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优秀教学设计

2025/08/02教学教案

倚栏轩整理的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圆周长的概念和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实验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自学自知圆周率,从而总结探究出求圆的周长的公式。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索过程,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公式,能运用圆周长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结合圆周率的教学,感受数学文化,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推导圆的周长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

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探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尺、塑胶板上剪下的直径大小不一的圆、实验报告单、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把准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愿望。

1.谈话:同学们,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动画片,今天,老师把它俩带到了我们的课堂。听:(课件播放故事: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喜羊羊和灰太狼举行跑步比赛,喜羊羊沿正方形路线跑,灰太狼沿圆形路线跑,一圈过后,它们又同时回到了起点。此时,它俩正为谁走的路程长而争论不休。同学们,你们认为呢?)(学生进行猜测)

2.要想确定它俩究竟谁跑的路程长,可怎么做?(生:先求出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再进行比较。)

3.指名一生说说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生:边长4=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二、经历探究全程,验证猜想发现。

(一)认识圆周长的含义并初步感知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1.谈话:那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课件出示3个车轮)

2.师:上面的3个数据是表示什么的?(生:圆的直径)英寸是什么意思?(学生看书回答)

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优秀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什么是圆的周长。

2.能力目标:通过测量和计算,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推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解决现实问题。

3.情感目标: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渗透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展学生的转化策略和推理能力;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一元硬币、茶叶筒或易拉罐、圆形硬板、纸杯、直尺、水彩笔、细线、小组测量记录表、计算器、剪刀、三角板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猜想:

1.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讨论正方形周长与其边长的关系:

长方形周长=(长+宽)×2正方形周长=边长×4教学反思:应温故知新,注意知识点掌握的连贯性,同时为讲解圆的周长做铺垫。

2.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美丽的图形圆,什么是圆的周长?周长和圆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

(1)我们的村长在卖村里的树的时候,他用手拃一拃树的周长,就能知道树的直径,估计出树的体积,他是怎样算出直径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看看会有什么收获。

(2)看这是圜丘坛俗称祭天台,及细观察,共有三层。上层直径30米,中层50米,下层70米。你发现了什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认识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又指的是什么意思?(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出示课件

从准备的一元硬币、茶叶筒、易拉罐、纸杯、圆形硬板等物品中找出一个圆形来,并指出这些圆的周长。

4.讨论正方形周长与其边长的关系

(1)根据已学知识总结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几倍?

出示课件:正方形周长=边长×4

正方形周长÷边长=4(固定值)

(2)那么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呢?

5.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讨论方法:刚才我们已经解决了正方形周长的问题,可以测量再计算;而圆的周长呢?各小组同学选出你手中的一个圆形物品来试一试,测量圆的周长,看看你们有哪些好的方法?

(2)汇报交流总结:

①“绳绕法”——用细线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打开,然后再把绸带拉直测量长度;

②“滚动法”——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数出直尺上的刻度差——还可以先用水彩笔在硬币的圆周长上涂上颜色,然后将硬币在纸上沿直尺滚动一周,测量纸上留下的痕迹的长度;

③“剪圆”——先用剪刀沿着纸杯圆口剪下一条,剪得越细越好,然后测量纸条的长度;

(3)小结各种测量方法:把曲线化成直线进行测量是我们数学中常用的方法。

(4)创设冲突,体会测量的局限性

刚才大屏幕上圜(yuán)丘坛有三个圆,这三个圆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吗?(不能)那怎么办呢?有没有一种更为简单的方法呢?

(5)明确课题: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出示课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6.合理猜想,强化主体:

(1)我们能不能像求正方形周长那样找到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而且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你认为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半径、直径)向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再看这幅图,出示小黑板,猜猜看,圆的周长大概应该是直径的几倍?说明道理:(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直接观察可发现,圆周长小于直径的四倍,因为圆形套在正方形里;而且由于两点间线段最短,所以半圆周长大于直径,即圆周长大于直径的两倍)

(3)小结并继续设疑:通过观察和想象,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圆的周长肯定是直径的.2~4倍之间,究竟是几倍呢?你还能想出办法来找到这个准确的倍数吗?出示课件:圆周长÷直径=?

老师请各小组讨论:要想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需要做哪些工作?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出示探究建议:

①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

②记录数据;

③进行计算;

④得出结论。

(二)实际动手,发现规律:

(1)明确要求:

圆的直径我们已经会测量了,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确定好测量对象,实际测量出圆的周长、直径,并利用计算器帮助我们找出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每组同学可以从桌上物品中选出2-3个圆形进行测量,把数据和结论填入表格里,组长记录并计算,其他组员测量,最终求出一个平均值。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反馈数据(选取3~4组实验结果)

2.发现规律,初步认识圆周率

(1)看了几组同学的测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虽然倍数不大一样,但周长大多数是直径的几倍?刚才同学们已经对大小不同的圆进行了比较准确的测算,能够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出示课件:三倍多一些。

3.介绍祖冲之,认识圆周率

(1)到底是三倍多多少呢?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曾对这个倍数进行过精密的测算,他最早发现这个倍数确实是固定不变的,而这个值就是圆周率,知道他叫什么吗?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

出示关于圆周率的资料。

(2)看后激励:同学们今天自己动手也发现了这一规律,老师相信同学当中将来也会产生像祖冲之一样伟大的科学家。

(3)了解误差

我们将为我们班有像祖冲之一样伟大的科学家而感到骄傲,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测算结果都不够精确呢?那是因为测量和计算过程中存在着误差:

如:测量误差、读数误差、尺子刻度不一致、细线弹性不一致等等,通过这段文字资料你能确定圆周率的值了吗?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用希腊字母π表示,实际计算中π取近似值3.14。

(1)一辆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0.6米。车轮滚动一周,自行车前进多少米?

