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谁工作的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你为谁工作的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你为谁工作的读后感 篇1
“你为谁工作?”一个直击灵魂深处的问题。有多少人在被问及时,可以第一时间作出回答。
“工作”是一个过去、时下、将来都永恒的热门词汇。历史由人所创造,而这种创造,是我们先辈、世世代代“工作”出来的。“工作”是人在每个时代应该履行的使命。
启示一 工作在马斯洛五个需求层次中的体现
以前常听人说“工作是为了混口饭吃!”那时的我年少痴狂,总不屑于这样的说法,觉得太无志向了。现在想来,那时的我太肤浅了,吾非鱼不知鱼之痛。工作对于许多人来说,真的只是一个活计。尤其是当没有太多的选择时,除了去工作,要怎样才能活下去呢?理想是靠活着的人才能实现。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
根据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层次分析,我们很容易还原“工作”的本质。
第一层需求,生理需求,衣食住行等温饱问题。解决温饱问题,这是我们祖先们日夜劳作的驱动力,也是人类工作的最根本出发点。远古时代,我们的祖辈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工作”种类主要有两种:男的工作是外出狩猎,女的工作是采摘蔬果。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那个生产方式极其低下的环境中,祖辈们在“工作”时是多么艰辛,随时都可能遭受猛兽的袭击和自然灾害的袭击。祖先们克服种种困难,坚持的“工作”下去,才得以种族延续。为了吃饱而工作,为了活着而工作,是多么原始、多么震撼的写照,容不得半点的轻蔑。
实现了第一层需求这个基础,人们就会考虑更高的层次。当工作稳定了,衣食无忧了。自然引出了第二层需求,安全感需求。居住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并储藏丰收的果实。当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时,精神需求便开始增加。所以牵出了第三个需求,社交的需求,与他人分享兴趣、爱好和认可的需要。说到这,好像已经偏离了工作的主题,其实不然。第二层需求和第三层需求的满足和实现,最终是离不开“工作”这个最基础的支持。有工作的人直接通过工作来实现,如祖辈父辈们或士、或农、或工、或商。没有工作的'人,间接通过有工作的人来满足,如我们在未成年之前,由父母提供“需求满足”的支撑。
第一、第二、第三层次需求,是作为一个自然人都希望得到满足的。但到达第三个需求层次后,便会进入一个瓶颈期。一个人衣食无忧了,加之环境优越,周边亲朋友爱,很容易会步入停滞状态。人是有惰性的,开始维持现状、不思进取。正如《你为谁工作》一书所说,为工作而工作的人,很少有机会满足第四种和第五种需求。
只有拥有理想和抱负、肩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能突破这个“瓶颈”,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第四层需求,获得尊重的需求,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扬。很明显,要实现这个需求,必须要在本职工作上做出杰出的成绩,或者在某一行业上做出重大的贡献。赢得生前身后名,一直是中华民族历代杰出人士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
满足了第四层需求的真正能人,必然会继续去实现他们的第五层需求,即充分发挥能力、自我实现的需求。君子有云:当仁不让。站在时代的前沿、鳌首行业的顶峰,明确自己的使命,深知自己的能力,为实现自我的价值而工作。这是万人的梦想,但却是少数人的现实。
启示二 在工作中突破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层次
马斯洛的五层需求在工作中的体现,分析至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五层的高度是逐层递增的,人数是逐层递减的,犹如金字塔一般。第一层需求的人最多,第二层和第三层需求依次递减,第四层和第五层的人很少。人的成就有高低,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能否为更高的需求而努力工作。
要回答“你为谁工作”这个问题,应该明确自己现在处于哪一层,进而明白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尚处于第一层,若能好好工作,巩固第一层,便可以逐步满足第二、第三层;若不好好工作,自甘懒惰,那连最基本的第一层需求也不能满足。
已经处于第二、第三层,若自己是个“知足常乐”的人,那就以“知足”之心维持好工作现状。若自己非“知足”之人,却不思突破现状,那等于自寻烦恼。
到达第四、第五层的,必然属于勤于进取、敢于突破的能人。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历史上有众多名人,即便在第一、第二、第三层的需求未满足的时候,依然不忘自己的志向,即第四、第五层需求。不断突破条件的限制和自身的制约,为了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我们共产党员是中国人民的先进代表,在工作中,要基于“马斯洛需求”的原则,更要高于这个原则。无论身处哪一层,都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进取,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贡献,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目标,履行自己的时代使命。
你为谁工作的读后感 篇2
昨天,朋友送给我一本书——《你在为谁工作》。信手翻了几十页,其中的一个故事激起了我的万千感慨。我隐约感觉书中的杰克就像是几年前的我:
杰克在一家贸易公司工作了1年,由于不满意自己的工作,他忿忿地对朋友说:“我在公司里的工资是最低的,老板也不把我放在眼里,如果再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我要跟他拍桌子,然后辞职不干。”
“你把那家贸易公司的业务都弄清楚了吗?做国际贸易的窍门完全弄懂了吗?”他的朋友问道。
“还没有!”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建议你先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工作,把他们的一切贸易技巧、商业文书和公司组织完全搞通,甚至包括如何书写合同等具体细节都弄懂了之后,再一走了之,这样做岂不是既出了气,又有许多收获吗?”
