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项目绩效运行监控报告
倚栏轩整理的种植项目绩效运行监控报告(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种植项目绩效运行监控报告 篇1
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按照《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提前下达2020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预算指标的通知》(豫财农水〔2019〕68号)和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20年中央财政农业相关转移支付部分政策任务清单的通知》(豫农文〔2020〕86号)文件精神,现对2020度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自评。现就专项资金绩效自评工作汇报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决策投入情况。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文件要求,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引导农民综合采取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施用有机肥等措施,减少焚烧秸秆,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主动保护耕地地力,提高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意识,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实现“藏粮于地”。商城县2020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项目补贴对象为所有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以上年度各地计税面积内的实际种植面积为主要依据,测算安排当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
(二)过程管理情况。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用于确保耕地不撂荒,确保耕地地力不降低,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质量。项目资金由县财政局统一管理,建立专账,专款专用,补贴资金采取财政“一卡通”的方式直接补贴到户,补贴资金已于2020年9月30日前拨付到位。
(三)绩效目标分解下达情况。2020年我县补贴标准为150.87元/亩,实际安排的中央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情况如下:长竹园乡185.604046万元、达权店镇210.282606万元、冯店乡172.900792万元、余集镇269.318640万元、吴河乡173.882503万元、鲇鱼山办事处200.060409万元、汪桥镇453.544655万元、观庙镇372.338259万元、鄢岗镇890.292470万元、双椿铺镇632.736409万元、河凤桥乡428.577163万元、上石桥镇1029.977571万元、丰集镇382.199725万元、李集乡515.854704万元、苏仙石乡118.387669万元、金刚台镇237.321075万元、伏山乡212.722174万元、汪岗镇165.354123万元、赤城办事处63.007612万元、汤管处15.855834万元、国营农场6.259596万元、黄柏山管理处46.735754、产业集聚区56.181281万元。
(四)绩效自评工作开展情况。根据市财政分配我县资金,县财政按照每年下达我县的农作物良种补贴、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数额,同比例将补贴资金分配到各乡镇(处)。各乡镇(处)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结算后形成的剩余资金,统一用于支持耕地地力保护。为做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发放工作,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商城县主动作为,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广泛宣传补贴政策,抓住关键,精准核定补贴面积,加强督导,全面兑付补贴资金。县级财政部门通过惠民补贴“一折(卡)通”办法兑付给农户。
二、绩效目标实现情况分析
(一)项目投入情况分析
1.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分析。资金到位情况:根据安排,商城县2020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项目专项资金为6836万元,其中中央补贴资金6836万元,县财政补贴3.395081万元。
2.项目资金执行情况分析。资金使用情况:2020年度财政将补贴资金通过惠农补贴“一卡通”直接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实际发放6839.395081万元。
3.项目资金管理情况分析。按照上级文件要求,依照省级测算方法和统计数据确定各乡镇应分配资金计划,严格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发放工作,增强农业补贴政策的精准性和实效性,确保补贴资金及时、准确发放到位,实现“藏粮于地”,保障粮食安全,建立耕地地力保护激励长效机制。
(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分析(根据年初绩效目标及指标逐项分析)
1.产出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1)数量指标。项目总补助面积453330.356亩,补贴标准:150.87元/亩,补贴资金6839.395081万元,涉及全县23个乡镇(处),覆盖156190户。