(2)摩天轮的半径是5米,坐着它转动一周,大约在空中转过多少米?

(3)一个木桩的横截面周长是37.68厘米。它的直径是多少厘米?(四)、课内小结,扎实掌握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现在知道老村长是怎么求出树的直径了吗?

(五)、课外引申,拓展思维

出示课件:小明的妈妈在自家的墙根下建了一个花坛(如图)。你能计算出花坛的周长吗?

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优秀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进行简单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准备

一元硬币、圆形纸片等实物以及直尺,测量结果记录表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起猜想:

(一)激发兴趣

小黄狗和小灰狗比赛跑,小黄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灰狗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小灰狗获胜。小黄狗看到小灰得了第一名,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二)认识圆的周长

1.回忆正方形周长:

小黄狗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

2.认识圆的周长:

那小灰狗所跑的路程呢?圆的周长又指的是什么意思?

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一元硬币,互相指一指这些圆的周长。

(三)讨论正方形周长与其边长的关系

1.我们要想对这两个路程的长度进行比较,实际上需要知道什么?

2.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那也就是说,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哪部分有关系?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几倍?

(四)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讨论方法:刚才我们已经解决了正方形周长的问题,而圆的周长呢?

如果我们用直尺直接测量圆的周长,你觉得可行吗?请同学们结合我们手里的圆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来测量它们的周长?

2.反馈:(基本情况)

(1)“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2)“缠绕”——用绸带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打开;

(3)初步明确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小结各种测量方法:(板书)

化曲为直

4.创设冲突,体会测量的局限性

刚才大屏幕上小灰狗跑的路线也是一个圆,这个圆的周长还能进行实际测量吗?如果不能那怎么办呢?

5.明确课题: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五)合理猜想,强化主体:

1.请同学们想一想,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有关系,而且总是边长的4倍,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我们能不能像求正方形周长那样找到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小组讨论并回答

2.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你认为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

向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再看这幅图,猜猜看,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几倍?(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直接观察可发现,圆周长小于直径的四倍,因为圆形套在正方形里;而且由于两点间线段最短,所以半圆周长大于直径,即圆周长大于直径的两倍)

4.小结并继续设疑:

通过观察和想象,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圆的周长肯定是直径的2~4倍之间,究竟是几倍呢你还能想出办法来找到这个准确的倍数吗

、实际动手,发现规律:

(一)分组合作测算

1.明确要求:

圆的直径我们已经会测量了,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确定好测量对象,实际测量出圆的周长、直径,并利用计算器帮助我们找出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填入表格里。

提一个小小的建议,为了更好的利用时间,提高效率,请你们在动手测算之前考虑好怎样合理的分配任务。

测量对象圆的周长(厘米)圆的直径(厘米)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2.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收集信息。

3.集体反馈数据(选取3~4组实验结果,黑板板书展示)

(二)发现规律,初步认识圆周率

1.看了几组同学的测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虽然倍数不大一样,但周长大多是直径的几倍?

板书: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三)介绍祖冲之,认识圆周率

1.这个倍数通常被人们叫做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表示。

2.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曾对这个倍数进行过精密的测算,他最早发现这个倍数确实是固定不变的,知道他叫什么吗?

3.这个倍数究竟是多少呢?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方法,把圆的周长分成若干份。分的份数越多,正方形的周长就越接近圆的周长。最终通过计算正多边形的周长来计算圆周率。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不但在当时是最精密的圆周率,而且保持世界记录九百多年……)

4.理解误差

看完这段资料,同学们都在为我们国家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而感到骄傲,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的测算结果都不够精确呢?

5.解答开始的问题

现在你能准确的判断出小黄狗和小灰狗谁跑的路程长了吗

(四)总结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1.如果知道圆的直径,你能计算圆的周长吗?

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πd

2.如果知道圆的半径,又该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

板书:C=2πr

追问:那也就是说,圆的周长总是半径的多少倍

、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判断并说明理由:π=3.14()

2.选择正确的答案:

大圆的直径是1米,小圆的直径是1厘米.那么,下列说法正确是:()

a.大圆的圆周率大于小圆的圆周率;

b.大圆的圆周率小于小圆的圆周率;

c.大圆的圆周率等于小圆的圆周率。

3.实际问题:老师家里有一块圆形的桌布,直径为1米。为了美观,准备在桌布边缘镶上一圈花边。请问,老师至少需要准备多长的花边?

、课外引申,拓展思维

如果小黄狗沿着大圆跑,小灰狗沿着两个小圆绕8字跑,谁跑的路程近

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优秀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