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倚栏轩整理的《观潮》第二课时优秀教案(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观潮》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
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钱塘江大潮录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潮是一种怎样的奇妙现象吗?哪位同学能把你所知道的知识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呢?
(潮是大江大海水面发生定时涨落的一种自然现象。)
板书:
潮
师:一位曾经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
观
2、听课文朗读,并思考问题:
师: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在听的时候注意:
他描绘的观潮是一种怎样的景象(雄伟壮观)?你觉得文章写得美吗?美在哪儿?
听课文朗读,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
二、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1、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观看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师范读,学生读。
师: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
学生可回答前两个问题,质疑第三个问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快速阅读全文,看一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出来。
学生阅读全文,找出顺序,并能按照课文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
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写的。
板书: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2、师: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三个情景是一样的吗?下面,让我们首先来学习第2自然段。
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作者在这一段里交待了什么?
(交待了时间、地点。)
主要描写了什么?
(描写了潮来之前景象和观潮人的场面、心情。)
相机板书:
笼罩烟雾 风平浪静
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
3、指名读第3自然段,要求: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⑴ 作者是按照远→稍近→近的顺序写的。
板书:
远→稍近→近
⑵ 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⑶ 启发质疑:
① 远处时,大潮是怎样的景象?
板书:
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
② 稍近时,大潮是怎样的景象?
板书: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⑷ 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⑸ 理解后练习背诵:
指名学生读,其它学生边看课件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背诵3、4自然段。
4、指名学生读第5自然段:
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读第5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拔: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5、指导学生朗读。
适时板书: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赞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五、总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学生小组进行小导游练习。
【板书设计】
潮来前 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
远 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
观潮 潮来时 稍近 拉长 变租 横贯江面
近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潮过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观潮》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巩固复习潮来时内容。学习潮来后,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感情。
(二)检查背诵3、4自然段。
(三)学习潮过后的景象,从侧面体会大潮的壮观。
(四)学习作者如何潜词造句。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潮来后的景象。
(二)学习作者动、静结合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潮已去为何还能说明大潮之声势浩大,蔚为壮观。
四、教具准备
录像机、录像带、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指名背诵课文3、4自然段。
提问:潮来时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人们是怎么的`心情哪些语句说明
明确
(1)作者在潮来时看到的景象:
(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接着,那条白线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灌江面,不久便白浪滔天,引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2)潮来时人们的心情
(潮来时人们的心情是兴奋,激动万分,从人声鼎沸可以看出。人声鼎沸的意思是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由此不难看出潮来时人们是多么欢腾。)
(二)讲读第5自然段。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1)提问:潮过去之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从哪些词语看出
(2)默读课文,思考(划出重点词)
奔腾、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依旧、恢复
①明确看录像(霎时,潮头奔腾西去,说明潮正在过去)
②(奔腾是跳跃着奔跑的意思,这里形容潮水汹涌而去,说明水势余威犹在,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说明水势极大,江里倒灌,理解这一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现象形成的认识。)
③霎时说明潮水一转眼就过去速度极快。
④依旧联系前文理解,还和先前即潮来时一样
⑤才在这里表示事情结束得很晚,指潮过去时间很久了,才恢复平静,从而说明潮很大,由于奇特地势,下去极缓。
⑥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进一步说明水势之大,让人不可思议。可谓奇。
看录像片断:说明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小结。
本文有声有色的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及近地写出了它的变化。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潮声,写得声势浩大;写浪潮,写得气势磅礴。总之,作者给我们形象生动地描给了一个壮观的场面。这场面的确是天下奇观
(四)回应篇首,为何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奇在哪儿
配乐朗读全文。
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明确
(五)总结写作方法。
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对静衬动的描写手法。潮前之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请三名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完整观看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河山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配乐朗读全文,共同整理板书,进一步激发情感。
(六)作业布置。
《观潮》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前准备:
学生朗读课文,将视频传送至班级微信群,布置学生观看钱塘江大潮视频。
【媒体应用说明:本环节教师通过微信收集课前相关的资料,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学环节提前到课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风光秀丽,你一定去过许多旅游胜地、大山名川,今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追逐一场水的盛宴。
板书:观潮 (指导书写“潮”)
(齐读课题。)
【运用希沃中的汉字功能学习“潮”。】
二、预习入手,了解学情
1、昨天回家都预习了吗?读课文了吗?老师把检查的权力交给大家:
出示学生预习时的朗读视频,引导学生认真听,运用班级优化大师进行点评。
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课文读过了,生字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课件依次出示词语:
依旧 笼罩 薄雾 蒙蒙 霎时 横贯 恢复
(3)检查多音字情况
【运用希沃动画功能,色差功能检查生字词。】
(4)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吗?
