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

2025/08/31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最近把《三国演义》重新看了一遍。这次读的是“得到”推荐毛宗岗批评版,可以学关云长单手持卷。过瘾!

硕大的一部著作,每隔3、5回便可另起一部小说,每个人物都能单开一个小传。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黄忠、曹操、郭嘉、曹丕、司马懿、孙权、周瑜、陆逊、马超、邓艾、姜维……多少风起云涌,多少铁马金戈,多少明争暗斗。虽皆成往事,但依旧荡气回肠。毛宗岗在评《三国》时,所以将这段词放在了卷首“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粗读后,些许心得,以文记。

忠义。

整个三国充满了阴谋阳谋,大体利用了人们之间的信任感。反叛者大体以利害诱之,战场上也会有各种昨日主将今日敌将的场面。三国里死后显圣者大概只有关羽和诸葛亮,而二人又是极忠义者,一文一武,写的好看。其后代也皆为忠义之人,得世人赞叹。虽战死,人恒敬之。

不忠义者成百上千,自觉羞愧,人恒羞之。皆不得善终。情义之人惜情义之人,狡诈之人嫉狡诈之人。不可不察。身逢乱世,战死沙场也是死得其所。背信弃义,随暂得一时安宁,但也祸之将近。乱世中,忠义当先。

太平盛世,虽无生命之忧。但做人同样要遵守原则。首当其冲的是正直二字。损人利己者不做,损人损己者不做,利人损己者不做,利人利己者方可做。

情绪。

兵法以攻心为上,为将者受情绪左右,代价不仅仅是自己的性命,而是所带领的千万军官性命,以及守卫的百姓性命。嫉妒——这是是人类情绪中最无益于己的情绪之一。周瑜有才,做事掉到与诸葛亮比智慧的怪圈中,反倒丧命与自己的才华中。和那些比我们优秀的人相处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和他们做朋友。

贪婪——多少人为了荣华富贵,最后家破人亡。贪这个字本身就把人物定在中下层。不贪,反倒算中上人物。凡是不义(靠自己本事获得的)之财(金钱、名望……),皆不可取。骄傲——骄兵必败,几千年的历史中,所有以少胜多的例子,大多因为骄傲。切记切记,对手敢站在你面前,一定是有战胜你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大多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骄傲与自信不可混为一谈。

交友。

诸葛亮的.《出师表》真是字字血泪。“亲贤臣、远小人。”六字足以定义交友原则。世上损人利己者多,损人不利己者也多,损人损己者恒有之。大部分人不会看相、不会卜卦,如何评价好坏?这是一道难解的题,仅供参考。

看家庭。百善孝为先,这句话绝对是真理。首先要和父母、兄弟姐妹关系和谐。如果做不到这点,一定要远离。不是没可能不是“贤臣”,而是风险太大。一生时间短暂,可能会错过其他更好的朋友。看过去。看这个人的过去做了什么。如果一片空白,那基本上是有不可告人的过去,慎之。如有不仁义之处,远之。如正直上进,可亲之。

看信用。为人做事是否有信用,守时否?守信否?

教育。

整个《三国》让我特别感慨的地方就是子孙反目,人生莫大悲哀。父辈奋斗一辈子,却在后辈的你争我夺中化为乌有。子女不贤,努力白费。弟子规开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千万别把教育本末倒置,首学文,次做人。孩子在成人前首要学的是做人,做人在正道上了,做事做学问自然水到渠成。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爱好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紧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紧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走近刘备席前,静静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紧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似乎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边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了这本书,我最大的读后感是,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览,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赞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是曹操,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是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芳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底任用官史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立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才,巧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候,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荐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了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史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以前为袁绍写檄文,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我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人才,有反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过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依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欲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符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三国演义》,气势雄浑而又不乏风趣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的历史小说,它把陈寿《三国志》通俗化了当我第一次接触它时,就被它那通俗易懂的文字给迷住了。再加上《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小说就是由真实与虚幻的结合。梦境不同于现实。小说亦不同于正史。梦境是美好的,当现实是残酷的,小说亦有趣,正史亦乏味。这正是《三国演义》吸引我的第二个原因。它将桃园三结义、连环计、祭东风、空城计等之类写的生动有趣,令人仿若身临其境,去驰聘于黄沙战场中。

开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认为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从“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纷争又并入于汉”到“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三国。”上至华夏,下至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时代变迁正印证了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可见罗贯中是多么有先见之明啊。

在《三国演义》里,刻画的人物也是淋漓尽致。

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龙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辞千里万里往投。罗贯中笔下的关羽的样子也十分精神“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在华佗为他刮骨疗毒时还在下棋,此举更是令人油然生敬仰之情。

《三国演义》是以蜀国作为正统的,这就需要蜀国要有一个大人物,这样的人物必须是忠臣。在封建统治中需要忠臣远过于需要明主。没有明主,只有忠臣,江山还是江山;只有明主而无忠臣,这明主可能就寸步难行。忠臣如此重要,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不如能有知天文地理,能晓过去未来,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呼风唤雨的忠诚,更不如有两者相结合掌握全局大全的忠臣。而蜀国的诸葛亮恰好就是这样的人才。诸葛亮一生谨慎,为主鞠躬尽瘁。但这并不满足作者之求。于是祭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空城计等跃然纸上,将诸葛亮神话了。鲁迅先生曾言“状诸葛之多智而尽妖。”但罗贯中的描写却苦了周公瑾啊:公瑾的羽扇纶巾不仅给了诸葛亮,到头来还让诸葛亮把周公瑾气得吐血身亡,还让周瑜死前说:“既生瑜何生亮”把周公瑾这一代天骄写成了气量狭窄的小人。小说就是一场梦,而梦生于现实。虚幻与史实的`无缝结合正是这部断代历史小说的独家特色。而对现实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是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它将乏味的历史以通俗的方式展示在读者面前,虽然它仅是一部小说,其真实性不如陈寿《三国志》,但它却是迈向正史的起跑点。只有阅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才能更好的阅读陈寿《三国志》。这也是它作为一部断代历史小说的价值所在。

总归一句话,《三国演义》让我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