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专业文章

2022/12/09经典文章

专业文章(精选12篇)

文/玲珑鱼儿

周末下午三四点,去闹区处理些杂事。

一阵毫不悦耳的歌声,和着厚重的音效,穿越那司空见惯的从一排排的商铺里流出的此起彼伏的喧哗之声,及密密集集摆放的小摊小贩们南腔北调的怪杂的叫卖声,径直钻入我的耳鼓。声音之高亢震耳,如同一架飞机,从一大片一大片浓厚密实的阴云堆里硬生生地挤出来那般强势。 “嗬!够吵的了又哪来的?”十分反感却也循音过去,原来是穿着短袖,在这冬日里实在单薄的歪歪斜斜的三位残疾人,推着简陋的音响车边走边卖力地唱呢!

所有的反感瞬间瓦解!

经济大萧条的年月,股市极度萎靡,房价物价要命地高屹,商业竞争日益惨烈,我等芸芸健全人们,无不想破脑袋依然深感日子难过,人人自危,何况这些或缺胳膊少腿,或盲或有着这样那样生理缺陷的人们呢?他们不是纯粹地乞讨,他们失去了身体的某些部位,无法象常人一样自如,可是他们还能用幸存的部分,发挥出个人优势来生活,并试图愉悦我们的生活;他们的歌声固然不如专业歌者那么动听,舞蹈亦或杂耍不如专业舞者耍者那般优美,但理应被包容也是值得同情的。尽管,类似的这种场景已是太常见了,但无论好与不好,感性的我,每每都会潮湿双眼,如鲠在喉,一定要从包里找出一些略显羞涩的银票来,面含微笑地看看他们,投入那个爱心箱里;或者视情形赠送些食品、物品之后,才能渐渐平静下来。

我们时常还可以看到那些端着碗的乞讨者,或者会抱你裤管的强硬乞讨的小孩,或者编出大段悲情的层出不穷的方式,只要看得出还有足以谋生的工作能力的,或有悖常情的,我本人向来蔑视而去!

想起前阵子有看到的一个电视节目。有位体健态康年方二十多的小伙子,居然无耻地公开爆料:曾经也正常谋生,但不尽人意,用心努力却始终只能裹腹微安,无以储蓄更奢谈婚与房。某日突发奇想,尝试抛下尊严,到最繁华的天桥上行乞去,不料乞来盆满钵满,远胜拼命工作时的几倍月收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专业行乞,甚至带上女友一起,并称因此还出了本书(遗憾的是我忘了书名还有电视节目名称)……呼呼!一番甚为自豪的言辞顿时引来哗然一片--有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看来出卖什么都不比出卖尊严来得快而实在啊!我当时就在想:你是不是该恨自己本钱不够,不然当个“鸭子”吧,岂不比顶着枯风烈日去行乞来钱更多更快活?!

在此,我无意再多论什么,只想说:诚然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但无论多难多不如意,都该有尊严地生活!无论力量大与小,善良与生命应并存!只是,我们也要睁大双眼,帮该帮之人,尽可能地让伪装与欺骗无计可施,无处可存,休想骗得我们的真善后,兴奋地数着钞票时,还小人得志地暗中嘲笑我们!

寻找不一样的自己

文/潜江彭麻麻

曾经与一位中年教师对话,聊起了专业成长问题,她一脸沮丧。说参加工作二十多年了,很累,有一种无助的感觉,只知道整天干活,不知道为什么工作,一点儿成就感也没有。她说,刚参加工作时,也参加过外出学习培训,后来,工作成绩平平,学校也不派她学习,自己也不积极争取。平时,连专业书籍也不翻,“看不懂了”,她无奈地说。

作为一名老师,一生最宝贵的时间是在学校,是与孩子们相处的日子,如果每天的工作找不到感觉,没有一种成就感,这样的日子是非常可怕的,会觉得平时的工作是多么琐碎繁重。没有专业发展的工作,会使人陷入低效的工作状态,感觉不到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欣赏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快乐,长年累月不断的重复机械地工作,多么乏味呀!

