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认识米的教案

2025/08/10教学教案

倚栏轩整理的认识米的教案(精选3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认识米的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地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展示台、皮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长度单位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一个扶手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小蚂蚁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同学们,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

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在你们桌上每人都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请四人小组合作,选用盘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学生操作:选用橡皮、大小回形针、硬币等量出“扶手”的长度)

师:谁愿意大声告诉大家你量得“扶手”有多长?

生:我量得“扶手”有三张纸条那么长。

生:我量得“扶手”有四个1角硬币那么长。

生:我量得“扶手”比两个大回形针短一点儿。

生:我量得“扶手”比三个小回形针长一点。

……

师: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生:因为我们选用的工具有的长,有的短,所以结果不一样。

(二)质疑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师:下面咱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生:在尺子上有很多数。

(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师:对,有数。你们按顺序自由地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你们看,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

生:是0。

师:0咱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课件闪烁“0”)

生: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并板书)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

生: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

(板书课题)

(二)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师:(出示课件)你们看,蚂蚁们为了使小桥更漂亮,还给它涂上五彩的颜色,你们想想看,绿色这一段是多长?

生:是1厘米长。

生:是2厘米长。……

师:到底是多长呢?我们听听“小精灵”是怎么样说的。

(小精灵:同学们,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请你们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同桌可以相互验证。

师:你们再看看,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呢?

生:从刻度1到刻度2。(师点击课件反馈)

生:从刻度2到刻度3。(师点击课件)

……

师: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长。

师:对,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来认识。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是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生: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厘米。

生:图钉的长是1厘米。

生:小方块每边条的长是1厘米。(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不是1厘米长)

生: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

(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之后汇报,投影反馈。)

师:用手比画一下,1厘米是多长呢?

(学生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

师:互相看一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呀?(生闭眼想像)

(三)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出示课件)你们看,这一段是几厘米长?

生:2厘米。

师:(出示课件)那4个1厘米是多长?

生:4厘米。

师: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长的一段吗?

(生指出后汇报是怎么指的)

三、用厘米量

(一)估几厘米

师:请你们把蓝纸条举起来。咱们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生:6厘米。

生:4厘米。

生:5厘米。

……

(二)量几厘米

师:究竟是几厘米长呢?咱们用尺子来验证一下。

(学生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量好了的可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师:请大家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然后在括号内填数字。

师:请同学们按刚才的量法,赶紧帮助蚂蚁们量出“扶手”的长度吧。

(学生测量“扶手”的长度)

师:大声告诉小蚂蚁,“扶手”长几厘米?

生:9厘米。

师:蚂蚁们知道了“扶手”的长度,一定能很快做好一根新“扶手”,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小桥比以前更漂亮了,从那以后,蚂蚁们深深体会到尺子的作用,于是蚂蚁王国举行了一个“测量大赛”。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如果你们认为选手量对了就举“对”牌,不对就举“错”牌。好,比赛开始了。

师:请1号选手来量,请评委亮牌。

生:对。

师:谁能说说你为什么举“对”牌。

生:因为1号选手把铅笔的左端对准了0刻度,右端对到了刻度7,所以铅笔长7厘米。

师:请2号选手来量,请评委亮牌。

生:错。

师:为什么举“错”牌?

生:因为2号选手没把瓶底对准尺子的0刻度。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咱们帮它纠正过来,(课件演示正确的量法)你们看,现在瓶子的高度是不是正好6厘米?

生:不是。

师:那瓶口对着的刻度是更接近6厘米,还是更接近7厘米?

生:更接近6厘米。

师:像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它高大约6厘米。最后咱们请3号选手来量,请评委亮牌。

生:对!

生:错!

师:看来大家有不同意见了,为了公平,请评委们相互商量商量。(学生讨论,之后汇报。)

生:我们可以把刻度1看做0刻度,再往下数,所以3号选手量对了。

生:小刀刚好有4个1 cm长,所以3号选手量对了。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其实3号选手的量法也可以,关键是你得看清楚 ,小刀占了几个厘米长。刚才,蚂蚁王国的测量大赛举行得热火朝天,你们想不想也举行个测量比赛呢?

生:想。

(二)测量

师:(课件展示)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量出正方形纸片的边长,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和墨水瓶的高,比比哪组量得又快又准。

(学生合作开展测量比赛,反馈测量结果。)

(三)拓展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前几天,我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手腕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用纸条绕手腕一圈,然后量出纸条的长度就行了。

生:也可以用绳子先量手腕的长度,再来量绳子的长度。

生:可以用软尺量。

师:对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其实人们为了测量更方便,不仅发明了直尺、三角尺、还发明了皮尺、卷尺等(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尺子。在你们抽屉里都有一把软尺,拿出来看一看。下面你们可以用软尺,也可以用直尺,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可以离开座位,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着量。

(学生开始测量,有的量自己鞋底有多长,有的量同伴的肩宽,有的量自己的腰围,有的量手臂长,有的量桌子的长,有的量椅子的高……之后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

五、布置课外练习

师:同学们都特别能干。最后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个小知识: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进行测量的呢?他们有时是有手和脚来量。(课件展示:一拃、一步图样)今天的课外练习,请大家量出自己一拃和一步分别有多长。

教学设想

未来的社会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进行了以下处理。

1.创设童话情境,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

如果把一堂课比做一首优美的乐曲,那情境的创设就好比是悠扬的和弦。由于厘米是长度单位中较小的,所以我创设了一个以蚂蚁王国为主题的童话故事贯穿于整堂课中,不论是用不同工具测量“扶手”的长度,还是担任蚂蚁王国测量大赛的评委,学生个个都兴趣盎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2.循序渐进,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在教学设计上通过猜一猜、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3.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为此,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软尺或直尺选择最感兴趣或最想量的物体量一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认识米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

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2.出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 )

一枚1元硬币厚约3( )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

课桌长约10( )

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 )?

追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5.教师出示教材第20页的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

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二、交流共享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课前的活动。(出示照片)

我们学校的跑道从( )( )大约是100米,你怎么记住它的?

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1000米)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10个)

追问: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如果让你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样吗?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

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回答预测

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

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

③一圈400米,2圈半是1千米。

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2.强化概念。

引导思考:我们刚才感受到的1千米是个环形的,如果我们把1千米的跑道拉直,会有多长?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往南走到哪儿是1千米?向北?向东?向西呢?你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地方想象,现在脑海里想象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大约是100米,要走10个100米,该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你能说一说从自己家到学校有1千米远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片并提问:小轿车、步行、动车、自行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学生练习并说说理由。

追问:老师家离学校约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请简述理由。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第(1)题组织学生直接计算,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组织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认识米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师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绳子、胶带、标签纸等。

学生按小组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绳子、标签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请一名学生拿着学生尺到讲台前,告诉大家他的尺的长度,再量出黑板的长度,看看量了几次。然后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

“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

二、初步认识1米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谈话:老师的`身高是1米64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计)

谈话: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绳子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绳子,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绳子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拉开的绳子)这段绳子的长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可以用尺量一量)

[说明:对于“米”,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身高谈起,再让学生大胆地进行估计,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认识1米。

出示米尺。

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提问: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绳子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绳子,再让每个小组照样子量出1米长的绳子。

提问:张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

认识米的教案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下面为大家整理的是认识米的教案,欢迎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