杰克听从了朋友的.建议,一改往日的散漫习惯,开始认认真真地工作起来,甚至下班之后,还常常留在办公室里研究商业文书的写法。
一年之后,那位朋友偶然遇到他。
“现在你大概都学会了,可以准备拍桌子不干了吧?”
“可是,我发现近半年来,老板对我刮目相看,最近更是委以重任,又升职、又加薪。说实话,不仅仅是老板,公司里的其他人都开始敬重我了!”
我不知道书中的杰克现在何方,现实中的我,经过在贸易公司的3年砺炼后,婉言谢绝了送给我一身本领的老板的高薪聘请,毅然开创了自己的事业,现已小有建树。
我跟杰克一样幸运,只用了较短的时间就深刻体会到了一个人生哲理:只有抱着“为自己工作”的心态,承认并接受“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工作”这个朴素的人生理念,才能心平气和地将手中的事情做好,最终获得丰厚的物质报酬,赢得社会的尊重,实现自己的价值。
人生离不开工作。工作不仅能赚到养家糊口的薪水,同时,困难的事务能锻炼我们的意志,新的任务能拓展我们的才能,与同事的合作能培养我们的人格,与客户的交流能训练我们的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作真正是为了自己。
说实在的,初入社会的我,也曾经牢骚满腹:
“我只拿这点钱,凭什么去做那么多工作。”
“我为公司干活,公司付我一份报酬,等价交换而已。”
你为谁工作的读后感 篇3
当笼罩在我们上空的政治迷雾渐渐散去,意识形态控制的手段也随之寿终正寝。这是一大进步。从梦幻中醒来的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而理智,于是如何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再次成为当今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要说目前通用的招数,不外乎经济的胡萝卜加生存的大棒。相对于前者的颇有威力,后者却使人颇有微词。《你在为谁工作》无疑也是其中的“一棒”,也无疑又是绵软无力的一棒。
近年来诸如此类的小册子很是流行,之前就见过《谁动了我的奶酪》,据说是利欲熏心者炮制的,却冠以“美利坚进口”之伪名。之后又有《送给加西亚的信》,令人费解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教人诚信敬业者可谓多之又多,何必非要舍近求远呢?这样说并非是因为抱残守缺敝帚自珍,而是其中明显迎合了国人迷外的媚俗倾向。仅从题目上看,前两者还有些许象征意味,而这次的《你在为谁工作》却是直白无误由说教演变为训导。但三者的共性都是:因为浅白所以流行,因为浅陋所以武断,因为粗暴所以无效。
让我们瞧瞧《你在为谁工作》是如何完成上述三大使命的。
1、从形式到资料到方法的浅白。
全书共分五章,各章有五至七节不等,各章节有其题目,各小节围绕本章展开,形式上有序而不乱,可使读者一目了然简单进入正文阅读。再看精心设计的资料:“为什么要努力工作”,“你珍惜目前的工作机会了吗”,“敬业,最完美的工作态度”,“决不拖延,立即行动”,“从优秀到卓越”。如果我是企业主,我也会对此青眼有加,用最少的语言概括除了最需要的东西,这是多么贴合老板的心态呀!而各小节的题目,十之xx都是口号,口号也许会打动人,但也只是一刹那的事,随后便是如闻痴人说梦般的愕然。
全书资料能够翻译为:提高认识转变态度——立刻行动起来赶快努力工作——太伟大啦你成功了,这简直就是一部题为《王者之歌》的优美三部曲。可能吗?也许只有在刚上班的头三个月我会相信。而从本书的论述方法来看,以超多的举例引证加主观阐发最为突出,前者多为名人富豪之言行范例,后者又言之凿凿语气肯定无疑。表面看似案例分析,大有MBA教程之派头,其实却是简单的模仿秀加教父口吻的混合体。
2、学理和逻辑上的浅陋。
《你在为谁工作》整部作品都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也即凡是依靠本人的劳动而获得薪酬的行为均为工作。所以作者告诉我们工作是人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这话本身没错,但是用错了地方。其实国外理论中早有“工作”与“劳作”之分,但也不得不悲观的承认,由于人类社会尚处于极不完善的发展阶段,真正拥有工作者少之又少,能从事与之才智、兴趣相吻合进而实现其“自我”的人实属凤毛麟角,而绝大多数的人只但是是糊口谋生的劳作者。
既然在学理上站不住脚,能够说我们都在工作,但不能要求我们为工作而以命相搏。就像梵高能够为画画割掉自我的耳朵,但我们不能。所以即便是抬出大名鼎鼎的.斯皮尔伯格也不能使我们对“努力工作便可实现自我”的空头支票发生幻觉。而拿天纵其才的比尔·盖茨说事就更显荒谬,单其传奇经历就和普通人毫无可比性而言。