专业成长是改变自己生命状态的利器,读书、学习、实践与研究是提高专业水平的主要渠道。虽然单位经常组织学习,但是教师自觉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不强,更多的是一种被学习状态。被逼迫地规定读书的任务,被逼迫地“原创”,应该说,如果没有内心积极悦纳,没有自我主动地提升,这种作用并不明显。我很信奉一种规律,就是当你对某件事物(某篇文章)思考15分钟以上时,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养成一种主动研究、阅读的习惯,专业水平怎能不提升。作为一名教师,能够对教育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时,其工作的目的性更强,不断改变工作方式的欲望会更高,脚步就会越来越轻松。

自觉主动地成长,还基于我们教育对象的需要。师者,学生之榜样也。为师者不读书,语言干巴,思维混乱,能够引领学生读书是不可能的。做事草率、粗枝大叶的老师不会培养出思维严谨缜密的学生。师生生命交流的过程,会让专业化的教师感受到职业的崇高与快乐。

从繁琐的工作中发现规律,从枯燥的小事之中找到快乐,改变我们的生命状态的最有效动力就是每天发现不同的自己。我们学校提出“做最好的自己”的校训,引导每一名师生每天努力着,进步着,向着更好前进,倾听内心成长的声音。发现不同的自己,不断思考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的区别,诸如专业、思想以及情感方面的变化,细细地品味,是否我们会与心中那些不如意远一些呢?

有影的地方一定就有光

文/野子呀-

2016年的第一篇日记,从2014年写日记至今,也不过寥寥十几篇,近半年来甚至几乎没有提笔。当初一直在等着我更新的大马哥现在已经不知道跑到哪个地方去实习了,再过半年他就要毕业,再过半年我就大三了。时光匆匆。

其实觉得能用时光匆匆这个词的人还是有些小失败的,一年半的时间似乎并没有留下什么记忆。如今依然不懂工作面向是什么、适合什么专业,但倘若再次回到2014,我还是会毫不犹豫的在七八个学校都选择会计专业。尽管,我并不适合学会计。

大学里的第一门专业课——管理学,一位非常善良非常慈悲的老师,都说信佛的人不杀生,于是老师给了我85分,可能会觉得并不差强人意,但是平均分90分。我清楚地记得几乎每一节课我都要睡掉半个小时,当年真是年轻气盛,总觉得认真听这种课是对我堂堂大理科生的侮辱。在之后的所有专业课没有一门上九十,大一就这样在兵荒马乱中度过。直到大一暑假,用两个月很认真很认真的考虑了自己的将来,既然错过了转专业的机会,那就好好在这个专业呆下去,放手一搏,就努力试试,试一下能不能,试一下自己到底是不是傻逼。于是大二上专业课坐在前三排,每节课不走神,嗯,真的是能做到的极限了,哦,对了,仍然有一门从头到尾没听过,老师讲的太无趣不怪我,不过这门课却成了我上大学来的第一次第一名的课,考前三天自学考了97我把它归因于全是计算题底子好,哈哈。尝试的结果的确出人意料,我不是傻逼,两门专业第一,其他的也基本都上了九十,只有一门课——76,它的名字叫做财务会计,人们又把它称作中级会计。内心真是一万只草泥马奔腾,是的,一个学会计的人会计考试挂了优良,我又一次对人生失去了希望。

直到今天,寒假放假第17天,这十七天里想明白了第二件事,该学的还是要学,如果极尽自己的努力还是做不到那就不怪自己,当不了会计那就去搞金融,做不了审计那就去做分析,不必一条路走到黑,我也肯定不会是能安安分分一条路走到底的人,方法很多,重在尝试。

今早刷微博看到了一个最近很火的纪录片《make a murder》,一个因为冤案坐了18年牢的人,又一次入狱可能又是因为被陷害,影片直指美国的刑罚制度,无数人不公。

四大名捕二结局时邓超对江一燕说有影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光,我也相信,无论是挫折还是瓶颈亦或是委屈乃至陷害,总有一天会曲径通幽,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太阳终究会升起。

