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与反思培训心得

2025/08/07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与反思培训心得(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与反思培训心得 篇1

万圣节是小朋友们最喜爱的节日之一,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也被称为西方的“鬼节”。10月30日,xx幼儿园全体师幼和部分自愿参加的家长朋友们一起庆祝了热闹非凡的万圣节活动。

活动前:积极准备,全副武装

活动开始前,各个班的老师都提前对班级环境进行了装饰,有的挂上画上恐怖图案的气球,有的悬挂家长精心制作的南瓜灯,还有的挂着老师们自己制作的巫师和巫婆。值得一提的是,家长们都积极且全力支持工作,听说要过万圣节好多家长都自发并精心地为孩子制作南瓜灯和装扮道具。家长积极参与并体验,真正的实现了家园共育。

活动进行时:场面壮观,热闹非凡

上午9:30活动正式开始,先是每个班装扮好的小精灵们陆续入场,孩子们都兴致勃勃。之后主持人介绍万圣节的来历,并由英教组老师们用情景剧的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示给了孩子们,让孩子们明白了“杰克灯”的由来,紧接着由装扮成幽灵的英语老师们为孩子们展示了一段滑稽的舞蹈。

接下来是精彩刺激的游戏环节。游戏我们是按照级部进行的,大班“魔鬼的侍者”,中班“运糖果”,小班“运南瓜”,托班则进行的“冻结舞”,孩子们都玩的不亦乐乎!

最后,是孩子们最兴奋的“Trick or Treat”讨要糖果的环节,孩子们齐声喊着“Trick orTreat”“不给糖就捣乱”去班级和各科室讨要糖果,孩子们使尽浑身解数索要糖果,或唱歌、或跳舞、或撒娇、或夸一夸给糖的老师……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很多小班和托班的家长朋友们都自发参与进来,他们和孩子们一起走秀,一起游戏,一起讨要糖果,感受着孩子们的快乐,也见证了孩子们入园以来的成长!

在这个充满异国风情的万圣节里,xx园的孩子们、老师和家长都很欢乐、很兴奋,在情境中体会到了节日带给他们的快乐。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与反思培训心得 篇2

在学习、实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过程中,《纲要》不再只是一本生冷的书。而是充满理智与情感的知音。

可可是个很可爱的孩子。一天早上,他手举着和妈妈一起制作的袖珍型的苹果娃娃高高兴兴地来到幼儿园,满带成就感地对我说:“老师,您看!’在分享了他的快乐之后,我们商量决定。将这个苹果娃娃放在钢琴上,这样每个人可以随时看得到。

待我们的准备工作都完成之后,孩子们一如既往,津津有味地用着早餐。可可也不例外。可刚吃到一半儿,可可突然叫了我一声,我一看,只见他歪着小脑袋看着我,嘴里的鸡蛋黄开始掉在桌子上、地上,他用小手抹一下嘴巴,鸡蛋黄又粘到了下巴上。可他对这些似乎全然不知,开始一声一声地叫我,足有四五遍。我的心情有些矛盾,不知这时是否该引导他继续专心吃早餐。可这个念头很快被我打消了,因为我觉得他的表现很奇怪,就回应着他的叫声,走到他身边。可可指着钢琴上的苹果娃娃.兴奋地对我说:“老师,我们把苹果娃娃挂到那棵圣诞树上(我们班的墙上有一棵挂满灯的圣诞树),就叫‘圣诞apple’!”他的话令我同样感到兴奋。我当即竖起大拇指,为他的聪明灵感感到骄傲:“太好了,可可你太聪明了!”为了不影响其他幼儿用餐,我轻轻地对他说:“我们吃完饭想办法把它挂上。怎样?”“行!”可可点点头。

区域活动时,很多幼儿开始和可可一起想办法。最后,我们用一根线将苹果娃娃系上,挂在了圣诞树上。可可显得特别高兴,他跳着对我说:“老师,我说挂上就挂上了!”“当然了,你的想法太好了。”……我们一起分享着成功的快乐。

在“圣诞apple”之后,圣诞水泥车、圣诞小船……可可的一系列作品悄然问世了。

从一个苹果娃娃到“圣诞apple”,只用了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但这几分钟对可可意义非凡。可可只是一个三岁的孩子,他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想法。更有继续探究的欲望,他需要我的支持。《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包括材料上和态度上对幼儿的支持、合作与引导,教师不仅要附下身和幼儿交往,更要和幼儿进行心与心的沟通.真正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进行交往。在可可奇怪地叫我时。如果我当时打断他或者阻止他,也许会挽救那个鸡蛋黄,但鸡蛋黄背后更多的是可可的失望和放弃,他也许从此将不再有探究的欲望,更不会有一个三岁孩子的精彩挑战过程……可可用一系列的作品证明了他自己的成长,也为我的成长增添了一个砝码。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纲要》都会给予我们一个合理恰当的解释。对于我来讲,《纲要》又像一面镜子,每天照一照。每次照完都会有新的体会,用这样新的体会感受我的幼教人生。我和孩子一起成长!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与反思培训心得 篇3

幼儿的早期阅读不同于成人的阅读,原因是幼儿不认识或识字很少,所以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成人的直接指导或共同参与,是一种成人的朗读,幼儿听赏的活动。越小的幼儿越是如此,这就是幼儿愿意听别人读书而不愿意自己看书的根本原因所在。

