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第七天》读后感

2025/11/08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第七天》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七天》读后感 篇1

内容简介:“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第七天》选择一个刚刚去世的死者“我”(即杨飞)作为第一人称叙事者,由“我”讲述死后七天里的所遇、所见、所闻之事与往事,“我”力所不及的一些故事或故事片段则蝉蜕给与“我”相关的他者,由他者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所遇、所见、所闻之事与往事。

主人公杨飞是主环,这一主环分别连套一些不同的次环,次环又连套次次环,从而形成多重连环式结构模式。分别是杨飞——李青——李青的后夫,杨飞——杨金彪——生父生母一家,杨飞——杨金彪——养父兄弟姊妹,杨飞——鼠妹与伍超——肖庆,杨飞——李月珍夫妇——杨金彪,杨飞——李月珍夫妇——二十七个婴儿等均构成一个个三连环结构。三连环结构涉及第一人称蝉蜕叙事。所谓第一人称蝉蜕叙事是指由第一人称叙事者“我”蝉蜕到下一个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叙事者的叙事方式。杨飞到“死无葬生之地”后不久,遇到“我”出租屋的邻居“鼠妹”,她认出新到的防空洞地下室的鼠族邻居肖庆,肖庆为大家带来了“鼠妹”的.男朋友伍超在阳界的消息。于是,故事的讲述者就由杨飞蝉蜕到“肖庆”,然后“肖庆”以第一人称为大家讲述“鼠妹”到“死无葬生之地”后大家所不知道的关于伍超的故事。

《第七天》读后感 篇2

这是一个比《活着》更艰难的故事,一个比《兄弟》更绝望的故事。书的内容看似很荒诞:主人公是一个死去叫杨飞的灵魂在七天里的见闻和回忆。这本书讲述一个人死后七天的经历。

《第七天》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温馨又揪心的爱情,分等级的殡仪馆,养父子感人至深的亲情,刘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错案杨飞的这些经历在就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周围最常见的人或事,还有每天被新闻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生活。余华用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这两个极致的世界,批判审视着现实,给读者最残酷和最温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活着》是八十年代父辈们的生活,那《第七天》就是这个年代正在奋斗着的一代人的世界。杨飞等人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的面孔,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兢兢业业买房结婚然后相濡以沫努力过着平凡人的生活

余华喜欢在绝望中给人留有希望,这本书也是。死去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个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这就是死无葬生之地,在这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很这里人人死而平等。

用一周的时间读完《第七天》,没有欣喜,也没有失望。余华是我很欣赏的作家,我对《活着》读了许多遍。在七天里,我看到余华对这个社会的愤怒和无奈,看到文字的张力,看到了余华的荒诞和绝望。一个幽灵告诉你他的的故事。一个幽灵和许多幽灵在游荡,因为他们死无葬身之地

《第七天》读后感 篇3

一个人死后的七天里,就像重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一般,每个曾在生命里出现的人像是设计好一般一个个陆续登场,一个人的社交圈子也不过就是个小社会,不论在哪个社会里,生前或者死后,贫富的差距、小人物的心酸、现实的残酷都是会存在的,然而结局告诉了我们有一个美好的地方,那儿没有贫富贵贱,没有悲伤疼痛,没有仇与恨,人人生活的如同在世外桃源一般,但人人也死而平等,那个地方叫——死无葬身之地。

看到结局反而会轻笑出声,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讽刺?幽默?反讽?细想起来怎么会觉得无比正确呢?余华的文字很写实,在我看来有些文字可以说是流水账也不为过,但就是这些描述一个个故事的流水账,反而更会有一种:“啊对啊我们身边就是有这种现象啊”的强烈同感,文中的许多情节是作者虚构的,但衔接的`也挺自然,在多个讽刺现实的故事中,反而那些暖心的情节更能引人注目,如杨飞的养父为了抚养他终生未娶却因为有过一次想要抛弃他的念头一生心里愧疚;鼠妹和伍超这对情侣一起吃苦打拼好几年不离不弃,结局却令人唏嘘,鼠妹自杀伍超错过了见她的机会,而在伍超死了来找鼠妹的那一天鼠妹去往墓地火化安息了,两人一直在生与死的边界擦肩而过。

书中的主人公都是小人物,从小视角去看这个社会能看到更多的黑暗面,故事的主人公们大部分都是本本分分生活的小市民,不论是偶然的正义挺身还是想维护自身的利益都没落得个好下场。这个故事往小了说有亲情、爱情、友情的生活情感,往大了说也有社会现实、生存与死亡的深刻思想,而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有墓地的得到安息,没墓地的得到永生,到底哪个更好呢?

《第七天》读后感 篇4

当我第一次读到《第七天》这本书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在余华的笔下,这故事显得过于荒诞,但在荒诞的背后,是赤裸裸的、一丝不挂的真实世界。

拿到这本书时,我一口气就看完了,我总觉得有什么在吸引着我往下看,舍不得停下。等到合上书,却又发觉自己似乎什么也没看懂。这本书值得我们慢慢读,越是读,我越感到震撼。我为故事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震撼,为故事背后的深意震撼,为真实的、虚伪的世界震撼。

《第七天》以一位普通人—杨飞死后七天的经历,讲述了一个一个可笑、荒诞却又现实的故事。这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太多太多了。但最另我感到心酸的情节,还是杨飞与养父杨金彪。杨飞被善良的铁路工人杨金彪捡回家并抚养长大。这位年轻的工人为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付出了太多太多,中间他当然动摇过,但终究抵不过孩子可爱的模样,他为了杨飞终身未娶。令我想不到的是,当他看到杨飞的亲生父母寻子的新闻是,毫不犹豫的将杨飞“还”给了他们。后来呢?亲生父母家并没有杨飞的容身之地,杨飞回到了他深爱的养父身边。当我看到杨金彪在儿子回家后,晚上去他干妈家边喝酒边说“我儿子回来了”时,我不禁鼻子一酸。

《第七天》中有很多这样令人感动的故事,但这些故事中无处不在都是社会的丑恶。杨飞死后来到殡仪馆,发现等待火化的座位也分分贵宾席、普通席,当然,死于某些不光彩事情的'市长是超级贵宾,有专门的休息室和比旁人高几十倍的火化时间,没办法,流程太多了。这处处表现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杨飞善良的干妈因为举报医院往河中扔他们口口声声的“医疗垃圾”—婴儿,惨遭迫害……这也反应了社会的残酷。

读完这本书,我有太多太多的感受了。忿忿不平?更多的是无可奈何却又感动震撼吧。我为种种不平等现象,为冤假错案、暴力拆迁、瞒报灾情感到愤懑;却又为杨金彪死后在殡仪馆为人服务时,把阶级刻在骨子里的行为而无可奈何……真实的能令读者感同身受,这大概便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