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风筝教学反思
倚栏轩整理的中班风筝教学反思(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班风筝教学反思 篇1
《风筝》一课讲的是作者儿童时代和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的事情,文中写了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也写了因风筝丢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课文充分展现了儿童时代的天真、快乐,也展现了儿童内心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中我主要应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在学生说课文叙述顺序时,我没有一味要求学生对课文做高度概括,也没有要求语言必须精练,而是充分重视学生的表达欲望,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话、凭自己读后的印象将课文的内容按叙述顺序讲述下来,当然,也鼓励概括能力强的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
叙述顺序理清以后,再紧扣“快乐”来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那么,也就是围绕“孩子们做风筝的时候快乐吗?放风筝时快乐吗?找风筝时快乐吗?”,在“是否快乐”这样的宏观问题的调控下来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孩子们为什么在风筝上只写了名字而没有写地址”这个问题产生了争论,有的.说,孩子们生活在农村,人家少,彼此都认识,万一风筝丢了,很快就会被送回来。可是,也有孩子说万一别人不认识你,或者风筝飘啊飘飘到城市里去了,城市人多肯定不认识他们,那风筝不是就送不回来了吗?还有的说,孩子们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风筝或捡到自己的风筝后就可以和自己做朋友。
总之,学生对这问题是争论不休,可是,我为了不让太多的争论延误我们后面的学习,于是让学生暂停争论,让他们课外去做实验,看看风筝究竟要多长时间才会被风吹断,或者自己掉下来。其实,现在想来,我认为自己的建议是愚蠢的,因为在不同的天气状况下,不同的人去放风筝,那么风筝在空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那么,当孩子对此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我是不是应该这样去引导学生呢:作者和他的伙伴将名字写在风筝上,并给风筝取名“幸福鸟”,那么,如果丢了,如果也不能被送回来,那么风筝被别人拿走了真的就是一种损失吗?是一种痛苦吗?这样一引导,我想学生就能想到即使风筝丢了,被别人捡走了,那么自己的祝福就送给了别人,也把幸福的感受送给了别人,自己的风筝能给别人带去快乐和幸福,这不是很好吗?
课虽然上完了,可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我想,遗憾永远都会存在,但绝对不会是同样的遗憾!
中班风筝教学反思 篇2
在这节课上,我重点抓住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不同阶段的心情变化,用不同的方法理解重要词语,调动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激情朗读学文。
一、满意之处。
1、学生表现出色。
课上,学生们很投入,兴趣也很高,仿佛作者童年的快乐长上翅膀飞进我们的课堂,打开学生的心扉。
首先,课前,因为没那么早上课,我就决定让学生讲故事,没想到,他们竟然不怯场,在那么大的多功能厅讲故事,也讲得那么有条理,声音是那么宏亮,听的同学也那么认真,还能听出点名堂呢。这也许跟我平时的“课前一分钟故事”的活动有关系吧!
其次,在上课时,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他们的回答竟然会出乎我的意料,如:我说:“还有更让“我们”开心的事呢。其实我是希望他们回答风筝飞上云彩上了。可是他们竟说“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幸好我反应得也快,才没冷场。
最值得欣慰的是,他们写话的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竟也能写出“风筝找到了,小朋友们露出了彩虹般的笑容。”
2、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
(1)做风筝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首先我让学生体会“精心”一词,这是一个关键,我让学生们给他换一个词,学生说出了很多个,比如:认真,专心,细心等,再用“我想做一个( )的风筝,希望它( )。”这样的练习,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学生想象的翅膀展开了,说得有声有色,恰到好处地理解了“憧憬”的意思,在这一环节,我还让学生结合查字典的方法,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不用多讲,他们也能感同身受,也就能水到渠成地理解我们为什么把风筝叫做“幸福鸟”,是因为风筝寄托了我们的幸福和快乐,为下文做好铺垫。
(2)放风筝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我让学生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反复的朗读这句话,如果是你,看到自己放的高高飘荡在空中的风筝,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么喊叫?在这一刻,完全抛开课堂的局限,他们置身其境,从他们的喊叫声体会他们的快乐。再用朗读的方式表达情感。
(3)找风筝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让学生读,找出最能体现我们当时心情的词语:大惊失色,千呼万唤,这两个词我教学生用解字义的方法来理解。接着我还让学生呼唤风筝,体会出那种着急,再用“我哭了,为了那只( )的风筝。”体会出那种伤心。最后还用做动作来理解“垂头丧气”。
这一环节我教会了学生理解词语可以用换词、联想、查字典、把字义合起来等等方法。
3、 挖掘文章的空白处
因为空白,面对空白,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体验,让学生情感碰撞交流,激发学生创造性感悟。
(1)在看似矛盾处发掘空白点。
《风筝》一课,最明显的看似矛盾之处,就是课文第二段写做风筝时,风筝什么也不像,却被称作“幸福鸟”。为什么要将风筝称作“幸福鸟”?不同的学生,原因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样一来,不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更拓展了幸福鸟的丰富内涵,一个人的憧憬、幸福变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
(2) 在意味深长处发掘空白点。
《风筝》一文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这个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幸福鸟究竟找到没有?找到了小伙伴们会怎样?找不到又会怎样?一个省略号,包含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不同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与感悟。在学生不同感悟的交流碰撞中,我们会得到更多。
二、不足之处。
整节课还是有很多遗憾的地方。这当中有教学设计的不足,也有教学机智的缺乏。
1、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对于这两句话本可以用“虽然……但是…… ”连起来,让学生更理解其中含义,同时又能抓住阅读材料提供的语言资源,培养语感,训练表达能力,但最终没能落实。
2、最遗憾的是,时间把握得不够好。已下课了,我竟没听到下课铃,依然在继续完成预设的教学环节。到了最后,因为有些学生没能写完小练笔,临时把作业改成“继续完成小练笔”。
最后希望自己能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希望为人师者的我,能尽自己所能,让学生门的学习和成长充满快乐,让快乐像一条潺潺的小河,天天流淌在我们的课堂,流淌在学生们的心中。当然,我相信今后我能做得更好!
