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散文精选 > 经典散文 > 正文

想马河的变迁

作者: 曲令敏2020/06/04经典散文

几年前我去想马河,惊喜于它的清澈,沟水打着石头,浪花飞卷,山气沁人。

那天,我在马鞍山对面的半坡上,遇到一处宅院,八九间屋舍,三四棵古树,六七个结在岩石上的蜂箱,还有满满一荆条篓儿的风……

这个只有一户人家的村子就是阳坡,创建这处住宅的主人张文和三个月前去世了,孩子们早已迁居山下,旧宅没人住了。

“我们张家是从山西大槐树迁过来的,老祖坟在二郎庙。曾祖父张自正,弟兄仨,到祖父辈弟兄俩,父亲这辈儿就父亲一个。从二郎庙搬过来,先是迁到上面的大石窑,就是现在的通天门山庄。1962年大搬家,父亲选中了这块朝阳的山坡,茅草苫顶土打墙,盖起三间门朝西南的房子,取名阳坡。1964年‘四固定’,张家正式落户在河北村。初时,这里只有四五分地,农业学大寨,大队组织基干民兵修成了梯田。我小时候放牛,后坡树不大,都是草场。到冬天点火烧荒,来年春天草才能长得旺,村民盖房子需要黄背草。每年农历十月开坡,山下盖房子或是修补房坡的人,头天半夜就披着被子上山,等着天明开镰。”

“现在这个房子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翻新的,墙打起来下雪了,队里让上山打野猪。当年我父亲是猎人,负责守护庄稼,家里有五杆猎枪,后来我也跟父亲一起打过野猪,队里按猎物尾巴记工分。那次打完野猪回来,打好的墙冻住了,一开冻就倒,只剩下后墙。生产队派人上来,就地起土,重打。砖瓦是生产队的窑烧的,一个人每次背六七十片,砖一趟只能挑12块。石灰从梁洼拉到想马河口,进山7公里全是山路,800斤石灰,一袋一袋背。那时候盖三间好房子,号称千砖万瓦,砖是挑脊用的。守着山林,木材不缺,在过梁上担一层木杆儿,搁粮食。”

跟我聊起这段往事的,是生于1959年的张明武,张文和的长子。明武初中毕业,当过生产队会计,高高的个头,明净,温和。他的话里流淌着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温情,家族的温情,无数往事缭绕在旧宅老屋的温情,层层叠叠,如梦如幻。

我望着房后密不透风的山林,惊奇的是坡上的地一脚下去踩个坑,山地的壤层厚得让人意想不到。可以想见,是有人在地里挥洒了瓢泼的汗水……

当年盖完三间主屋,随着孩子们的降生,又盖起三间厢房,接了几间耳屋。小弟兄五个,都是在这里娶了媳妇生完孩子才下山另过的。1987年,张明武带着妻子儿女一家四口,分家到马鞍垛自然村盖了三间机瓦房。瓦是花园机械厂搬迁拆下来的旧瓦,两毛七一块,买一千块不够,又在大庄找了200块……

世事如流水,30年过去,如今张家兄弟陆续在河北自然村和马鞍垛自然村盖起楼房经营农家乐。张明武1986年扒了机瓦房盖平房,2015年翻新成两层小楼,上面一层20间对开带走廊,一楼除了住人的房间,还有两个大厅,一应电器都是新款,装有宽带。他家在几个弟兄中,也只算中等……

这一切,都是旅游业兴起的结果。十多年前我来这里采访看到的清一色泥墙茅舍没有了,山间公路连接每一个村落。不出所料的是,想马河不到雨季水不响了,只剩下一个个拦河坝,所幸坝水依然清澈。

时隔5年,再上阳坡,令人欣喜的是,张家旧宅被保存下来了。我在那里遇到了两个人,一个是早前认识的孤狼,会烧瓷器,工石头画。一个是精于烙画且办过画展的年轻小伙子李培舵,他们是一家私营企业的职工。就是这家企业将阳坡老宅租下来,修路上山,架电通水,给土墙贴上砖纹瓷片,把主屋的木棍顶棚改成木板里子的尖顶屋宇,房坡上的瓦,换得不动声色,看着和当年没什么两样。院外的古树、蜂箱、有模有样的山岩都在,只是多了筑巢的鸟雀。新栽的杜仲已拱把,人依木护栏放眼四望,近在眼前的马鞍垛清峻一如千万年前,左推右涌的青山,引人心思远逸……

那天中午,我在花生地里看见了熟悉的马唐草,在台地上邂逅了比山水画还清丽的山光树色,朵朵白云在起伏不定的山际游荡。风动如流的古树枝叶,满坡满眼的草花与树花,几朵嫩蘑菇,几片被风吹落的树叶,几茎风中摇曳的细草,无不注释着大自然的温厚与空明。

我留意帮两个女子灶上灶下忙个不停的职工孤狼,注目端着剩面条喂喜鹊的司机李培舵,一个清颜无痕,一个满身童趣,我终于明白:这个公司薪酬并不高,两个心怀大美的人却乐意安身于此,只为这里有灵魂的栖所,有创作的源泉……

从泥墙茅棚,到千砖万瓦的住房;从坡上狩猎农耕的家屋,到傍山临水的楼堂餐馆,张家兄弟住房的变迁,也不过十几年光景。和张家兄弟一样,如今想马河沿岸祖祖辈辈因水而居的村民,绝大部分都盖起了楼房。听张明武扳着指头算,马鞍垛几十户人家,柴房茅屋只剩三户,不是盖不起,是这几户人家搬去山外了。

名言名句 心情短语 优美散文 优秀日记 语录大全 小学作文 美文欣赏 伤感美文 哲理句子精辟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