(2)质量指标。支持全县涉农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现生产布局规模化、生产方式机械化、管理模式标准化、技术服务精准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支持我县农业做优做强,促进我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时效指标。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在规定时间内工作量完成率为100%。
2.效益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1)经济效益。增加粮食生产总量。多年来,我县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化肥、农药、地膜等增产,截止目前增产潜力有限,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补助项目的实施,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施用有机肥等措施,切实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不断提升耕地地力,提高了土地产出比。
(2)社会效益。引导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优质稻米的品牌化生产、加工,稳定种植效益,提升产业化水平,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生态效益。优化了劳动力、机械和土地的资源配置,使被动的秸杆禁烧转化为主动的秸杆资源化利用,实行秸秆还田,缓解了“秸杆禁烧”问题。同时改良了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生态环境。
(4)可持续影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在毫不放松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立足市场和资源优势,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积极发展再生稻、稻田综合种养和优质小麦生产,推进粮食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增效并重。
3.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分析。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粮食总产稳定,区域布局及品种结构优化,新型经营主体及种植户生产效益提升,群众满意度高于85%。
三、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论
(一)绩效评价目的。为了落实国家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惠农政策工作要求,切实提高上级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总结项目的建设成效,查找资金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累资金项目管理的经验,探索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的办法、制度,逐步形成绩效评价的体系和机制,进一步提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效益。
(二)绩效评价工作过程。根据通知要求,主动作为,立即按照文件要求认真梳理本单位的项目,组建了绩效自评工作专班,由专人负责2020年度项目绩效自评工作。认真开展项目绩效自评工作,如实填报,加强审核,按时报送绩效自评报告和自评表,如发现问题要认真整改。项目科学合理,项目管理规范,项目监管到位,项目完成较好,项目质量较高,运行保障有力,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补贴的发放,增强了农业“三项补贴”指向性、精准性和时效性,确保耕地地力补贴政策的落实。
四、偏离绩效目标的原因和下一步改进措施
该项目实施时间较长,资金总额大,受惠农民广,群众关注密切。下一步将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等各方面管理工作,达到预期的使用绩效,项目预期目标完成100%。项目完成后对绩效自评结果在网站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五、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加强涉农资金支出管理,增强资金绩效理念,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强化资金管理水平,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发放给农民的补贴与耕地地力保护挂钩,明确撂荒地和改变用途等耕地不纳入补贴范围,促进农民主动保护耕地地力,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意识,维护“藏粮于地”的政策初衷,有助于推进农村种植结构的协调发展,同时积极探索和建立一套与部门预算相结合、多渠道应用评价结果的有效机制,提高绩效意识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六、取得的成效和经验亮点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项目实施,支持壮大了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规模,为转变我县农业生产方式,确保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向好发展,以再生稻、稻渔、稻鸭综合种养为抓手,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突出表现在“四增”:一是推广面积在增长;二是产销在增加;三是示范作用在增强;四是生态效益不断增现。
七、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
