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空气的秘密》

2025/07/30教学教案

倚栏轩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空气的秘密》(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空气的秘密》 篇1

活动目标:

认知:了解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特点;

技能:

通过动手操作,感知空气的存在;

情感:

知道空气的作用,培养保护空气的意识。

活动准备:

透明塑料袋人手一个、蜡烛、透明杯、PPT、观察记录表(两个)

活动过程:

一、猜想、验证空气的特点

身体坐正,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做深呼吸(两次)。我们深呼吸的时候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里呢?你看到了吗?老师用“哭脸”记录没有。(记录表)试着伸手摸一摸,摸到了吗?小朋友认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再看一看空气的颜色?(记录)味道呢?闻一闻(记录)

空气

能否看见

能否摸到

颜色

味道

猜想

验证

小朋友认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而且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现在我找到空气,请小朋友观察一下。用塑料袋找到空气打开,看到空气跑出来了吗?(看不见)空气确实是看不见的,那我记录下来,摸一摸、看颜色、闻味道(依次记录)。

通过我们刚才的猜想和验证,你了解了空气的哪些特点?

二、找空气

接下来,请小朋友去找一找空气都藏在哪里?但是在找之前老师要说明一个规则,只有认真听清规则的小朋友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

规则:小朋友可以去任何地方找空气,找到之后抓紧时间回位置,讨论你们在哪里找到的空气,每组选一个人进行记录,请记录员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空气用红色圆圈表示,讨论好后,将记录结果交给我,并且负责把塑料袋整理好放回原处。

桌子

笑脸

一起来看一看,小朋友都在哪里找到了空气。

找了这么多地方都有空气,你发现空气在哪里了吗?就在周围,哪都有空气。

三、空气的作用

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需要空气才能使用的吗?

1、蜡烛燃烧需要空气。(实验)

2、风车转动

3、游泳圈

4、呼吸

四、保护空气

空气对我们这么重要,我们该如何保护空气呢?

总结:空气在我们周围,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为了能呼吸新鲜不污染的空气,所以请小朋友告诉自己的家人保护好我们周围的空气,让我们快乐健康地呼吸。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空气的秘密》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亲自探索,感知空气的存在,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

3.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探究空气的秘密。

活动准备

1.充气皮球一只、瘪皮球一只、气球、塑料袋若干。

2.玻璃杯、蜡烛、透明塑料杯、粉笔头、吸管。

3.装有水的玻璃盆、充气玩具。

活动过程

1.出示充满气的皮球与没有气的皮球,请幼儿观察,引起幼儿的兴趣。

问:是什么让皮球鼓起来的?(让幼儿大胆猜测)并为瘪皮球充气。

2.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空气,寻找空气,启发幼儿说出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1)气球放气,让幼儿观察,看一看,能看到空气吗?

(2)让幼儿用鼻子闻一闻,能闻见空气吗?

(3)让幼儿用手抓一抓,能抓住空气吗?

3.引导幼儿探索实验,发现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1)请幼儿分组用塑料袋在活动室内及走廊各处找空气。

(2)分组实验:用吸管往杯子里吹气;在水中捏充气玩具;把点燃的蜡烛用玻璃杯罩住;往透明塑料杯中扔粉笔头;摇晃装有水的塑料瓶看看有什么现象,想想这是为什么?

(3)启发幼儿说出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轮胎、游泳圈、热气球等)

4.简单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空气是宝贵的,树立环保意识。

(1)请幼儿捏住鼻子,闭上嘴巴,感受片刻。

(2)帮助幼儿了解空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所以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空气。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空气的秘密》 篇3

设计意图:

本活动选取幼儿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空气作为载体,让他们运用多种感官感觉空气的存在。通过实际感受,知道空气是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条件,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大班阶段重在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兴趣,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探索的能力。本活动的教学重点是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

教学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操作材料和探索、尝试的机会,每一环节都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材料,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活动,无拘无束地参与讨论,大胆尝试,获得经验。

活动目标:

