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观看大山的女儿心得体会

2025/07/31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观看大山的女儿心得体会(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观看大山的女儿心得体会 篇1

近日,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黄文秀先进事迹改编创作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央视一套热播。该剧以黄文秀的真实经历为线,刻画了脱贫攻坚战前线的真实图景。黄文秀以自身奋斗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现如今,我们站在新的“赶考路上”,青年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更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锐意进取,用实际行动展现青春力量和担当。

初心在胸前,践行入党时的铮铮誓言。在黄文秀的入党申请书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当许多农村大学生选择从大山中走出来,黄文秀却成了一个“逆行者”。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黄文秀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会,毅然返乡,主动来到这个位于大山深处、离百色市区164公里的村子。为了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她驻村两个月走遍了全村195户贫困户,立志改变这个深度贫困村,用实际行动履行“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扶贫承诺,践行了自己入党时的铮铮誓言。青年干部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知党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始终做赶考路上矢志不渝的追梦者,为努力实现乡村振兴贡献一份青年力量。

初心在心中,表达对家国的深切爱恋。黄文秀的心中有着家国情怀,肩上有着家国担当。在单位就驻村工作征求她意见时,她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丝毫未提她父亲患癌症病重的事,就这样,她踏上了“心中的长征路”。“在我驻村满一年的那天,我汽车仪表盘的里程数正好增加了两万五千公里,我简单地发了一个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刚来百坭村时,黄文秀给村里的`扶贫工作群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百坭村乡村振兴地表超强战队,就是这支战队带领群众摸索到了适合百坭村发展的产业路,不到一年时间,贫困发生率从22。88%下降到了2。71%。青年干部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涵养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担起千钧重任,迸发激情活力,加强实践锤炼,永葆爱国主义,跟随国家的脚步走,把自己当作“国家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初心在脚下,谱写对人民的热忱无私。在拍摄《大山的女儿》时,当地村民专程开车三个小时到达拍摄地只为了看看演员像不像黄文秀,因为她,村民的哭戏胜过专业演员。百坭村扶贫任务重、压力大,脱贫攻坚时间紧,面对人民群众的疑惑与顾虑,黄文秀始终把人民的安危冷暖装在心间,心中有多少责任,脚下就沾多少泥土,从跑遍村子里的所有贫困户到手绘全村地图,从学习当地方言到带领群众修路、发展特色产业,黄文秀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一颗爱民之心。广大青年干部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幸福”作为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主动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理念融入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在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黄文秀的生命虽然很短暂,但是她的付出将永远被世人铭记,她宝贵的品格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同样作为基层干部的我们,唯有以她为榜样,将她的精神传承下去,主动服务基层、扎根基层、奉献基层,为实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观看大山的女儿心得体会 篇2

“这是我担任第一书记的第一周,内心十分激动,也倍感鼓励,之前与担任过第一书记的同志交流,他们都说压力非常大。我能不能坚持下来,我心中也十分疑惑。但既然选择了,唯有坚持。”这是派驻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的第一篇驻村日记,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是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

2016年,研究生毕业的黄文秀同志,毅然选择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主动请缨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斯土斯民,情之所系,她说:“是家乡养育了我,我就应该学成归来,回报家乡;是祖国培养了我,我就到祖国最急需的地方,做最急难险重的工作,回报祖国。”

为了亲近群众,敲开群众心门,她挨家挨户上门走访,绘制“民情地图”,主动帮助村民打扫院子、种油茶、摘果子……一边干活一边商量脱贫计策。闲暇之余,还学会了当地农民说的桂柳话,喝起了略显浑浊的玉米酒,就这样一步一步走进群众的内心。刚来时,全村有103户贫困户,巾帼不让须眉的她,勇敢地挑起了全村的脱贫重担,跑项目、找资金、请专家,带领群众发展砂糖橘、八角、杉木等特色产业,仅仅一年零八十二天,便帮助其中的88户共418人脱贫,将贫困发生率从22.88%降到2.71%。

脱贫攻坚,不获全胜,绝不收兵。这是黄文秀同志和村民的约定。现在百坭村的路更宽了,灯更亮了,村子更美了,可是他们的秀姑娘却再也回不来了......2019年6月16日晚,由于村里连降暴雨,忧民心切的她冒雨着大雨驱车回村,一路上还不断询问村里的雨势和灾情。当时面对暴雨之夜可能遭遇的危险,她心中牵挂的只有百姓,即使连夜赶路也没有丝毫迟疑,不曾想却突遇山洪,因公殉职,年仅30岁。一个人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可以做很多事情,黄文秀同志恰恰选择了最基层的脱贫攻坚事业,用青春和生命践行了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也没有离开……”黄文秀同志虽然走了,但她却成了大山永远的女儿。现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有千千万万个“黄文秀”,他们用脚丈量着大地,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着“脱贫之花”,让人生焕发出与众不同的光华,这光华定将与我们的时代交相辉映。新时代下的黄文秀精神,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们自觉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发扬伟大斗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回忆当初,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三个多月,便到边境一线驻村的干部,我惴惴不安,怕自己不能胜任,但同时也满怀期待。如今8个多月过去了,我不再害怕,那是因为在黄文秀精神的激励下,在第一书记的正确领导下,我迅速调整好心态,入户走访了解民情,开展产业奖补验收工作,协助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执勤守卡,使用选调生经费为村民制作桂核酸二维码胸卡,开办周末“补习班”辅导小学生……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跑项目拉资金,一起为我们村争取了一批无偿捐赠八角苗,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黄文秀精神。

