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中医诊断学学习心得体会

2025/08/01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中医诊断学学习心得体会(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医诊断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1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的通知》的相关精神,积极响应省、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关于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培训的号召,推动中医药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优势和作用,我院精心安排,周密部署,首次开展了凉州区中医适宜技术护理培训班,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20××年5月26日,我院申请的`省级继续教育项目《中医适宜技术护理培训班》在我院六楼学术厅隆重开班。

此次培训班邀请××省中医院护理部主任××、护理部副主任××、武威市护理学会、××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王淑文、武威市中医医院××以及××区医院等院内外中医护理方面的专家,就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概况、护理查房、患者安全管理、小儿推拿、拔罐疗法与刮痧疗法、中药的熏洗疗法、湿敷疗法和冬病夏治贴敷疗法等中医护理实用技术进行了讲授,受到了220名年轻医务人员的热烈欢迎。中医适宜技术,尤其是成熟的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在医院的各类工作中日益重要。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近年来使各医疗卫生机构从中受益匪浅,发扬光大势在必行,中医适宜技术的合理运用解决了过去传统中医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符合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的健康需求。中医药适宜技术作为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也受到了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的欢迎。此次培训班的开展,为我区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开辟了新的局面。

一、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

由区卫生局组织发起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区属医院,乡镇卫生院、分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临床工作的人员。当前,中医药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要振兴中医,实现科学、快速地发展,首先要弄清自身的优势所在,而中医药适宜技术就有着十分明显的特色优势,让基层医护人员掌握中医适宜技术,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强化中医药服务网络。

二、凸显中医药“简便廉验”特色优势,强化惠民措施

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在农村、在社区、在基层。因此,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工作的首步就是要做到医疗服务价格、质量、效果、态度、便捷、安全等全方位的综合的便民惠民,也就是“简便廉验”。通过适宜技术培训,学员们不仅掌握了应用推拿、按摩、拔火罐、针灸、简便中草药等中医适宜技术在临床方面的应用,而且对于全面提高学员所在农村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中医药专业技术水平起到很大作用。

三、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培训班对学员的悉心辅导,不仅使学员的技能得到提高,而且对活跃中医的诊疗气候,弘扬中医特色,传承中医药传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减轻了患者的负担。此次培训班通过对中医特色的概念诠释以及中医特色护理过程中需遵守的原则,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辩证维护、独特的中医临床操作技术与护理方法等特点。

同时,在农村和城市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对进一步完善城乡中医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的中医药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医诊断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2

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医与西医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西医的优势在于精密仪器的检测、高超的外科手术、复杂的器官移植、先进的抢救手段等。而中医的优势恰恰是西医薄弱的方面,中医的辨证施治既准确又灵活,奥妙无穷,对诊治许多疾病,有其独到的特点。如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治,退行性疾病的诊治,病毒性疾病的诊治,痰饮淤血病的诊治,疑难病证的诊治等尤具优势。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的认识比较深刻,有相当多的人群喜欢中医中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进化,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中医中药的治病之本、调理、滋补功能就显得更加迫切需要了。

中国人的传统认识是中医越老越吃香。一个年龄大的中医,尽管本事平平,都可以称老中医,甚至夸大一点称“名老中医”,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医是终身制的职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呢?《扁鹊仓公传》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医之所以病病道少”,这说明中医难学。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又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

学中医诚然难,学精则更难。但既学医就必须学精,至少要确立“学精”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方能学成一个好中医。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根据我个人学医的体会,主要在于两点:一要认真读书。中医的书籍,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尚嫌不够。读中医的书,不仅要读懂、弄通,而且要熟读、熟记,对许多重要的内容甚至要熟背。比如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学好《内经》。读中医的书,要善于融会贯通,中医学的理论均源于《黄帝内经》,中医的各科临床,均源于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

举例说吧,比如学《伤寒论》,不仅要与《金匮要略》相融合,还要上与《内经》相联系,下与《温病学》相联系,此外,还要与内科学、方剂学、药物学、诊断学相联系。比如《伤寒论》的少阳证,这个少阳证就出自《内经》的《素问热论》。《内经》的少阳证只限于少阳经脉症状“胸胁痛而耳聋”,而《伤寒论》的少阳证则为半表半里证,胆火上炎,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必烦喜呕”,用小柴胡汤主治。再联系温病学中亦有一个邪郁少阳证,寒热类虐,心烦,口渴,脘痞,舌苔黄白而腻,用蒿芩清胆汤主治,系湿热郁闭少阳。如此联系比较,自然融会贯通。

中医诊断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3

在旧社会,师带徒的方法因人而异,大致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老师采用浅显的读物,如《汤头歌》、《药性赋》、《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等教材,向学生进行讲授,并要求记诵。

