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2025/08/08教学教案

倚栏轩整理的《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了“大李杜”。指的是(李白、杜甫),那么大家回忆一下“小李杜”。指的是谁?(李商隐和杜牧),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无题》板书

2、作家、作品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一样,都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辜负了“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壮志和才华,终年四十六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3、赏析全诗

师:请全班同学朗读诗歌一遍

师:好,下面同学们告诉老师,这是一首什么诗。从内容上形式上说都可以。

生:离别诗。

师: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离别诗。

师:好。还有同学能说的更具体么?或者从形式上说说。

生:律诗。

师:刚才同学们从形式上来说是律诗。那么是几言律诗?(生纷纷:七言。)既然是律诗,我们就要注意对仗,注意第三四联表现的内容。

师,那么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什么时候?(春末)。

师:你怎么知道?

生:第二句: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无力是指春天,春末的风无力。百花残,春末百花凋零。

师:有理有据。好。其他同学同意他的分析么?

生:同意。

师:同学说这是一首写于春末的离别诗(板书),能不能看出来诗人是和什么人分别呢?

生5:朋友。

生6:女朋友。

(其他学生笑)

师:既然是女朋友,那么这首诗就是一首写男女分别的恋情诗了。

(众生笑)

师:再请同学读两遍这首诗,深入分析诗歌。

4、诗的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造成了诗句的绵连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缅邈。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至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加的悲怀难遣。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光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出自然环境,也是抒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微妙的挈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与“思”谐音,诗句是说,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因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休无尽,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情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之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师:“夜吟”的“夜”指?(夜里)。“吟”在古诗中一般指?(众:吟诗)夜里对月吟诗,是多么浪漫风雅的事啊,为什么诗人还觉得“月光寒”呢?

生:因为思念,诗人思念朋友,就觉得夜里吟诗都寒冷了。

师:是啊。根据律诗的知识,这两句诗对仗。“夜吟”指夜里吟诗,那么“晓镜”指的是?

生:早上照镜子。

师:早上照镜子看到“云鬓改”,说的是?(生纷纷:头发都白了)

师:为什么头发都白了啊?

生:相思苦啊。

师:哦,相思令人老。如果说“早上照镜子发现因相思白头,晚上吟诗又因寂寞孤独而觉得夜凉如水。”那么这两句是不是从诗人这角度说的。都是说男主人公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前一句是从女主人公的角度说的。因为一般说到照镜子,都是女生。而且前一句说女主人公相思白头,后一句说男主人公吟诗寂寞。

师:更说明了两个人心心相应,感情深厚。

师: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思念至深,就升腾起了会面的渴望,而会面又没有希望,就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诗的内容。“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山”是神化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用“蓬山”作为对方住处的象征,不是实指。

师:“无多路”指的是不是没有多少条路呢?

生:不是,是没有多远的路。

师:他们俩相距没有多远的路,但是还有什么殷勤的传递消息?(青鸟)“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

师:也许有人会产生怀疑:既然不远,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还需要青鸟来传递消息呢?

师:李商隐做了很多无题诗,都是接男女恋情来寄寓身世之感的。他身处牛李两党的党争夹缝之间,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相当痛苦。这首诗也是一样的。

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样一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这首诗从首至尾都痛苦、失望而又缠绵着执著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有这种情感状态的反映,但又有所区别。它们从不同侧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反映了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连绵往复

5、小结全诗

主题

6、结束语

播放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

爱情是美好的,虽然也会有不太圆满的结局,但歌颂爱情的诗都是美丽的。今天我们学了李商隐的这首《无题》,希望大家把诗人带给我们的美妙境界牢牢记住,如果喜欢他的诗风也可以去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歌。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1、导入: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特别是唐朝的几位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王维的一首边塞诗。齐读题目《使至塞上》

2、简介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着有《王右丞集》。

3、分析诗歌,理解王维的特定心境。

解题: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学生读诗。个读+集体朗读

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

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李商隐——《无题》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一联诗句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直”:《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最后两句以事作结:询知都护此时所在,诗人的使命也即将完成。诗的收束,顺其自然。

4、集体朗读,背诵。

自我反思:

还是一样的毛病,自己设计的教案上有较多的精美台词,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贫乏,缺乏灵动性,这是语文课堂忌讳的。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感悟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引起共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有关难点的资料,有关本诗的资料。

教学方法:

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它常常用最精炼语言来展示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体会一下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悟

1、播放配乐诗朗诵《使至塞上》。

2、点评:节奏、情感

3、指导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全诗

4、师板书重要字词。

(属国、征蓬、汉空、关、单车和候骑)

5、了解作者——王维

(以学生为主,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影补充。)

(显示幻灯片2)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引导学生质疑

2、点拔、指导、解答、点拔要点

①体会诗歌意境《使至塞上》指导了什么意境?

(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过了居延,就像“蓬羊”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延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能说说它的意境吗?喜欢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④巡视相机指导

四、赏读全诗,感情朗读、背诵。

1、齐读全诗。

2、交流朗读后的感受。

3、指导有感情朗读。

(提醒学生注意节奏,要边诵边想,脑中要有画面感,要融进诗的意境中,充分体味诗的美感)

五、拓展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画古诗:选喜欢的诗句画下来。

3、课外摘抄,高适、岑参描绘的边塞诗。

六、板书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异曲同工

“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显示生字词。

2、指导,点拔。

二、复习巩固

1、指名背诵、古诗。

2、写出描写边塞风光的句子。

三、课后小结: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特别是唐朝的几位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王维的一首边塞诗。齐读题目《使至塞上》

(二)简介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三)1、解题:

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即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四)诗体与朗读

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板书:首颔颈尾

2、学生读诗。个读+集体朗读

(五)理解诗意

1、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

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2、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即:“过居延属国”,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大意: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作者由首联叙事转入抒情

3、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二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诗人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在那年四月被贬为荆州长史。估计诗人王维也相应爱到了牵连。“征蓬”于诗人,是正衬;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教师小结:

前四句叙述了出使边塞的艰苦历程。那么作者在途中看到怎样的景象?是怎么描写的?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明确:这两句是全诗的名句。两句主要写景,写到了哪些景物呢?(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只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这烟是什么烟呢?是有人家在生活吗?

那是烽烟,烽烟是报警时点的烟火,这说明诗人此行快要到达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诗人只用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伟奇丽。

教师: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教师:作者到达边塞看到怎么样的景象?叙述了边塞将士怎样的生活?

5、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理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明确:奇丽壮阔、紧张的战斗生活。

教师: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六)小结

主题: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