一是据调查,肥料、种子、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价格不断攀升,劳力成本偏高,产出效益与一季产出效益基本相当;并且随着粮食托底收购价格下滑,种粮效益进一步降低,从而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二是商城县地处大别山区,土地面积比较分散,核查时间相对较长,补贴资金支付时间紧、工作量大。
(二)建议
1.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以粮食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逐步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用于支持全县涉农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生产布局规模化、生产方式机械化、管理模式标准化、技术服务精准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支持我县农业做优做强,促进我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 加强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整合农业补贴资金,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新型服务业,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格局。深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县城或中心城镇产业为重点,引导相关产业布局乡村。鼓励农村创业创新,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带动小农户发展。
3.统筹用好用活农业补贴资金,加大农产品冷藏保鲜支持力度。加大对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实化细化支持内容,重点完善田间地头冷藏保鲜设施,不断增强农产品生产供给的弹性和抗风险能力。
4. 采用补贴的形式,推广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实现化肥农药减量,推进绿色、生态发展。积极构建绿色农产品生产体系,支撑农业产业品牌化发展,实现优质优价。
种植项目绩效运行监控报告 篇2
一、绩效目标分解下达情况
1. 财政涉农资金下达预算及项目情况
本项目下达资金191万元。修建排水沟1.5*1.5,763m,108.7万元,1.2*1.2,1675m,92.125万元、农沟0.3*0.3,2250m、30.375万元、0.4*0.4,2350m,32.9万元、生产路1850m,39.1万元、机耕路3150m,157.5万元、护坡1870m,125.29万元,水塘48万元。
2.财政涉农资金项目绩效目标设定情况
增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4户967人年纯收入共96.7万元。
二、绩效自评工作开展情况
修建排水沟1.5*1.5,763m,108.7万元,1.2*1.2,1675m,92.125万元、农沟0.3*0.3,2250m、30.375万元、0.4*0.4,2350m,32.9万元、生产路1850m,39.1万元、机耕路3150m,157.5万元、护坡1870m,125.29万元,水塘48万元。政策落实后采取自查自检方式进行自评。
三、绩效目标自评完成情况分析
(一)资金投入情况分析。
1.项目资金到位191万元。
2.项目资金投入191万元。
(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分析
1.产出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修建排水沟1.5*1.5,763m,108.7万元,1.2*1.2,1675m,92.125万元、农沟0.3*0.3,2250m、30.375万元、0.4*0.4,2350m,32.9万元、生产路1850m,39.1万元、机耕路3150m,157.5万元、护坡1870m,125.29万元,水塘48万元。且受益群众长期受益,数量、质量、实效、成本等指标均达到预期效果。
2.效益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294户967人年纯收入共96.7万元。
3.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受益贫困户人口满意度达到了95%以上。
四、偏离绩效目标的原因和下一步改进措施
暂无偏离绩效目标情况
五、绩效自评结果拟应用和公开情况
绩效目标已达成并达到预期目标,且已对项目进行公示。
种植项目绩效运行监控报告 篇3
一、绩效目标分解下达情况
根据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21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的通知》(川财农〔2021〕16号)、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的通知》(川农〔2018〕16号)和达州市财政局、达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下达2021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通知》(达市财农〔2021〕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编制了《达州市达川区2021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施方案》,经区政府批复后,以通知的形式下发乡(镇、街道)并正式启动实施。根据全区各乡(镇)、街道办上报的2021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面积636964.33亩,经达川区财政局与当年补贴资金测算确定我区2021年度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计划补贴标准为149.15元/亩、补贴资金为95009098.58元。
