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故事》有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陶行知故事》有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陶行知故事》有感 篇1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著名的一句名言是“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在他的人生里,这件大事就是为中国的孩子能够读书。
在这本书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火烧扑克牌和拆表的故事。
“火烧扑克牌”主要讲的是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下,为了放松心情,开始玩扑克牌。陶行知校长知道以后,十分气愤。为此他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给同学们讲清了道理。同学们听后主动上交了扑克牌,令人没想到的事,他竟然当着同学们的面把扑克牌都给烧掉了。
为什么要烧掉呢?原来在当时抗日需要人才,建国也需要人才!所以他要求同学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时间来读书学习,累了,可以唱歌跳舞下象棋……
“拆表的故事”主要讲了陶行知朋友的孩子非常喜欢拆东西,甚至连家里新买来的表也给拆了,这令***妈很生气,特别想把他的“坏毛病”给改掉,甚至还经常动手打孩子,陶行知校长知道后便专门来到朋友家,告诉他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但不能阻止孩子,还要特别培养孩子的这一爱好,说不定还能培养出一个中国的小爱迪生呢!
这两个故事给了我深深的感触,那就是:一要充分利用时间读书学习,以免造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后果,二是告诉家长们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来培养和发展孩子,而不是阻止孩子。
多么优秀的校长啊!多么伟大的人民 教育家啊!我多想让我们的爸爸妈妈也来读一读陶行知校长的故事啊!
读《陶行知故事》有感 篇2
陶行知为什么会爱到别人的敬佩呢?因为他总是把国家的教育放在第一位。 读陶行知的这些故事让我有深有感触,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陶行知出计算秒,和站在教室外听课。 陶行知出计算题,让我意识到,我以前碗里剩饭不说,还会把米掉在桌子上,真是太不该了,虽然妈妈也经常和我说浪费可耻,可是没用。像陶行知这样算我一年要浪费多少粮食呢?是不是比他们浪费的还要多呢,不管怎么样,我下决心从今天起,要珍惜每一粒大米,不会让桌子上有一粒米。也不会让碗里有剩饭。 陶先生有一次上课迟到了,他怕影响到老师和学生上课,于是便站在教室外听课,当时的天气那么的冷,而他想到的是别人。这种为人着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他学有两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各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另一句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去。”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了,确实做了一件事,而他却不带半根草去。只留一世英明,光照中华大地。
读《陶行知故事》有感 篇3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著名的一句名言是“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在他的人生里,这件大事就是为中国的孩子能够读书。
在这本书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火烧扑克牌和拆表的故事。
“火烧扑克牌”主要讲的是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下,为了放松心情,开始玩扑克牌。陶行知校长知道以后,十分气愤。为此他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给同学们讲清了道理。同学们听后主动上交了扑克牌,令人没想到的事,他竟然当着同学们的面把扑克牌都给烧掉了。
为什么要烧掉呢?原来在当时抗日需要人才,建国也需要人才!所以他要求同学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时间来读书学习,累了,可以唱歌跳舞下象棋……
“拆表的故事”主要讲了陶行知朋友的孩子非常喜欢拆东西,甚至连家里新买来的表也给拆了,这令***妈很生气,特别想把他的“坏毛病”给改掉,甚至还经常动手打孩子,陶行知校长知道后便专门来到朋友家,告诉他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但不能阻止孩子,还要特别培养孩子的这一爱好,说不定还能培养出一个中国的小爱迪生呢!
这两个故事给了我深深的感触,那就是:一要充分利用时间读书学习,以免造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后果,二是告诉家长们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来培养和发展孩子,而不是阻止孩子。
多么优秀的校长啊!多么伟大的人民 教育家啊!我多想让我们的爸爸妈妈也来读一读陶行知校长的故事啊!
读《陶行知故事》有感 篇4
关于陶行知的故事有很多,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四块糖》这篇故事,写一个男同学用泥块砸另一个同学,被陶校长见到了,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校长却给了他四块糖,最后知错就改的故事。
我赞同陶校长的做法,先是奖励男同学一块糖,因为他来的比较早,要是换了别的老师,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一点,而是劈头盖脸的训一顿,紧接着就写一份检讨书,这不但会使男同学觉得十分委屈,他以后也不会帮助别人;第二块糖是因为他听话,让他住手时他就住手。其他老师则认为这是应该的.,老师让学生干什么,学生就的干什么,其实,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第三块糖是他打那个同学,因为那个同学欺负女同学,陶校长明白了事情的经过,才下决定;最后一块糖是因为他知错就改,他下次也不会这么充动了。
如果没有陶校长的四块糖,后果会怎样呢?也许那个男同学嘴服心不服,而感到气愤吧!老师应该宽容对待每一个学生,但是有些学生太过调皮,老师想用武力压制学生,但总是事与愿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