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1
书中处处传递给我们雷夫作为老师的信念:“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的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无捷径。”
书的第一部分是“家最温暖”。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反而是因为它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信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雷夫将此内容做开篇,可见消除恐惧对学生是多么的重要,但这恰恰也是几乎所有老师都存在的问题。在成为一名教师之前就有人告诉我:“要能镇得住学生”,这也成为我后来做老师的一条原则。随着教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镇得住”绝不能依靠学生对教师的恐惧。特别是在做了妈妈之后,这种感觉就更为强烈。身为教师的我能够想象的到,开学第一天,面对31个不懂事的孩子,老师肯定要“立规矩”。其实很多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习惯于了恐惧,因为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学校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镇得住”学生的老师,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我只能从家长的角度帮助他战胜恐惧,把它看作是一种挫折教育。也因此我能更深刻的从孩子的角度感受到,作为教师爱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遵循教育规律是何等的重要。爱心、耐心、信任、智慧,拥有了这些同样可以成为“镇得住”学生的老师。
总之,雷夫的教育历程和教育信念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思考和学习。雷夫的教育观点和信念可以帮助我们建构崭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他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每一个教师“做一名好教师”非常有借鉴意义。他的独特的教育方式和班级管理形式,值得我们实践和探讨,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反思、探讨、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2
本书的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上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在讲台上站了一辈子,甚至获得了很高的学历、职称,却始终是一个门外汉。雷夫老师让我明白了,对于自己的教育事业要有爱和执着,要用心去教授学生知识,这不仅需要教师对教育教学技能有着深厚的知识基础,努力地去创新,还需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勇气,激情四溢的去践行。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觉得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
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很多时候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当学生一次又一次地犯着相同错误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耐心的一遍又一遍的教导,还是大声的批评指责?当我们告诉学生要这样那样的时候,我们作为老师,又有没有以身作则呢?雷夫老师告诉我们,对学生要信任,要爱护,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我也深切的体会到,雷夫老师所说的: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可以有所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大好的机缘,让你引领孩子们展翅翱翔,达成的成就甚至超乎我们的想象。所以,老师犯错的时候,不要去努力地掩饰,坦然面对,努力改正,或许在学生眼里,这样会犯错的老师更值得尊敬。而当学生犯错的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纠正学生错误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面对错误,而不是一味的批评。
所以学习雷夫老师的精髓在我看来就是我们老师要抛开一切外在的内在的因素,让自己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在教学知识点时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想,学生会的是什么,困难是什么,易错点在哪,用什么方法让学生产生兴趣愿意主动学习。尽可能让学生在课上学会、学好,不在课后花时间去折腾,轻负高效让每个孩子都爱上学习。
做为一名教师,我明白,教书是要用心去教的,遇到再困难的事情也要用一颗坦然真诚的心去面对,从教师这个职业中获得幸福感。要当一名好教师,不仅要具有聪明的才智,而且要需要足够的教学机智,能够处理好各种问题。要学会用优雅、成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要能够以超然的角度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考虑问题。雷夫老师的教育信念和观点,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他的教学方式和管理形式,他举得每一个例子,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会结合实际,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会努力的,加油!
《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3
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很是惊叹:雷夫老师真的创造了奇迹!我想,我也是一名老师,进经过努力也会有属于我的奇迹!
“不管是教学生还是孩子,一定要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的确,很多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得循规守矩,很听话。可是,等老师一走开,他们就一团糟呢?原因在于孩子是害怕老师,才那样做的。小孩对你有种恐惧感,害怕你的责备。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信任取代恐惧,要让孩子觉得老师是可靠的肩膀,是可以值得依靠的。我发现,当我们询问有些孩子问题时,得到的永远是“金口难开”,真是很气人的一件事。这就是孩子在害怕你,他觉得我告诉老师了,老师一定会骂我,我还是不样这样做吧!可问题是他不说,老师也会责备他,真是很难的一件事。我想我们要和善地对待孩子,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让孩子信任你,让他在你的关怀下成长。切记,不要大声地对孩子说话,不要做孩子眼中的巫婆。
纪律必须合乎逻辑,老师可以严格,但不公平的老师会被学生看不起。有时,老师通过杀一儆百的方式,并没有成效。于是就不管谁做错了事,全班受罚。这样,孩子的心里就想:怎么会这样,我没错呀?孩子就有了逆反心理,你真的好难让他们喜欢你。他们不喜欢你,结果会让你很头痛!