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分析
(一)资金投入情况分析
1.资金计划及到位
2021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补贴资金95009098.58元(其中:2021年上级两批安排给我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92689000.00元,2020年追加部分补贴纳入2021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2303500.00元,历年结存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16598.58元。),资金按照计划时间到位,到位率100%。
2.资金使用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在粮食风险基金专户储存,兑付时直接拨付到达州银行并通过达州市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监管系统支付。全区2021年共计兑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230691户、兑付资金94988168.99元(含高新区18221户、7410805.24元,兑付减少4户899.38元其中2户为死亡销户、1户为失联、1户为重复申报取消),兑付率100%;因兑付标准测算四舍五入溢余资金及兑付过程中出现的死亡销户等原因结余资金20929.59元将退回粮食风险基金用于次年相同项目捆绑使用。支付依据合规合法,资金支付与预算相符。
(二)总体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分析
全区2021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计划补贴资金95009098.58元,实际兑付补贴资金94988168.99元,应补贴资金兑付完成率99.97%。
在资金使用上,严格按照项目要求,纳入粮食风险基金专户储存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区农业农村、财政等相关单位,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项目补贴资金使用实行公示制,公示无异议后,委托达州银行通过达州市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监管系统平台兑付补贴资金。资金使用封闭运行,日常监督管理规范,确保了资金使用安全,无违规违纪情况发生。
(三)绩效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落实好了稻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有关工作,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补贴方案,及时兑付了补贴资金、确保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的合理使用。
一是保障了全区拥有承包土地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收益基本稳定、引导农户提高耕地地力、减少撂荒地。
二是增加拥有承包土地农户经济收入,平均每亩增加收入149.15元,充分调动农民耕种的积极性,更新群众思想观念,增强科技意识,逐步改变习惯掠夺性生产方式,有利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绩效自评结果拟应用和公开情况
1.我单位根据专项绩效评定指标对各项目量化评价,自评指标得分100分。
2.将项目支出后的实际状况与项目申报的绩效目标进行对比分析。按项目实际支出和项目申报绩效目标进行对比分析自评得分100分,所有项目均与批复下达相符。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无
种植项目绩效运行监控报告 篇4
一、单位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郴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是郴州市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下设办公室、组织人事科、财务科、科研管理科、水稻研究室、烟草研究室、果树研究室、蔬菜研究室、茶叶研究室、水产研究室、栽培研究室、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科研服务中心等13个内设机构。核定编制数158人,实际干部职工403人,其中在职职工147人(不含退役士兵),退休人员256人,部门预算实有人员405人(含2名退役士兵)。
农科所以开展农业科学研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宗旨。主要职能:(一)是开展农业科研科普;为“三农”提供公共技术和公益服务,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开展水稻、烟草、果树、蔬菜、水产等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研究;(三)是开展农作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科学研究以及配套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四)是开展果树蔬菜等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驯化改良,适应性研究与示范推广;(五)是承担国家、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和烟草良种繁育任务;(六)是承担国家、省、市级农业科研项目;(七)是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整体支出绩效目标及市级专项资金绩效目标
