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教学设计
倚栏轩整理的蜗牛教学设计(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蜗牛教学设计 篇1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能用一个个圆圈线画出蜗牛贝壳。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能用线条、图案装蜗牛贝壳。
二、活动准备:
1.课件(蜗牛图片)
2.画纸、蜡笔、勾线笔人手一份
3.黑板
三、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出主题。
教师:小朋友,今天有一只可爱的小动物来到了我们教室里,它"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这是什么小动物呢?你们猜一猜是谁?(蜗牛)
2、利用课件,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
教师:我们来看看蜗牛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件蜗牛图片)。
教师:蜗牛身上有什么?(贝壳)什么形状的?(圆圆的)壳上还有什么?(一圈一圈的花纹)
教师:贝壳是什么颜色的呢?(有棕色的、黄色的、红色的……)
教师:蜗牛的身体又怎样呢?(长长的、厚厚的)头上有什么?(一对触角、一双眼睛、还有一个小嘴巴)
3、教师讲解示范。
教师:蜗牛长得这么可爱,我们一起把它们画下来吧。你们想怎样画呢?把蜗牛画的美美的,我们可以在贝壳上画什么图案呢?(鼓励幼儿大胆把想法说出来)
4、示范蜗牛的画法:
教师:那我们今天就画一只美丽的大蜗牛吧。
先在画纸的正中间,用一个小圆圈画出蜗牛的'壳,在画出一个大一点的圆圈把小圆圈包起来,小朋友你们有没有觉的这只蜗牛很小呢,那我们再加上一个大大的圆圈,把2个圆圈在包起来,小蜗牛小时候很小的,后来它慢慢的长大了,背上的壳也一圈一圈的跟着长大,终于长成了一个大大的壳,小朋友注意圆圈不要画的太多了,老师觉得四个或者三个圆圈就最合适了,线与线之间不要太密,要分开一点。
小朋友要把蜗牛画在最中间让人一眼就发现纸上有一只大蜗牛。接着再画上蜗牛长长的、厚厚的、软软的身体,还要画上触角、眼睛、嘴巴。
5、用彩色的线条、图案装饰蜗牛的壳
教师:蜗牛喜欢美丽的壳,我们用线条和图案给它装饰一下。可以先用直线、斜线、波纹线把贝壳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
教师:除了线条,我们还可以画上美丽的图案,如圆形、心形、云朵形等。
四、幼儿绘画,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绘画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五、作品评价
1.比一比谁画的蜗牛最美丽。
请小朋友上来讲讲自己在蜗牛贝壳画了哪些图案,用什么来装饰蜗牛贝壳的。
六、活动反思:
作为一个刚入职的新教师,这是我第一次上公开课,通过上公开课,我知道了许多前期准备工作,例如,教案设计,材料课件准备,桌椅摆放等等,同时,我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在介绍蜗牛外形时,还可以简单的向小朋友介绍一些蜗牛的生活习性,在示范画过程中,应蹲下来画,让每位小朋友看的更清楚,作为教师应该提前准备好一副完整的、漂亮的、色彩鲜艳的范画,让小朋友有画画的兴趣和欲望,其中,在设计背景和装饰蜗牛壳的过程中,我过多的干涉了小朋友的想法,应该让小朋友发挥想象,自己设计,在最后展示环节中,显得有些混乱,每位小朋友都想展示自己的作品,而我只是选了其中的一两位小朋友来展示自己的作品,我觉最后环节可以把每位小朋友的作品收上来,贴在黑板上。
蜗牛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
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蜗牛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知道蜗牛和蝗虫的区别。
2、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能根据动物特点,描述动物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蜗牛壳、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
2、蝗虫、蜗牛、长得跟蜗牛相近的动物、长得跟蝗虫相近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大象、长颈鹿、蜂鸟等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蝗虫。
1、观察蝗虫。蝗虫的头、胸、腹;蝗虫的头部:眼睛(单眼与复眼)、触角、嘴(口器);蝗虫的脚;蝗虫的翅;
2、描述蝗虫的身体的特点。
二、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
1、比较蜗牛与蝗虫的相同点。都有头部,头部有触角、眼睛、嘴;都有运动器官——足……
2、比较蜗牛与蝗虫的不同点。身体形状、构造不同;眼睛、触角、嘴、足等不同……
三、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1、周围环境中,跟蜗牛长得相近的动物:田螺、蛞蝓、蚌、蚬……
