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反思
倚栏轩整理的《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反思(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反思 篇1
我授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认识人民币》。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了解元角分的进率,会进行兑换等。
本节课,我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设计了看钱、认钱、分钱、换钱、购物等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积极思考。针对学生对人民币已有一定的浅显认识,但对元角分的关系又不是很清晰的实际情况,在上课初我利用“购物”这一谈话形式导入新课,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利用外币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人民币。
在开展“认人民币”活动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识人民币,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有购物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认识人民币。在接下来“人民币分类”的活动中,学生自己去操作、去感知、去实践,很轻松地完成人民币的分类。通过分类知道了纸币和硬币,还知道按元、角、分来分类,进而进行兑换,了解进率。在活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渗透品德教育。使学生懂得要爱护人民币,正确合理使用零花钱等。
在购物环节,我让孩子们在小组内准备好钱购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在模拟的购物环境中,进行生活经验的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实际生活的购物能力。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还有很多不足:
1、学生有较强的观察兴趣,但是观察的角度不够宽泛,细节观察不到位。
2、学生有了一定的小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相互交流、互相整合意见学生存在困难。合作学习时倾听意识模糊,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有待提升。
《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反思 篇2
《认识人民币》是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人民币,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些认识,特别是对1元、1角较熟悉。因此我在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认识元、角、分这一环节中,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让学生拿出1元、1角和1分的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充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质地(纸币、硬币)、面值、版本(第四套和第五套)等信息。大部分小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或多或少的见过也接触过人民币。通过分类和观察,也使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辨认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任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人民币兑换这个环节上,我是通过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学具换出老师所说的多少人民币或是怎样拿这些钱。但是,学生的学具又小又多,十分的杂乱,使得整个课堂的纪律有些难以控制。40几位学生的差距也很大,有的早就换好,可有的学生半天都找不到所要用的人民币。有些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有待优化。
《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反思 篇3
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玩具人民币和一些生活实物,联系学生生活,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他们主动活泼的学习。同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使用人民币的地方,了解人民币的作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课堂中我还渗透: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在模拟购物活动时,利用生活经验的再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性学习过程,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在认识人民币的这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识人民币,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有购物的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实践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事情,因此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己观察人民币,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反思——闫春玲》。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对人民币的了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渗透:国徽是国家的标志,教育学生要爱护它。
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学生间的共同努力,生生互动,使学生树立了合作意识,并逐步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学生在换币的`过程中,也是利用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元、角之间的十进关系和角之间的换算关系。逐步建立起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模式,师生是一种友好、平等、朋友式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也很多,如在教学设计中,要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给人民币分类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给人民币分类的活动没有组织好,充足的时间是探究的保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来调整自己的教学。
扬长避短,我会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汲取教训,积累经验,成长自身,服务教育。
《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反思 篇4
《认识人民币》是新课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课主要是引导小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1元=10角、1角=10分简单的换算,下面是我对《认识人民币》的几点反思: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教学。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见得多用得少,特别是大面额的币种,可以说他们对人民币只有最初步的认识,对于要用到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个交换的原则只有初步的意识,对人民币的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并不熟悉。
我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调整教材,因需设教。
一、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书上教学的是如今已过时的第四版人民币,而现在市场上流通使用的大多是最新版的第五套人民币只有极少量的第四套人民币。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既然学是为了用,我果断地决定将第五套人民币作为重点主要教学。当然考虑到目前市场上仍有少量第四版人民币流通,我也将它们在新课导入时做了简单介绍,促进学生自主迁移、灵活应用。
二、这节课以“知识竞答”为主线,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
把认识人民币的全过程用看一看→认一认、说一说→分一分→换一换→填一填的活动串连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整体。在这一动态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如认识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采用互相介绍的形式,这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经验库中的储存被充分调动。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完善,主体性与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述;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索,又有教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叉互动。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均等的参与机会,每个人的才能都得到了充分展示。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真正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实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的'目的。
三、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呈现出求知若渴的状态。
学生在学会辨认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的基础上,自然地进入了对人民币单位的认识的学习。一个颁奖活动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着。通过4个装有同样多人民币的特殊奖品的派送,得出“1元=10角”这一结论,同时也学会了元、角之间的兑换。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分币虽然已停止流通,但作为人民币的又一单位同样有教学的必要,尤其是角与分的进率。考虑到学生刚刚经历了探求元与角的进率的过程,具有此认知基础及经验基础。因此,我让学生猜测。学生很顺利地进行了迁移,大胆提出“1角=10分”。在最后揭晓知识竞答比赛结果时,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下思维无比活跃,自然地引到下一节课关于人民币的计算,又一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四、我时刻关注学生,激励评价。
本节课我的评价并不仅仅局限在学生学习的结果上,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情感的体验、方法的指导层面。如:当学生自主认出并介绍如何认识1元以后,我适时评价:“你观察真仔细,说的也很清楚。”为其他学生的认币、汇报做了示范性指向。还不断的变换语言:真聪明、太了不起了、回答得真出色等等。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赞美,极大地激发了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我们的数学学习从生活中来,要回到到生活中去。在实际生活中,只认识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会使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这节课不足的是,没有安排购物的实践活动。为了弥补不足,我还要联系家长配合我们的教学,通过课后生活的实践,达到最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