斯人虽已矣,精神如明灯。黄文秀同志将璀璨的青春岁月,化作春泥守护着“脱贫之花”,她用美好的青春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新时代的青年人而言,我们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努力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观看大山的女儿心得体会 篇3

电视剧《大山的女儿》中,有很多场面都使我热泪盈眶。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黄文秀可以选择大都市的优渥生活,像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一样,把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作为生活的点缀。可她在回乡与留城的两条道路上,毅然地选择了前者,用绽放的青春回报家乡的养育。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她用脚丈量了百坭村的每一寸土地,誓将蓝旗变红旗。入村伊始,她从改变村委会广场的环境做起,从培养村委的文明习惯做起,从转变乡亲的观念做起,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在关键时刻,她能帮村民挡棍子;在鳏寡老人面前,她能做贴心暖人的亲闺女;为了让优秀学生不辍学,她能追赶到火车上;为了坚持把挂果的砂糖橘保留下来,她能克服各种各样的阻力……

黄文秀记得老父亲的话,用桂柳话跟村民打交道,帮助乡亲们解决实际问题,换来村民的信任。在扶贫路上,她不辞辛苦,一户户地走访。她的愿望不只是让贫困户脱贫,而是让他们永不返贫。作为第一书记,她要面对各种风险挑战,要妥善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她不惧恫吓,不为利诱,在一心为民一身正气下不怒自威。她讲究工作方法和策略,善于建立“攻守同盟”;她扶贫先扶智,延请专家解决农科问题,寻找致富带头人担当领头羊,开辟出一片光明的前景。当路灯亮了,当果实收获了,当贫困户的腰包鼓起来了,第一书记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渐渐高大了,她变为村民的主心骨。

用黄文秀的话说,“我到百坭村不是镀金的,是来帮助乡亲们脱贫的,不改变面貌绝不离开”。为此她脚踏实地,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努力。在走访不顺的情况下,她也曾有过彷徨和沮丧,但正因对脚下的土地爱得深沉,她将委屈埋在心里,把阳光和微笑挂在脸上。

《大山的女儿》在开篇即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将观众的情绪带入高点。黄文秀的独白,让荧屏前的观众难以自抑。三十岁的人生是短暂的,但她作为优秀扶贫干部和选调生的代表,在老百姓的心中树立起的是不朽的丰碑。正如该剧主题歌《秀丽的翅膀》中唱得那样:“我要挥舞那秀丽的翅膀,让小小身体爆发出力量。”我们不愿相信消失在暴雨中的人是黄文秀,我们都希望在助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涌现出千千万万个黄文秀,心怀希望和梦想,为着伟大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观看大山的女儿心得体会 篇4

在暑假中,以时代楷模黄文秀为原型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央视一套播出,讲述了黄文秀研究生毕业后,主动放弃到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广西百色,主动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最终因公殉职的事迹。因为这样一位年轻的80后青年,我想更为深入的了解一下她,了解她这样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如何在平凡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

该剧浓厚的乡音、质朴的村民生活,泥泞的山路,迅速把我代入到当时那个贫困率为22%的百坭村,体验黄文秀初来乍到时扶贫任务的艰巨。而扎着高马尾,带着眼镜框,时刻充满着精气神的少年模样,真实再现了黄文秀刚参加工作时的稚气。看到荧幕里的她时,也仿佛看到了身边的党员同伴们及在脱贫攻坚战线上奋斗过的前辈们。“你自己家都是贫困户,如何大庇天下寒士”“他们都穷了多少辈了,你来了能带他们改变多少”,剧中的这些台词或许也是这名年轻扶贫干部当年真实听过的话。

“遇上荒年还有饿肚子的呢”,对于“鸟语花香饭不香”的百坭村来说,产业不兴、道路不畅,难住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样的生活处境实际上是众多贫困县中的一个缩影。而实现我国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需要有人挺身而出,去带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山村摆脱贫困。从影视剧中回到现实,我们看到在黄文秀的努力下,百坭村的贫困率降到2。7%,砂糖橘、油茶树、八角、水稻等产业蓬勃发展,还被评选为20xx年度的“乡风文明”红旗村。而我们为之触动的,在于这样的英雄主义并不是文艺作品构建出来的结果,而是真实地呈现了曾经有这样一位时代楷模把这一方水土当作自己的“大舞台”,书写着一人走完“心中的长征路”的奇迹,诠释了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离不开每一个奋战在一线的努力。

实际上,这部剧所展现的黄文秀在扶贫一线的个人成长经历,与新时代青年的前进轨迹相交融。在面对大城市光明的未来和小山村平凡的生活,在家人病重时刻和脱贫工作的关键时期,在为学历镀金贪图省力还是为干出实绩脚踏实地,这些不仅仅只是黄文秀会面对的个人选择,也是对新时代青年党员在“小我”与“大我”中取舍时的拷问。同时,黄文秀把自己在党和国家的帮助下得以学到的`知识和本领回馈家乡,科学合理地推进扶贫工作的进程并取得重大成效,也彰显了有志青年在脱贫路上的能力与担当,更与“建功基层”的新时代号召形成回响。

时代楷模的精神具有不朽的强大力量。《大山的女儿》反映了新时代的文艺作品只有扎根人民、立足现实,才能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凝聚全体人民的思想共识,吸引更多新时代青年扎根泥土,奋战在基层一线,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