选育不育系和杂交水稻组合;筛选适合郴州丘陵地区种植的果树、蔬菜新品种;大力推广特色烟叶的种植;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承担国家、省级农作物区试任务和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生产示范推广任务;承担郴州高山禾花鱼产业指导、监管及技术推广工作。
其中:1.打包偿还债务50万元,化解所部历史遗留债务394万元。2.对桥口、小埠和华塘三个科研基地进行提质改造或修缮。3.为桥口、小埠和华塘三个科研基地的科研课题和示范推广项目有序开展提供保障:主要包括科研物资(农资、仪器设备)采购、支付劳务工资等。4.为科研成效呈现(论文发表、专利申请、品种测试化验加工和成果申报等)提供保障。5.引进蔬菜新品种30个进行对比试验,引进蔬菜栽培新技术2项,初步形成技术操作规程2项,对基地开展育苗技术指导及培训。6.基地水肥一体化项目建设,温室大棚内新技术展示设备建设。7.建成农作物种质资源冷库及整套中控设备,完成库体部分建设。8.解决122人在职人员(含2名退役士兵)的公积金和51人一线职工的工资补助。9.有序开展郴州高山禾花鱼产业的质量监管和技术指导工作,督促产业规范运行,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增强品牌影响力,实现产业增效、农户增收。10.引进蔬菜新品种20个,外国品种2个,生物源有机肥1个,土壤改良肥1个;示范面积30亩,完成优质新品种推广面积1500亩;生产早春蔬菜苗20万株;推行土壤改良1000亩;专业菜地良种覆盖率95%。11.减轻一线职工承包土地上交负担,弥补职工社保金汇缴不足部分。12.维护好科研生产设施及设备,保障科研工作及优良苗种生产工作的有序开展;提升渔业环境监测能力,开展好渔业环境常规监测及应急监测工作;继续做好全市鱼病测报工作,切实指导渔业健康发展。
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一)基本支出情况
2020年农科所整体支出合计2989.55万元,其中基本支出2044.71元,项目支出703.62万元。
基本支出主要为保障单位正常运转而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其中工资福利支出1727.77万元,商品服务支出428.83万元,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457.11万元,其他资本性支出89.62万元。
工资福利支出包括基本工资933.63万元、津贴补贴0.06万元、政府绩效等奖金0.81万元、伙食补助费8.24万元、绩效工资31.09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234.25万元、职业年金缴费60.79万元、医疗保险费141.92万元、医疗补助(铺底)15.8万元、其他社会保障缴费25.16万元、住房公积金缴费271.58万元、其他工资福利4.44万元;
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包括退休费(13个月工资)457.11万元,退职费198.93万元、抚恤金3.27万元、生活补助5.66万元、医疗费补助218.32万元、奖励金15.361万元其他对个人和家庭补助15.58万元;
商品和服务支出包括办公费16.26万元、印刷费2.32万元、咨询费7.1万元、手续费0万元、水费0.61万元、电费24.02万元、邮电费0.86万元、物业管理费9.94万元、差旅费21.19万元、维修费6.72万元、租赁费29.18万元、培训费2.62万元、公务接待1.54万元、专用材料费65.56万元、劳务费134.51万元、工会经费12.59万元、福利费1.6万元、税金及附加费用3.28万元、公务车运行费12.17万元、其他交通费3.12万元、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53.84万元;
其他资本性支出包括办公设备购置13.3万元、专用设备购置10.45万元。
2020年“三公”经费支出13.71万元,其中公务接待费1.54万元,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12.17万元。“三公”经费比上年减少2.63万元,其中公务接待费减少1.26万元,主要原因是:严格控制三项经费的开支。
(二)项目支出情况
2020年农科所项目支出共703.62万元,主要包括:⑴科研基地建设项目支出322万元,主要用于保和、桥口科研基地建设相关支出;⑵国有农场税费改革项目支出144万元,主要用于弥补公用经费无资金来源及上缴一线职工养老金、职业年金等承担社会职能的相关支出;⑶住房公积金及生产一线职工工资补助支出110万元,主要用于一线职工工资补助及公积金单位部分汇缴;⑷郴州市地方茶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研发中心2.23万元;5)郴州市葡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6.94万元;(6)柑橘良种脱毒和快繁技术的研究与应用7.46万元;(7)晚籼高档红米新品种选育13.08万元;(8)脱毒葡萄优良品种组培快速繁育及根域限制栽培研究与应用11.58万元;(9)高档优质杂交香稻新组合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5.75万元;(10)汝城白毛茶特异资源利用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0.64万元;(11)郴州市中药材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利用0.81万元;(12)郴州市福茶11红茶技术研发中心0.77万元。
三、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情况
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无。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情况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
五、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情况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
六、部门整体支出绩效情况
2020年,我所实施了56项科研课题。在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科研人员秉承严谨的科研精神,风雨兼程,辛勤付出,各项目均按年初制定的绩效目标完成并且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和可喜佳绩。具体汇报如下:
