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大城》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大国大城》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大国大城》读后感 篇1
我走过古老的红墙,细细的雨幕里模糊着故国的青砖块块,隐约着故国的碎瓦片片,穿过围墙,迈过门槛,见证的是一个朝代的由盛转衰,眺望的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那裸露的,饱经风霜的红墙:粗糙像千千万万农民的手,透亮,像初生婴孩的眼睛,这里是北京,这姿色,是重生的庄重。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回看骏马西风,塞北在那一片无边无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我第一次见识到了自己的渺小,绿草如茵,初升的太阳照耀的发亮,远处牛群的身影在草中荡漾。想去追赶,却怕迷失路径钻进蒙古包,脱掉被露水打湿的鞋袜,热情的递来的奶茶。咸咸的乳香伴着草原特有的清甜,帐外不时传来吆喝啊,梁大泽什么,回应着到了傍晚,全家人围着一只烤的金黄的的杨有说有笑,男人们举杯对女人们唠着家常,正是兴头上还有,随歌起舞,歌声传出,被草原的风带去好远,在那豪迈粗犷的歌声里,在他们自己为人处事的态度,更多的则是一种民族风情,夜晚,月明星稀。呼伦贝尔草原进入梦乡再吵,但草原上一定还有动辄蒙古人独特的笑声,这姿色是一种民族风情,也是大国的豪放与豁达。
曾记杏花烟雨江南,梦入江南烟水路,亭台楼阁,船夫撑一支长篙,小船咿呀从画中驶来。两岸烟柳夹堤,徐徐清风吹散了江南的温柔,远处飘来婉约的歌声,歌声里有道不尽的江南好,这是那年的苏州,我走进诗意的江南,每一处细微里,都弥漫着江南的诗情画意,滋养着浓郁的文学气息,一点乌梅香,几处诗情韵。这姿色,是灵巧少女自雨中来,自带一抹清香芬芳。
也许你曾欣赏法国的浪漫街头,也许你曾沉醉土耳其的迷人小巷,也许你曾赞叹罗马帝国的恢复,但你总会痴情在这一处:她被歌颂为母亲,但她也可以是庄重与威严并存的领导者,是夜晚纵情的歌唱者,彳亍青石板雨巷的少女,这就是大国的多姿。
我深爱我足下土地上的所有,连同她的过去与未来,那每一处不同的风景都昭告着这是无与伦比的大国之色。
《大国大城》读后感 篇2
这部作品是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陆铭教授的代表作,出版于20xx年,是关于空间经济学或者地理经济学的通俗作品。这本书主要探讨了经济地理空间的集聚效应在中国过去十几年发展中的变化和作用。地理因素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在经济发展的解释过程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因此,形成了经济地理学这门课程。
其实,作者在这本书中并没有过多讨论经济地理学中的专业知识,而是将原理与中国当下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来讨论,作者反反复复在印证一个道理,就是人口自由流动而实现的集聚效应,带来的经济发展才是市场经济下的优先选择,他反对现有的户籍制度对于人口自由流动的限制,反对现有的这种对于实现区域平衡发展而动用计划式的行政命令,比如将大量土地指标投放到中西部,而限制东部的土地指标,结果是市场的扭曲。
其实我挺赞成作者的一个论点:中国发展不仅要警惕拉美的”中等收入陷阱“,同时,更要警惕欧洲的”欧元化“,”欧元化“其实就是要防止出现市场分割现象,欧盟之所以要实现一体化,可以利用更大规模市场发展经济,引领世界,中国作为同样的大国,也要防止内部市场分割,现在中国出现很多市场分割现象,比如户籍制度阻碍人口自由流动,地方保护主义等等,阻碍的经济的`发展。
地方贸易保护主义在中国地方区域较为普遍,尽管在某些方面已经有所收敛,上两个星期,笔者听了浙江大学耿曙教授的关于政企关系的讲座,也曾提到这个问题,就是现在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和政商关系的密切联系,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要在人均接近一万美元的时候如何突破这个门槛,根据外国的经验,这个时间点,更需要的是依靠创新带动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动能转换,那创新、转变经济方式的前提是什么?