2、周围环境中,跟蝗虫长得相近的动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蚂蚁……
3、周围环境中,长得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猫、青蛙、鱼、鸟、乌龟……
四、观察蝗虫的大小。
1、比较两只蝗虫的大小。
2、观察描述一只较大的蝗虫和一只较小的蝗虫。
3、测量蝗虫的身体长度。
4、测量蝗虫的展翅长度。
五、观察蜗牛的`大小。
1、测量蜗牛的身体长度。蜗牛的身体没有固定的长度,测量存在难度,即使测出了数据也没有多大用处。
2、寻找比较蜗牛大小的方法。
3、比较测量蜗牛壳的大小。用三角尺测量蜗牛壳口朝向桌面时的高度。
六、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1、出示一张蜂鸟的图片,问:这是什么鸟?这只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知道这鸟有多大吗?老师用食指和拇指表示1-2厘米的大小,同时告诉大家,这只蜂鸟跟蜜蜂差不多大小。学生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了。瞧,大小的观察和描述,有时是很重要,很有用的。
2、讨论:大象、长颈鹿、鱼、蚯蚓、蝴蝶、乌龟、瓢虫,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这些动物身体的大小。
3、说说自己在寻访小动物的调查活动中,是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大小的。
七、小结。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观察方法。
蜗牛教学设计 篇4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1、这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继续学习有意义的寓言故事——《蜗牛的奖杯》,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生词。
二、情境体验,品味课文
(一)品读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现在与以前蜗牛的图片对比,引出第一自然段。品读“有力的翅膀”“自由的飞翔”。体会自由飞翔时的心情,读出快乐。
2、蜗牛的飞行本领在一次飞行比赛中得到了证实,指生读第二自然段。从哪里体会蜗牛飞行本领高?抓住重点词语“遥遥领先、甩”以及加省略号体会蜗牛的`飞行本领高。
再来读“它长着一对有力的翅膀”。
3、模拟采访:小蜗牛,今天,你获得冠军心情怎样?(体会小蜗牛当时的心情,再读第二自然段)
4、谈话导入,品读第三自然段。
文中的小蜗牛它怎么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和同桌一起读第三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抓住重点词语“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体会蜗牛的骄傲以及对荣誉的重视。可通过换词,设置情境,等方式加深对词语的理解,相机指导朗读。
5、品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蜗牛前后图片对比,说说蜗牛的变化。进而理解“退化”。
从“只能、勉强、慢慢”这些词语感受此时的蜗牛心情如何,指导朗读。
三、总结明理、深化体验。
1、从小蜗牛的变化你明白了什么?
2、你得过那些让你引以为豪的荣誉,你怎么对待这些荣誉?
四、拓展延伸,对比震撼
小练笔:
多媒体显示画面,师述: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蜗牛老了,有一天,它带着小蜗牛在草丛中一步一步地往前爬,一抬头,空中飞来了一群活泼的蜜蜂、美丽的蝴蝶、可爱的蜻蜓,它们正在空中你追我赶、翩翩起舞呢!(出示蜗牛爬行蜜蜂、蜻蜓、蝴蝶飞行图)老蜗牛看在眼里,悔在心头啊,它对小蜗牛叹了口气,说:“哎!……”它接着会对小蜗牛说些什么?小蜗牛又会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蜗牛的奖杯
(得意洋洋)
有力地翅膀 坚硬的外壳
骄傲使人落后
教材解读:
《蜗牛的奖杯》是苏教版小语二年级下册第7课课文,这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的能力。课文可分为三段,第一、二段写从前的蜗牛飞行本领高超,获得了冠军奖杯。第三段写蜗牛获得冠军奖杯后自满自足地守着奖杯,不思进取。第四段写蜗牛因不再练习飞行,翅膀退化了,再也不能飞上天了。两幅插图中蜗牛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蜗牛的样子和神情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引发学生对寓言的感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自由、遥遥领先、得意洋洋、天长日久”等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懂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教育学生要正确对待荣誉,应把荣誉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懂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