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倚栏轩整理的初一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一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篇1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
2、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及胶片、月球地貌的图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1)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①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④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⑤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2)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1)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2)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3)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4)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2)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3)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①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⑤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象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合作探究)
(1)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明确:
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
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2)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3)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四、你对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查阅。
2、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制作成课件。
3、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1)星空奇观。
(2)月球之谜。
(3)中国航天。
(4)登月计划。
(5)阿波罗之旅。
(6)登月图集。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作业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习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初一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篇2
一、设计思想:
本课是一篇比较简单的自读课文,全文除了登月知识比较抽象以外,其它如文章的思路、结构、语言、写作方法、说明方法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技巧,因此在这些方面教师不必花太多时间去讲,而且本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因此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究登月知识的学习课并重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课件制作简单明了,其中的几幅图片或视频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登月的过程,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化为可视的形象,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及相关知识;理解人类登月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培养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设计: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了解有关人类登月及其它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人教版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科学探索方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有:
1、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练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学会快速阅读文章。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五、教学过程及课件操作设计:
(一)导入(点击鼠标,出现《月圆月缺》动画)
讲述:同学们,你们看,这明月多么皎洁!它时圆时缺,引起人们多少神往!(点击鼠标,出现图片)大家看这张图片,画的是嫦娥奔月。传说嫦娥为了抗拒坏人,吞下了两颗不死药,飞上了月亮,从此,与她相伴的只有一棵桂树,一只玉兔。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人们多么希望到月亮上去看一看啊!终于有一天,月亮上有了人类第一个足迹。人类是怎么把自己的足迹留在月亮上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长超的记实报道《月亮上的足迹》。(点击鼠标,出现本课件的封面)请大家翻到课本78页。
(二)整体感知(目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提出要求:
先请同学们标好自然段序号,然后速读课文。本文约有XX字,按照500字/分的速读要求,应在4分钟内看完,大家有信心吗?
2、学生速读(4分钟左右)
3、抢答下列各题:(目的:通过回答上述题目,既训练了学生的速读能力,又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在抢答中形成本堂课的第一个高潮。)
(1)人类在什么时候首次登上月球?
(2)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首先踏上月球?
(3)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4)本次登月中的火箭和飞船的名称各是什么?
(5)人类第一次登月探险历时多少小时?
1、教师用一个问题小结: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点击“返回”,回封面)
(三)重点揣摩:(目的:通过重点揣摩“飞船升空”和“登月”两个环节,加强学生对登月过程的理解,同时完成“能力目标”1、2。)
教师讲述:本文介绍了美国三位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体现在哪些段落呢?你能把这个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吗?(在封面上点击“重点揣摩”,出现题目1)
1、登月的全过程分哪几个阶段?(目的:训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师讲述:大家看这四个阶段,你觉得哪些是最精彩的部分?下面我们就重点学习这两个阶段的内容。请大家精读5—10自然段,完成2、3题。(点击鼠标,出现题目2、3)
2、划出表明飞船飞行路线的句子。
3、画出飞船向月亮进军的路线图,并作简要说明。(学生画的路线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讨论后(大概三分钟,视当时情况而定),请小组派出代表回答上面第一个问题。再请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路线图。
最后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登月轨迹图可以放两遍,播完再次点击即可。)
(点击鼠标,出现第4题)
4、借助资料了解登月过程。(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登月过程。)
(1)播放“飞船升空”、“火箭脱落”两幅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飞船升空”的内容。
(2)演示“登月”的三张图片。(课件上1至3个数字分别代表上述视频或图片,点击即可,播完后点击“返回”。)
(上述两题教师不做讲解,让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应的文字或用自己的话分别进行说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3)略提到宇航员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美国人为什么不写“我们美国人……”?(目的:让学生理解科学无国界的道理。)(点击“返回”,回封面)
(四)拓展延伸:
1、去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为我国的探月计划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大家知道我国的探月计划最终目标是什么吗?假设你有一天居住在月球上,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月球基地,你能把它画出来吗?(如果学生画不出,即展示想象画,让学生说说想象画的内容。目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2、从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月成功以后,人类又五次成功登上月球,不久的将来,人类还要将足迹留在火星上,想一想,人类为什么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功?(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尤其需要有奋斗不息、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甚至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屏幕上打出相应的文字)
3、教师总结:
但是,科学永无止境!(随意点击,出现“太阳系”图)大家看,这是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但它只是银河星系的一个成员,银河星系里,至少有一千亿颗星星,目前我们知道,宇宙里大约有30亿个星系和无数星际物质,而它们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把沙子。
(点击“太阳系”图外部分,出现“月球上的足迹”图)
同学们,这就是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它告诉我们:科学就是力量!在这浩渺的宇宙当中,藏着无数的奥秘。只有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以后才能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攀登科学的高峰!愿我们的同学努力学习,将来把足迹印到火星甚至其它星球上去!(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点击“返回”,回封面)
(五)布置作业:(点击封面上的“布置作业”)
作业:(选做题)
1、想象作文(或想象画):假如让我开发月球;
2、搜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诗歌、散文或歌曲。
(必做题)用本课“自读提示”下的词语写一段完整的话。
六、作业设计:
本作业分选做题和必做题两种,在选做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或爱好选做其中的一题,从而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必做题则是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七、课后点评:
1、导入部分较好,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中课件开头的歌曲在正式上课前播放,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但动画《月圆月缺》中月缺时的图片不够细致;
2、“整体感知”部分设计为五个小问题,既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体现了短小精悍的原则;同时以抢答赛方式回答问题,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登月的过程上,同时又把其中的“飞船升空”、“飞船脱落”、“登上月球”设计为重点内容,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4、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机会较多,如小组讨论活动,动手画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路线图并到台上演示及学生上台更正其错误,学生看视频和图片自己分析“飞船升空”、“飞船脱落”、“登上月球”三部分的过程,学生上台对照想象画展开想象和分析的过程等,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5、作业部分给了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水平高低来选做作业,同时必做题中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本课的新词汇,注意到了基础和能力的共同训练;
6、学生上课气氛活跃,发言积极,特别是在想象画部分,很多学生的想象引起了同学的阵阵掌声;
7、课件中的交互不要做成直线式,第三部分“拓展延伸”中,“太阳系”图后少了一个按钮;课件封面上应该加上“退出”按钮;
8、课堂上高潮很多,如抢答赛是一个小高潮,动手画路线图是一个高潮,看视频是一个高潮,看想象画展开想象是一个高潮,但教师进行教学总结时,未能掀起一个新高潮,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遗憾。
附: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媒体设计
导入动画《月圆月缺》、图片《嫦娥奔月》
整体感知文字材料:抢答题
精读揣摩:
1、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2、划出表明飞船飞行路线的句子。
3、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路线图,并简要说明;
4、借助视频和图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
文字材料:
动画:登月轨迹图
“飞船升空”、“火箭脱落”两个视频
“登上月球”三幅图片
拓展延伸:
1、你想象中的月球基地。
2、人类为什么能在科学上获得这么大的成功?
