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2025/08/09教学教案

倚栏轩整理的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1

前几天,书记来听我的课,我选择了《蚂蚁和蝈蝈》,全文一共三小节:第一小节描写了炎热的夏天,蚂蚁不辞劳苦地搬粮食;第二小节讲述了蝈蝈自己贪图享乐,还嘲笑蚂蚁;第三小节介绍了冬天里蚂蚁和蝈蝈截然不同的结局。文章生动有趣,浅显易懂,十分适合低年级小朋友阅读。

该如何教好这一课呢?当时我的想法是:除了要让学生读通、读懂课文之外,要适当加强说话的训练——在文章的一、二两小节,都用到了“有的……有的……个个……”这个句式。于是,在学生解决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并指导他们细读了一、二两个自然段之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小节有什么共同点,很快就有学生发现了这个句式。就这个句式,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说话训练:先让学生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一群蚂蚁在搬粮食,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一群蝈蝈躲在大树下乘凉,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接着用前面《识字2》中学习到的体育项目说一说“运动会上,运动员们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最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再说一说“下课了,同学们在院子里活动,有的……有的……还有的……”通过这三个层次的说话训练,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回顾,还结合实际学会了灵活运用这一句式。

第二课时教学文章第三自然段,我仍然紧紧抓住这个句式,先让学生用口头填空的方式回忆了一、二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再让学生对第三自然段进行扩充:“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蚂蚁躺在堆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他们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蝈蝈(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当这四组句子一起放在学生面前时,给学生的震憾是强烈的,这个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也不言自明。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我紧紧抓住“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这个句式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说,再以说来促进学生的朗读与理解,起到了“牵一发以动全身”的效果,自我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在这里和盘托出,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启示,也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2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在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在这座大山里住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用图画和故事作为课文的导入,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

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我又让学生观看有关课文的动画,让他们自己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个总体的印象。接着请出生字词语,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读,再请小老师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学好生字词是学好课文的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在字词学习这快内容上花的时间偏少,最后发现学生们在朗读的时候经常卡壳。这学期开始,我强化了词语认读,让学生们夯实基础,运用多种方式让他们多读多练。

为了让学生们分清楚小松树与大松树与大山的位置,我提前做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贴画,课前在黑板上画好大山的简笔画,上课时让学生先“读”后“说”再“找”。“读”就是在文中找出它们的方位,“说”就是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内容,“找”就是到黑板上来贴图,给两棵松树找到家。这样,通过贴图,调动学习兴趣,让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树的位置,为后文的理解作出了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总体思路比较清晰, 通过师傅的`精心指导与评讲,我意识到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让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就问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可能有的学生还没有找准小松树的话。在这儿,可以先让学生找出小松树的话,让他们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再让学生回答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这实际上就是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观点后,我再问是从哪看出来的。孩子们给出的答案是句子,而没有具体落实到字词,这时我没有及时引导,而是用讲授的方法代替学生分析文本,这些这点是我这堂课中欠缺的地方,以后在教学中要学会从引到放,通过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受之以渔。

虽然这节课还留有遗憾,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过程中我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一次次蜕变,在过程中,我磨练着,并享受着。

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3

《春笋》一文写的是在春笋在美好的春天来临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全文共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春笋被春雷唤醒后,纷纷出土的景象。第二段写春笋出土后,顽强向上生长的情景。

这篇课文,虽然简短,但是让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笋的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顽强的生命力,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以读悟情。

《春笋》这篇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诗一般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春笋在美好的春天到来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学设计做了如下尝试。

一、利用实物突破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春笋穿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在课堂上我将一个从菜市买来的春笋,让学生近距离的观察春笋那尖尖的`脑袋,胖胖的身体,浅褐色的外皮……然后有用刀将春笋春笋的“外衣” 一层一层地剥去,那“嫩生生”的笋肉。孩子们直观地感知春笋的鲜嫩、细腻,当然会发觉春笋很像里三层外三层包裹着的新生的娃娃。

二、口语训练发挥想象

课文开头写道:“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在让学生模拟了春雷的声音以后,我说:“那,雷公公是怎样唤醒春笋的呢?谁来做雷公公叫一叫?”孩子们一听,兴趣来了,纷纷要求做雷公公。

一生这样叫:“春笋,春笋,快醒醒吧。春天来了,快来看看春天吧,它多美呀!”

一生这样呼唤:“春笋,春笋,快出来!快出来和朋友们一起玩儿。”

一位小女生,用很轻柔的声音说:“春笋,春笋,快醒醒!快醒醒!春天来了,它在等你出来呢!”

看!我们孩子的语言就是这样贴近生活而富有童趣。接着,我让孩子们都做雷公公来唤醒春笋,愿意怎么唤就怎么唤。

三、动静结合、激发情趣

在雷公公的呼唤下,春笋破土而出了,文中这样写道:“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个地方,我试着让学生来演一演。

我随手拿起一张废纸和一支铅笔,对学生说:“小朋友,这张纸代表地面,这支铅笔代表春笋。谁能来表演‘冲破’的意思?”一个学生走上来,手拿铅笔放在纸的下方,慢慢地把纸给顶破了。应该说,他的演示是正确的,他们理解了“冲破泥土”的意思。

“那,掀翻石块该怎么表演呀?”我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一个人就是一个春笋,书包当石块压在头上,学生作出使劲的表情,将掀翻的动作做得惟妙惟肖。

上述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直观教学,使有限的教材内容再生无限,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供广阔的空间,以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4

《认识整十数》是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已初步走上轨道,但最近却发现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没有以前高了,或许是自己少了学生刚入学时那份呵护学生积极性的举措,比如发言积极的奖励贴画,带着热情洋溢的笑脸给学生上课,课堂上多表扬,少批评。在本节课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点,加上课件的引用实际效果好一些。

片断一:

师:新学期来到了,爸爸妈妈一定给我们小朋友准备了好多学习用品。你们看,青青的妈妈也给青青准备了很多铅笔呢!(出示)

师:一共有多少支呢?

生:10支。

师:我们一起数一数,象这样满10支我们可以怎么样呢?

生:满十支可以捆成一捆。

师:那这一捆就是几支呢?

生:一捆就是10支。

师:我们就说1个十是10。(贴出:一个十是10)

师:再加一捆呢?

生:20支。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因为2个十是20。(师相应贴出“2个十是20”)

反思一:找准知识生长点,以旧迎新

认识整十数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从1数到20,并且知道把10根小棒捆成1捆表示1个十,2捆表示2个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这也是本节课的生长点。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所以本节课始,我通过创设新学期爸爸妈妈给小朋友准备铅笔这一生活经验,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十”的概念。

课中我虽然注重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又因害怕学生一旦动手课堂纪律差而放弃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数小棒,包括准备小棒,这些想法还是不对的,可不能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