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塘约道路》读后感

2025/07/30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塘约道路》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塘约道路》读后感 篇1

读了《塘约道路》这本书,书中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塘约在遭遇大洪水灾难、濒临绝境的山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的带领下,组织引导群众坚持走资源整合、合作化经营的道路,实现了土地确权、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合作化发展,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艰辛历程。塘约道路为广大农村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新的经验,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思维。

整本书中贯穿了一个观点:好社会,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道路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村党支部改变思维、敢于创新,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将土地资源确权、整合、流转,依托有利资源,借助新型合作社发展平台,通过三变改革,借助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农民稳定增收脱贫致富的道路。

深刻思考,认真领会,塘约道路给了我很深的震撼,也给了我四点启示:

一是农业、农村、农民要想发展,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党组织。建立一支党员党性强、责任心高、敢于变革的党支部,是人民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坚强保障。塘约村穷则思变,仅用短短两年的时间,就带领全村跃入小康村行列的成功做法,为农村的脱贫致富蹚出了一条新路,为各地扶贫攻坚做出了示范。关键在于以党建为抓手、干群齐心、同心协力,从而一举拔掉了“穷根”、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二是要想在三村问题上有所作为,就必须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勇于变革,我们要分析实际、顺势而为,吸收、借鉴塘约村发展经验,结合本村实际,整合、集中资源,积极探索实践三变改革,走出一条适应本村实际的.道路。

三是开放思维,进一步深化改革。塘约村在面临困境时,不是颓废消极,而是积极创新,勇于变通,大刀阔斧改革,探索出了一条适应自身发展的道路。

四是坚定不移更党走、紧紧围绕党组织,我们才能有出路、有发展、有前途。塘约村的成功充分证明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我们不懈努力,我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塘约道路》读后感 篇2

近日,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和人民出版社在京举办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暨《塘约道路》研讨会。

农村如何脱贫?农村基层党支部该发挥怎样的带头作用?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撰写的《塘约道路》(人民出版社出版),叙述了贵州安顺平坝区塘约村,在一场大洪水洗劫了这个村庄后,大家投票选择了土地确权入股的股份制合作社的模式,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组织规模化的运输、装修、种菜,还用“全村酒席统一办理”来正村风。党支部管全村,村民管党员,人均收入从2014年不到4000元,提升到2016年的10030元,村集体经济从不足4万元增加到170万元。外出打工的人们纷纷返回家乡,塘约不再是“空壳村”,人们充满希望地劳动着,实现了从省级二级贫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华丽转身。《塘约道路》感情真挚、有血有肉,语言质朴,内容更是发人深省,深具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中国作协副主席、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说,这篇报告文学,树立了一个中国当代扶贫攻坚的典型,让人震撼思考。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牢牢掌握在手中,给人民以希望。塘约的脱贫是扎实的、没有水分的真正脱贫。

中央党校教授徐祥临认为,塘约达到了土地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利益统一。社科院农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表示,应该明确承包制的必要性,塘约是在承包基础上的推进、完善,不是简单地重回集体化。专业化生产才能让农业领域充分就业。

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守英教授表示,塘约经验一是对农民和集体关系的变革。过去的集体制是模糊产权界定,这里是全面的产权确定;二是对公与私问题的触及,承包制解决的个人利益,但集体公有财产的归属没有顾及;三是产业分工合作,规模扩大,具备发展前景。

总之,研讨《塘约道路》,更要读懂其给我们带来的“双重启示”。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和总结、从一些典型事例中汲取经验教训,就一定能够更好地促进和推动工作、讲好中国故事,实现经济发展和文艺创作的双赢。

《塘约道路》读后感 篇3

《塘约道路》受人民出版社重视,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研讨会。猛然看到这样的新闻,笔者感到很惊讶。惊讶主要源于“人民出版社”和“人民大会堂”这样的字眼,这可都是“高大上”的标志性存在。因为,在中国出版领域,人民出版社的权威路人皆知;而在国人心中,人民大会堂更是神圣的殿堂。当它们一起和新书《塘约道路》捆绑在一起的时候,普通人不感到惊讶是不可能的。

于是,我们会本能地追问这样一个问题:这本新书凭什么值得人民出版社如此重视?虽然本书作者王宏甲是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长征》电视总撰稿人,但这绝非关键原因所在,作为当代文学家、著名学者的王宏甲,其作品很多,凭什么只有《塘约道路》要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研讨会?很明显,作品本身才是最关键的原因。

众所周知,关心中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关心农村和农民的命运。农村是孕育中国悠久而灿烂文化的'摇篮,也是培育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地方。当前的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着惊心动魄的变革。如今,不仅政府关注农村,各种资本也在关注农村。可以说,农村和农民的状况,依然与当代中国青年的眼界、智识、成长、情志密切相关。而新书《塘约道路》,就是一本关于农村命运和农民状况的纪实作品。

《塘约道路》主要写塘约村农民自十八大以来在基层的探索实践,它不同于小岗村,也有别于华西村,它吸收了新中国诞生以来,包括改革开放至今的经验和成就,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人民出版社高度重视这本书,显然是希望通过宣传塘约村的改革探索,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塘约村”这个“小世界”,透过这个“小世界”主动思考国家发展前景,关心农村和农民命运。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取得的最伟大的制度性财富。巩固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加强共产党在农村的领导作用,是当前农村改革中关系全局的两件大事,涉及亿万农民的利益。近年来,作为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曾经的贫困村,塘约村围绕“三权”+党建+扶贫+产业+金融发展思路,切实抓牢“确权”这个基础,抓好“赋权”这个关键,抓实“易权”这个核心,同步推进农村产权“七权”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实施“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农村改革促小康的蝶变之路。

塘约村通过深入开展“三权”工作,形成了对“三变”的良性促动,改变了农村“386199”部队历史状况,推动了农村生产方式由分散式向集中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真正让农民重回土地、立足土地、依靠土地发展,让土地更加集中、生产更加集约、效益更加凸显,实现了从国家级二类贫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嬗变,初步实现“率先小康、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成为引领当地农村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样板。

正如作者在本书“导言”中所说:“一个好社会,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塘约道路不仅仅是一个迅速脱贫的故事,塘约的变化是在集体所有制得到巩固,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得到加强的情况下迅速发挥出优势。前者是经济基础,后者是上层建筑,二者的高度统一是当今所迫切需要的。这是在基层筑牢共产党的执政基础,走一条使每一个农民的切身利益,都能够得到保障的同步小康的道路。”而这,也正是人民出版社重视《塘约道路》一书的出版发行,并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研讨会的原因和意义所在。

《塘约道路》读后感 篇4

海,昨天退去。

出现在眼前的山,从天上俯瞰,宛若无数远古征战的帐篷安扎在大地。它不像太行山、神农架或者欧洲的阿尔卑斯山那样连绵不绝,多是一座一座平地而起。好像有一只上帝之手,曾经在这里做游戏,造了这么多小山峰。

这里的山,便是两亿年前海底世界的景观。在这些高度差别不大的`群山之间,曾经有许多海底生物在“山”与“山”之间游弋,是两亿年前海底的自然力量造就了这里特有的群山。

我们今天所说的青藏高原,就在那时候出生。它曾是远古的浅海低陆,距今约二三百万年前开始大幅度隆起,形成今天的“世界屋脊”。最后露出水面的这片海底世界,因无数小山峰耸立于斯,便成为当今中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

这里是贵州。我没有想过,工业发展滞后的贵州能在信息时代为全国提供什么经验,但是,现在这远山深土是如此生动地教育了我,令我不得不重新审视眼前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