走好自己的路

文/君珺

去年十月底的一天,小孩下班回来,突然郑重其事地宣告:我辞职了!他的话像一枚炸弹,把我们炸得头晕目眩。

小孩去年7月才从医学院研究生毕业,进入桂林市一所颇有名望的医院工作,收获众多祝贺与羡慕。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他信心满满,认真肯干。但没多久,他的思想就有了些波动。他学的是脊柱内科专业,却被录取到了急诊科,专业不对口,发挥不了特长。为此,他一直有些郁闷。后来他打听到医院其他相关科室需要他学的专业,便主动找到领导,希望调到那个科室工作。但医院的答复模棱两可,他心就凉了半截。我们做工作,说他才到医院工作,屁股还没坐热就调整工作,有些不现实,过阵子再考虑,犹未为晚。他接受了。

急诊科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就体现在一个字:急。每天来看急诊的人不计其数,他一到医院,就脚不沾地,哪里来了病人就奔赴哪里,神经绷得紧紧的,一刻不敢松弛。晚上回到家,刚端起饭碗,电话就响了起来,说是又来了病人,叫他赶快到医院去。我们都说太辛苦了,他却不以为然,说读书期间他每个科室都去见习过,全方位体验过医院工作的艰辛。这算什么,他说,比这累我都经历过。沉吟了一会,他说,关键是要理念相通,得心应手,工作起来才有动力。除了专业不对口之外,他感觉医院的一些管理流程和理念与他想象的大相径庭,他适应不了。他自小有主见,专业学得扎实,毕业前就和导师合作写了篇论文,在国内顶尖医学杂志上发表。导师看好他,希望他考博。对医院的事,我们隔行如隔山,不好多言。他感到孤独,时常陷入沉思,拧着眉毛。

这期间,他经常与一个师兄联系,聊得热火朝天。师兄高他两级,毕业后到上海去发展,因缘契合,扔掉了专业,到一个民营整形医院做整形医生,现在已经月收入好几万元了,以后还有发展。师兄不忘旧情,期翼师弟能投奔他,从月薪1万做起。我们一听,异口同声地制止,认为民营企业不太安稳,而且整形行业风险极高,全国各地因整形打官司的案子举不胜举,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他看我们忧心忡忡,态度坚决,便淡然一笑,表示他是不可能做整形医生的,还是想做回自己的专业。我们的心放了下来。

导致他下决心辞职是因为发生了一件事。那天,来了一位农村病人,他认为应该留医治疗,可科室领导因为床位紧张,坚决不同意。为此,他们发生了较为激烈的争执。说来说去,还是理念问题。最终得出结论,他刚工作没多久就和领导拧着干,不值得赞许。但反过来想,他为了病人敢于得罪领导,也说明这小子有胆量,有思想,也不完全是坏事。辞职后,他在家看书、休息,准备过完年到南方去应聘。他上了几个月的班,挣了点钱,除了买些自己的衣物之外,还交了近期的生活费。我可没啃老哦,他颇得意地说。

冬天来了,湖边的银杏树光秃秃的。他像个小孩,弯腰掬起一捧落叶,扬手向天空抛去。落叶缤纷,飘洒了他一头一身,他一路蹦跳着向前跑去。再过几个月,这里将满湖春色。而他,将踏着春光,一路向南,去找寻属于他的人生,实现他的抱负和梦想。

这,也是我们新的一年的心愿。

内心的声音

文/申霞艳

每次高考成绩出来后,我总是面临一些家长的咨询,其中最普遍的一个问题是:请问现在什么样的专业好?请问你们学校有什么好就业的专业?我头皮发麻,因为问这些的有各种资质的父母:有一些是很有文化的,自己念过大学,从事相当有科技含量的工作,但与当代教育界比较疏离,不清楚大学的专业分布;还有一些自身是教育从业者,不过是在中小学,甚至初中校长也对当代大学情形一无所知;也有一些是从来没有读过大学也不从事教育,他们认为的好专业就是好找工作的专业或是分数最高的专业。

事实上,在我这样的大学老师看来,并没有什么专业是天然的好专业。隔行如隔山,做哪行怨哪行都是常情。在大学内部,有分数相对高和低的专业,甚至也有非常招人嫌弃不好招生的专业。当代大学的学科设置有和社会需要脱节的一面,但有些冷门专业并不是不重要,因为一个社会的完善发展,需要不同的专业。有些专业是纯理论研究,有些专业是基础研究,需要坐冷板凳;而另一些直接服务社会的新兴专业则需要学生到社会上去跟各色人等打交道,比如社会学就需要很强的社会调查的能力。具体到个人选择来说,选择专业最重要的是符合自己的性情和兴趣,兴趣为你提供驱动力,性情让你可持续发展。