我们作为幼儿的老师或家长,为幼儿阅读或和幼儿共读是引导幼儿形成自主阅读的兴趣,习惯和能力的途径。那么,我们为幼儿阅读或共读要注意哪些策略呢?作为幼儿老师的我认为:

一、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阅读内容

阅读内容是早期阅读书上选的,教师用大书,幼儿用小书。幼儿的思维直观形象,根据他们不同的年龄段和兴趣爱好,我们会选择一些阅读内容,小班如《小黄鸡和小黑鸡》、这个内容情节简单,篇幅短小,画面形象逼真。我用大书给幼儿讲的时候,他们都专注地看着大书,尤其那句“别哭别哭,有我呢,我俩在一起”,孩子们学得最快。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延伸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经验,逐步将口语与图画联系起来。

二、创设宽松的自主阅读环境

语言环境的创设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能给幼儿带来激情,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如中班的《梨子小提琴》,在舒伯特《梦幻曲》的背景音乐下,更能把幼儿带入一个宁静温馨的氛围,故事里的小动物们告诉幼儿美妙的音乐会洗涤人的心灵。我们幼儿园有阅读书吧,里面放着半人高的书架,我们提倡把书放在幼儿触手可及的地方,营造一个自在、轻松而丰富的阅读环境。

三、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

提高幼儿自主阅读的兴趣,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来丰富幼儿的早期阅读活动,如:小班年龄段:让幼儿观看大图片、多媒体,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故事,在口语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上,同时也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中班年龄段:开展“故事大王”比赛。在班级每个幼儿都参加的.基础上,每班挑选出一名幼儿,再进行年段组的比赛,这不仅让幼儿锻炼口才,更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大班年龄段:每周都有一个影视欣赏活动,我们选择一些经典的影视组织幼儿观看,如《猫和老鼠》、《喜洋洋和灰太狼》、《梨子小提琴》。像《猫和老鼠》是没有语言的,通过欣赏、教师的引导,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讲述画面的内容。

不仅如此,我们作为成人,在引导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时,必须尊重幼儿心身发展的特殊要求,以理解的态度为幼儿朗读。幼儿特别喜欢听同一作品,不要以为幼儿喜欢重复听同一作品是一种无意义的随意行为,这也和他们的心身发展特点有关,是幼儿心智发展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次,在为幼儿阅读或一起阅读前,不仅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作品,还必须了解幼儿阅读的兴趣,从而以适当的方式传递作品内容,在传递作品内容是要关注幼儿的反应,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不可填鸭式灌输;在为幼儿阅读是特别要注意提问,因为提问是比较好的引发幼儿思考,促进幼儿理解作品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思考能力和理解作品的能力。当幼儿听作品时或听完作品后,通常可以提以下问题:例如:你听到了什么?讲了谁和谁?讲了他们的什么事?事情是因什么引起的?结果怎样了?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等等?提问很重要。

总之,幼儿的早期阅读与老师和家长的引导策略分不开,我们要坚持为幼儿朗读或与幼儿共读,不断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与反思培训心得 篇4

最近组织和参加的各类现场观摩和教研交流活动中,讨论的话题基本都是围绕幼儿园的户外活动而进行,在对于幼儿园户外的价值与目标上,大家基本都是认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观点,也都认同游戏蕴含了孩子们的身体运动,游戏过程本身就带有了促进幼儿动作发展和体质增强的功能。那么,我们就需要不断的去明确其中的两个关键词,那就是什么是真正的游戏?怎样才能称之为基本活动?

游戏就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载体,因为幼儿学习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经由他人告知,而是经由与物质世界互动,与其他孩子互动来建构知识的。关于幼儿园的游戏定义与其他学段的游戏有很大的不同,这里的游戏更加的需要体现自主、自由、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而是否体现游戏精神,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标准来观察和判断一下:

第一,幼儿是否可以自由选择或自愿参加活动;即从我们从幼儿参与活动的外显行为来判断其内部动机:这个活动(或者活动的材料)他喜欢吗?他参与这个活动(或者选择使用的活动材料)是出于内心的兴趣而自愿参加或选择还是被安排进行的?这个活动(或者材料)他是自由选择、自主决定而参加的还是被要求参加的?等等。

第二,幼儿是否可以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即谁才是活动的方式方法的控制者,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来看孩子的'活动方式方法来判断。比如材料的用途和使用方式,是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游戏的需要而决定,还是教师设定的区域内容和规则要求所限定。也就是说这个材料的使用是教师指定的运动练习方式还是孩子的自主游戏方式。再比如,游戏的内容和规则是孩子们自主商讨决定还是教师根据区域或练习需要而制定等等。

第三,幼儿是否会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儿童的游戏目的是满足自身内在对世界探索的欲望和快乐的精神需求,而不是为了外在的肯定或奖惩等。因此,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是否会受成人的干预,这种干预是否是对于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对错、好坏的评价和奖惩,是否会让幼儿不能够全身心的专注和投入游戏之中,都是值得反思和改进的。

当然,不是所有符合以上条件的游戏都能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幼儿园里发生的游戏与其他游戏的不同就在于它需要具备自然性和教育性的双重特点,幼儿游戏的环境和材料投放是由幼儿园和幼儿教师所提供,这样的环境和材料是有目的的选择和提供的,这些材料和环境可以满足幼儿多感官的感知,这些材料和环境可以让幼儿获取新的有益经验,这些基础具备了,然后才是孩子们的游戏生发,而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也会因为游戏的存在而具备了多种的身份与角色,比如游戏的观察者、合作者、秩序和安全的维护者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去发现和积累操作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