3、态度粗暴。
说其态度粗暴,是因为无视人这一复杂而巨大的存在,故而论述中缺乏人性的关怀与温暖。相反的,那种冷漠仿佛是针对机器的态度,说让你ON就不得OFF,说让你RUN那你STOP就肯定是错的。那么无效和反感都是必然的效果。请问:假如一位员工连同自我衣食住行养老抚幼上的困难都无法彻底解决的话,他还怎样与企业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呢?
当然,这本书也并非毫无作用,它至少可使我们由此引发许多思考。而公司的用意也无疑是好的,但只有双向的思考才是工作的改善成为可能。
你为谁工作的读后感 篇4
书中约翰·洛克菲勒说了这样一段话:“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我们寒窗苦读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力,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展示。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实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以及如此强的个人使命感和一种活着的理由。工作的质量往往决定生活的质量。”这段话让我明白了工作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工作,我想工作应该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创造自身价值的过程,用爱去创造,在创造中寻找乐趣和意义才是工作的最高境界。记得有位哲人曾经说过:生命是没有意义的,除非有工作;所有的工作都是辛苦的.,除非有知识;所有的知识是空虚的,除非有热望;所有的热望是盲目的,除非有爱。有爱的工作才是生命的具体化!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工作有意义、有乐趣、有价值,为了使工作做得出色,为了得到肯定,大家都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可现实生活中工作压力太大、工作太累,在我们周围,听到的多是报怨和无奈,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快乐地工作呢?我想告诉大家是的:让我们调整好心态,带着爱去工作,用感恩的心去工作,在工作中体会乐趣。一个人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的工作行为,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心尽力还是敷衍了事,是安于现状还是积极进取。你可以选择维持“勉强说得过去”的工作状态,也可以选择卓越的工作状态,这就取决于你内心是否热爱这份工作,有无工作激情和进取心。“我们到底在为谁工作?”这是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曾有的疑问。有些人因为薪水少、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任务繁多、人际关系不协调等原因而自卑、埋怨、发牢骚,把干工作当成一件十分苦恼的差事,应付了事。这样的工作心态让他们活得并不开心,更严重的情况就是长期的郁闷使人的精神萎靡,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没有了精神之柱,整个人也就消沉了,更别谈实现自我价值了。
所以说,我们应该怀有感恩的心去工作。是父母、师长、国家的给了我们每一个人恩惠,我们就应该更努力的工作。不管环境如何,作为工作者都应该恪守职责,忠诚于自己的工作,忠诚于自己的企业,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去分析和抨击别人,去指责别人,重心要放在如何能尽善尽美的干好自身工作,并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这才是最重要的。
总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努力的工作,来回报父母、师长、单位和国家。只有通过完成出色的工作才能让自己实现理想,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