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倚栏轩整理的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搓、葵”等7个生字。
2.了解用空行标示长文章各部分的方法,为每个部分列出小标题,把握主要内容,把其中印象最深的内容和同学交流。
3.运用边读边想、前后联系的方法,感悟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阅读长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图片,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出示课文插图)
2.在这张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分享)
3.这张图片的主人公叫青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解决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雪屑”——“屑”的读音。
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全班齐读,读中巩固掌握。
三、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对作者的.认知,教师再补充。
2.你能用简短的语言为每部分拟写小标题吗?
第一部分:青铜一家做了一百零一双鞋
第二部分:青铜冒雪去卖鞋
第三部分:青铜卖鞋给城里人
第四部分:青铜准备卖掉自己的鞋
3.结合小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冬季快要来了,青铜和妹妹葵花去采芦花,他们一家子为了生计,要做一百双芦花鞋来卖钱。有一天下着鹅毛大雪,青铜为了家里生计,冒雪到镇上去卖鞋。幸运的是,有几个城里人把剩下的十双芦花鞋全部买去了。最后青铜甚至连自己脚上的鞋子也要卖出去……
四、品读文本。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中的一篇。本文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
主要写扁鹊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这篇寓言故事耐人寻味,有着多元的寓意,从蔡桓公的身上,我们分析出:刚愎自用、太过固执就没有好的结果;还可以读出应该防微杜渐,把“毛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它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严重。
一次次通读课文后,文章中的两条主线显现出来:一条是扁鹊劝蔡桓公的句子,一条是蔡桓公明知扁鹊是名医却不倾听别人建议的几次语言和神态的表现。教学中,两条主线并进,更能深入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对于文本,也做到了多元化解读。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能够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基本达到要求,因此,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本文是古文翻译而来的这一特点,引入古文,让学生和古文来一次“亲密接触”,使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肠、烫、汤、睬”等生字。
2.能用题目拓展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读好人物的对话。抓住人物对话,揣摸人物心理。
4.懂得防微杜渐,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5.引入古文《扁鹊见蔡桓公》第一段,体味文言之美,感受学古文的乐趣。
【教学重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体会人物的心理;反复地读扁鹊的解释,
明白寓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练习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交流以前读过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明白寓言故事的特点----小故事,大道理。
二、揭示课题,简介主角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2、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
3、简介扁鹊。
4、过渡:扁鹊是一位名医。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是中医的鼻祖,曾经治愈了大家认为已经死去的虢国太子,被誉为神医。可是有一位病人,居然让这位可以起死回生的神医束手无策,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大家一定会在《扁鹊治病》里找到答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认读生字。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四、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人物想法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你能不能了解扁鹊和蔡桓公的内心想法呢?
生: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我觉得扁鹊是非常诚恳的想为蔡桓公治病。(带着感情读)
扁鹊是名医,还应带着关心去读。(指名读)
师:同学们从扁鹊的语言中体会到了扁鹊的内心,从他的动作又能体会到什么?
找动词:“一会儿”体会到时间很短暂。
师:是啊,扁鹊不愧是名医啊,只用了“望闻问切”中的“望”,而且是一会儿就看出蔡桓公有病,这可见扁鹊的医术高明。(板书:医术高明)
2、再读读蔡桓公的语言,你能从蔡桓公的言行中体会到什么?
生交流并指导朗读。
3、确实是一位自以为是的蔡桓公啊。刚才我们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件出示学法:品读言行——体会内心——感悟性格)
师:大家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三次拜见的情形,你能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想法的变化了吗?
五、自主学习后两次见面情形
学生用以上方法自学,教师出示自学目标:
1.扁鹊心情有什么变化?
2.揣摸蔡桓公的心理?
师:扁鹊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从语言体会到扁鹊越来越焦急。)
(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引导朗读)扁鹊是一位有责任的名医,看到蔡桓公明明有病,却不肯医治,他急啊!
看到大王的病越来越严重,他急啊!
看到大王的'病更加严重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啊,他心急如焚。
师:我们把扁鹊的三次劝说放在一起,分男女生来读,要读出扁鹊的心情一次比一次焦急。
(男女生对读)
师:可是蔡桓公呢,对扁鹊的劝告有什么表现?(不高兴。不屑一顾。)
师:蔡桓公面对扁鹊一次又一次的劝说,会怎么想?
学生交流
师:扁鹊一遍又一遍说他有病,蔡桓公却一次又一次否认,蔡桓公怎么样?
“固执己见”。(板书)
师:我们把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得更深入了,扁鹊一次又一次冒死进谏,你觉得扁鹊怎样?
有责任心。很高尚。很爱国。
师:(小结)是啊,这都体现了扁鹊的医德高尚。(板书:医德高尚)
师:(再次总结学法)那么作文时我们可以通过(生: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就是高明的写作方法。
师: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时,他的病已经深入骨髓了。根据我们前面的学,完成一份蔡桓公的病历。(课件出示表格)
(师引导读病历)
师:蔡桓公是一个明君,他在位时到处招贤纳士,想有一番作为,可惜年仅44岁就病死了,蔡桓公死于什么呢?(不听别人的劝告,自以为是。)
六、理解寓意,拓展延伸
1.找到了死因,再看病历,刚开始只是微小的毛病我们用“微”来概括(板书),结果不治,不听劝告,病情渐渐加重,我们用“渐”来概括(板书),最后病死。这说明要活好,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要“防”啊(板书),用一个词来概括“防微杜渐”这充分说明了小错不改会量成大错。
2.初识古文:通过这个寓言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这则寓言出自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韩非所著的《韩非子》。这样生动的一个寓言故事,课文用了436个字来写,而韩非仅仅用了198个字就讲清楚了。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原文的第一段(课件出示):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jiàn),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
3、我来读原文中的句子,你能不能找到课文中相关的语句呢?