据我了解,凡是用这种教材的老师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偏重传授自己的经验为主,而对《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讲授,则重视不够。因此,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侧重于临床,而忽于理论方面的研究。

第二种,与以上正好相反,老师在启蒙教学阶段,就以四部经典著作开始。

他们的主张,和《千金方?大医习业一》的精神遥相呼应。所以,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地讲,理论水平较高,而且基础也打得牢固,有发展的潜力,故被历代医家所拥护。

清代的医学大师徐灵胎,在《慎疾刍言》一文中指出:“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他说的汉唐以前之书,指的是《内》、《难》等经典著作。可见,徐氏也主张先学经典著作为学医的根本。

我是怎样学起中医来的呢?因为我体弱多病,经常延医服药,而接近了中医,并以此因缘加入了中医队伍。我的学医老师,在营口行医为主,他收了三个徒弟,我的年纪为最小。当时我学的中医课程,现在回忆起来,大体上分为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两个阶段,共花费了六年的时间。

在理论基础阶段,学了张、马合著的《黄帝内经》、《本草三家注》以及《注解伤寒论》和《金匮心典》等著作。

由于我曾读过几年私垫,古文有点基础,所以,文字方面的困难不大。但对老师所讲的医理方面,就存在很大的难题。记得有一次老师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的内容时,尽管老师讲得眉飞色舞,而我却象腾云驾雾一样了。对中医理论基础,我学了整整三年。虽然对一些问题还有些朦胧,但把一些经典著作系统地学了一遍,这就对进一步学习中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算是很大的收获。

学到第四年,老师为我讲授了《医宗金鉴》中的临床课程,如"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和"幼科心法要诀"等。由于这些内容是用歌诀格式编写的,因之老师要求一边学一边背,直到背得滚瓜烂熟时为止。背书对我来说虽不陌生,但它很压人,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每天早起晚睡付出辛勤劳动。

关于背书的问题,历来也有争论。我的意见,倾向于应该背点书的。《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它指出“背”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识清是为了临床辨证。

由此可见,《金鉴》所写的大量歌诀体裁,是为了人们的背诵和记忆,这也就勿怪其然了。然而,中医的书浩如烟海,谁也不能一一皆读。因此就有地区之所尚,或因师传之所异,而不能不有所选择。例如,南方的医家则多宗孟河派的费、马之学,而东北三省,则多把《医宗金鉴》奉为圭臬。

《医宗金鉴》这部书,原为清乾隆太医院右院判吴谦的未成之著,后被政府发展,认为可以作国家的医典,仍指令吴谦、刘裕铎本着“酌古以准今,芟繁而摘要”的宗旨,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修纂。大约又过了两年,于公元一七四二年方始告竣。全书共为九十卷,计分十一个科目。它与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和剂局方》可以互相媲美而并驾齐驱。

徐灵胎评价此书有“源本《灵》,《素》,推崇《伤寒沦》、《金匮要略》以为宗旨,后乃博采众论,严其去取,不尚新奇,全无偏执”的美誉,也就说明了这部书的成就是非凡的。它不仅在东北三省发生影响,而且远及全国和东南亚各地。

在老师的指示下,我买了一部《医宗金鉴》。通过自己的学习,发现其中的《订正伤寒论注》搜集了诸家之长,参以己意,说理明畅,使人读之发生兴趣。于是,我如饥似渴地埋首于《伤寒论》的学习。从这开始,方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而向自学迈出了新的一步。

中医诊断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4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中医美容的萌芽。逐渐发展到今天,已经趋于成熟,各种技能方法与技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多朝代的史书上或各种古代医学书籍上都有较多的记载。我国生活美容和医学美容相互促进发展,构成了中医美容的悠久历史。从远古的最简单的美容方法开始逐步摸索,前进取得了无法比拟的成就。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科技水平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医美容有历史悠久,时间丰富,对生活美容的介入,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等特点。有多种美容方法,如:食膳美容,针灸美容,推拿按摩美容,气功美容等方法,可见中医美容的多样性。中医美容还分为多种临床学科,有皮肤美容,眼科美容,耳鼻咽喉科美容,内科美容等,可见中医美容的兼容性。

学习了中医美容,不仅对中医的一些基础理论有了初步了解,还掌握了一部分美学和美容学的知识。这不仅对今后的.生活有帮助,而且对临床医学的学习也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中医美容更是一门要求技术精湛的学科,学好中医美容,会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以后还会学到中药美容的知识,要求掌握的知识会更谨慎,精准。在这短短的半学期学习到的虽不深,但是已经激起了我的兴趣,我会继续努力,让自己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1.简述中医美容的历史延革

2.中医美容方法有那些?

3.请叙述两味美容中药的性味,攻效,主治,并结合临床实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4.列举瘦身常用穴位并说明其体表定位与操做方法

5.如何理解中医美容学的基本理论特色并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