幸运的人一开始就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乃至职业,还有次一等幸运的人是能够喜欢上自己的专业、职业。这中间虽然境界略有差异,但整体来说都算幸运族。大多数人没有这么幸运,没能一开始就发现自己的喜好,没能很早就认清自己的性情。比如我有个同行是从计算机系转来的,我们读中学时流行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家对数学有一种崇拜,觉得这是智商高的标志,而对会写文章尤其是会演讲的人则不大以为然,觉得那不过是耍嘴皮。但《娱乐至死》的作者告诉我们:上帝偏爱会讲故事的人!我这个本科学计算机的同行跟我说,他到大学后发现计算机跟他想象的计算完全不是一回事,他也能完成老师的要求,但没有强烈的动力去创新。一次他去听中文系老师的一堂课,觉得醍醐灌顶,想转到中文系去,但经受了重重压力和内心激烈的搏斗。其中一大明显的障碍就是中文系的高考录取分数要比计算机系的低很多,所以他也很难说服自己“人往低处走”。大三的时候,他去跟中文系很多老师请教之后终于说服自己和家人作出了最重要的选择——考中文系的研究生。事实上他理科训练的思维对后来的文学研究也挺有帮助,但他在文学的知识谱系补课方面花了几年时间。

不要以为能够一次找准专业的同学仅仅是由于幸运,不能不说也是由于他们自己的用心。我有个学生说自己从小学就决定终生研习文学,她说她看了一篇萧红的文章,谈她爷爷教她古诗“处处闻啼鸟”,说处处的声音好听。她说当时她正好学这首诗,就从妈妈的书桌上看到这篇文章,顿时感觉天籁之音缭绕耳际。从这个小故事来看,她能够确立自己的兴趣难道不是因为她更善于感受自己的内心吗?

很多孩子因为一直忙于应付高考而忘记倾听内心的声音。朋友在填志愿十分犹豫时给我打电话咨询,我跟她说让你的孩子直接跟我聊聊吧。于是,孩子接过电话——

我问:你读了这么多年书,到底对哪个科目会更喜欢一些?我们可以围绕你喜欢的科目来选择相关的专业?

电话那头陷入沉默,过了好一会儿,我能听到一种含混而羞涩的声音说:我没有感觉哪个科目是特别喜欢的。

我说:你每科都考得不错,好几门都得了90多分,怎么会没有更喜欢的专业。

他说:在整个中学阶段,老师都用水桶短板理论提醒我们要在高考取得高分,不能够偏科。我并没有去想自己更喜欢哪个学科。

我有点愕然,说好,那么你现在来想清楚这个问题。

他说:我不知道如何比较如何舍弃。

我说:让我们回到本能,比如你读唐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宋词“泪眼问花花不语”的感受是不是很不一样,你更喜欢哪种情绪是不是很容易分辨?当然有些宋词也很激昂而有些唐诗也很凄切,但大体感受你是可以分辨的。现在你将每门学科给我介绍一次,不用作任何准备。

这个孩子将每门功课一一道来,语言很客观标准,但是当他谈到地理时,声音忽然抑扬顿挫起来。我让他打住,说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开始激动,你就选与地理相关的专业吧。他说是的,他很喜欢他的地理老师,他讲地理课总是将地形、地貌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比如讲桂林山水会介绍喀斯特地貌,也会讲到山区人的贫穷生活。因为这种地貌使得他们的山不能种水果,又不能形成高大巍峨的名山,所以一直比较穷。而且他自己很喜欢祖国的名山大川,经常利用寒暑假旅行,还跟一个兴趣班进行过科考。

接着他告诉我选环境专业怕家里失望,担心找不到好工作。我告诉他不必过虑,环境、生态越来越重要,而且尊重兴趣的指引容易在这方面取得成绩。像环境保护一样,人也要可持续发展,性情和兴趣的匹配能给人提供学习和研究源源不绝的动力。