1.知道空气的特征: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了解空气的重要性。

2.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能积极主动与同伴合作、讨论、实验,共同布置科探区域环境。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透明塑料袋。

2.每组提供:装水的盆、空杯子、硬/薄纸片、毛巾、记号笔、弹珠、装水的.盘子、蜡烛、打火机、硬币。

3.教师示范图示、画板四块、记录表格共八张(二张/四组)。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1.教师空手抓空气。

你们猜,我在干什么呀?你也来试试吧,看看能不能把空气抓住?(激趣的方式一下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2.幼儿自由尝试抓空气。

3.教师示范装空气。

出示塑料袋:我有一个宝贝(塑料袋),我用这个宝贝试试能不能抓住空气。

谁也想试试?(启发幼儿尝试用工具来抓空气。)

4.幼儿自由尝试抓空气。

现在你们每个人来拿一个塑料袋,可以到教室的任何地方去抓空气,待会告诉我:你的空气是在哪里抓到的?(暗示幼儿:空气无处不在。)

5.围绕空气,展开讨论。

你的空气在哪抓到的啊?

你的空气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味道的?

请所有幼儿一起闻一闻、摸一摸、看一看,感受空气特征(无色、无味、无形状、摸不着、看不见)。

(提问步步展开,让幼儿了解空气特征。)

二、游戏“身体需要空气

1.教师以空气的身份说:虽然我无色、无味、摸不着、也看不见,但是我的作用可大啦!很多东西都离不开我!你们相信吗?现在请小朋友跟我一起玩个游戏:闭上嘴巴、用手把鼻子捏住。

你有什么感受?(呼吸困难、很不好受……)

张开嘴巴,放开手后有什么感受呢?(舒服一点……)

(教师以激趣的方法开启幼儿,幼儿通过共同游戏,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结:看来我们的身体需要空气,没有空气我们就无法呼吸了。

2.还有什么东西需要空气呢?(请1-2名幼儿回答。)

3.幼儿自由分成四组,讨论并记录。

我们来个比赛,四人一组来找一找“谁需要空气”,你可以自己动脑筋想,也可以到我们班的材料收集架去找找什么东西需要空气。找到后就把它们画在记录表上,比比哪组找到的东西最多,好吗?(与原有主题环境互动。)

4.讨论:请每组幼儿介绍画好的记录表。(幼儿协商讨论、参与积极。)

三、魔法空气

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空气在发挥作用。而且空气还有魔法哦!它能让很多东西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你们相信吗?(教师积极主动地发起与幼儿积极主动地发起并重。)

(一)教师出示实验示范图介绍实验材料,讲解实验要求,并将图示张贴在表上,供幼儿在表格上作记录。

1.空气能让水不从杯子里流出来。谁想尝试一下它的本领?

2.幼儿分组操作实验。(实验材料:空杯子、硬/薄纸片、水、盆。)

3.集中讨论、分析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小结:在这个实验里,空气没有从上往下压,而是由下往上托住了纸片,气压很强,压住了水,让水不能从杯子里流出来。薄纸片不能承受水的重量,所以空气托不住。而厚纸片不能持续很长的时间,因为纸片会被水泡软。(帮助幼儿总结成功经验。)

(二)教师出示实验示范图,幼儿再次实验

1.空气还能让放人杯底的毛巾不被水打湿呢!想不想试试?

2.幼儿分组操作实验。(实验材料:空杯子、水盆、毛巾。)

3.集中讨论、分析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小结:杯子里看起来什么东西都没有,其实除了毛巾,空气占满了杯子。所以把杯子平放入水中时,水进不去,毛巾不会被打湿。如果你是斜放到水里的话,水就会把里面的空气挤走,再把毛巾打湿。(帮助幼儿总结成功经验。)

(三)实验“取弹珠”

1.有个弹珠掉到水里去了,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把弹珠拿出来而保证手不被打湿?谁能帮帮我啊?(幼儿:用夹子夹、戴手套……)

师:可是我现在没有那些材料,我只有桌上的这些材料:蜡烛、打火机、杯子、水、硬币。不知道谁能用那些材料帮忙,帮我把弹珠取出来而保证手不会被打湿?

