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技能教养法》优秀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儿童技能教养法》优秀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儿童技能教养法》优秀读后感 篇1
把问题转化成技能,这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也认为是不符合实际及不可能的。一直以来我总认为方若琳能把她的问题改正过来并且不在屡教不改就已经很好了。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儿童技能教养法基于这样一个理念,解决孩子现存问题的最好方法是让孩子学会某种能够帮助自己克服这个问题的技能。因此说如果孩子有什么问题,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他需要学习什么或者他需要在哪方面变得更好一点,家长的角色在此时就变的至关重要,如何去发现问题的关键点,引导孩子如何用更好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我应该可以先自己尝试一下如果当自己生气情绪失控的时候,我想学习控制情绪的技能,让自己快速熄火。经过一些练习才能掌握把事情做对的技能。把问题转化为要学习的技能,这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
读完这一篇以后,觉得自己似乎有很多困惑很久的难题可以迎刃而解了,孩子不想去改变和学习的事情很多,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她这样做不对,急于去让她(他)改正过来,却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在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下往往都是用命令的口气去说:必须改过来,必须学会等等一系列强制性的语言。孩子不情愿,是因为我们家长没有让他(她)看到学习这项技能以后,可以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孩子越是了解学习技能带来的好处,积极性就越高。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去尝试了。给技能起个名字应该是每个小朋友最喜欢的吧!很有意思的一段:选择一个魔法宝贝。其实这一段落让我想起了我自己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我的童年妈妈在外地做生意,很少在家,那时候爸爸跟我说你是女孩子了应该自己睡觉,强制性的、必须自己睡。为此我害怕的天天晚上蒙着被子睡觉,有时候还会偷偷掉眼泪。后来妈妈跟我说:要想不害怕你可以把自己想像成一个你认为很强大的人。也就是这篇所提到的隐形的“存在体”能够帮助孩子们去学习技能和克服困难。
《儿童技能教养法》快读完一半了,整篇知识梳理清晰透彻,浅显易懂。“招募支持者、给孩子建立信心、策划庆祝的方式、为技能下个定义、为孩子广而告之”等等……通过如此之多的方法去把问题转换成她的技能。我决定从方若琳的第一问题开始“打断别人讲话”。首先需要有人赞扬和支持,偶尔她失去这个技能时,去提醒并帮助她,建立信心也是必不可少的,给她一个你相信她能行,能成功的合理解释,一但成功就可以和她好好庆祝了,提前和她一起策划技能成功后如何庆祝。跟她讨论掌握了这项技能以后会怎样去表现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家人面前谈论我们现在学习的技能,让她以自己现在所学的技能感到骄傲。
练习技能,其实很多时候我对女儿的耐心是不够的,文章中提到了学习系鞋带的技能,记得幼儿园里有一次女儿因为穿了系鞋带的鞋子,鞋带散了不会系,踩着鞋带绊倒摔跤,她回来后再也不肯穿系鞋带的鞋子。那时候我决心教她系鞋带的技能,屡次练习屡次失败,她再也不想去学这项技能了,当时的我因为缺少方法、缺乏耐心,也就任由她自己,想着慢慢在去学吧,此事就不了了之了。现在才了解学习技能应该要循序渐进,先从简单的练习开始,一点一点进步,让孩子看到成效后,再逐步加大练习的难度。家长足够多的关注和赞赏也是孩子练习技能的动力,让她相信这样的练习肯定是有回报的。三重赞美在我和女儿的生活中也时常会出现,但是通过这一篇的阅读让我知道了还有一种赞美方式:“透过传闻称赞”尽可能让孩子听到你在第三者面前称赞她的进步,她会感觉到家人对她学习技能进步的赞美,更加坚定了自己学习技能的信心。
提醒技能,“我不行,我学不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感到气馁,感觉自己学不会时候的灰心。方若琳学骑自行车的时候就发生过这样的事,当时学会了。天冷了几个月没再出去骑过,等再次骑的时候摔了几次后哭着跟爸爸说:“我根本就学不会嘛!”她没有信心在去骑,害怕摔倒,害怕付出这么多最后还是学不会。“退步”其实是孩子正常学习中的一部分,语文老师在家长会的时候说过,孩子的记忆是要经常去练习的。偶尔的忘记也是需要我们家长去提醒的,这个时候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提醒就尤为重要,可以让孩子参与这项技能,让孩子告诉你,她希望你在她忘记技能的时如何去提醒她。
庆祝成功,技能学会后,庆祝活动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奖赏、一种肯定,更是一种借有庆祝活动来向帮助过自己的那些支持者表达感谢。让孩子意识到在她成长的道路上别人是如何帮助她、鼓励她的,学会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表达那份感激之情。
