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论语》初中读后感

2025/07/28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论语》初中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论语》初中读后感 篇1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会经历很多的人和事。

在生活中,不会没有遗憾和苦恼。当我们遇到遗憾和苦恼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呢?《论语》在这方面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首师大的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说:“《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陷和苦恼,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论语》中告诉我们对待缺憾和苦恼的方法是:不要纠缠在苦恼里面,认可它,然后尽最大努力尽量的补足它。我认为,我们对待缺憾和苦恼的方法就是应该尽快把它忘掉。

我记得和绅的随从曾跟和绅说:“纪晓岚,您要是老把他当个事,他就是个事。您要是不把他当个事呢,那他也就不是个事。”我认为这句话很经典。这句话正体现了《论语》中告诉我们的处事之道。我们碰到的不顺心的`事都是客观的,事情已经发生,无法改变。而事情引起的遗憾和苦恼,那完全是心理作用了。如果我们放大这种心理作用,那我们就会失去很多的时间而且忽略了其他的美好了。正如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失去月亮而哭泣,那么你也将失去星星了。是的,如果深陷于痛苦之中无法自拔,从而失去太多美好的、快乐的事物,难道我们不觉得痛苦,不觉得遗憾么?这也就是真正的遗憾了。

所以于丹教授认为:“谁的生活没有遗憾呢?如果用内心的富足和饱满,用内心的鲜活力量去弥补这些遗憾,你会成为一个坦荡,磊落而勇敢的人。”在当今社会中,如果你在因为找工作碰壁或失恋而苦恼时,不如利用苦恼的时间去重新找一个新的工作或是一场新的恋爱。当别人深陷苦恼不能自拔而你却脱离苦恼而找到解决方法时,难道你不觉得自己很坦荡,很磊落,很勇敢么?所以,用不同的心态对待生活,就会得到不同的生活质量。所以,孔子云:“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里提到的勇并非匹夫之勇,而是在内心约制下的君子的勇。孔子提倡内心的制约。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意思是:内心有所约制,而在社会上还经常有过失的人,我见得不多。

即是说,一个人的内心要经常对自己有“日三省乎己”的反躬自问。问自己今天什么事做得好,什么事做得不好。看周围的人,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肖则自省。”看到贤能的人,要向他学习,见到小人,反省一下我可不可能这样。这就是约制了。谁能一生无过?但做错之后,如果自己能这样纠正的话,这就是真正的儒者所倡导的“勇”,所谓“君子之勇”了。所以勇敢有时是一种理性制约下的内心自信与镇定。即每临大事以静之。这让我想到人们崇尚忍者的原因了。所谓忍者,即“忍人所不能忍者”。忍者个个身怀武功,但他们会强力约制自己,他们有着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不到非同一般的关键时刻,决不出手。真正做到了心灵之勇。决非匹夫之勇,即是真正的勇了。

正如于丹教授所说:“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心灵的勇敢。 《论语·子路篇》中提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这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即使说君子心有大志,心有定力,有心灵的勇敢。它可以泰然自诺,但没有骄矜之气。小人则很张扬,表现出的是处处骄傲,甚至处处攻击。他少了一份气定神闲。所以于丹教授说:“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小人之骄,骄傲的是外在之气。”

在当今社会中,适者生存,强者立足。要做强者,必须有勇气,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有心的勇才能表现出真正的勇。君子之骄才能表现出真正的强。这就是《论语》教给我们为人处事的心灵之道了。

《论语》初中读后感 篇2

近一段时间,通过阅读《论语》这本著作,使我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而其中对我影响深的,还是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虽不是孔子的言论,却也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作为一种反省自己的指标,它给我们的启迪实在是太多了。

首先,它教导我们要常反省自己,明白自己行为中的缺陷,以避免自己再次犯错。其次,他又提到了生活中每天应当注意的三个细节:办事、交友与学习。只有做到了这些细节,生活才变得完整。

作为捣蛋大王,我做的调皮事实在太多了,也的`确应该好好反省了。

譬如那一次,妈妈要下地干活,临走时让我把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收一下。我嘴上答应着,心里却在想:算了,把这章看完了再去。可妈妈一走,我就把这件事抛到脑后去了,只顾着看书,好不容易把这本书看完了,妈妈却回来了。这时我才想到妈妈交代我的事我没做,不由的低下了头,免不了有被妈妈批评了一顿。

而在学习方面,我也好不到哪去。那天我们班学习《虎口藏宝》,下课后,我突然想到: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是纳塔莉,那为什么提到其他人物的细节会更多些呢?那这种叙事特点又要归纳进那种写作特点中呢?我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可直到放学,我还是没有丝毫头绪。本想第二天去请教老师,可一起床,这个问题却又被我遗忘了。唉!

