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

2025/08/10教学教案

倚栏轩整理的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作者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

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引入

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

(课前板书全诗)

1、诗题怎么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点击注释)

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在那个雨夜,作者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同学们学着读上两三遍,把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并补充:你知道当时作者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

(3)再看三、四句,释疑。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话什么?(作者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

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

那么,作者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作者内心,去深入品读。

1、先来感受一下这场夜雨。谁来读一下写夜雨的句子。

2、闭眼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3、这样的夜雨会带给游子怎样的感受?谁有过雨夜里独处的经历?感受如何?独在异乡无人陪伴的李商隐当时在哪里?心情会如何?——读出感受。

4、作者是怎样让我们看到这么丰富的东西,听到这么丰富的声音,体会到他内心的感情的?——借景抒情,仅用7个字,太凝练了!

五、抓住细节,体悟诗情

1、在这个孤寂的雨夜,作者望着夜雨,在沉思些什么呢?哪些诗句是作者的所想?

2、扣“问”:

(1)(读第一句)谁在问谁?妻子在哪里问?(在作者的想象里)

(2)当作者想到妻子在一次又一次急切地询问自己的归期,而自己又“未有期”时,作者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绪?(焦急、愁苦、悲凄、怨恨……)——配乐读诗——这焦急、愁苦、悲凉……都是怎么表达出来的?——画“问归期”、“未有期”:是将这两组词这六个字排放在一起迸发出来的!这是一个什么手法?(对比),这样一对比,让人感到这现实是怎样的呀?(残酷)

3、品读幻想团聚的细节

(1)再读后两句。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像与妻子团聚的情景)

(2)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3)你仿佛听到作者在话什么?(小练笔)

(4)情境汇报:

A、在跳跃的火焰中,作者一边剪着烛花,一边深情地对妻子说:……

B、作者握着妻子的手,感慨地说:与你在一块的日子多温馨啊!可那个雨夜……

(5)在作者幻想团聚的夜晚,作者话点别的什么不行吗?为何偏要“话巴山夜雨时”?(它和“共剪西窗烛”再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对比,今夜的孤寂显得更加难以排遣)。

4、配乐读整首诗,问:在这雨夜写下的寄出的是一腔什么情绪?

六、比照互读,感悟写法

1、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远在他乡与亲人分离的游子都会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尤其是逢上特别的时刻。——再读《忆山东兄弟》。

2、将《夜雨寄北》与《忆山东兄弟》比较一下,有什么异同?

(同:都选取了典型的时刻来写,都用了对比的手法,都通过写所想来抒情。异:《夜》诗选取了更典型的细节,且表达更含蓄。)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 篇2

教学设想: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全新的课程观,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本节课我尝试运用唐诗素描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诵读诗歌,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欣赏古诗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享受诗词审美乐趣。

教学重点:

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赏析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趣导入

播放武亦姝中国诗词大会夺冠短片。

(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以武亦姝中国诗词大会夺冠短片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明确目标:

1、诵读诗歌,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理解诗歌,并有所感悟。

三、知人论世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工于比兴,深于寄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解读诗歌做好铺垫。

四、夜雨吟诵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惆怅地)

巴山/夜雨/涨秋池。(降调、低沉地)

何当/共剪/西窗烛,(升调、充满憧憬)

却话/巴山/夜雨时。(充满温馨)

(一)学生自由诵读,要求咬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一读:学生自由读。

二读:提醒学生注意重音、节奏、韵脚。

三读:提示学生读出感情。

四读:和着背景音乐诵读。

(二)用歌唱方式演绎诗词

1、鼓励学生上台表演。

2、播放视频,感受经典的魅力。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五、夜雨诗意

1、小声读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

意译: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2、用自由活泼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改写,使诗歌具体化、形象化。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六、夜雨诗情

1、哪句诗打动了你的心?说说你的理由。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句,自主思考后,在组内讨论交流,并派代表展示成果。

方法提示:手法+核心词内涵+抒情或言志。

示例:“君问”即妻子问;“未有期”是游子在答,即丈夫在答。彼此相隔一方,超越时空,足见夫妻感情是多么真挚。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亲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播放微课,学习诗歌艺术手法。

3、教师小结: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和对妻子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组织汇报交流,四边互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一字一句入手,品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体会诗歌用词的巧妙之处。

七、雨中情思

1、以“雨”为题,来一场飞花令。

2、以“雨”为内容,来一次诗词分享。

活动设计: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描写“雨”的诗歌。

(设计意图:丰富积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八、课堂总结

1、四读古诗法

一是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二是吟诵诗歌,理解大意。

三是赏析诗句,挖掘内涵。

四是拓展延伸,理解感悟。

2、教师总结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们站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们吸吮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养分,我们凝聚着十三亿人民的磅礴力量,我们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新时代。正所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人生自有诗意,如果你也热爱诗词,就愿诗词常伴你的左右,让我们在诗词中找到最美好的自己。

设计意图: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今天下午的5号选手。我所执教是内容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采用的是五年级学生。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的特点是品词析句、读中悟情,想象意境、体会感情。敬请各位专家领导多提宝贵意见。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导入

思念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思念是亲友间共同的情素,思念是对曾经拥有的回忆,思念是对将来重逢的渴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思念亲人的古诗,题目是:夜雨寄北,来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下诗题“夜雨寄北”(板书:夜雨寄北)好,我们一起来读两遍这个题目。

一、解诗题

看看诗题,

想一想,“寄”是什么意思?(可以说是寄信吧)“北”又指什么呢?(北方,也可能指北方的亲人,自己的妻子。)看一看,诗人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天气时“寄北”呢?再读诗题(夜雨寄北)可以知道是在一个雨天的夜晚。为了让人听得更明白。读古诗也要注意读出重音,这样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那么,诗人是谁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

二、知作者

(出示幻灯片),噢,谁来说一说你收集到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

好,齐千姕你来说,郭晨宇你也说说。收集得很全面,来看看老师收集的。

(生自由介绍后出示多李商隐资料课件:)我们小声读一遍,这些资料是很有价值的文学常识,应该把它积累下来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人李商隐给妻子写了一封什么信,信的内容是什么?

