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倚栏轩整理的《认识几和第几》教学反思(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认识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篇1
买冰淇凌(几个和第几个)本堂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景,用故事的形式引入新课,引出几个和第几个,非常自然,而且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故事中,学生很轻松地知道了几个和第几个的意义。
在故事的讲述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守秩序的文明教育,在数学课中渗透了思想教育。学生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也是令人满意的.。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摆好了,汇报交流各自的摆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充分感知自己的摆法是可以的,还有其他的摆法,不过语言的表达是不一样的,使学生真正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以及明确了序数的次序性。
后面安排的同桌合作操作,则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自主性,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最后排队的游戏的效果也很好,将整节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激发,全班学生都忘情地参与到游戏中来,每个小组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排队大部分小组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进行排,个别小组还排出了中间高两边矮或中间矮两边高的队型,可以说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培养。
当然,不足之处也有。整堂课下来,总觉得序数的书写这一环节的处理不够成熟。虽然在备课时,自认为想得比较周到:从学生观察序数的书写,发现特征,到学生看图独立书写序数,最后给格子编号。但教学时总有学生忘了小圆点。
我想,原因之一是学生以前写的数都是基数,不用小圆点,已在脑中形成定势;原因之二是多媒体演示上的缺陷,学生观察得不够清晰。虽说整堂课中多媒体的运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序数的书写上如果能改成教师板书,可能效果会更好。
《认识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篇2
买冰淇凌(几个和第几个)本堂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景,用故事的形式引入新课,引出几个和第几个,非常自然,而且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故事中,学生很轻松地知道了几个和第几个的意义。
在故事的讲述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守秩序的文明教育,在数学课中渗透了思想教育。学生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也是令人满意的。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摆好了,汇报交流各自的摆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充分感知自己的摆法是可以的,还有其他的摆法,不过语言的表达是不一样的,使学生真正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以及明确了序数的次序性。
后面安排的同桌合作操作,则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自主性,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最后排队的游戏的效果也很好,将整节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激发,全班学生都忘情地参与到游戏中来,每个小组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排队大部分小组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进行排,个别小组还排出了中间高两边矮或中间矮两边高的队型,可以说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培养。
当然,不足之处也有。整堂课下来,总觉得序数的书写这一环节的处理不够成熟。虽然在备课时,自认为想得比较周到:从学生观察序数的书写,发现特征,到学生看图独立书写序数,最后给格子编号。但教学时总有学生忘了小圆点。
我想,原因之一是学生以前写的数都是基数,不用小圆点,已在脑中形成定势;原因之二是多媒体演示上的缺陷,学生观察得不够清晰。虽说整堂课中多媒体的运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序数的书写上如果能改成教师板书,可能效果会更好。
《认识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篇3
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主题图”是“人教版”新教材编写情境创设的一大特色。教材设计了许多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主动探究愿望。其意图在于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
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习者的知识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然而有的问题情境不能直接真实地在课堂展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生活经验,用模拟的方法,让学生观察思考、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如教小学数学一年级“第几”一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需要,让学生做模拟排队购票的游戏,说说自己排在第几?然后实际“买票”,前面的人买完票走了,再说说自己现在是第几?这样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感知自然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的含义。
虽然学生对于排队这一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真正要掌握“第几”这节课的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第几”与“共几”更是难以区分。这也是本个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可是在课堂上真正的去参与“买票”之后,很多同学一下子就懂了“几个”和“第几个”的不同,较好理解了自然数基数和序数的含义。我想这是本节课的情境教学成功之处。
但是本节课之后,也伴随了一些思考:本节课我认为自己能够认真理解教材,注重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设计了实际“买票”的情境教学活动,使一部分学生较好懂得了“几个”和“第几个”的不同含义。但是从中也发现,没有真正参与“买票”的同学,他们的`理解程度并不是很好,而且在其他同学参与游戏时,一部分没有参与到游戏中来的同学并不想听他们说,他们的注意力没有在教师设计的“买票”这一情境上来,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也就理解不深刻,反馈练习情况也就不是很好。
这一节课使我想到: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自己亲自参加的游戏活动很积极,也很认真,收效也会很好。但是不是自己能亲自参与的,自己的热情就不高,或者说不感兴趣了,那么如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整节课堂中来呢?也是使我陷入深深思考的问题。因为一节课的教学时间使有限的,我们虽然可以设计出来一些情境教学活动,但是对于全体学生来说,全部参加活动的机会还是很少的,怎样才能设计出来更有效的教学情境呢?盼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认识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篇4
一年级孩子刚入学,对学习目的尚未树立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因此创设游戏情景,重在激趣。于是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了一些活动,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上课一开始,我没有像以前一样直接出示主题图,而是引导学生在参与动物赛跑的活动中学习。我对学生说:“今天,动物王国要举行一次森林运动会,可爱的小动物要请小朋友们当裁判,你们想不想参加?……”“下面请小兔和小马入场。”只见两个带头饰的小朋友快乐地走上来,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比赛开始后,许多学生都兴趣盎然地猜谁跑第一,不一会,他们就情不自禁地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宣布比赛结果:小马第一……。
学生通过观察看比赛过程,并结合自己平时的认知,从而体会到了“第几”和顺序的概念,学习难点迎刃而解,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这样一来,学生便在一个愉快的情境中不知不觉掌握了知识,同时增进了对数学的情感。
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对本课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在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形式开放,学生活跃,课堂秩序显然有点乱,有时难以控制。如有的学生在活动中处于旁观者的态度,有待我去研究怎样组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