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情感 > 生活随笔 > 正文

行走佘山

作者: 王福友2023/07/04生活随笔

沪上之巅的佘山,位于松江城西北,高仅百米左右,却声名远播。一条穿山而过的外青松公路,将佘山分成东佘山和西佘山,绵亘数里,峰峦俊逸。

佘山历来以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闻名遐迩,东佘山留有眉公钓鱼矶、木鱼石、骑龙堰、佛香泉、洗心泉等旧景,西佘山则有我国建造较早的天文台和地震基准台,还有著名的佘山圣母大教堂、秀道者塔、虎树亭等景观。

佘山,堪称上海的后花园。这里是上海保存完好的绿色宝地,也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氧吧,既有茂密高大的原始乔木,也有苍劲挺拔的万竿翠竹。林木蓊郁,修竹摇曳,众鸟乐喧,令人流连忘返。

从兰花状的南大门进入东佘山,行之未远,靠右手是一处低矮小丘,其上矗立一亭,古旧而拙朴,上书"眉公亭".亭柱上刻有松江府华亭人陈继儒所撰写的"樵吟叶上 鱼钓窦中"楹联。亭下有一大片凸出的石头,此处即陈继儒当年悠然垂钓的钓鱼矶。

陈继儒,号眉公,明朝文学家、画家,29岁隐居松江小昆山,绝意仕途,后于东佘山完成著名的《小窗幽记》。书中名句"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多少年来被广为传诵。得之不喜,失之不忧,淡泊名利,心境旷远,隐居经历让眉公心中生发太多迥异于常人的洞世感悟。遥想当年他坐于钓鱼矶上,放钩垂钓,和风轻吹,阳光甚好,何其闲适自在、陶然逍遥。

从东佘山山脚一路向上,蜿蜒而上的石阶如一卷史册徐徐展开,直至山顶,让人们从古读到今。蹲下身子细细打量,每一块条石上脚印叠压着脚印,杂沓而又零乱,辨不清是人迹,还是时间的遗迹。

时值盛夏,遍地流火,当一步步数完台阶,立于山顶,早已气喘吁吁,热汗涔涔。虽有阵阵山风吹拂,也难消燠热酷暑的闷蒸。

当然,倘若你乐意,也可以在白石山房小坐,手持一卷《小窗幽记》,邀清风共读;也可以放缓脚步,侧耳倾听佛香泉弹奏的乐曲。

佘山,还有"兰笋山"这一别称。相传这里以前遍植兰花,康熙帝驾临佘山,品尝佘山竹笋时,感到香浓若兰,惊奇之余,当即赐名"兰笋山".清代黄霆在《竹枝词》中盛赞佘山兰笋:"闲从人日说平安,荠菜新鲜做粉团。待得佘山新笋出,兰芬沁齿劝加餐。"

来佘山的人,当然少不了一睹绿意弥漫的竹海。倘若恰巧是春天,殷勤的雨水一遍遍清洗,每洗一遍,苍翠的佘山就葱郁一分。

如果有幸,还能品尝到堪称茶中臻品的佘山茶。在西佘山的西南坡,有一片二三十亩的茶园,香气氤氲,熏染了整个西佘山。

登临西佘山巅,极目远眺南边的小昆山、天马山,不由得遐思缥缈。小昆山上有二陆读书台,西晋陆机、陆云兄弟"玉出昆冈"的美誉流传千古。陆机一篇《文赋》开中国文学理论先河,一帧《平复帖》享"中华第一帖"美誉。陆云一句"云间陆士龙",让峰泖大地从此有幸得名"云间".天马山元代"三高士"杨维桢、陆居仁、钱惟善,以文会友,著书作画,风骨铮铮,为后人仰慕。这些闪耀在云间的星辰,都与佘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佘山不高,山势平缓,起伏不大,没有那些崇山峻岭的巍峨、陡峭,但我懂百米佘山的低调,看上去好像不峥嵘不突兀,其实那是不显不争。一座不争的山无需点缀、烘托,处处平易、随和,就连那山风的声声絮语,都如长者的叮嘱,带着扑面的爱与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