相机出示思维导图: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5)游戏:找出描写声音的词语。
【运用希沃课堂活动中的超级游戏,进行辨认。】
三、朗读感悟、发展语言
1.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呢?
2.自由练读三、四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水的句子,边读边思考,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把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学生练读。)
3.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依次出现课件内容:
出示课件内容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板书:闷雷滚动
【运用音频,让学生听听闷雷的声音,感受潮来时的声音之大。】
作者用“闷雷滚动”形容潮水的声音,真是太形象了。我们一起读出大潮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雄伟气势。 (学生齐读。)
出示课件内容二: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东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是怎样沸腾的呢?我们一起来表演看看。
(学生用欢呼、尖叫等各种声音来表示。)
板书:一条白线
这就是沸腾,课文中还有一个词语能形容这种场面,能找到吗?
能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吗?
指名读,齐读。
出示课件内容三: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板书:横贯江面
【让学生展开想象,在黑板上拖曳图片,感受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的`过程,相机理解“横贯”。】
读出这种感觉来。
出示课件内容四: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条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你从这句话中又感受到了什么?两丈多高优多高?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板书:白色城墙
分男女比赛读。
出示课件内容五: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
板书: 白色战马 山崩地裂
喜欢这句话的举手。老师也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要读好它还真不容易,下面我们大家再准备准备,待会来比比赛,看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指名读,评价鼓励。
师:你为何把山崩地裂读得那么重呢?
生:因为这体现了潮声很大。
师: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战马。还有哪位同学也想读?(指名读)
师:让我们一起感受这壮观的景象吧!(生齐读)
师:你们入情入境的朗读让我仿佛(播)看见了这白浪翻滚飞奔而来的情景,听见了这千军万马奔腾的声音(播放声音)。那一浪推一浪的样子(播),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那气势活像千军万马发动进攻时,马不停蹄、势不可挡、排山倒海的情景。(理解齐头并进)
师:你和作者想到一块儿去了。
小结: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4.出示钱塘江大潮视频,边看边想,你想起了课文中那句描写潮水的句子。
这样壮观的大潮是怎样形成的呢?
【运用动画功能,放大镜功能,明白潮水形成的原因。】
6、练习背诵:
这么优美的词句,这么精彩的段落,你们愿意将它背下来吗?
你可以根据板书背诵,也可以根据这些表示描写顺序的提示语来背诵,老师还可以提供录像帮助你背诵……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根据录像背诵。
7、提示语练习背诵: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 )。顿时( )。过了一会儿,( )。那条白线( )。再近些,( )。浪头越来越近,( );那声音( )。
【运用图层,进行提示背诵。】
五、拓展作业
1、把潮来时的景象讲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有关钱塘江的文章、图片,准备下节课与同学交流。
3、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观潮》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探索大自然的热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训练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
教学准备:
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出新课:
1、导入:我们的'家乡在下沙,作为一名下沙人,如果一个来下沙参观旅游的游客要你介绍下沙,你会怎么来介绍,我们都知道有下沙开发区,那么还有吗?(钱塘江大潮)
你们看到过钱塘江大潮么?(有些有,有些没有)
2)播放录象。(创设情境,想象我们已经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我们等啊,盼啊,等啊,盼啊。可是大潮迟迟不肯来,同学么着急么?)
3、过渡:看完之后,请你来谈谈感受?(真壮观;真雄伟;真有气势;我被深深的吸引了)
二、学习“潮来之时”部分:
1、我们小作者把这么雄伟壮观的景象用他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下来,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2。3自然段。
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2、学生自由朗读。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课件演示“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什么变化。(课件演示,鼎沸→人声鼎沸)
过了一会儿,一条白线…沸腾起来。(借助图片理解“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江面”。指导朗读)
再近些,白色城墙。(通过对比理解比喻句,知道知道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自由读、师范读、个别赛读、齐读)
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词语,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
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3、理清写作顺序,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边演示边练习说话)
4、根据提示,创设情景,练习说话。(课件出示(图片):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看看作者
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
5、小结: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你认识的钱塘江,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声音气势)
三、观看录像,激发情感
1、观看录象,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请同学们动手写几句想对钱塘江大潮说的话)
2、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现在钱塘江大潮还没有被科学家利用,等你们长大后可以去研究)
3、课外延伸:介绍书籍,网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