七、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激趣: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许多寓言故事阐明的深刻的哲理警示着每一个人,其实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寓言故事都是从古文中翻译而来,如:郑人买履,亡羊补牢等等。
2.推荐阅读:《扁鹊见蔡桓公》原文,另外自己课下搜集一篇古文寓言故事,了解故事并熟读古文。
【板书设计】:
扁鹊、蔡桓公
医术高明、自以为是
医德高尚、固执己见
防微杜渐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搓、葵”等7个生字。
2.了解用空行标示长文章各部分的方法,为每个部分列出小标题,把握主要内容,把其中印象最深的内容和同学交流。
3.运用边读边想、前后联系的方法,感悟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阅读长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图片,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出示课文插图)
2.在这张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分享)
3.这张图片的主人公叫青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解决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雪屑”——“屑”的读音。
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全班齐读,读中巩固掌握。
三、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对作者的认知,教师再补充。
2.你能用简短的语言为每部分拟写小标题吗?
第一部分:青铜一家做了一百零一双鞋
第二部分:青铜冒雪去卖鞋
第三部分:青铜卖鞋给城里人
第四部分:青铜准备卖掉自己的鞋
3.结合小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冬季快要来了,青铜和妹妹葵花去采芦花,他们一家子为了生计,要做一百双芦花鞋来卖钱。有一天下着鹅毛大雪,青铜为了家里生计,冒雪到镇上去卖鞋。幸运的是,有几个城里人把剩下的十双芦花鞋全部买去了。最后青铜甚至连自己脚上的鞋子也要卖出去。
四、品读文本。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岳、湘”等8个生字。
2.能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3.积累描写自然风光的对联,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第二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什么?(自然的奥秘、科技的精彩)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想一想:每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二、学习“交流平台”。
1.自评式的学习中,你有没有遇到不懂的问题呢?
2.你是怎样解决那些不懂的问题的?
3.读课本第31页“交流平台”的内容,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查资料、请教别人)
4.小结:在以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一定要积极思考,想办法解决。
三、学习“识字加油站”。
1.看课本中的图片。这是什么?(一张汇款单)
2.请你仔细观察,你有什么疑问?(汇款单上的金额为什么要大写?)
3.学生讨论解决问题。(为了防止金额被篡改。)
4.出示大写数字,指名认读。(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
5.同桌合作。一个说数,另一个用大写数字写出来。
四、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由于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他们的名称有的是新出现的,有的是在原有含义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含义。
2.出示词语:云技术、多媒体、克隆、互联网,桌面、窗口、潜水、文件夹。
3.读一读词语,说说这两组词语分别属于哪一类。
4.小组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
(二)第二题。
1.在本单元的课文中,作者是怎样介绍事物的?读一读课本中的句子,指出说明方法。(作比较)
2.作比较有什么好处?(将我们熟悉的事物与不熟悉的事物相比较,能更好地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说明的效果。)
3.请你在学过的课文中找出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句子,并与同学们交流,说说这样表达的好处。
4.拓展练习:请你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事物。
五、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齐读“日积月累”中的句子,注意读准“塞”“锁”的读音。
2.学生交流句子的意思,明白这些句子都是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
(1)“白马西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这是出自徐悲鸿的一副对联。此段用南北方景色的不同,道出了地域文化的差异。
(2)“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这是一副回文对联,就是上下联从最后一个字往前倒着念和顺着读是一样的。回文要做到“似倒而顺,似顺而倒”,这有赖于巧妙的艺术构思和艺术匠心。
(3)“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这是苏州沧浪亭的对联。上联出自欧阳修的诗歌《沧浪亭》,“清风明月”指的是自然界的景物,它们没有主人,人人可得而享之,所以说原本是无价的。下联出自苏舜钦的诗歌《过苏州》,写苏州景物美好宜人,山水亦似有情,真不愧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4)“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是济南大明湖的一副七言对联,语言精练,对仗工整。上下联巧用两组数词,仅用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几个最具特色的景观,就极其生动逼真地概括了济南古城风貌的秀美景色。这不仅是对大明湖绮丽风光的精彩描绘,也是对风景如画的济南城的由衷赞美。
3.你还积累了哪些描写自然风光的对联?请全班交流。
(有雨云生石,无风叶满山。雨过山头绿,云来地上阴。万色云霞花四照,一潭水月镜双清……)
4.读了这些对联,你有什么感受?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了数字的大写,学习了新生词汇,能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介绍事物的特点,积累了描写自然风光的对联。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多观察,发现自然的美丽和奥秘,体会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
教学反思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通过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能针对问题运用多种方法解决。
2.在学习中,能够通过朗读品味、体会句子的表达方式,并且能够运用学过的方法来介绍事物。学以致用,才能不断提高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