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学》教学反思
倚栏轩整理的《我的同学》教学反思(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的同学》教学反思 篇1
《指南》中的艺术领域提到: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遍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在美术活动组织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也一直在转变着自己的观念,以最新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那些在我们大人眼里“四不像”的作品,却是孩子们内心最真实的一面。在我们班级的美术作品栏中,千篇一律的作品渐渐少了,孩子们的自由创作和自由发挥展露出来了。
在今天的美术活动《我的好朋友》中,我们收集了一些蛋糕盘子作为创作的原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想象和打扮。我将活动分为4个主要环节,引入、观察自己的好朋友、绘画、展示作品介绍自己的好朋友。活动中不为幼儿提供范画,让幼儿通过观察自己的好朋友,自由大胆的创造绘画。活动的气氛是热闹的,小朋友们的绘画作品是充满童趣的。他们可以清楚的.介绍自己的作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画的是谁?他们对于这种没有限制的绘画活动充满了兴趣。这让教师再一次的深刻体会到指南的教育建议内涵,不要为了追求“完美”的效果,而去约束孩子们的天马行空的创作,让孩子们进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受到束缚。在这方面也是今后要继续注意的方向。
《我的同学》教学反思 篇2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
为学生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和畅所欲言的表达,积极地观察、思考、表达。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小组互夸”、“现场采访”“交流汇报”“猜猜他是谁”等环节,努力把口语交际的训练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中,从而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在交际中体验到语言的魅力,获得身心愉悦和审美感受。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夸自己身边的人,学生有话可说,情绪极高,说的也入情入理,我在其中角色就是一个听众、发问者或是适当点拨的.参与者。
二、适当引导,关注课堂生成
课堂上我们可以大胆尝试让学生畅所欲言,但这决不是指允许他们放任自流,口语课除了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方式、交流的意识和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引导。比如学生在有个学生在夸奖别人的时候,用食指指着别人,我知道,这只是学生平时的一个习惯动作,我认真地告诉他,在和别人交流时,这样的动作如果改成“请”的手势会更好,更有礼貌。在第一次试教课上,有个学生,当我叫他夸夸同桌的时候,他马上大声地说“他没有优点,他经常都受老师批评的。”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我看到他同桌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我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然后对站起来的同学说“每个人都有优点,有时只是我们观察得不够细致,我从这同学低下头的表现就知道他肯定是个知错能改的好孩子了,我也相信他以后受到的批评会越来越少!”接着,我还乘机跟他们说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肯定的共同心理,并告诉他们平时应该多去看别人的长处,而不是短处。即使别人有缺点,我们也应该委婉地,有艺术地批评指正。看到同学们的微微点头,我知道,这一课堂上小小的插曲对他们以后的口语交际也是大有成效的。
三、运用多元评价,调节课堂气氛
在课堂上,我们要有多元评价的意识,重视评价过程。学生有令人满意的表现,多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来激励学生再接再厉,对于学生不尽让人满意的表现我们也应该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我的同学》教学反思 篇3
——让《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与生活携起手来
我们眼中的《品德与生活》课和《品德与社会》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来,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的,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本着这样一个理念,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新课程要求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我们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利用生活事件、运用生活问题等,去引导孩子听一听各种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看法,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品德课的教学工作,更加意识到品德课程要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实施良好的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本案例中的教学得以成功,就在于始终贯穿了课标的这一要求。
《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理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教育生活化。
1、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教师自己去完成的教材。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一起长大》中《夸夸我的同学》这个话题时,本主题活动内容紧承上一主题,从“我”引向他人,引导学生发现同学身上的优点,由衷地赞赏他人,吸取他人的长处,并从中感受到愉悦。通过本课教学,帮助学生体会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学会真诚地欣赏别人的优点,并虚心学习,有助于学生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帮助其他同学建立自信心,也会给学生带来愉悦的体验。教材提供了比较典型的实例来突出教学目标,课文图文并茂,所取例子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是教材所提供的是学生生活情景的某几个范例,是虚拟的情境。在学生们的生活中,与小伙伴相处的事例是丰富多样的。因此本课题的教学必须还原学生的生活,从学生身边的实事入手,让他们从自己和伙伴的事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这样才能真正入情、入脑,进行自我教育。
在这堂课设计中,主要以课本为依据,依托学生的生活,力求创造生活化的课堂,让“教者轻松,学者愉快”,尽可能地做到无痕活动,使课堂有目标有吸力。
2、在活动中体验,在感受中提高。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活动型课程,强调选择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作为活动设计的内容,它可以超越教材,超越课堂,向学生真实的生活延伸。因为《夸夸我的同学》这个课的教学内容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的'生活,所以在课堂中彼此之间就会产生情感的触动。课堂上,学生是那么真诚地夸奖同学们的优点,真实、坦诚地展露自己的内心感受。我作为执教者在倾听学生发言时既肯定了学生的独特感受,还抓住了一些细节、闪光之处、斟酌之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以凝练,总结提升,激发学生和同学相处时的积极情感。特别是在让学生下座位夸同学时,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同学的赞赏之情时,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在整个活动中,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置情境,把学生引到各个情境中去体验感受得到夸奖的喜悦,感受伙伴之间友情的乐趣。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19世纪提出了“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种观点。她形象地解释: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住了;做了,很自然地就理解了。对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体验的才能刻骨铭心,终身难忘。教学中,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就在这样的体验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有了心灵的共鸣。
在训练策略上,注意了“多个回合,多向互动”,在“找优点”、“夸优点”、“学优点”的教学环节中,进行了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交流。在互动形式上,注意了多层面、有重点,师生之间采用了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等多种形式,生生之间采用了个体之间、小组之间、个体与小组之间、小组与全班之间,全班自由组合等多种形式的互动。在这些多层面、多形式、多回合的互动交流中,渗入了教师的指导、示范,营造了宽松氛围,引导着学生由单调到丰富、由表面到深层、由生硬到和谐。到写“优点卡”这一环节时,学生基本上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夸奖对象、夸奖方法,获取、整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这种接近生活自然状态的训练中,学生的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
《我的同学》教学反思 篇4
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人物写生练习。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人物写生有较大的难度,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因为中年级的学生,他们用笔大胆,线条流畅,无拘束。
由于教室空间限制,请学生到讲台上做模特,其他学生绘画的这种方式不适合,所以我用相机拍了几位同学的肖像,制作成幻灯片,大屏幕播放提供给孩子们进行观察写生。
我将本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运用线描方法,抓住人物的特征,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来。在教学中,教师力求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人物的相貌特征,重在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尝试运用写生的方法来给同学画张像,增进学生间的友谊。
1、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先请两位高矮、胖瘦、五官对比鲜明的学生站到讲台上,让学生对不同特征的人物进行比较观察,同时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发现,找到正确的观察方法,比如:正面和侧面的人物有和不同?等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敏锐的观察能力。
2、欣赏比较。根据学生对不同人物特征的发现,运用课件进行相对应的比较观察训练。让学生能更易于概括和理解人物不同的特征。
3、在绘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人物的五官特征分析和概括,用简练的`线条,简要、甚至是夸张的描绘出人物特征,本节课孩子们表现的兴致盎然,非常投入,不论是构图还是线条的表现力方面都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这是一节成功的写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