毕业生“扎根农村闹革命”,我就问道,“你能不下农村啊?”“下农村——那还不是镀镀金算数了!”我愕然了:当前形势下,竟敢心存这样的念想!应当说,在当时,心存如此念想者,肯定有;但敢于说出来,则恐怕难有第二人了——这样“严重的资产阶级思想言论”万一传出去,是要挨批评,甚至要受批判的;而且下农村之后,还会影响“出来”的……

黄立华的胆大有主见,还表现在同女同学的交往上。

我们读中学那年月,不知什么缘由,男女生之间是不讲话的——颇有几分“授受不亲”。每当教室里有一大群女生时,男生——如果是一个人,那是万万不敢进去的;进去了女生就会起哄:“这么多的红辣椒,夹个青辣椒!”其实,正处于青春萌动期的男孩女孩,谁在内心深处真的不想接触异性,了解异性,探求异性呢?

读初一那年年底,黄立华和我都被选进了学校文艺宣传队,参加活动时看见高中男生女生嘻嘻哈哈拍来打去,形同大人无拘无束;心里有股说不出的滋味。于是黄立华同我商议后决定,在打破男生女生无形界限这件事情上,也要“反潮流”。

读初二那年春天,我们撺掇了几个比较有共识的男生,在某个晴朗的东风劲吹的周日上午,一同前往县人民医院宿舍区,去“拜访”我们的女班长——也是班花。敲开了班花的门,她出来了,脸通红的,低着头,似乎手足无措、不知说什么好;既不迎客也没逐客。“僵持”片刻,我们只好灰溜溜告退。突然间猛听得身后“砰”的一声——回到屋里的班花立马关上了家门。这样的遭遇,是最容易在同学之间不胫而走的;面对冷嘲热讽的起哄,黄立华充耳不闻,淡定自若。吃了一回“闭门羹”,他并没有灰心;估计班花是觉得“男生来得太突然”了,一点没有思想准备有没有,因而不知所措。过了些日子,他率领我们再次“登门”。班花果然不再拘谨了,大大方方地接待着我们。***妈也在家,以一口动听的山东话,非常亲切和蔼地跟我们聊天。窗外春雨绵绵,树叶上的雨滴晶莹透亮。那个下午,我们在班花家玩了挺长的时间。

上了初三之后,在“男生女生”这件事情上,黄立华又有了进一步的“惊人举措”。那时候,我们班组织了好多个“学习小组”——由家庭住址靠得比较近的同学自愿组合而成。我们一般的组合,都是男生找男生,女生找女生;只有黄立华偏偏去找了另一位班花,还有另一位女生来组合“学习小组”!——招来一片实质上不无嫉妒羡慕的讽刺嘲笑之声,自然不可避免。“抨击舆论”偃旗息鼓之后,这个“学习小组”一直坚持活动,直到初中毕业。

这就是中学时代的黄立华,一个特立独行的黄立华。

黄立华之所以成为黄立华,除了胆子大、有主见之外,他固有的天赋是个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毫无疑问,少年黄立华是极有读书天赋的孩子。仅就其1977年首次参加高考而言,先看数学:在当时那样的环境条件下,他原有的基础,恐怕比那些只能考二三十分的“一般考生”也好不了多少;然而只突击短短几个月,至多半年时间,他的数学就能考到六十多分——这不是天赋是什么?更何况,在那么有限的时间里,还有其他学科也要“恶补”;而他都能够齐头并进,“补”出高于重点大学录取线的总分来。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少年黄立华在历史尚未走进“新时期”时就立言,“以后一定要读大学,学政治经济学。”由此不难窥见,他早有“鸿鹄之志”!而他高中毕业之后的人生之路,则正好是“自古雄才多磨难”的印证。他当年所遭受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残酷打击,有几个人受得了经得住?他领受了,咽下了,挺得住了。——靠的是什么呢?一是他有“鸿鹄之志”这个精神支柱的强力支撑;二是他从小就有着“逆潮流而上”的挑战个性;三是他长期以来的博览群书、勤学善思,铸就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顽强品格,坚定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之心;四是他有一个理想的家庭环境:他的县委副书记父亲,是一位知识分子干部,曾在报社工作,当过党校校长,理论水平很高——在他那一代同事中间,当属凤毛麟角。我去黄立华家,极少遇见其父;他也极少跟我谈及父亲对他的教育引导。但我在《老屋堂前那副对联》一文中提到,曾偶遇他们父子在房间里打着赤膊穿着短裤席地对弈,并进行着朋友式的平等闲聊。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位父亲身边,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当是不言而喻的吧。

这就是中学时代的黄立华,一个不可多得的黄立华。

在黄立华身上,“特立独行”、“不可多得”这八个字,是从中学时代起一直贯穿到如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