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锐角和钝角》说课稿

2025/08/05教学教案

倚栏轩整理的《锐角和钝角》说课稿(精选3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锐角和钝角》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锐角和钝角》。

这堂课要求学生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是在二年级上册中学会了如何辨认直角,并在判断直角中渗透了比较大小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用方法与上学期的一致,都是利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来比较的。但比较的重点不同,前者是判断角是否是直角,后者是看一个角比直角大还是小。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能结合生活情景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口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钝角。知道锐角、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辨认锐角、钝角。

三、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生动有趣的简笔画,让学生在图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去发现角和展示角,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四、说教学准备

一、让学生在有趣的综合活动中巩固和应用锐角和钝角的概念

活动化、个性化是课堂发展的重要趋势。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演绎数学,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把练习九的第2题的一个直角设计为学生用眼睛不能很快看出来的直角。有的学生说直角,有的'学生说钝角,产生争辩。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探索用三角板的直角进行判断的方法,在矛盾冲突中自然地突破了难点。然后通过信封中的图形(圆、月牙、五角星、三角板等)让学生找一找都有哪些角,学生小组活动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兴趣盎然,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让学生变活动的角,等等。

二、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相互评价、共同发展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在“找锐角和钝角——画角——数角——变角”的多层次学习活动中,每一环节都有学生对同伴的质疑与帮助。例如:“我觉得他们都做对了!”“我认为他锐角画得比较好,钝角有点像直角,建议以后画钝角,要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学生回答得好,其他的学生也能热情地给予肯定。在自我评价中,有的学生自信地肯定了自己的表现,有的学生谦虚地对自己提出了希望。在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相互帮助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使学生既学会了学习又学会了做人,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锐角和钝角》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锐角和钝角》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锐角和钝角》说课稿 篇2

听了袁老师的这节数学课,让我感受到动手操作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萌发了学习兴趣。袁老师尽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手、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活力。

在课的导入部分,先出示了主题图这么一个情景图,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图中的数学知识——角,引发学生的自觉参与学习活动,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然后再抽象出角,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趁热打铁,在抽象出的角中找直角,然后将抽象出的角分类,利用直观教学,学生分类明确,说明分类原因。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较角的大小,在操作中,发现并认识锐角和钝角,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去发现、亲历了认识锐角和钝角的过程,使数学学习更有效。

袁老师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也很恰当,得出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时候,老师边板书边指导学生读锐角和钝角。另外在画角时,先让学生自己画,然后,袁老师利用投影仪,细致地教如何画锐角和钝角及如何能画好直角。

学生学会本堂课有关角的一些知识后,袁老师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角,学生兴致勃勃地去找每一个角。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纵观袁老师的课堂,数学活动贯穿始终,注重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有机融合,课堂生动而有效。

《锐角和钝角》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锐角和钝角P38P40。

2、教材分析:

《锐角和钝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的内容。教材的开篇就呈现了3种不同的角,通过让学生利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较,抽象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从而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并通过设计找角、造角、画角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去让学生深刻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下基础。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准备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能在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能力目标:经历找角、分角、造角、画角、欣赏角和摆角等活动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3、情感目标:通过师生评价、交流体会的活动,建立自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三角板的直角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能清晰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互相联系的。教师的教应当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节课当中,我准备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学习氛围,以小精灵聪聪为引向,以找角、分角、造角、画角、欣赏角、摆角为主线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找一找、分一分、造一造、画一画、赏一赏和摆一摆的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获得新知识,让学生在不断的评价和交流中,求得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同时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总之教师的教将要做到: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现;学生的学才能做到:勇于尝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激趣:小精灵聪聪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角。

2、指名学生说说角的组成。

3、聪聪带着大家去找角。

(一开始创设情境:引入小精灵聪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既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又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感知角。

(1)学生指角,教师用鼠标点击有角的地方,抽象出角的形状。

(2)提问学生:在找出的角中,有没有我们学过的角?请说出它的名字。

(3)追问学生:用什么方法能证明2号角和4号角是直角?

(4)教师强调:比角的方法。

(多处体现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内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各个层次面上的学生各有所长。让学生通过学生指角的活动,重现角的形状,感知角的特征,从而复习比角的方法,为下面的分角作好准备。)

2、认识锐角和钝角。

(1)学生在小组内对这6个角进行分类。

(2)小组汇报分类的两种分法。

(3)教师呈现分角的方法。并边用三角板的直角验证,边导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随机板书)

(4)教师小结:辨角的技巧。

(师生通过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的分角活动,共同探究了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导出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体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平台。)

3、体会锐角和钝角。

(1)教师造角,学生说出角的名字。

(2)教师说出角的名字,学生造角。

(3)小组内造角。

(4)师生合作给角画个像。

(5)教师强调:画角的要求。

(通过师生互相造角的动手活动中,感受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同时生生的评价、师生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聪聪的评价。

聪聪带着学生到活动乐园去玩一玩。

(以小精灵聪聪对同学们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进入活动乐园玩。)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活动一:找角。

2、活动二:欣赏角。

3、活动三:摆角。

(以活动的形式穿插找角、欣赏角和摆角的练习,避免学生的疲劳感,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更能享受到学习的喜悦和成功。同时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层次性的练习,让学生检查学习的效果,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

四、承上启下,评价总结。

1、交流体验,欢送聪聪。

2、教师总结。

3、布置作业。

课后找找家里的角,并说上名字,看谁找得又准又多!

(在评价、交流体会中,学会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同时也建立自信心,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知识的内涵。)

五、板书设计。

锐角和钝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