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听课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平均数》听课心得体会(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平均数》听课心得体会 篇1
听了彭宜红老师的《求平均数》公开教学课,这是数学新课程改革下的求平均数的新编排的教材,我没有教过,但基于听了这节课,所以还是去学习了一翻。
“求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第六册第三单元42页的内容。它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算术平均数,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另外,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平均数”是个“虚数”(大于平均数 ;小于平均数 ; 等于平均数)“平均数”可用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求平均数(算术法 移多补少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彭老师这节课在设计上看得出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由小马过河的故事导入、组织学生摆小卡片,讨论如何平均分、从而介绍移多补少方法、讲解例题、巩固练习、总结课堂,整节课环节清晰,特别是练习设计非常新颖,有辩一辩、说一说、露一手、聪明宝贝等题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课堂中彭老师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能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学到知识。
彭老师安排整堂课的教学素材贴近实际生活,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听了这节课,我也有以下几点思考:
1、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连贯性还要加强。
2、精心设计的每一课堂环节在教学中要落实到位,尽量做到一步一个脚印。
3、在教学例题后,可让学生把平均数与各实际数进行对比,学生就很清楚的可以看到,平均数有可能比实际数大,也可能比实际数小,还可能等于实际数。这样一对比,后面的练习题“辩一辩”学生应该能更快更准确地回答出来。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它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浅,也可能比126厘米深,还可能正好是126厘米。
4、新教材的数学教材图例非常多,我觉得不管是在新授还是练习题当中,都应先让学生去理解图意,已知什么?求什么?再让学生去解答。
总的说来,彭老师在教材的钻研方面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如果今后能课堂教学当中应用到位,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平均数》听课心得体会 篇2
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听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几点感想:
课一开始,老师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球类活动,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课堂。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投篮比赛”的结果,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是男生投篮水平高还是女生头的准投篮水平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投篮水平高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教师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此,教师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不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
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教学设计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在教学中,教师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作用理解不够到位。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
《平均数》听课心得体会 篇3
5月10日上午,我在xx中心小学听了金xx老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一课,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金老师的这节课,首先从游戏导入,学生挑战3秒钟记数字并统计个数,让同学们思考“如果用一个数代表第一个孩子三次记数的整体水平,用什么数比较合适?为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再让学生说出用哪个数可以代表第二个孩子三次记数的整体水平,并说出原因,金老师不断地引导同学们思考和发言,让同学们真正感知“平均数”的内涵。使学生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通过学生的不断叙述,学生深刻理解“平均数”代表的是整体水平,可以将一组数相加再除以这组数的个数求出平均数即“总数÷个数=平均数”;也可以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更直观,借助学习单让学生画一画移一移,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既不可能是一组数中最大的数也不可能是最小的数的真正原因,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数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当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又从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中有几个值得我学习的亮点:
1、整堂课学生都处在一个积极的状态,老师的引导非常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跟着老师的思路快乐的学习下去。教师的语言非常具有亲和力,对于一位陌生的教师,学生的表现是非常配合甚至是喜欢的。这值得我学习。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一个质疑老师都不急着去解决,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多次的思考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在表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形成良好的回答问题习惯,这是我们平常教学中最值得学习的,有时候我们自己会着急,所以急着就告诉了学生该如何做,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过程,也没注重对学生倾听习惯和完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3、整个教学环节非常的紧凑,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有了迫不及待想要解决问题的心理,设置矛盾,以公平或不公平的问题使教学达到一个高潮,并让学生对平均数有了深刻的理解,真正掌握了平均数的意义。回想我以前上这节课,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时,总会这样说:“一组数量的`和去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就叫平均数”。依此类推出数量关系式:总数÷份数=平均数或(一组数量的和) ÷(这组数量的个数)=平均数。然后根据所谓的公式开始生搬硬套,开始反复地、机械地进行训练,自我感觉学生掌握得很好。考试出现这类题的时候,学生们也往往不会出错。但是实际上有关平均数的概念的生成、计算方法都是教师强迫灌输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甚至就不理解。总得来说,听这节课使我开阔了眼界,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听课是教师的必修课,以人为镜,才能体察自我的优点和缺点。通过听课学习别人的长处,通过听课,反思自我,才能不断进步,这也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
今后我会珍惜每一次听课的机会,向优秀教师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平均数》听课心得体会 篇4
今天听了邓老师的平均数一课,感觉教师在知识点的挖掘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设方面都做得很全面。总的来说是节很成功的课。
一、导入环节从学生的生活中收集了学生熟悉的平均数,让学生感觉到平均数在生活中存在十分广泛。潜意识中有了对平均数的理解。从而导入新课,过渡自然。
二、教学目标由学生提出,很实在。
三、新知学习先让学生尝试计算,检验了学生的预习情况,节省了时间。然后引导学生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将公示写在黑板上直观明了。
四、渗透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除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教师引导学生相出一朵不少的方法。并且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的规律。
五、练习题素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每道题都有侧重。如给希望小学捐书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并不指实际每个数的大小。利用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平均数会比最高分低,理解了平均数的大小和每个数据都有关。从这道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了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通过最后一题的辩论让学生理解了比较两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能只看总分。每道练习题都有一定用意。正对性很强。
六、激励性语言及时自然。如:每位同学都要努力,才能超过四(1)班、有信心算对的举手等等。知识目标达成的同时,注重情感目标的落实。
建议:
这里平均数和我们学过的'平均分不一样,是个虚拟的数,平均分的结果是每份都一样,这点可以利用例题及多媒体的统计图早些渗透,更直观。例题的统计图移多补少后图形中移走的瓶子可以用虚线表示这样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虚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