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推拿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推拿读后感 篇1
这个世界很大,总有一些角落被我们遗忘。特别是某些特殊的角落,虽然阳光照不到,但它一直存在着,等待着雪亮的眼睛的关注。
残疾人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我们常人很少关注,或者说即使我们关心了,也很难走进他们的世界。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是什么模样呢?毕飞宇以一个作家的细腻触角,刻画了那个特殊的世界,为我们揭开了特殊人群的“神秘面纱”。
《推拿》以短短二十二万字的篇幅,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大世界。故事很简单:世纪末的疲惫催生了中医推拿产业,应运而生的新产业总有着超强的生命力,飞速发展。盲人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自力更生,以推拿为生。年轻的王大夫只身来到深圳打工,挣了人生第一桶金,丰衣足食之后,就跟姑娘小孔谈起了恋爱。从此他的人生目标明确了:好好工作,凑足钱,回家开个店,早一点让心爱的小孔当上老板娘。由于发财心切,他把积蓄全都压到股票上,最后血本无归。迫于无奈,王大夫和小孔回到家乡老同学沙复明开的'“沙宗琪盲人推拿中心”上班。在这里,他遇到了盲人同事小马、都红、金嫣、泰来和张一光以及正常人同事高唯和老板沙复明和张宗琪。他们在一起工作、生活和恋爱的点滴经历,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盲人小世界。这个世界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我们都似曾相识。
阅读完《推拿》之后,结合当前的社会状况,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们常人之所以习惯于用另类的眼光看待残疾人,甚至歧视残疾人,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关心和了解他们而产生的偏见和成见。其实,从某种意义上看,我们每个人都是残疾人,都是不完美的人,而绝不可能是完美的神。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都是人类所必须经历的,没有任何差异。残疾人只是身体某个器官不方便罢了,也许他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在一个不成熟的社会里,残疾人为了生存和生活,他们的确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要承受更多的社会压力。他们要生存,要工作,就业难。他们要生活,要结婚生子,找对象难。国家满足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义不容辞;每个人追求美好的生活,天经地义。残疾人自力更生,是值得鼓励的,更应当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没人愿意生来就残疾,残缺的身体无法选择。残疾人并没有原罪,可很多人心里不自觉地排斥他们。为什么这个社会如此强调统一呢?有差异的社会不是更多样、更丰富多彩吗?在一个平等和谐的社会里,大家彼此之间会更懂得理解与包容。社会看待残疾人的态度,不仅折射出了人性的弱点,而且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只有不断地与内心的恶作斗争,才可能创造出真正平等的世界!
推拿读后感 篇2
毕飞宇的小说《推拿》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整部小说结构不复杂,故事也简单,他的精彩之处在于他的视角。小说讲述了从事推拿的盲人与三个明眼人的日常生活。向读者展示了盲人的生活、感情,以及他们对身边世界的感知、对身边明眼人的看法。
虽然小说讲述的是盲人的故事,但是,故事中的盲人和明眼人一样,有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尊严。他们也同样追求爱情,经营着友情,渴望着平等。他们的世界看似黑暗无边,却充满了热情,同样有正常的情感,而且更单纯,更浓烈,更黑白分明。他们的情感,是那么彻底,你完全可以感受得到那种本真的情感,原始的色彩,巨大的能量。
在毕飞宇的笔下,他描绘的每一个盲人都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随着小说的逐渐推进,让读者看到了一群本身残疾却有着乐观精神的人,不管他们遭遇怎样的不幸,这群盲人依然坚强面对,用心感知着世界,用心灵活着。《推拿》是以悲剧结束的,整部小说就在一件件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当中,在一个个平凡的盲人自然出场中,让我的情绪不由得为小说中盲人的命运纠结,或担忧,或高兴。看似离散的线索不经意间串联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最后整个推拿中心分崩离析,是那样的突兀,又是那样的自然,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看似轻松的文字,实则承载了厚重的话题;看似黑暗的世界,实则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看完本书,我产生了共鸣,也许是因为我和书中的人物一样的缘故吧:我们有着同样的遭遇,却有着不同的经历;有着同样的内心世界,却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都对生活有着美好的向往和追求,都渴望内心的光明,都热爱真善美。掩卷沉思,不禁感叹,我们都是平凡世界中的小小个体,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追求,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不管有着怎样的不幸,不管经历了怎样的挫折,都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都能闯荡出属于自己的天地,都能用自己的双手和心灵绘制更美好的明天。
推拿读后感 篇3
一直以来喜欢看书,也有说叫做阅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特别喜欢阅读小说类--因为可以体验小说作者眼里的心里的世界,人的一生经历是有限的,通过阅读--至少可以增加许多的经历和体验,也许这样的体验不见得特别的真实,但是确实增加了许多的感受。阅读一本书就是听一个故事,理解作者的一些心情。于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得到了这样一本书---推拿。把我带入了一个看不见的世界,恰恰这样的世界又是这样的深邃,透亮!