对待朋友,我的心眼又小得可怜。若是朋友伤害了我,就算创伤不大,我也会好几天不理他,弄得我俩很是尴尬,关系也越闹越僵。

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在哪里摔倒就应该在哪里爬起来。反省自己,就是防止自己重复犯错的好措施。多想想自己犯了什么错,以后怎么办,才可以避免自己重复的犯错。

《论语》初中读后感 篇3

孔子说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的理解是,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那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不感到疲倦。

我认为,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做到“学而不厌”,为什么呢?

其一,我们都知道,现在知识的数量正在以几何级的速度递增着,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能总抱着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让你那一桶水长流长新,不能让它成为死水,那就必需要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智慧,只有不断学习,也才能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假如你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是很无奈的事情,厌倦在所难免,又怎能学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学而不厌”是否也有这层含义。只有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当作生命的必须,你就会心甘情愿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并且能在学习中享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和幸福。

其三,学习还应该掌握好的方法。会学习的人总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大量的知识,而不会学习的人则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尤其是现在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获取知识的渠道有许多,信息量巨大,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并且获得信息后又能及时进行整合加工,变成自身素质的一部分,这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学而不厌”,不断探索,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拥有更丰富的知识,也就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了。

其四,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我们希望学生“学而不厌”,首先教师要“学而不厌”。“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老师,其学生也必然会继承老师的传统养成善学善思的习惯,要是教师厌倦了学习,学生又怎会热爱学习?

所以,教师要“学而不厌”。

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只有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诲人不倦”。没有前面“学”的基础,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诲”,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做到“诲人不倦”的,否则的话,“诲”也将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没有趣味、没有创新了,这样的“诲”自然也不会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是只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更不会关注学生的心灵、人格、健康了,这样的“诲”甚至可能会误人子弟、害了学生呢。

“诲人不倦”,我的理解是乐教、善教。

乐教,就是热爱,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热爱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享受教育的乐趣,享受教育的幸福,那怎么会“倦”呢?

善教,就是方法的问题。“学而不厌”的老师会认真研究教育教学中“诲”的方法,创新“诲”的途径,更新“诲”的内容,达到“诲”的最佳效果,这样的“诲人不倦”一定会是受学生欢迎的,也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能力强的学生的。

现如今,“诲”的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

课堂上,将课本知识通过教师引据经典、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这是一种比较传统但也是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诲”;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老师不是先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思考、寻找答案,或者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是“授之以渔”,是现在比较倡导的“诲”;

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不断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给予帮助、点拨、鼓励,使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这当是一种较高境界的“诲”。

只有这样来理解“诲”的含义,我们的教学就不再是机械的。

《论语》初中读后感 篇4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的言行不仅仅影响了中国,甚至在世界上都有不小的影响力。在联合国评选的十大文化名人中,孔子位列榜首。而《论语》则是孔子儒学思想的精髓之一,读了这本书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融入我的身体,慢慢地就领悟到了生活的酸甜。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将他的言行经历,编撰成册,以智慧面对生活,让后人受益匪浅。现在的社会越发浮躁,高速信息更新时代每个人都是步履匆匆,儒家,道家,墨家等当初在百家争鸣之时鼎盛又流传至今的思想都开始渐渐被淡忘了,但孔子思想在今仍是智者之见,古代这些流传千古的思想,毋庸置疑都是我们“黄沙吹尽始见金”的宝藏。

读了《论语》,我越发的欣赏孔子思想,喜欢他的阔达,喜欢他的谦逊,喜欢他的见仁见智,喜欢他的治学观念。

其中我对他的一句话格外印象深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这是孔子对河水流逝的感悟,也是对白驹过隙的时光,人生苦短世人碌碌无为的感慨。孔子以流逝的河水比喻时光飞逝,给人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生命的价值正在与不断的努力和奋斗中,让自己更加优秀,让生活更加精彩,也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时光不会因任何事物而停下他的脚步,他永远都是步履匆匆,永远不要觉得自己还年轻,现在的拼搏是为了日后的无悔。不论何时的.努力都来得及是没错,但是再不努力就晚了也是真的。

《论语》教会了我许多,学习上的,为人处世上的,让我的灵魂仿佛得到升华,学会这些,会让我们的生活渐渐有了变化,让我们活的更加阔达。

平时想多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净化自己的心灵,洗刷内心的浮躁,用外界的力量获得意志力,提醒自己“吾日三省吾身”,让自己成为一个没够泰然自若面对一切的强者,成为一个无愧于世界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