把技能教给别人,从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认为把孩子的“问题转化成技能”似乎不太实际,一直觉得她能克服这个问题就已经很好了,随着深入的阅读才明白,把“问题转变为技能”并非无稽之谈,更让我惊讶的是:当把问题解决了,消失了,掌握了新技能,竟然还可以把所学的技能像小老师一样教给其他小朋友。游戏应该是每个小朋友都喜欢的吧!那么就可以让他们把各自所学的技能通过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相互学习,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用处和价值,自然而然的会去着手学习下一个技能,很棒的连接。
儿童技能教养法:解决问题,真实的案例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方若琳没事就喜欢抠鼻孔,不知道讲过多少遍总也改不了,有一次生病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细菌感染,喜欢抠鼻孔的习惯要不得。回来后跟女儿说,一定要坚决改掉抠鼻孔的习惯,我的计划开始,我会经常对她说:咦!我好像发现你现在抠鼻孔的次数减少了,是找到了什么好方法吗?她说:转移注意力,不去想自己的鼻子,自然就不抠了。其实我想说的是前期我并没有看到她减少抠鼻孔的次数,但是我还是会称赞她抠鼻孔的次数少了,经过我这么一说,她也真的以为自己抠的次数少了,慢慢的我经常称赞她进步了,几乎不抠鼻子了,她也在这期间解决了自己抠鼻孔的问题。
攻击行为是我家不曾有的,我觉得这主要还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人生中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在一个家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孩子的不快乐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我很多时候的采取措施是置之不理,过一会她很快的消化了她的不快乐,似乎在这之前没有发生过任何不快乐的事,我时常感叹为何孩子的情绪转变能如此之快,现在读到这里那我来猜想一下,是因为孩子们在不经意的时候找回了她失去的快乐吗?父母的角色是提供帮助,倾听孩子内心不快乐的根源。学习相应的技能找回她们的快乐。
恐惧和噩梦。去年的夏天就准备让方若琳去学游泳,可是她说她好害怕呛水,我没有去强迫她。但是不管是在海边还是在水世界她也是玩的不亦乐乎,就算偶尔的呛水也不会影响她快乐的心情。学习游泳和玩水的本质区别:学和玩、哪个孩子会更乐意接受呢?所以她缺少的是学会游泳这个技能后所带来的好处,而我缺少的则是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如何培养化解她恐惧的勇气。
这本书快接近尾声了,以前教育女儿的时候总觉的方法不对,总是在强化女儿的问题,而不是帮助她学习解决问题。既然孩子做错事,那么就表示孩子需要学,通过《儿童技能教养法》读后总结与梳理,把问题变成技能共有15个步骤,并对每个步骤如何应用及这样应用的意义进行了解分析,技能就是学会之后会使原有问题消失的能力。还需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争取做到活学活用。而作为家长的我也要学习一项技能:温和的讲话!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儿童技能教养法》优秀读后感 篇2
我刚拿到《儿童技能教养法》这本书的时候,大致看完了一遍竟不知从哪儿下手,当我再次细细阅读时,边读边思考,才有了一些感悟,大概明白了儿童技能教养法就是:在用儿童技能教养法开始解决问题的过程时,要先把问题“转换”成技能,也就是说不把这些事情当成“问题”,而只是有待学习的技能。说白了也就是:我们可以把大部分的儿童问题,例如恐惧,以及睡眠、饮食、排尿和排便等方面的能力发展不足,都视为是有待学习的技能。只要学会某些方面的技能,孩子就能克服相关的问题。
今天我想以一位家长的身份谈谈我读这本书的感悟:
我的孩子现在有一个令我头疼的毛病就是咬指甲,我尝试了很多方法,比如:打手、讲危害、转移注意力等等,结果都没改掉这个坏毛病。当我看到这本书中有一个这样的案例:12岁的女孩丽萨想改掉咬指甲的坏毛病。她首先要学习的是,留意到自己什么时候在“做”,或者最好是能够在没做之前就能有所察觉。这种察觉能够让她有意识的用一个另外的行为来取代咬指甲的习惯。丽萨自己有个主意,她一旦注意到自己在咬指甲或者想去咬指甲时,就就去用自己的手指做点儿什么事儿。她自己提议,要把指甲锉刀一直带在身上,这样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用锉刀来照顾指甲而不是用牙齿咬了。为了帮自己记住这么做,她甚至还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指甲锉刀挂在脖子上,这样就能随时取用了。
看完之后我很高兴,我知道该怎样帮我的孩子改正了。首先在孩子开始学习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之前,我让她学着觉察咬指甲坏习惯出现的时机和次数。只有当孩子开始能够觉察到自己正在“做”的时候,才有可能用另外的行为来取代坏习惯。其次,我让她想想再次咬指甲时,用什么方法代替。她想到的办法是用另外一只手抓住这个手指,挤压它。就这样我们实验了一段时间,她咬指甲的次数越来越少。
这真是一本教养法是如此之简单,直观有效的好书,我很喜欢。
《儿童技能教养法》优秀读后感 篇3
今天翻开《儿童技能教养法》,首先就被它的护封吸引住了,真的是太特别了,怎么形容呢,就是它的护封竟然是折叠的,不仅可以打开,而且上面印制的是技能教养法的十五个步骤,可爱的图画,一下子就让我有了心动的感觉,也更让我对书里的内容感兴趣了。