孩子高兴起来,敞开心扉跟我聊天,说他差点就根据分数的高低来填了,说很多同学都有从众心理,都生怕高分进了低分专业吃亏。

我告诉他真正使他们压力倍增的是科技的发展,机器人出现会使大量传统的工作改变甚至消失。今天的大学生再也不能一劳永逸地渴望靠同一种技术谋生了,而是要做好一生学习的心理准备,同时培养这种学习能力。“活到老,学到老”的时代正在来临。

人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偏好?比如听音乐,有些人喜欢民歌,有些人喜欢美声唱法,有些人喜欢轻音乐,有些人喜欢摇滚;比如绘画,有些人喜欢山水画,有些人喜欢花鸟画,有些人喜欢西洋油画……这不是很容易区分的吗?只要你安静下来,不受杂音的干扰,就会听到内心的声音。你要做的是倾听它,遵循它,追随它的指引。

又是一年荷花红

文/刘晓亮

又是一年荷花绽红的季节;又是一年满眼分数的时节。今年高考,人数再次突破一千万。高考之后,很多人为选专业发愁,也有人为要不要复读发愁。面对高考,就是面对人生。

参加过高考的人,都有自己铭记一生的高考故事。当年的我,曾是一个憋屈的少年。

那一年,校园里的荷花开了,我的高考,却失败了——我超过了重点线10分,但只能就读省里唯一的211高校。我在高中时考过年级第一,面对这样的成绩,自然不满意。我想复读,父母不同意,怕我第二年仍没考好。几番争执后,我抱着考研的决心,打消了复读的念头。

专业方面,我选了计算机专业。不过,我没想到,一个人终会走上他喜欢的道路——我低估了兴趣的力量。

进入大学后,我只坚持了半年“三更灯火五更鸡”的专业钻研,就一头扎进了文学的世界:一本接一本地阅读中外名著,还参加了相邻学院的文学社团。专业成绩虽然总处于中游,但我始终坚信自己会做出点成绩——或许书读多了的缘故吧。

大四第一次考研,我报考了计算机专业。面对200多分的成绩,我知趣地进入一家工厂工作。每天与机器打交道,这是理工科学子的生活,却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更愿意与文字打交道。一年后,我进入一家小报社,开始与文字为伍。一个信念支撑着我,一定要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又过了一年,我辞职考研。

这一次,心中一片澄澈——我要选一所好大学,一个喜欢的专业。看着报社院子里夏日的荷花,我做好了失利后到上海打工的打算。半年后,我如愿考上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开始了人生新阶段。

这份个人生活简史,我写出来,只是抱着一点小心愿:希望能为正经历选择苦恼的年轻朋友们提供一个参考。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有热切进取之心,孩子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轨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如果一个人心中有了高雅之趣和拔俗之志,何愁明日的人生不会“别样红”。

雨天

文/麦城的阿七

雨声潺潺,像是住在溪边。清明快到了,西安总是雨水不断,像是平日里无端的愁丝,细腻而绵长。在交大度过的第二个春天,依旧是繁花似锦、花深似海。一眼的色彩斑斓,仍抵不过路上的行人匆匆。这一年,我19岁了。发胖的体型还是没有改变,滑稽的笑容照样浮上脸庞,只是斯人初长罢了。无论在哪都能闻到的历史厚重味,感慨时光流逝、日渐长大恐怕是西安教会我最拿手的事了。

一年零八个月,600多个日夜,便这样如流沙逝于掌心般湮灭了,只在这一个地方——西安,交大。当然,日子绝非白过,总会有些成长,毕竟人是有记忆会总结的动物,不像毒蛇那般,寥寥几秒的记忆,几秒之后便又是新世界、新敌人了,也不怪世人说她冷血。可我却不愿讴歌这“伟大”的记忆,抑或成长,因为那样显得太矫情,也有些许故作姿态,倒不如缓缓地叙述便罢了。

或许甫一踏上校门那一刻,我还是那般愤世嫉俗、怀才难遇,不知足地认为这个世界、这个命运欠了我太多,将我安放在这样一个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垂死之地,没有丝毫活力,只剩下可怕的自尊与往日的辉煌。“既来之,则安之”这是我听过的这世上最可笑的安慰,受迫来之,将何以安?然而,很快讶异就代替了愤怒,从来没想过中学体制外还有这样一个世界,平等而又自由。学术气氛之浓厚,授惑者之渊博,同窗之专业,何其讶异,自叹不如。于是很快便是自卑与压抑,原来自恃颇高的自我,也不过如此?幸好我亦不是一个悲观的人,自卑到了头,总还是要努力的,毕竟生活还在继续往前走。书读得越多,越晓自身的无知,反而开始淡然。毕竟,这世上有太多人事,并非人们力所能及,顺其自然、率性人生,也不无不可。学习的渐入佳境,也暖化着朋友圈的束缚,日久见人心,终究识得一众好友,多了分享与消遣,少了年青的剑拔弩张,无需患难见真情,朝夕相处亦是极好。