3、教师总结
文字材料、图片
布置作业
分选做题和必做题。文字材料
初一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登月成功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这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交代得清清楚楚。训练学生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同时要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想像能力,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本文叙顺序和记叙文的要素。
2.迅速掌握文章内容。
(二)能力目标
1.掌握快速阅读技巧。
2.了解文中的航天知识。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鼓励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2.启示学生向航天员学习,培养他们勇敢、镇定的心理素质。
重点难点
重点:
1.训练学生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2.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
难点:
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二、学情分析
(一)我们的学生虽然不具备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爱动手、动脑,缺点是思考不够深入。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让学生分组学习,通过课堂讨论达到知识互补,形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重点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由嫦娥奔月的传说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整体把握课文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
(1)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2)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以直观的方式进一步感知人类登月的过程,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谈感受,学生的思想感情受到陶冶。)
(四)拓展迁移
近几年,中国的探月、登月计划受到世人的关注,但依然掩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中国人何时在月球上留下第一行脚印,在这里插上鲜艳的五星红旗?何时建立月球基地?这都成了许多人急切想知道的问题。
浮出水面的登月计划
根据中国已经确定的探月工程的计划,整个探月工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期工程为“绕”,二期工程为“落”,20xx年进行的三期工程为“回”。插入视频
设想一下,如果你有能力成为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你会在月球上做些什么呢?
(五)总结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转眼间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我相信同学们的`梦想有朝一日定会实现。让我们共同祈祝人类的未来更加美好!
(六)作业
1、为了让学生了解整个登月的过程,让学生用手绘制一个登月示意图,并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到投影仪上展示,让学生自行讲解整个登月的过程。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 、以“我在月球上的一天”为题,全班同学每人轮流写一段话,在班上进行交流,进行故事接龙。
四、课堂小结
本文的教学设汁,我力争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实践了看、听、读、说、想和画的综合能力,使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完全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评论者,并积极参与活动,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初一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本课词语。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3、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4、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报道充实有关细节,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训练学生快速默读文章,用圈点勾画和记录摘要获取要点信息、概括课文内容。采用现场报道的形式,报道登月的全过程以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伴着这熟悉的儿歌,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孩提时代,的确,如洗的碧空、如盘的圆月有着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丰富的内蕴尽在神话传说、文章词赋、民风民俗之中。长舒广袖的寂寞嫦娥、吴刚砍伐月桂的坎坎之声,无不诱惑人们去设想月球上的情形,奇妙的幻想终于在1969年的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伴着阿波罗11号”——太空雄鹰而展翅飞落月球,今天,让我们在朱长超的引领下去重温那一刻。(板书文题、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二、预习检测
1、小组长检查字词。
2、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飞船升空前的`准备、飞船飞向月球、登月舱登月成功、飞船返回地球四个阶段。
3、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3)树立登月纪念碑;
(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三、快速阅读,合作交流。
1、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再次浏览文本,小组合作画一张登月全过程的示意图。
登月全过程示意图时间事件进展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发射升空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
2、小组合作,分为四个大组,以记者的身份撰写登月过程新闻稿。班内展示报道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全过程。(教师给予点拨,学生报道结束给予)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精彩朗读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评价登月意义的话:“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对此有何理解?
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回答,教师稍作点拨:“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实的阐述。但这一小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说明现代科技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迈进宇宙的步伐将更坚实更长远。
2、195小时的登月探险,为什么在不长的篇幅里就能把它叙述完,这有值得借鉴的技巧吗?
本文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哪些不重要的内容略写了?)
我们总结,如何把复杂的过程叙述的完整清楚?
顺序不能乱,如果有阶段时间,把各阶段时间注明,重要内容详写,不重要的内容略写,甚至不写。
五、拓展延伸
1、出示能反应中国航天科技发展有代表性的图片,学生加以想象进行写作。
假如你成为中国第十代宇航员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六、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