是有一个自由的市场,培育一个创新自由的市场是增强和实现创新的基础,行政命令是实现不了创新的,要创新就要打破市场的分割,打破阻碍资源自由流动的壁垒。
《大国大城》读后感 篇3
也许你喜欢长耳朵的兔子,也许你喜欢在云端之上展翅翱翔的老鹰,也许你喜欢摇着尾巴讨人欢喜的小狗,也许……但我却最喜欢我们祖国的国宝——大熊猫。
瞧!大熊猫闪亮登场了——只见它穿了一身洁白无瑕的裘皮大衣,有些地方则很有个性的点缀了乌黑的纹饰。那一对小耳朵规矩地竖着,似乎在听叽叽喳喳的鸟鸣声。一双眼睛被“墨镜”保护着,它们正使劲地给伙伴“使眼色”呢,伙伴却毫不知情!眼睛下面则是一个三角形的鼻子,黑得发亮,像一块黑宝石。两只爪子紧紧地抓住竹子,那张大嘴巴吧唧吧唧地啃着竹子,眼睛还目不转睛地盯着旁边的竹子看,生怕竹子被人抢了一样。胖乎乎的大圆身子由两条粗短的腿支撑着,稳如泰山,一动也不动,那认真啃竹子的样子真逗啊!
快看!那边有只熊猫宝宝正偷偷地想从妈妈身边溜走,它每爬一步就停一下,还频频地回头,确定安全后,又偷偷往前挪一步……忽然,熊猫妈妈猛地一回头,哎呀!熊猫宝宝一个机灵,迅速躲到墙边,缩成一团,并用双爪捂住脸,它的身子因为害怕而瑟瑟发抖。我的心也跟着扑通扑通地跳起来,暗暗地为熊猫宝宝捏了一把汗。幸好,熊猫妈妈缓缓地转过身,像是要朝别的方向爬去了。熊猫宝宝这才小心翼翼地继续往前挪动。这回,它靠着墙边爬了,我也松了口气。谁知道,熊猫妈妈出其不意地转过身,挡住了熊猫宝宝的去路。唉,姜还是老的辣呀!熊猫妈妈想把熊猫宝宝叼回去,可是熊猫宝宝拼命挣扎,再加上熊猫宝宝体型大了,体重也不轻,熊猫妈妈怎么叼也叼不起来。最后,熊猫妈妈用尽了全身力气,换了好几个角度,熊猫宝宝才被妈妈连叼带拖地弄了回去。
啊!我最爱的大国宝!每次看着它们,我心里就会有一种暖暖的感觉,多么温馨的场面!只可惜,全国的大熊猫只剩1000多只了,我们人类应该更好地保护它们,保护每一种动物,爱护我们的自然环境!
《大国大城》读后感 篇4
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城市的认识。
一、关于城市发展的规律
一样东西,用的人越多越有价值,比如安卓系统、 windos操作系统,城市也是一样的道理,越大、人越多,越有价值。而小城市的前景不太看好,未来农村人口肯定会持续减少,三四线城市有可能衰落。
人口涌向大城市这是必然的规律。日本的人口总数是下降的,但是东京的人口却呈上升趋势。未来将有更多的人涌入大城市,中国本来可以引领这个潮流,发展超级特大城市,但是很可惜,政府想要东西部均衡发展,想要小城镇多点开花,这种规划可能并不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估计是浪费资源,效果有限。
二、关于城市病:拥挤、污染、犯罪
人为地设定城市人口上限,比如某个城市,规划15年后人口规模是3000万,但是只用了10年,人口就已经突破了这一数字,那么,以前按照3000万人口设计的公共设施就明显落后,不能够适应需要,这是导致城市病一个很重要的的原因,是城市规划的失误。
书中还使用了大量的数据,证明了人口的集中对环境治理、耕地保护、预防犯罪都是有益的。在大城市地铁很便利,开车反而不方便,开车的减少有利于环保;人口集中后,一个摄像头就可以覆盖更多人群,可以更加有效地震慑犯罪。
三、城市的商业服务
一个城市中心的形成主要是历史的因素,也有部分规划的原因,不是那么轻易改变的。
道路小、路口多,便于步行,有利于商业街的发展,如果马路太宽,从这一边步行道那一边很麻烦,就难以留住人,商业不容易发展。比如浦东,都是宽阔的马路,规划有序的`住宅区,然而繁华的商业街仍然在浦西。道路小也并不必然影响交通,香港的道路很窄,但车速很快。
一个城市,老是驱赶那些提供低端劳动服务的人群,必然会引起服务价格的上涨,受影响的是这个城市居民。
这本书也有不切实际地方,比如作者提出一个偏方,把各个机关单位的围墙拆了,可以分流人群,缓解交通。经济学家薛兆丰就从产权的角度分析了这种做法,反驳得很有道理。
城市规划要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这些知识有些人真不懂,有些人装不懂,不懂的好办,装不懂就不好办了,尤其是有决策权力的人装不懂危害更大。
总体来说,这本书刷新了我的三观,非常值得推荐,很庆幸读到了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