2.幼儿分组尝试实验,教师不引导帮助,设置悬念让幼儿探索。(设置足长为科探区作准备,激发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

四、师幼共同布置科探区

我们把这个实验的材料放到探索区去做实验,我们一起想办法找答案。

我们一起来布置“空气的秘密”吧!你们需要老师帮忙吗?(以幼儿为主,充分考虑他们的需要。)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空气的秘密》 篇4

活动由来空气是幼儿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物体,认识空气也是很多教师耳熟能详的题材,如何实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的幼儿科学学习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的目标,并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我从指南精神和幼儿实际经验入手,以“玩袋子”游戏贯穿始终,引导孩子逐步感受空气的特征,尝试自主游戏、尝试发现、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提升经验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的特征。

2、能运用多种感官来探索。

3、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对空气有初步的了解。

2、物质材料准备:塑料袋若干;纸质圆盘、报纸、塑料瓶子、扇子、气筒、充气玩具、吹风机、风车等操作材料。

活动重难点:

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和它流动的特点;

活动过程:

1、导入游戏,“袋子宝宝肚子鼓起来”。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礼物,一起来看看是什么?(出示塑料袋。)

(2)你们平时玩过它吗?今天我们就用它来变魔术。比比看,哪位魔术师能将袋子宝宝的肚子快速鼓起来,开始!(为增加趣味,此时,老师可以闭上眼睛等待幼儿,等睁开眼睛就喊停,看看哪位魔术师将袋子宝宝的肚子股的最大。)

(3)魔术师们都很厉害,你们是用什么办法把袋子宝宝肚子鼓起来的?

同伴交流:

幼1:用嘴吹袋子。

幼2:用手抖动袋子。

(4)用你们刚才的办法,再来一次,看看能不能把袋子宝宝的肚子鼓得比刚才还要大。

分析:本环节重在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想象自己是一位魔术师,幼儿的参与性更主动,更容易获得成功感。

2、启发思考,袋子宝宝鼓鼓的肚子里是什么?

(1)哇!小朋友真棒,把袋子宝宝的肚子都鼓的大大的.。那袋子宝宝大大的肚子里是什么呢?

幼:空气。

(2)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请幼儿说出自己获得知识的途径,包括别人告知和自己获得。)

(3)空气有很多的秘密,今天,我们用袋子宝宝和空气来玩游戏,小朋友可以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找一找的方法,去发现空气的秘密。然后告诉大家你的发现,好吗?开始吧。

分析:通过提问袋子宝宝的肚子里是什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观察和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空气的过程。

3、让袋子宝宝和空气做游戏,发现空气的秘密。

(1)你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秘密?你是怎么发现的?我们一起跟他做一做。

同伴交流:

幼1:我发现空气没有味道。(将袋子宝宝鼓起来,打开袋子口闻一闻-----没有味道。)

幼2:我发现空气没有颜色。(将袋子宝宝鼓起来,看一看------没有颜色。)

幼3:我发现空气看不到也摸不着。(将袋子宝宝鼓起来,把手伸进去摸一摸、看一看-----摸不到、看不见。)

(2)空气刚才可以跑到袋子宝宝的肚子里面,还可以从袋子宝宝的肚子里跑到出来,说明空气会怎么样?

幼1:会跑来跑去。

幼2:会动。

(3)说明空气是会流动的。好,一起感受一下空气流动的游戏。

实验:让袋子宝宝肚子鼓起来,留一个小口,用手捏袋子,对着自己的脸有什么感觉?

幼1:凉凉的。

幼2:很凉快。

(4)袋子里跑出来流动形成了风,风吹向你就会有凉凉的感觉。空气流动形成风。

分析:本环节让幼儿在探究之后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并用一定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答案,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

4、空气在哪里

(1)小朋友们,空气眼睛看不见,用手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味到,会流通。空气有这么多秘密,那空气都在哪里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我们去找一找,你可以在教室里,还可以到外面去,找到空气后,让它装进袋子宝宝的肚子里,告诉我你从哪里找到了空气,好吗?