接下来我想说的是:孩子一直在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自己要先做到。我们要我们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别想愚弄孩子,他们很聪明,会识破的。在这点上,自己做得真不够好。比如说我跟孩子讲明天要默写。可是第二天我又以别的理由取消了这件事。这样无形中给孩子一错觉:回家不默写也可以过关。以后,真的不能这样做了。我们要说到做到,建立起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信任感。
最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雷夫看到了孩子内心的本质,为此他提出了“寻找第六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在这一阶段中孩子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我们要孩子有良好的行为表现得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事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这和以信任取代惩罚是一致的。孩子不想惹麻烦,他们只是为了这一目的才配合你的教育。我们要让孩子把这一思想抛在脑后,要让他们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现在很多孩子不明白这一道理,所以做事情都需要大人去逼他,他们没有了主动自觉性。没有自觉性,那他不会主动学习,而今天的社会就是一个学习的社会,你知道自己哪里有缺陷,再去完善自己,这样你才会成功。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有功利性,和他们从小接受的“奖赏教育”是有关的。经历过第一阶段后,孩子的心里就想:做了这件事,我想得到奖赏。现在,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都会这样讲:“你做好了,有奖”这样,孩子动不动就问“等一下,做好了有奖吗?”他们不明白,老师的教育与知识就是给他们最好的奖赏。他们关注地是奖品,为了奖品他们才有动力去做某件事。一旦没有奖励,他们的积极性会很低。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毕竟,这个社会有些事你一定要做的,而且是没有奖赏的。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也开始学会做些事来取悦别人。他们非常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对的,能让别人高兴。这一点和大人赋予孩子的期望值是密不可分的。孩子身上承受着太多不属于他的压力。孩子为了取悦大人,渐渐地遗失了自己。社会上常常有些孩子接受父母的安排,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常常酿成悲剧!尽管说孩子有这种心理,但我们大人不应该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去扼杀孩子自己的想法。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的确,做什么事都要遵守规则。像我这样,身为一班主任,要管理以个班集体更是要制定规则,要让孩子遵守规则。一个班级的学生不守规则,学习会很差。为此,我现在每个星期给学生制定一个目标,以这个目标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效果还是有的。但是,过多的边边框框会限制孩子的成长,让他们的思维狭隘。要知道规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我们最敬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真的希望孩子在了解规则之余要把眼光放远,取得自己的成功。
而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是很难企及的。这个概念和我们提倡的换位思考是一样的。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除非你能进入他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孩子达到这一阶段,懂得这一道理,会变得善解人意,能明白大人的用心了。在一次教学中,我问“谁是弱小的,谁需要我们的保护”,有人说“我妈妈害怕老鼠,需要我的保护”有人说“小弟弟,小妹妹”听了他们的回答很感动。孩子这样就有了爱心与同情心,他们就会去奉献自己的爱心,那么我们的人文教育才有意义。
“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一阶段,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们经常会说“不用你管,我的事我做主”。这样的话会刺伤我们的心,因为我们突然间有种被抛弃的感觉,我的孩子不需要我了。是的,他们大了,我们要做的就是起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帮助他们有正确的行为规范,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雷夫的这个理论真的看见了孩子的内心,让我们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孩子,更加正确地教育孩子。
雷夫创造了一个奇迹,而我们看到的不是个教育奇迹,那是教育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探索,坚持,让我们在寻觅理想与现实之间平衡点的线上划出一个起点,又标明了终点站的存在,确实,实践、坚持,奇迹就在眼前!
《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4
家最温暖,以信任代替恐惧。雷夫老师告诉我们,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成教育的捷径。以信任取代恐惧,为人父母、师长的我们,总是对孩子们发火,往往也气得很有理由。然而,遇到学生不懂的时候,绝对不该感到沮丧。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问题,打造出立即、持久、而且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随时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我们不需要对孩子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让他们自己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老师的身教重于言教,老师可以严格,但不公平的老师会被学生看不起。对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
关于品格,道德六阶段的成长,需要终其一生的努力。老师可以带班级,但决定这个班级优秀或平庸的,是班上的学生。信任是地基,“六阶段”则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我知道我们可以做得更好”雷夫老师总是这么鼓励他的学生。
关于阅读,阅读是生活的基石,是和世界接轨的方式。雷夫老师相信:热爱阅读的孩子们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他善用图书馆,挑选文学作品,推荐“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凯迪克大奖”的书,对于不会阅读的孩子,他会事先让这些孩子准备特别简单的段落,让他们在课程开始前便赢在起跑线上,让这些孩子阅读合乎自己程度的书籍。孩子们需要大人经常陪他们一起读书、讨论。老师为孩子们开办读书会、排练戏剧。他实行每周作文,每月读书心得,还有平装书作者:少年创作计划来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写作。在第56号教室,是以读书时发出多少笑声和留下多少泪水来衡量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些孩子将终生阅读,并为自己的人生而读。
关于学习考试,班训中的一条“凡是值得做的事,都值得好好做。”他重在教导孩子怎样学习,教他们怎样都比读多少更重要。他让学生明白测验只是理解的温度计,不管考得如何,隔天太阳都照样升起。在第56教室,孩子们知道选择题是精心设计的结果。上自然课是“放下书本、拿起实验器材”。孩子们必须观察、实验、记录、分析。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失败,并从失败中学习。同时,雷夫老师也提醒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标准化测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