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论美》教学设计

2025/08/04教学教案

倚栏轩整理的《论美》教学设计(精选3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论美》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体味文章对美的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对美的理解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感受美的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引导法 小组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 播放配乐,展示图片,共同感受美,营造美的氛围。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一幅图片美?(学生各抒已见)

2、导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发现、去用心去感受,更需要我们去理性地思考,今天让我们随着英国大哲学家培根一起来《论美》。(板书课题、作者)

二、播放配乐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思考:

(一)1、文章论了哪几种美?

参考:颜色之美、形体之美、行为之美, 美德

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

2、作者认为这几种美是怎样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最高层次的美是哪一种美?

参考:“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内在美重于外在美。所以在三者中最高)美德最美

3、作者是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论证“美德最美”这个观点的?请举例说明。

明确: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举例略。

小组合作交流。

全班交流。

(三)品味语言。

培根的随笔,都是劝世箴言之类的短文。黑格尔曾指出:“培根拥有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他的话常常被人家引为格言”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话做一张 “美的格言卡”

小黑板显示格言卡版式

(老师也做了一张格言卡 ,先抛砖引玉)

美的格言卡

格言: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赏析(推荐理由):以宝石为喻,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宝贵。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制作格言卡,进行交流时间约5分钟)

教师总结:通过格言卡的制作,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么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语言准确、精练、隽永、形象。

美的格言卡:(预案)

1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2 、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3 、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4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分析理解:

1、 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2、一个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是不容易的。

3、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4、 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四、凡人论美

1、培根认为:美德最美。确实,一个人无论容貌如何,当有了美德,他身上就会散发出美丽的光芒。同学们,纵观古今中外,你们知道有哪一些名人因为他们的精神和美德而流芳百世吗? (学生各抒己见)

示例:如周总理,居里夫人,任长霞,刘翔等

2、名人们因为美德更为后人所敬仰,可是美德并不只是名人们的专利,我们平凡的人有没有德行之美呢?有人说“美在于发现”,同学们,你发现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一些美呢? (学生各抒己见)

示例:为身患绝症的同学捐款。乐于帮助同学解决难题。

3、今天,你赞美了吗?

会赞美的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会赞美的人,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赞美别人,就是肯定自己。在别人的优点中,肯定了自己的眼光;在别人的表现中,肯定了自己的气度。你的赞美,一如珍珠,令别人愉悦的同时也会使你光华耀眼。

请你说一说,赞美一下一位你认为美的老师或同学的名字,送他(她)一句精彩的赞美。

你虽然没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貌,但是你在学习上勇于攀登的精神让我感动,我赞美你!

五、教师寄语。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貌终归有年华消逝的时候,只有美德能散发出永恒的光芒!不管容颜俊秀还是长相平凡,只要丰富我们的修养,完善我们的德行,只要我们善良、诚实、自信、自强,我们就可以说——我是最美的!

六、配乐朗诵。

全班诵读第5 小节。

七、布置作业。

找出课文中的格言警句,并尝试记住这些话。

八、板书设计

(一)大家论美(培根)

颜色之美 美德最美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形体之美

优雅行为之美, 美德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语言特色:准确、精练、隽永、形象

(二)凡人论美

《论美》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对美的认识。

2、体会语言精确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对美的认识

教学难点: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的一篇杂感《》。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的人为了让这张脸变得好看一些,花许多钞票去美容,还有甚者,不惜千金去做整容手术,当一回人造美女或人造美男。我们都不是一掷千金的富翁,当然没有那么许多闲钱花在这张脸上,那么我们如何去追求自身的美呢?那么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研读课文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 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层层推进,试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讨论并归纳:

作者认为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内在美,品德之美,希望人们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3、 作者用词准确,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

美貌的人并不都其他方面的才能。

“不都有”,三字既精当,又符合实际。

许多容貌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

用“许多”一词,说明数量不小。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

用“有些”,数量就少了,用语很有分寸。

三、找出课文中的格言警句,并加以理解。

讨论并归纳:

1.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2. 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3. 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4.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分析理解:

1. 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2. 一个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是不容易的。

3. 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4. 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论证了美德是人类最高的美,勉励人们致力于内在美的追求,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使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五.布置作业

1、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他的脸上有一块难看的胎记,其他同学的异样眼光使他很难为情。他自己也常常为这块胎记而郁郁寡欢。作为好朋友,请你写一封信劝说他(她)。

要求:(1)运用文中的一些观点或语句进行劝说。

(2)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语句,仔细揣摩。

(3)150字左右,10分钟左右完成。

2、辨别观点。

仔细阅读课文,对于作者的一些见解你是否赞成?如果赞成请举一个例子证明;如果不赞成也请举一个例子来反驳。

《论美》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美》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美》教学设计 篇3

论美

培根

教学目标

1.体味文章对美的论述

2.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对美的理解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感受美的内涵

教学方法

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作者介绍:培根(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

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被誉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著有《论人生》等著作,留下了很多广为传诵的名言,如:。

检查字词:

肃然起敬()吝啬()()滑稽()

摄取()谚语()愧悔()

问题设置:

1.作者谈论了哪几种美,这几种美之间是什么关系?

2.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文章最后作者给我们提出怎样的勉励和希望?

品味语句:

例:美言: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赏析(推荐理由):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涵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美言:

赏析:

拓展延伸:

用发现的眼睛寻找身边的美。

作业布置:以“论不美”为题写一篇小随笔。

论美

培根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象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