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案
倚栏轩整理的故乡教案(精选3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故乡教案 篇1
一、导入
听《静夜思》进教室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铜须门非常熟悉的一首歌曲大家听一听,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播放《大海啊,故乡》,学生聆听
2、谈感受(对大海、故乡的的热爱和怀念)
3、唱到“故乡”时,让人不禁也想起自己的故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老家,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的老家?
师:我们的故乡真美,那里有我们的亲人和朋友,当某一天我们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时候,对家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会油然而生,今天来时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感受一位身在异国他乡、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作曲家所作的歌曲《念故乡》
二、学唱
1、聆听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抒情、思念、忧伤的)
2、朗读歌词
师:《念故乡》这首歌曲是表达思念故乡的,让我们一起朗读歌词,从歌词中去感受那份思乡之情。
3、用“呜”哼唱旋律
4、分句教唱
5、完整跟琴唱
6、指导问题乐句
7、完整演唱跟伴奏
8、歌曲情感处理
①师:前面我们感受了歌曲的情绪是抒情、思念、忧伤的,为什么音乐能表现出思念、忧伤的情绪呢?从哪可体现?(互相交流)
②从力度、音色、速度、旋律线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第一段)
③部分学生“呜”哼鸣,部分唱歌词
三、拓展
1、《念故乡》这首歌曲的作曲是?德沃夏克
咱们一起一下这位伟大的作曲家(欣赏视频)
2、师:捷克在欧洲,美国在美洲,横隔太平洋
他独处异国,十分思念祖国和故乡,百感交集,写下了四个乐章的《自新大陆交响曲》,《念故乡》选自第二乐章,这段旋律由德的学生填词,后来传入后,由我国老一辈音乐家李叔同结合当时国情填词。
3、欣赏《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听是什么乐器演奏,给你什么感受?
4、介绍英国管
5、欣赏交响乐团演奏的《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
故乡教案 篇2
一、 创设情境
1、 闭上眼睛,你听到了什么?
2、 请你分别模仿海鸥、海风、海浪的声音。选择你喜欢的声音,我们一起创设出海边的气氛。
3、 老师带你们到美丽的海底世界去看看。
4、 大海是这样美丽,请你来汇报你查找到的关于大海的资料吧!
5、 大海不光有美丽的外表,还有丰富的物产,谁能说一说大海的物产有哪些呢?
6、 大海对我们非常重要,它是我们的朋友,更是我们的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听这首歌《大海啊,故乡》
二、 新课教学
1、 初听这首歌曲,请你的身体随着音乐做动作。
2、 你觉得这首歌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情绪?
3、 复听歌曲,你对哪句歌印象最深,用你喜欢的声音哼唱出来。
4、 把你哼唱的歌曲用手中的乐器进行模仿演奏。
5、 感受这首歌曲的拍子,并随着节拍用打击乐器伴奏。
6、 再听歌曲,分析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歌。
三、编创与活动
7、 分两组,排练节目,要求有唱歌、跳舞、打击乐器和器乐演奏的同学。组长负责分配每个人的职责。
8、 两组同学排练的节目进行汇报表演。
9、 评价一下哪一组同学表演的更好,为什么?
10、 老师今天还带来几首歌曲,听一听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相似之处。
11、 听《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枉凝眉》《葬花吟》,介绍歌曲作者王立平。
12、 合唱歌曲《牧羊曲》,加入武术动作。
三、课堂总结
13、 王立平爷爷写了这么多动听的歌曲,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故乡的人,希望你们也能热爱我们的家乡,把我们的家乡建设的更美好。
关于故乡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故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故乡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及指导思想
如何不把语文教学扁平化?如何体现小说教学的层次性?如何体现语文教学的初高中衔接?如何在文体教学中既体现“类”的知识,又体现出“这一文本”的独特性?