一是农业科技创新有新成果
1.新品种审定:“文早糯1号”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省级奖励:“香型早稻组合Z两优68及配套技术推广应用”获湖南省农业丰收奖三等奖。
3.专利权获得:全年获得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详见附件3)。
4.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7篇(详见附件4)。
5.立项申报:向各级项目主管部门共申报科研项目28项,成功立项17项,其中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项目1项(柑橘新品种贵妃柚的高效繁育与示范推广),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烟后晚籼高档优质稻绿色生产技术及标准研究),省农业创新联盟项目1项,省农业科技创新项目3项,省级科普基地1项,省级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项目1项(郴州市地方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市重点研发项目4项,市级研发中心项目3项,市级柑橘黄龙病防控专项1项,科普基地1项(详见附件5)。
6.新增科研平台:继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湘南实验站;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郴州试验站及3个市级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之后,2020年新增省级平台2项,其中省级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项目1项(郴州市地方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省级科普基地1项;市级平台4项:市级技术研发中心项目3项(郴州市雷公柑(1号)技术研发中心、郴州市福茶22红茶技术研发中心、郴州市桃树病虫害生态防控技术研发中心),市级科普基地1项。
二是农业科技创新有新突破
. 1.柑橘脱毒关键技术攻关有新突破。杨亚同志通过多次柑橘成年态茎段离体培养诱导不定芽,及茎尖微芽嫁接技术,获得到了柑橘微芽二次嫁接脱毒苗16株(其中由良8株、红美人3株、大分4号5株)。该技术的成功突破可应用于郴州本地的优势柑橘品种脱毒快繁育苗,达到品种提纯复壮的目的,能为服务我市柑橘百亿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种源,提升郴州地区柑橘品种的病虫害防控能力、品质水平和产量水平,提升郴州柑橘品牌影响力。
2.葡萄二次果技术研究有新突破:通过多年反复试验,基本攻破了葡萄夏黑无核、早生内玛斯、鄞红、南玉二次结果技术难关。2020年培育葡萄夏黑无核、鄞红等二次结果盆栽20余盆。其中1盆二次结果鄞红葡萄在市蔬果农博会参展,吸引来主题馆参观的领导和市民千百次的注视、回眸。
3.果树嫁接技术研究有新突破。高位嫁接,在多种果树品种改良、老果园改造中获得实物验证。高位嫁接后的柑橘一树多果在2020年市蔬果农博会上让许多市民迷醉,小埠基地近100亩高接换种改良的柑橘、桃树和葡萄长势喜人。
4.农作物分子技术应用有新突破。通过采用分子标记育种技术选育了1个水稻新品种,已经在相关试验中表现优势;掌握了一套种子纯度分子鉴定技术,已经为我市种子企业提供检测服务;研发出茶叶种质资源分子鉴定技术,相关技术成果论文已经在专业期刊上发表;承担了市农业农村局下达的'郴州地区柑橘黄龙病分子检测检验任务。
5.烟草育种有新突破。继湘烟6号20xx年通过国家级审定之后,以正高级农艺师罗经仁同志为领军人物的烟草科研团队再传捷报,自主选育的新品系CZ81-2(原编号C81-2-2)在全国区试(东南片区)参试9个品种中综合排名第二位;新品系C81-3-5在全省区试参试9个品种中综合排名第一位;新组合CZ-66在全省联合试验参试9个品种中综合排名第二。
6.藏粮于技,藏粮于的战略落实有新突破。圆满完成了国家和省级水稻、玉米区域试验共22组267个参试品种的观察鉴定任务,为国家和省级品种审定提供了科学凭据;“烟后晚籼高档优质稻绿色生产技术及标准研究”获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得立项;水稻育种团队鉴定筛选出1800多份世代材料、110份两系不育株系材料、4个稳定的两系不育系和3个三系不育系;新不育系5393S的冷灌繁育试验获得成功,亩产达590斤,水稻两系不育系智能冷灌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顺利结题;自主选育的水稻两系不育系良1S通过湖南省育性鉴定,香型不育系宸6S配的组合宸两优36通过国家联合体区试的初试,进入续试和生产试验;1个组合通过生产试验,拟报2021年国审;良1S、宸6S完成了农作物新品种权申请。
7.蔬菜技术研究和茄子自主选育有新突破。广东菜心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总结归纳出广东菜心高效栽培模式1套。苦瓜漂浮育苗嫁接、高密度吊蔓栽培技术研究表明,南瓜砧木嫁接苗抗寒性好、生长势强,春季增产达25%,大棚秋延后栽培,表现更加突出,上市期延长到12月上旬。苦瓜主要病虫害绿色高效防控技术示范,避雨栽培模式下辣椒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苦瓜、丝瓜设施栽培高效施肥技术示范,达到预期目的。全年共引进品种43个,筛选出表现优良品种15个。自主选育的糯性茄子新组合-糯米紫红茄在区试中表现口感软糯、抗逆性强、早熟性、产量高等优势,计划2021年申请省级鉴定和小面积的推广。
三是科技创新驱动地方产业发展有新举措
1.院所融合发力,保障科技创新驱动地方产业发展行稳致远。2020年,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郴州分院正式挂牌建设的第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农科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我所柔性引进省茶叶研究所所长李曙光研究员、省蔬菜研究所副所长袁祖华研究员、省园艺研究所副所长卜范文研究员等八位省内知名专家,对口指导所内业务科研工作,为我所各项科研事业的发展引进了领军人物和蓄备了广泛的专业资源。