三、读诗句

1、(出示诗句课件)请大家自己读诗,把读不准的字圈出来。然后再

同桌互读,要校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汇报你们认为比较难的字词。好,孙一田你来读,嗯,不错,孙彤辉你来读,嗯,有进步,指出了比较难读的字词

2、(出示涨的`课件:)记多音字“涨”,(涨潮,涨破)在这里读三声。读两遍,记住它。

能不能读得字正腔圆,一个字不错?自己练读一遍。

3、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这首诗,争取把它读通,、读顺。

你能把它有节奏地读出来吗?(出示带节奏的课件),老师先来给你们示范一遍,同学们试一遍。好,比刚才好多了。

李商隐写给妻子的信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四、整体感知诗意

(出示课件)请结合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宋俊杰你说,嗯,理解的不错,第一句是说,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秋池就是什么?(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涨,灌注,雨水增长很快。第二句应该是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3、再看三、四句,释疑。“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是对家人的思念。)三四句是何时那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4、再连起来说一说,想一想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郭明祖你说,对,第一二句是思念家人;你能读出思念的味道吗?齐读一下。第三、四句是盼望团聚。你能读出盼望的味道吗?再试着读一读。

好,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又跟这个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味。

五、赏析诗句体悟诗情

1、齐千姿你来读第一句,好,请坐。在这个雨夜,谁在问谁?两个“期”说明了什么?孙姕瑄你来回答,嗯,这两个期一问一答,将归期的期待和未有期的失望融入了这凄凉的夜色中。更加显示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团聚的期盼之中。

2、徐鑫泽你读第二句,这句当中有你喜欢的字吗?对“涨”字老师也认为这个字写得非常美,它不仅富有动态感,写出了巴山之水涨满秋池的景色,更是诗人对妻子怀念的增长。

3、齐读后两句,你发现了什么?张跃钊你说,嗯,这两句是诗人想象与妻子团聚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嗯,我仿佛看到了诗人在烛光下和妻子聊天,他们在谈论着巴山夜雨时的情景。这也正是这首诗的奇妙之处。把现在的时间推移到未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想象的境界。

4、好,让我们在用心去体会吧。用心去读一读这首诗。嗯读出了凄凉思念的味道。

那么诗人是怎样让我们看到这么丰富的景色,听到这丰富的声音,体会到他的心情呢?对,是借景抒情。很多诗人写景不单单写景,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作者李商隐也不例外。

六、拓展延伸

1、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李商隐的其他名诗。(出示课件)和老师一起读一读。看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去探看。

2、还有一首《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七、布置作业

李商隐的诗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震撼了无数文人的心灵,所以,咱们课下以后要背会、默写会这首诗,还要把它的画面讲给爸爸妈妈听。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

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一、引入

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

(课前板书全诗)

1、诗题怎么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点击注释)

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同学们学着读上两三遍,把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并补充:你知道当时诗人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

(3)再看三、四句,释疑。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

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

那么,诗人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读。

1、先来感受一下这场夜雨。谁来读一下写夜雨的句子。

2、闭眼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3、这样的夜雨会带给游子怎样的感受?谁有过雨夜里独处的经历?感受如何?独在异乡无人陪伴的李商隐当时在哪里?心情会如何?——读出感受。

4、诗人是怎样让我们看到这么丰富的东西,听到这么丰富的声音,体会到他内心的感情的?——借景抒情,仅用7个字,太凝练了!

五、抓住细节,体悟诗情

1、在这个孤寂的雨夜,诗人望着夜雨,在沉思些什么呢?哪些诗句是诗人的所想?

2、扣“问”:

(1)(读第一句)谁在问谁?妻子在哪里问?(在诗人的想象里)

(2)当诗人想到妻子在一次又一次急切地询问自己的归期,而自己又“未有期”时,诗人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绪?(焦急、愁苦、悲凄、怨恨……)——配乐读诗——这焦急、愁苦、悲凉……都是怎么表达出来的?——画“问归期”、“未有期”:是将这两组词这六个字排放在一起迸发出来的!这是一个什么手法?(对比),这样一对比,让人感到这现实是怎样的呀?(残酷)

3、品读幻想团聚的细节

(1)再读后两句。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像与妻子团聚的情景)

(2)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3)你仿佛听到诗人在话什么?(小练笔)

(4)情境汇报:

A、在跳跃的火焰中,诗人一边剪着烛花,一边深情地对妻子说:……

B、诗人握着妻子的手,感慨地说:与你在一块的日子多温馨啊!可那个雨夜……

(5)在诗人幻想团聚的夜晚,诗人话点别的什么不行吗?为何偏要“话巴山夜雨时”?(它和“共剪西窗烛”再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对比,今夜的孤寂显得更加难以排遣)。

4、配乐读整首诗,问:在这雨夜写下的寄出的是一腔什么情绪?

六、比照互读,感悟写法

1、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远在他乡与亲人分离的游子都会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尤其是逢上特别的时刻。——再读《忆山东兄弟》。

2、将《夜雨寄北》与《忆山东兄弟》比较一下,有什么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