翻开书,一下子读了几十页,看到里面的文字那么通俗易懂,理念也和焦点如此契合,忍不住更加喜欢这本书,有老师对我说,儿童技能教养法就是焦点和叙事的结合,怪不得呢!这本书的作者本·富尔曼医生,刚好昨晚刚看完了他的《回弹力》一书,所以倍感亲切。
这本书开始就提出了把孩子的问题变成要学习的技能这样一个观点,认为孩子通常都没有什么问题,只有尚未掌握的技能。换句话说,大多数孩子的问题,包括恐惧,坏习惯以及跟睡觉,吃饭,上厕所有关的各种紊乱等,都可以被看作是还没有学会那些相应的技能而已。通过学习这些技能,孩子们就能克服这些问题。
就像我们曾经所说的,假如我们经常把孩子的问题归结成环境造成的,比如家庭境遇,或者说父母养育的方法,那么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下,当孩子出现问题,就会让家长陷入埋怨和相互指责,在学校里就会让家长和老师相互埋怨指责。儿童技能教养法,则会有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式,帮助人们从责备风暴中走出来,转而思考如何和孩子一起解决他的问题,提升他的技能,在这里大家也注意到了是和孩子一起解决,所以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而不是要依赖专家。
儿童技能教养法总共有15个步骤,这15个步骤可以单独的拿出来用,也可以连在一起用,今天分享第一个步骤:把问题转变为技能。儿童技能教养法的一个基本理念是:解决孩子现存问题的最好方法,是让孩子学会某种能够帮助自己克服这个问题的技能。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有一个需要学习的技能,掌握了这个技能,问题就会消失。比如说孩子有入睡困难的问题,可以问问自己,孩子需要学习什么技能呢?也许想上几秒钟,我们就知道,他需要学习入睡的技能。这就是把问题转变为技能,也就是“技能认定”,“技能认定”本身也是一项技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培养的技能。
当能够把问题转化为技能之后,接下来要牢记一个重要的原则:技能是你要学会做什么(正确的),而不是停止什么(错误的)。比如说孩子边吃边玩,她要学习的技能不是停止玩食物,而是规规矩矩的吃饭。
在遇到孩子有很多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想成他需要学习和加强的技能,这样,原本的问题清单就变成了学习技能的一览表了,同时,没有哪个孩子能够一下子掌握几个技能,所以要帮助孩子挑选出首先要学习的技能,而且最好跟孩子一起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聪明的做法是从简单的技能入手,把难学的技能放在后面,这样就能够大大增加孩子成功掌握技能的可能性,而学会一个技能,又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愿意学习下一个技能。
如果是比较复杂的或者巨大的问题可以把它分解成一些小问题,然后变成一系列需要学习的小技能时,就会很快找到学习技能的办法,从而唤醒他们心中的大老虎。比如缺乏自尊心的孩子,可以分解成:敢于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允许老师把他的作品展示在教室里,敢于加入其他孩子的游戏等,然后一步步去执行,做到一个进行下一个。同样的,对于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这样一些复杂的问题也都可以这样去分解。
同时在第一步里面还要强调的是,一般来说,孩子是比较愿意去和家长探讨希望他们做的事情,而不是不做的事情。所以,尽可以去尝试一下,用儿童技能教养法去应对孩子生活中的磕磕绊绊,或许会有些不一样的收获!
《儿童技能教养法》优秀读后感 篇4
《儿童技能教养法》这本书是荷兰作家、心理学培训师本·富尔曼老师的著作,在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发行推广,用教导技能来应付孩子的问题。
我虽然还未成家,更还未为人父,但这四年来,我教过近200位学生,年龄在4—16岁。通过与这几百位学生的接触,大致了解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性格、习惯或者问题,相信其他孩子也有类似现象或者问题存在。
孩子叛逆、调皮、学习主动性弱、独立性差、自立能力弱、依赖性强、行动执行慢等等现象或者问题,可以说大多数孩子是或多或少存在的。遇到这些现象或者问题,很多家长没有很好的方法对待,个别家长还会对孩子大声呵斥或打骂,实则对孩子没有任何用,还把自己气得半死。
很多家长也都想把自己眼中的熊孩子培训成“别人眼中”的好孩子,但却没有合适的方式方法。
《儿童技能教养法》这本书作者列用了15步儿童技能教养法,集芬兰教育之精华,它整合了近代世界上很多简快大师的秘笈,环环相扣,可以巧妙地唤起孩子学习的欲望和信心,带动孩子身边的重要他人形成支持的合力,不仅能够有效地帮助孩子克服问题、学习技能,还能大大改善孩子身边的小氛围,改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
此书的作者本·富尔曼老师两次亲自来到中国南昌授课,我有幸两次都报名去到了现场学习《儿童技能教养法》这本书上的技能教养法。学完后我按书上的方式对自己班上的学生进行操作,果然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对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起到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