中班风筝教学反思 篇3
学完《风筝》这一课,心中有很多想说的,针对这一课,我记下自己的体会。
《风筝》是一篇散文,写了"我"小时候做风筝,放风筝的事情。文中从"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个方面讲了作者小时候快乐的童年生活。教学时,重点要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执教这课时我首先让孩子们读会课文,学习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找一找文中那些段落分别描写了的过程。然后让孩子们自己结合课后题“课文写了的不同心情,让我们读读有关的语句,讲讲体会。”自己学习课文。然后在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来给大家讲体会,取得了好的效果。
在学做风筝部分时,孩子谈到从”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体会到了做风筝时迫切的心态,同时结合上下文理解了”憧憬”一词的意思。从”依然快活”体会到劳动后的快乐。从”幸福鸟”想到风筝寄托了孩子们的美好愿望。然后抓住这些感受读课文。
学放风筝部分时,结合学生平时放风筝的经验,抓住放风筝时的动词来读,并从”快活”、“拼命”中体会到孩子们快乐到了极点的感情,利用有感情朗读把课堂气氛推到了高潮。
在孩子们玩的正高兴的时候,突然风筝线断了,抓住“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两个词语,通过做表情,做动作来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感受,把学生引到当时的情景中,接下来就水到渠成地体会了“哭、垂头丧气”的心情,通过自己的读加深了这种感情。
最后回顾全文,想想最后“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这句话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学生能说出来省略了找的过程,省略了找的结果。接着让同学们想想“幸福鸟”指什么?学生能想到指风筝,指所有快乐的,伤心的事,进而想到了美好幸福的童年生活。
总结写法时,学生能谈到作者抓住了人物心情的变化来描写,这样把事情写详细具体了。
通过这篇课文的执教,我感觉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是不能适应多变的学生的,教师要随时作好准备,来适应课堂上的多变。
中班风筝教学反思 篇4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在幼儿周围的大自然中,红红的花、绿绿的草、枝头的嫩芽、飞舞的蝴蝶和暖暖的阳光、柔柔的春风,到处充满了生机勃勃、变化万千这些春天特有的景象。与此同时,春天也是春游的好季节。结合我们的语言活动《放风筝》,我课前准备中,幼儿去操场上放风筝,除了让幼儿对风筝的外形特征、颜色、图案有一定的了解以外,还让幼儿亲身体验了放风筝所带来的乐趣。
活动《放风筝》描绘的是幼儿熟知且喜爱的日常生活中放风筝的游戏,非常巧妙的将小白云想象成风筝,它以简洁明快、多重复、富有韵律的语感以及大量的象声词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很适合小班幼儿的学习和理解。小兔在放一只萝卜风筝,小猫在放一只金鱼风筝。活动一开始,我首先以谈话的方式引起幼儿的兴趣“你们喜欢春游吗?看一看谁也来了?”
接着通过观察图示,猜想小动物们在草地上干什么。又以连线的形式帮小动物找风筝,幼儿们都能说出找到风筝的原因,知道小动物们放的是什么风筝。我又以通过听故事第一到三节,让幼儿知道小猪的风筝是什么。小猪的风筝本领很大,通过变魔术方式小白云一会变成小绵羊,变成大白鹅,变成小白马。同时也让幼儿模仿小动物们是怎么叫的、跑的时候又会发出什么声音。在完整讲述小白云变魔术的基础上,我又提出问题:“小白云还可以变成什么呢?”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想象力。这个时候孩子们思维比较活跃,说出了很多的动物,“像小猫、小鱼”等引导幼儿创编新的句型。最后我运用留空让幼儿填充的方式,引导幼儿较完整地讲述故事,充分感受了童话作品语言的重复性。
整堂课下来我感觉到还有很多不足。首先,教学用语应加的简洁一点,这一点,在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就应不断的积累。其次,在教学环节中间,除了让幼儿了解故事情节,也要给孩子留出思考和说的时间。这个环节应该让孩子说,注意想想要让孩子怎么说,怎么引导。还有就是我在讲述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幼儿被故事吸引了。能够认真地听。在回答我的提问时,也能准确回答。但是,我忽略了,在整个课堂上,孩子才是主体。应该激发他们说的欲望,而这节课上,我却说得太多。我应该给孩子留出时间去思考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