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教师观看大山的女儿心得体会

2025/07/29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教师观看大山的女儿心得体会(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师观看大山的女儿心得体会 篇1

近日,以黄文秀为原型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正在热播,我和大家一样被黄文秀的感人事迹打动……

“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这是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黄文秀的颁奖词。黄文秀同志生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家乡百色工作。2018年黄文秀同志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到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埋头苦干,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2019年6月17日凌晨,她在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黄文秀同志被追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

青春无悔,她用忠诚担当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按照黄文秀的北师大硕士的学历和能力,她本来可以选择留在北京或者出国深造,按照流行的“成功学”,可以有“更灿烂的前程”,但她毅然选择了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线倾情投、在穷乡僻壤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忠诚担当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巧干实干,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价值追求。黄文秀把青春之梦写进了泥土里,她一次次走进贫困户的家中记下来一本本的扶贫日记。正如她在日记中写的`“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她用无数次的入户、无数次的谈心交流,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有一个为民服务的大局意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黄文秀一样,用双脚拉进与群众的距离,用暖眼细雨温暖民心,走与众不同的别样人生。

“有的人死了,但她还活着”。黄文秀把生命奉献给了百坭村,她永远活在百坭村群众的,也永远活在我们的中。她的事迹值得铭记,她的精神值得学习,作为一名积极向党靠拢,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的我更要以她为榜样,从她身上汲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往直前的精神伟力,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用担当践行忠诚,用在奋斗诠释本色,做忠诚干警担当的时代先锋,我想这才是对她最好的致敬和怀念。

教师观看大山的女儿心得体会 篇2

电视剧《大山的女儿》以“七一勋章”、“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获得者黄文秀为原型,讲述了黄文秀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该剧一播出便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关注,评分达到9。1分,该剧真实地再现了百坭村在黄文秀的带领下脱贫攻坚的真实生活。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应向黄文秀同志看齐,以青春之我,建青春之功,让青春之舟追随伟大梦想乘风破浪。

“有些人从大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这是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黄文秀的颁奖词,亦是对其一生的真实写照。

黄文秀是百色田阳县人,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这位高材生本可以在大城市选择一份轻松的工作,她却毅然决然的选择回到家乡,建设家乡。本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理念,她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带领人民群众学经验、找路子,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的杉木、砂糖桔、八角、枇杷等特色产业,帮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她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给我一个乡,我就要把这个乡变成乐园,给我一个县,我就要把这个县变成乐园,要真正做到幼有所教,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养。”这是《大山的女儿》中黄文秀说的一句话,初入基层的她也曾遇到很多困难,在开始的家访中也吃了很多闭门羹,对她尽是质疑。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迎难而上,行走在田间地头,向乡亲们了解情况,收集诉求,将自己融入到群众中去,最后也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身处基层,我们应从她身上汲取奋勇前进、不断拼搏的力量。

教师观看大山的女儿心得体会 篇3

在暑假中,以时代楷模黄文秀为原型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央视一套播出,讲述了黄文秀研究生毕业后,主动放弃到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广西百色,主动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最终因公殉职的事迹。因为这样一位年轻的80后青年,我想更为深入的了解一下她,了解她这样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如何在平凡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

该剧浓厚的乡音、质朴的村民生活,泥泞的山路,迅速把我代入到当时那个贫困率为22%的百坭村,体验黄文秀初来乍到时扶贫任务的艰巨。而扎着高马尾,带着眼镜框,时刻充满着精气神的`少年模样,真实再现了黄文秀刚参加工作时的稚气。看到荧幕里的她时,也仿佛看到了身边的党员同伴们及在脱贫攻坚战线上奋斗过的前辈们。“你自己家都是贫困户,如何大庇天下寒士”“他们都穷了多少辈了,你来了能带他们改变多少”,剧中的这些台词或许也是这名年轻扶贫干部当年真实听过的话。

“遇上荒年还有饿肚子的呢”,对于“鸟语花香饭不香”的百坭村来说,产业不兴、道路不畅,难住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样的生活处境实际上是众多贫困县中的一个缩影。而实现我国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需要有人挺身而出,去带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山村摆脱贫困。从影视剧中回到现实,我们看到在黄文秀的努力下,百坭村的贫困率降到2。7%,砂糖橘、油茶树、八角、水稻等产业蓬勃发展,还被评选为2018年度的“乡风文明”红旗村。而我们为之触动的,在于这样的英雄主义并不是文艺作品构建出来的结果,而是真实地呈现了曾经有这样一位时代楷模把这一方水土当作自己的“大舞台”,书写着一人走完“心中的长征路”的奇迹,诠释了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离不开每一个奋战在一线的努力。

实际上,这部剧所展现的黄文秀在扶贫一线的个人成长经历,与新时代青年的前进轨迹相交融。在面对大城市光明的未来和小山村平凡的生活,在家人病重时刻和脱贫工作的关键时期,在为学历镀金贪图省力还是为干出实绩脚踏实地,这些不仅仅只是黄文秀会面对的个人选择,也是对新时代青年党员在“小我”与“大我”中取舍时的拷问。同时,黄文秀把自己在党和国家的帮助下得以学到的知识和本领回馈家乡,科学合理地推进扶贫工作的进程并取得重大成效,也彰显了有志青年在脱贫路上的能力与担当,更与“建功基层”的新时代号召形成回响。

时代楷模的精神具有不朽的强大力量。《大山的女儿》反映了新时代的文艺作品只有扎根人民、立足现实,才能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凝聚全体人民的思想共识,吸引更多新时代青年扎根泥土,奋战在基层一线,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需要的地方。

教师观看大山的女儿心得体会 篇4

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在年度感动中国的颁奖盛典上,白岩松这样向黄文秀致颁奖词,催人泪下。以“时代楷模”黄文秀为原型创作,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则再次引领观众走进黄文秀30岁平凡而伟大的奋斗人生,点点滴滴,情真意切,令人泪目。

换一种方式认识黄文秀。不同于以往平铺直叙,娓娓道来的英模题材剧,《大山的女儿》节奏飞快,艺术表达新奇,开场就以倒叙手法将观众的'情绪迅速拉到顶点。暴雨之夜,黄文秀独自驾车行驶在崎岖山路上,年迈父母担忧返程的女儿,百坭村同事不停打电话发微信预警山洪,让她不要回村,可惜一切都来不及了……该剧开篇用急促紧张的镜头真实再现了黄文秀生命的最后时刻,令人心痛。然而故事讲到这里,导演却出人意料地采用了打破第四面墙的电影语言——杨蓉饰演的黄文秀直接面对镜头,像对观众诉说一样,平静地介绍自己:我叫黄文秀,由此拉开了她30岁的无悔青春。不少观众表示:“好故事越真挚,越打动人。开场的山洪,黄文秀坐在车里的最后一次自我介绍,把我看哭了。”“今天的眼泪为黄文秀而流。看着黄文秀殉职前在车内的自我介绍,再看她带着父亲看天安门,我的眼泪忍不住流下来。也许是因为一开始就知道结局,她的笑容是那样灿烂,越动人、越心痛。”“看《大山的女儿》,又像去年看黄文秀事迹图片展那样忍不住哭了。舍小我,为大我。内心有多热爱人民,才有如此坚定信念,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脱贫攻坚事业。向黄文秀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