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自学心得体会

2025/08/07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自学心得体会(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自学心得体会 篇1

有幸参加灵宝市高效课堂之“独学”研讨会,两位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至今仍历历在目,为我们的课堂教学起了示范引领作用,领导的讲话精神更是发人深思——师生共读,促进“独学”出成效。现就本次活动我的收获总结如下:

一、 师生共读,为“独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教师的读

教师首先应是一位乐读的人,读教育理论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读经典美文丰富自己的内涵;研读课程标准及教材,准确把握每节课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教师还应是一位善读的人,能读出文章的内涵与外延,更要善于将读书的方法经验梳理概括以便授之于学生。

2、 学生的读

读是“独学”的最基本的途径,李智民老师对学生“我能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读书时,要不断提高要求,培养学生会读书、善读书,进而爱读书,形成终身受用的自学能力。

二、 学生主体,促进“独学”出成效

学生不是产品,不可以用模具来进行规模生产,他们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个体,只有让他们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自己的阅读、观察、思考、操作、表达等一系列活动,才能形成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尹娜老师的课堂思路清晰,一步一步的随着学生的认知需求通过观察、抽象出三角形的数学图形,再画三角形、进而去读一读知晓定义,深刻理解,明晰特征,辅以及时恰当的检测活动,一直把学生放在构建知识的主体位置,很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每参加一次教研活动,都会带来心灵的触动,都有沉甸甸的`收获,教学的方向越来越明,思路越来越清,真诚地感谢领导组织的教研活动让我们更快的成长,希望这样的活动能经常开展,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聆听专家的引领,实地感受精彩纷呈的课堂。

自学心得体会 篇2

三月份下旬开始,我参加了学校党总支组织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系列学习教育活动,特别也对《党章》等内容进行了认真学习,通过学习新党章和相关规定,我深深体会到:

一、学党章是一个党员提高理论认识的重要途径。党员是党的细胞,党的'先进性是由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的。党员的先进性,又是由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的。通过学党章、明党史、守党纪,转变工作、生活作风,使我们每一个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都能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做“三个代表”忠实执行者。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员必须要牢记党的性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真正把先进性要求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三、今后我的工作、学习、生活应着力做到的:

1、努力把干好工作和提升自身素质统一起来。要在干好本职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通过深化认识、反思经验教训,推动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2、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善于读书、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为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接受新工作而做好准备。

3、坚守宗旨信念,明确责任义务,大胆开拓创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实现中国梦也就是实现人民的梦。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增强抵制 “四风”的能力,自觉投入到学生中去、学生家庭中去,了解他们的需求,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服务员,不墨守成规,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育人本领,为振兴兰山教育添砖加瓦。

自学心得体会 篇3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在与孩子们的接触中,我体会到了让学生自主投入学习的重要性。在此,我想谈谈我对自主学习的一点小小体会。

⒈自主学习能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可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经常无意识地扼杀了幼儿的好奇心。好奇心的扼杀,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学生会问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重视和鼓励,不要害怕和阻止学生的“好问”,不要讽刺和贬低学生的“怪问”;教师要培养和表扬学生的勤于提问,不要限制和压抑学生的“多问”;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而且问得颇有见地、切中要害,从根本上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还应深入学科知识,创造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深奥道理,激发、培养他们的好奇心。

⒉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主动掌握整个学习过程,自发、自觉地投身学习,自己对自己负责,学习的主动性会大大增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比他们在教师的强迫下学知识都更可贵。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保障进一步的自主学习,二者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学生受益无穷。在学习过程中,明确目标,开阔思路,丰富想象;需要不断克服困难,不怕挫折,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成功的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各类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教会他们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实现自我发展。

自学心得体会 篇4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不断地深入,许多教育者都意识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在不断地实践与尝试。小组合作时,同学们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观点不一,脸红耳赤,真是集思广益,好处多多。但笔者在听评课或自己实践时,确实也经常看见,活动时,有人滔滔不绝,而有人却呆若木鸡。或是你读你的,我想我的。为何同时合作学习,却有如此不同的景观呢?结合我三年中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及其反思,我想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的观念有否真正更新?

教师有否真正地融入小组学习中,并和同学们一起体验小组学习的快乐?当你真的能与他们一起开心一起悲伤的时候,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了自己的活力。就象对新生儿,没有真诚的关爱和小心的呵护,小宝宝会健康成长吗?对待小组学习,教师观就应象对待新生儿一样。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引导者。试想如果连教师自己都认为小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或只认为它是学习的一种便利,缺少应有的期望和热情,那学生的新奇和热情还能持续多呢?我不由地想起了我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没有她那满含期待、信任、自信的眼睛,我想我是不会喜欢学语文的。因此,小组合作能否有效、持续地发挥其作用,教师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是一个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二、小组搭配是精心安排还是放任自流?

小组搭配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小组作用是否良性地发挥。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小组搭配不妨分这样几步走:1、可以先是自然搭配,让小组自发地推举一位小组长。2、结合原因进行小组重组。实验一段时间后,小组搭配的许多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老师,他都不说","老师,他一直在玩","老师,他们在讲话"……等等。老师不应放任自流,也不应简单处理,最好是耐心询问产生问题的学生,可以单独谈心,可以温和劝说,结合原因进行小组重组,让优弱势趋向合理。3、让弱势转化为优势。小组重组中更重要的`是要激发问题学生的自信心,给予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多创造机会让他表现,让弱势也转化为优势,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如果老师不断地发现弱势,不断地转化弱势,那么最后的局面必定是一派生机勃勃。当然这需要老师付出多么辛勤的努力。

三、小组团体意识有多强?

组合成有生气的小组后,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激发小组的团体意识。一个有凝聚力的小组,它的意义是更大的。其中培养的不仅有合作精神,更有责任感和荣誉感。有了团体意识,反过来可以团结小组成员,小组每个成员能自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小组的团体意识是需要老师激发的。可以引入适当竞争。如建立评比制度,哪个小组发言的很精彩,就加星或加小花给予鼓励。当然这种奖励应是公平、民主的,不是泛滥的,应是对使大家都心悦诚服的发言的肯定。使孩子们体会到奖励的珍贵,激励他们积极去争取。

四、是随处小组合作,还是有机结合?

就象任何一个生命体,光有期待和愿望是不行的,它还需要供其生长发育必要的养分。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样。如果没有适合合作学习的环境、机会,它一样名存实亡。

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选择适宜的合作情境。新教材里就有许多可以发掘的情境。如:新教材第四册中《三个儿子》一课角色多可通过表演来学习,而表演又是一个很好的激发探究思维和合作的实际情境。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设计出谁来表演、怎么表演的方案。这一来极大地激发起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思维活跃的和不爱表现的孩子一样积极设计各种方案,最后,推出本组的方案参加全班交流。

但是我们也不能处处,什么问题都用小组合作解决,否则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适当地与独立思考、动手解决、老师或其他学生点拨等方式相结合,使学生时时有新鲜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再说事实上语文问题也不是都适合合作小组解决。比如:学习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时,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说说想法,各抒己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独立运用的能力。如果用合作来解决:

一、浪费了大家的时间。

二、浪费了大家的精力。

五、忽视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

独立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一个人能否良好地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否良好的独立学习的能力。试想一味地依赖、模仿,没有自己的主见、创新,社会的发展能将希望寄托在这样的人身上吗?因此,合作学习应和其他学习尤其独立学习有机地结合,在培养合作精神上又有自己独立思考。真正地做到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脸红耳赤,集思广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