一切都已步入正轨,却又动了转专业的心思,蓄力一年,终于水到渠成。纵使万般不舍,还是狠心为了新专业搬到了西区,晃晃又快一年。环境更新,心态依旧,只求平平淡淡、顺其自然。新专业新知识,又开始下足功夫钻研,一期结束,竟挂科一二,自是千般羞愧与无奈,只得加倍努力。时光跑得太快,迷了我的眼,再次看清是发现竟已是大二下期,感慨韶光易逝、身不由己。我向来极少后悔,对自身做的决定必定是深信不疑,因此此刻更是要专攻学业、力争上游。

两年青春在西安,更多的学会了一份从容与淡定,少了许多戾气与骄躁。如今希望学习与生活都如同细水长流,顺其自然,终得百纳海川。不过也少不了一些平时无端的愁绪,颇多感慨。可是,希望总还是有的,毕竟我亦不是一个悲观的人。

雨声泠泠,凄冷又恼人,也不知道这雨何时能停,还是晴天更好些罢,至少不必如此蹿生愁绪。

梦在何方

大学毕业后我能够做什么,大学毕业后我能够找到怎样的工作,大学毕业后我的工资是多少。

今天和朋友一起去玩,听见他们的对话,或许他们的转月真的很棒,但我也不后悔选择了我这个专业。真的,专业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你今后从事的职业,工程造价,听说是个很赚钱的专业,只要学得好,一个月至少也是五六千块,而我呢,假如只是老老实实的去找份稳定的工作,那么我一个月的工资又会是多少,应该不会超过3000吧!

今后我到底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我拥有我的梦想,但那是个不确定性因素,我能够冒险吗!我想一个人一生中或许只会有一个梦,如果自己连这个梦都不去守候的话那你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我是否应该在大学毕业后为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奋斗一下,去努力一下。

我能够抛下一切吗,我能够不顾父母的意愿吗,我有那样的自信一定会成功吗,不,我都没有,但我还是想试试,不论结局如何,总算是努力过,至少不会留有遗憾吧!

给宿舍里的你们

文/姜菲

宿舍一词,于我而言,早已不再陌生。自从高中开始住宿,高中就有过两次宿舍变动,加上大学宿舍,宿舍生活早就褪去了它的神秘。换过三次宿舍后,自然地,与三批性情志趣全然不同的女生上演着各种或温情或激烈的姐妹片。

就在今年的9月5日,23个人坐上同一辆大巴,这里面就有来自其他专业的你们。在大巴车上我是怀着一种抵触的心理,心其实还在石家庄,因为和我要好的大学舍友就在几小时前哭着将我送别,与其说是感情深,不如说是我们害怕这样的离别。面对这个陌生的世界——文安,面对即将到来的半年实习生活,面对即将与我朝夕与共的四个女孩,一切都是那样的未知。但是,车总会停下,未知的生活总会到来。

就这样,你们进入了我的世界,毫无预知地,当然,我也闯入了你们的生活。

我们一起组成了一家人。在这半年里,我们一起共同克服困难,一起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奔波,一起为了学校给布置的任务共结一心,一起为了某个人的录课与听课而忙前忙后,一起享受着学生们的爱戴与喜爱。半年的经历太多,半年的故事太多,半年的欢笑太多。

我们在同一间办公室从早到晚,在同一间宿舍从晚到早,我们一起被同办公室的老教师催着找男朋友,因为上一批的四个人都有,而我们五个都没有;我们一起被傲娇的“小公举——电热壶折磨得啼笑皆非;一起被······想要回忆的回忆太多太多,想要记住的情谊太深太深,正如你们所说的,我们是”吃“出来的感情,相比大学舍友,我们一起买菜做饭,一起分享着众多的第一次。