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是我们着手初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故乡》是一篇小说,这是它的文体属性。但是,我们在进行《故乡》的教学时,必须超越小说的共性,发掘其个性特点。小说的主要特点在于虚构,其虚构体现在两个方面:选材及表现手法上。设计怎样的故事情节,刻画怎样的人物形象,表现什么样的社会生活主题,是作家在内容上的考量。而从什么样的视角去叙述,用什么样的语调去陈述,故事从何处开始,运用什么样的构思,将庞杂的社会生活内容纳入笔端,采用什么样的写法,构筑怎样的环境氛围来刻画人物形象,则是作家在艺术手段上的匠心。
小说在内容的选择上,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的独特性,是我们进入初三之后在小说教学上必须要考虑的。
《故乡》一文,从内容上看,描写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将近30年中,江南小镇及广大农村在动荡中,尤其是在外来经济入侵中,中国社会中的农民及城镇小私有者迅速破产的社会现实,并由此而带来愚昧的麻木、精神的堕落、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冷漠造成的令人窒息的社会氛围。
这种急剧的变化被艺术家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统纳于笔端,在自然环境上的对比,在社会环境上的对比,在人物形象上的对比,人物形象自身的前后特点的对比,在叙述者的心境上的对比,将整个社会的变化做了广泛的反映。这是作家在艺术上的独特匠心。
这篇小说的语言简练而收敛,沉郁而冷静,幽默中透着揶揄,悲哀中而不失希望,是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当然,这是比较深邃的,只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一点点,就是研读鲁迅小说好的开端,也是为学生今后接触鲁迅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⒈在进行小说共有知识复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故乡》采用“对比”的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⒉在探究中感受“对比”这一艺术手法在小说人物设置、人物形象刻画、社会环境描写、叙述者心境的变化中的作用;进而掌握小说的主题思想的深刻性。
⒊感受这篇小说在语言上的特点:简练而收敛,沉郁而冷静,幽默中透着揶揄,悲哀中而不失希望。
⒋写作训练:学习运用“对比”这一艺术手法表现社会或某个人的“变化”上。
三、教学重点
⒈小说主题的探讨。
⒉研习“对比”手法在小说中的独特运用。
⒊鲁迅小说语言的特点。
四、教学设想
⒈自主预读:初三学生,可以自行解决字词积累、小说内容的大致感知,可以自行复习以前学过的小说的基本常识,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去了解小说创作的相关背景资料。
⒉课堂上主要采用探究法:老师抛出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去感受、理解“对比”的艺术手法在这篇小说的独特作用,从而了解、体会鲁迅小说的独特艺术价值。
⒊长文短教,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争取一课时上完。
五、教学流程设计
㈠导入:检查预习。学生回顾下列知识:
⒈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⒉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⒊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⒋环境:
⑴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⑵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⒌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㈡感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思路。
⒈默读课文,熟悉课文,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⑴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⑵“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①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②“杨二嫂”的变化。
③闰土的变化。
⑶“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㈢研读课文:找变化,说对比。
⒈人物形象
⑴人物设置上的对比
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
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刻画得比较详细。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
⑵人物自身的前后对比:外形、神情、语言、动作、境况。
⑶人物关系的对比:少年闰土与“我”、中年闰土与“我”;闰土与“我”同“杨二嫂”与“我”,青年杨二嫂与老年杨二嫂;少年闰土与“我”同宏儿与水生。
⒉环境描写
⑴自然环境的前后对比
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12段:明朗、美丽、令人神往,2段: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⑵社会环境的前后对比
⒊叙述者心境的前后对比
对故乡的感受、对社会的感受、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对过去与未来的感受。
㈣深入研讨:动荡中的社会,破产中的农村
引导学生在上述“对比”探究中对本文的主题进行探讨
⒈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
⒉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
⒊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
㈤小说语言特点探究
⒈比较小说中对闰土的描写与对杨二嫂的描写在语言上的差异、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的语言特点(瓦楞上几茎断草当风抖着……)
⒉关注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的表达作用。
㈥课堂小结:读出小说的艺术独特性是我们艺术品位得到提升的主要表现。
㈦作业:以“……变了”为题,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一个人物的变化,进而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