(3)、你们都在那里找到了空气?

同伴交流:

幼1:我在窗户下面找到了空气。

幼2:我在门口找到了空气。

幼3:我在走廊里找到了空气。小结:哦!原来空气无处不在,到处都是。

分析:支持幼儿和同伴交流探究的结果,帮助幼儿回顾自己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感。

5、“空气流通”小实验。

(1)小朋友们,你们看袋子宝宝在干吗?(教师抖动袋子),我是怎样让它动起来的?

幼:用手。

(2)小魔术师们,除了用手,又不让我们的身体去碰袋子宝宝,你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袋子宝宝动起来?

幼:用嘴吹。

(3)这个办法好玩,大家也来试一试、玩一玩。

游戏:幼儿站成一排,同时吹袋子,看谁的袋子最先到达终点。(教师依据幼儿情绪,玩2-3次。)

(4)你是怎样让袋子宝宝跑起来的?

幼:用力吹。

(5)用力吹袋子宝宝可以跑得快,轻轻吹会怎样呢?我们轻轻地吹一次试试。

(6)小魔法师们,用力吹和轻轻吹有什么不一样?

幼:用力吹袋子宝宝跑得快,轻轻吹袋子宝宝跑得慢。

(7)为什么我们用嘴巴一吹,袋子宝宝就跑起来了?

幼:因为空气流动产生风,风让袋子宝宝动起来。小结:因为人的身体里也有空气,嘴巴一吹,让空气流通起来,产生了风,推动袋子宝宝跑起来。

分析:将游戏和探究融在一起,让幼儿体验探究的乐趣,发现空气的流动和自己用力的大小有关。

6自主探索“空气流动”

(1)除了用手,用嘴巴,不用身体去碰袋子宝宝,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办法让袋子宝宝跑起来。

(2)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很多工具,你们可以从中选一种,试一试,玩一玩,看能不能让袋子宝宝跑起来。(可以互换玩一玩。)

(3)你用的什么工具?是怎样让袋子宝宝动起来的?

同伴交流:

幼1:我用扇子……

幼2:我用圆盘扇……

幼3:我用报纸……

幼4:我用空瓶子……

(4)谁跟他用的工具一样的小朋友请举手?你们还用了那些工具?小结:小朋友真能干,利用手中的工具,让空气流通起来,推动袋子宝宝跑起来。

分析: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支持和回应幼儿的探索行为,让他们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满足。

7、人类利用空气流动的现象,发明了很多对人们有帮助的工具。

(1)除了这些工具之外,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那些工具让空气流动起来产生了风呢?小结:小朋友知道的真多。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味道,但是空气的作用却很大,人们就利用空气到处都是,会流动的原理,发明了很多帮助我们生活,为我生活带来方便的工具。

(2)比如:我手里拿到的电吹风,他可以用来干什么?电风扇,他有什么作用呢?

(3)打气筒可以干什么呢?我们来试一试,找个小朋友来帮帮忙,看这两种气筒哪一种快?

延伸:看来,我们人类是愈来越聪明了。小朋友们,空气对人类的作用很大,除了今天我们知道的有关空气的秘密之外,空气还有很多秘密,(好,捏住你的鼻子,不要松手,我数十声数,再松开,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捏住鼻子就难受?

小朋友回去可以询问爸爸妈妈,上网查询,翻阅图书,把你知道的答案我和小朋友们好吗?

活动反思:

教育来源于生活,本次活动是一节感知空气特性为主的科学活动。以生活中常见的塑料袋为主线,通过孩子用袋子和空气玩一玩、找一找、闻一闻、摸一摸的探索方式,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利用空气的流动原理让幼儿自主探索,快乐游戏,充分发展了幼儿的创造、交流、合作等能力。整个活动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氛围,都是在尊重孩子的意愿上进行着,孩子们的学习经验都是在快乐探索和合作中获得,这是一次快乐的学习之旅、把科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真正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