忘不了神经大条整天嘻嘻哈哈哈的理学部生物专业的天畅同学,虽然她这人说话语气较硬,当然这都是我们公认的了,以后说话和气点,天畅,没有人能像我们一起对你“不离不弃“;忘不了来自理学部化学专业的刘哓同学,这个天天换衣服比翻书还快的小组长,有你真的很安心,能替我们解决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校中的各种琐事;忘不了来自英语专业的思涵同学,她超级爱感冒,她的吃饭速度相当快,当然是以我为参照的;忘不了来自艺术学部美术专业的金铭同学,这半年多亏她的烹饪技术,同时,她是一位非常美丽且工作认真的女孩儿。

好啦,生活还在继续呢,剩下的三周,我们珍惜。

自由的天空

文/刘月悦

在上大学之前,我们伏案学习,春去秋来不知自然之所变。直到通过应试教育,步入大学殿堂,我们才对自由充满了渴望,迫切想要属于自己的天空。

心理学有个专业术语:未完成的愿望之魔咒。如果说我们中学生活被教育压得太死,那么我们对大学生活的自由渴望度将超乎想象。我从不认为过硬的专业素养是大学老师的必备,但我心中的大学老师必须拥有一颗育人的心。他不总是以过来人的姿态,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路;他应该理解自由,明白我们为什么对自由渴望。当然,我眼中的自由绝不是不来上课、迟到早退,更不是目中无人、唯我独尊。它是思想上的解放,是空闲时间的完美利用,是师生间更为亲密的相处模式。自由,值得被尊重,也需要全体师生去实施诠释。

常常有人说:“大学教师不负责任,下了课就走。”对于这种说法,我并不敢苟同。他在完成了应负的教育任务后离开,不是对学生的漠不关心,而恰是想给学生自由。课后,我们本应该去完成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解未完成的愿望之魔咒,关乎自由的渴望,也关乎自己内心小小的愿望。它常常与我们自身的专业无关,但同样值得所有人尊重。但若与专业有关,作为举手之劳,我相信每一个大学教师都愿意给予我们帮助。

有位老师在上课时曾告诉我们:大学,是需要我们激情的,是自由的。时间的自由,思想的自由,给予我们机会去寻找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只有找到所爱,我们才能拥有纯粹而怒放的生命。

而我想告诉老师,你是我心目中最好的大学教师,有激情,爱自由,尊重梦想,允许任性和乖张。你愿意打开心门说真话,你不要复制品坐满教室,你眼里的学生是鲜活的,是可造的,是一个个美好的生命。

如今我写下此文,也正是想表达对那位老师的尊敬。我也相信,在学校各个课堂,这样的老师在等待着我们的到来。

和表妹聊天

今天表妹来电话了。原来是聊双学位的事,之后就到弟弟的情况。

到今年我就可以修双学位了,本来想修学前教育专业的,但是该专业不要教育专业,所以修不了。我喜欢的专业不能修要么就是不够资格,而不想修的专业自然不考虑了,不喜欢的专业即使修了又不往那专业发展,干嘛浪费钱!

表妹也挺赞同的。表妹要去北大读研,比我有出息多了!唉唉,我这表姐够丢脸的。

和表妹聊了弟弟的情况,两个90初的姐姐都挺羡慕94年的小家伙的个性的。唉唉,那像我们,乖乖听话,乖乖学习,一切都是乖乖的,即使是叛逆期都是耍耍小性子,哪想他为了一个自己的学习目的而放弃学习。我们都做不到。唉唉,90后的就比我们有个性!

我是最没出息,却是最自在的!

家乡那片赤芍花

文/周依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我儿时对老家“桃花源”般的记忆,一直留存在心头,而且总是挥之不去。回想起那个时候,乡亲们还是把贫穷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后来,大山沟里穷怕了的乡亲们,伴随着劳务大军纷纷外出打工挣钱,年迈力衰的老人无力耕种家乡的土地,大片大片的田园荒芜,曾经热闹的乡村也一下子寂静了下来。