这是一本描述盲人世界的心理书,这是一本用盲人的心去感受世界的表述--在健康视力人眼中的世界不一样的感受,感动,感悟!我们看见的世界是真实的吗?有没有方法用心去感受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呢?
《推拿》中我们看见了盲人的世界,感受到了盲人的世界,也通过作者的点滴刻画感受到了盲人眼中心里我们的世界。这是完全不相同的世界,但是恰恰是一个共同的世界。许多我们认为的善和美,在听出来的是世界里面是痛和苦。舞台上鲜花掌声下的都红,内心的痛苦谁能知?平实眼里的王大夫,拿刀自残的痛苦谁人能知?太多的痛苦我们都不能感受,太多的痛苦我们都根本不知道--而我们恰恰还在抱怨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苦痛,自己的私心膨胀下的无明---王大夫的弟弟说,如果我是盲人,我也可以自力更生!这句话真是刻骨铭心,真是绝妙讽刺下的滴血之言!再比如王大夫对于一群赌徒发誓---一个盲人的誓言是--出门让我看得见。作者在细微之处,将心里的感动将岁月的磨砺出来的血慢慢的融进在犄角旮旯里面,让你触碰之后,手脚冰冷!
最普通的交往和生活在盲人眼中都是充满问题的,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作者在不经意中不断的将眼里的世界和耳朵里面的世界进行着比较。将看到的世界和听到的世界在进行着全面的比较,甚至是较量--这种比较比出的是人性,是善恶之间,是取舍之时,是得失之感,是爱恨情仇。当然作者并不是并不完全是让我们同情怜悯盲人,更多的更主要是感受盲人的世界。感受现实生活的一切。不禁想起多年之前看的一部电影--星愿。是张柏芝和任贤齐的一部情感片---那个叫做洋葱头的盲人在之声节目中让所有的人闭上眼睛一分钟,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闭上一分钟的眼睛--黑暗中体悟我们的世界吧!当初看星愿的时候,张柏芝还是一个小女孩子,现在已经是结婚再离婚的中年人了--生活中值得珍惜的不多吗?
在《推拿》一书中,爱情和情爱都有了相对充分的描述,直来直往的,含蓄曲折的,勇往直前的,隐涩艰辛的--虽然都是美丽的,但是心酸和苦痛始终身在其中。即使我是一朵很小的花,我也要在春天里绽放一次。春天里我们都曾经来过---有人说,如果死了要埋葬在春天里---因为有百花相伴,因为有生气盎然,因为有百废待兴,因为有朝花夕拾,因为有太多的牵挂,因为有无数的等待,因为有年轮的初始,因为等待夏季的炙热……
推拿读后感 篇4
《推拿》给我的感觉虽然书所讲的是盲人群体中发生的事情,可又不刻意悲悯的讲述盲人生活的艰难,这是聪明的做法,避开了惹人生厌的虚伪的矫情,处处克制却异常凶猛,平淡而又深刻。
盲人首先是人,生来为人,免不了有着人所必有的天性,自私、被爱支配、对性爱的迷恋,自尊我想说自卑,但是没说,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我不确定是不是所有人都或多或少的自卑,其次是因为我认为很多时候自尊来源于自卑。自尊是一道防线,或坚不可摧,或一触即溃,可无论怎样,这道防线后面是内心最不容侵犯的领地,尽管这片土地上是满目疮疾和无尽的荒凉。有的人防线隐蔽,给人一种强大到不屑设防的假象,实则一击即败,外强中干,这在健全人里是广泛存在的。然而有的人防线暴露的明显,看似不堪一击,实则具有很高的韧性和抗打击能力,盲人属于这一类,有着哀兵必胜的风姿。
、健全的人自以为是,是自私的,发泄自己对残疾人的同情和怜悯会让他们有着居高临下的快感,自己为是的伟岸,自己为是的征服感。就像书里说的,社会对残疾人微薄的补助款,只是为了让健全人心安理得的忘记残疾人。在《沉默的大多数》中王小波提到过人应该善良,聪明的善良。我认为放在帮助残疾人身上也很适用。对一个人最大的尊重就是平等视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给残疾人创造依靠自己养活自己的机会,而不是给他们难以养活自己的微薄的补助和随时可能没有的捐款,尊严都是自己给自己的,不是别人。
人性中的善良让世界更美好,可泛滥的善良,没有克制,没有适合的方式的善良,只是画蛇添足,让人别扭。就像我认为有一天张雨绮持刀砍丈夫不会得到好评而是批评的时候,才是女人在这个社会完全得到尊重的时候。时常看见某明星诈捐的新闻,他们可气的原因在于他们既利用了健全人的自大和善良,又欺骗了残疾人,践踏了他们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