作为一名农信干部,我每次回老家看到那些撂荒的土地、杂草丛生的田园和日渐消失的炊烟,心里很不是滋味,总想为家乡做点什么,遗憾的是无从下手。

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了一个我在异乡工作时认识的朋友满平。谈话间,得知他现在在老家——元山镇兴元村流转土地上千亩,种植赤芍、丹参等中药材,而且还成立了天泰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规模和效益都很不错。

满平以前是个包工头,搞一些修修补补的小工程,他的成功转型,使我眼前忽然一亮:可不可以把他的中药材种植项目引到我们老家去呢?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他,他满口答应,并承诺无偿给予技术指导并负责帮忙销售。

我最怕的是乡亲们思想不解放。过去土地已经承包到户,现在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回去之后,组长立即组织召开村民大会,统一大家的思想,达成土地流转的共识。虽然还有个别人在犹豫,但90%的人都愿意将土地流转出来,最终流转土地198亩。

听说我们老家要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区工商局派驻我们村的第一书记张成立即找上门来,要主动帮忙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不久,一个由退休干部、在外务工人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等6个股东组成的“红明种植专业合作社”迅速组建了起来,注册资金50万元。

为了避免盲目种植,出现市场风险,签订购销合同的重任又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我的身上。在满平的引荐下,我带着红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骨干来到大巴山新天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双方通过沟通协商,预测将来的市场行情,确定了保底收购价格,签订了购销合同,这样就如同给红明种植专业合作社吃了一颗定心丸,以前的顾虑全部被打消了。

组织劳力,整理土地,抢抓季节,快速种植。红明种植专业合作社一班人忙里忙外,熬更受夜,摸爬滚打,短短两个月时间,198亩赤芍全部栽植完毕。我老家所在的清溪沟村,破天荒地有了第一家农村专业合作社,而且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产业,后来还被命名为“清溪沟村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我为自己的付出而感到满足。

赤芍栽植完毕,我最担心的是赤芍的管理。种植赤芍有“一栽二管三年收”之说,也就是说赤芍的种植周期为三年。赤芍的管理主要是施窝肥、除草和杀虫。施窝肥比较简单,杀虫用可生碱就行了,最难的是除草,不能使用除草剂,只能靠人工,目的是为了防止农药残留在赤芍里。然而,由于土地多年未耕种,野草风一般地生长,前面刚刚除掉,不久又长了出来,一茬接着一茬长。两年来,除草的费用支出就高达六七万元。

我最关心的是赤芍产业的效益,总不能好心帮倒忙,让贫穷的乡亲“雪上加霜”,总是隔三差五地挤时间回去看看。去年年底,红明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支付民工工资时,有1万元的资金缺口,我介绍他们到农商银行去办理产业贷款,最后,因为怕增加财务成本,还是被他们拒绝了。红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两个股东凑足了1万元,付清了全部民工的工资。老组长实话实说:“搞这个赤芍产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富了脑袋,当地老百姓胀了口袋,有的人一年到头能在专合社可以挣到三四千元,有的能挣到五六千元,最高可以挣到1万元。”

为了度过头两年没有收入的困境,我建议他们药果套种。去年他们套种了西瓜和菊花,虽然种植西瓜小有盈利,但菊花正开花时恰遇连绵阴雨,后来全部“胎死腹中”,近7万元的投资打了“水漂”。幸好我劝他们买了保险,得到了保险公司的全额赔付。为了节省专合社的运营成本,股东之一的周旭主动放弃外出打工,专门负责专合社的管理,为了弥补与外出打工的收入差距,他还利用家里的自留山散养了600只乌骨鸡,一年下来可以增收5万元。

今年家乡那片赤芍花开了,就在最美人间四月天,漫山遍野的赤芍花争奇斗艳,远看整个山坡就像披上了一件红白相间的外衣,近看如同置身于一个花的海洋。蜜蜂在花间“嗡嗡嘤嘤”地飞舞,加上适宜的气候、清新的空气,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作为股东之一的周老汉盘算着:要是明年赤芍收成不好,或者卖不到好价钱,干脆就将它留作开花供观赏,发展旅游观光业,同样可以增加收入。

山还是那座山,但田已经不是那丘田。家乡那片赤芍花,美了山川,富了乡亲。它是美化家乡的一朵花,更是产业振兴的一团火,在不久的将来,巴山大地一定会绽放出乡村振兴的燎原之势。

记住乡愁,守望幸福,我的付出,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