2.所地战略合作,保障科技创新驱动地方产业发展落地开花。为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能及时、广泛地应用于指导生产,2020年,我所分别与资兴市“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就共同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签订了框架协议,并已开展几期培训和保姆式指导,受到了当地村民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欢迎;与临武县按照“政府搭台、科技引领、产研双赢”的原则,为着力解决临武柚(柑橘)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签订了《科技助推临武柚(柑橘)产业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并已开展了一系列的项目合作,如建设郴州市雷公柑(1号)技术研发中心。
3.所企专业合作,保障科技创新驱动地方产业发展精准高效。郴州市柑橘、蔬菜、茶叶产业基础较好,为更好地助力郴州市柑橘、蔬菜、茶叶三大百亿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加快科研技术平台与生产技术平台深度融合,在生产资料产品研发中注入高科技,生产出更适合郴州本地特色农作物生长需要的产品,我所先后与深圳识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作物健康智能管家研发及推广合作,与湖南泽霖灌溉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水肥药一体化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合作,与江苏宁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合作,与郴州市金土地化肥有限公司开展郴州市柑橘专用配方肥研发合作,与湖南司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果蔬专用有机肥研发合作。
四是科技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有新成效
1.四个省市县(区)共建的示范村,建设成效明显。2020年,根据有关会议精神,经与湖南省农科院、及相关县(区)商定,在北湖区华塘镇石山头村、苏仙区许家洞镇兰王庙村、永兴县湘阴渡街道办油塘村、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建设科技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示范村。建设成效明显:
⑴我所设立专项,选派科技骨干,无限沟通省院专家组与示范村。
⑵在示范村开展科技服务共89人次;办农业实用科技培训班2期。
⑶在石山头村实施蔬菜大棚换茬生物技术消毒和高效栽培示范;完善众智惠农公司蔬菜基地绿色防控设施建设,基地所产无公害蔬菜畅销。
⑷在科技人员的精心指导下,兰王庙村示范基地所产的葡萄在2020年全国“阳光玫瑰”展评会上获评金奖。
⑸在油塘村金果果基地开展土壤、水质检测分析,为其肥水一体化实施,提供科技支撑;计划引进高糖柚新品种。
⑹省市专家组与汝城县乡村领导在沙洲村开展两次产业发展科技需求调研,并向省财政厅递交了一份调研报告。
2.湘烟6号第一年推广示范,引领烟草种植成效明显。湘烟6号自20xx年通过国家审定后,2020年已进入生产推广年,在桂阳流峰推广面积5000亩,其他各乡镇也进行小面积推广。为确保良种良法配套,我所烟草研究室与市公司、桂阳公司专家组成推广技术团队,从育苗至烘烤进行全程技术指导。2020年气候对烟草生产可以说超反常的一年,但在技术团队的精心指导下,湘烟6号仍表现出较强的田间长势,抗旱、抗病性更是凸显。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湘烟6号亩产量和亩收入分别高出16.8%、16.3%,烟农增收超300万元,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得到省市烟草部门及中烟公司的肯定。2021年预计推广种植40000亩。
3.科技助推郴州福茶33提质增效,引领茶农种植和茶企加工成效明显。我所茶叶科研团队,依托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和省茶叶研究所的专家技术力量,在宜章、桂东、资兴举办了3场“茶叶生产及红茶加工技术”培训班,总培训300人次。开启“一县一企”产研合作模式,在全市确立了10个示范企业,签订4个合作技术框架协议;赴桂东、汝城、资兴、宜章、安仁主要茶叶产地,现场进行红茶、绿茶加工技术指导及茶园管理指导共23次,并协助安仁豪峰和资兴狗脑贡茶企规划建设了两条日产500斤干茶的红茶生产线。积极开展优质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利用,共收集种植了包括郴州本地野生茶树种质资源260份,重点对汝城白毛茶进行了种质资源调查,深入挖掘“花蜜香”湖南红茶特色品种拼配配方。
4.科技助推郴州高山禾花鱼产业发展,引领高效生态养殖成效明显。针对目前郴州高山禾花鱼规模化养殖存在养殖方式粗放,缺乏科学的田间管理方法,苗种规格差异较大,商品鱼上市规格参差不齐的现象,水产研究团队积极开展了郴州高山禾花鱼健康生态养殖模式研究。研究总结出两种优化养殖,即放养规格48 g/尾、密度300尾/亩,禾花鱼亩产量23.7 kg/亩,亩均纯利润1198元/亩;放养规格22.5g/尾、密度400尾/亩,禾花鱼亩产量21.7 kg/亩,亩均纯利润1182元/亩。以此形成的科研成果《郴州高山禾花鱼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研究》论文将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
5.积极开展蔬菜产业技术培训及规模化育苗,引领科学种植成效明显。蔬菜科研团队在汝城县、永兴县、苏仙区和北湖区等县市区开展辣椒、生姜等蔬菜种植技术培训28场次,总培训人数1256人。顺利完成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安排的“湖南省“十四五”规划科技创新项目建议”“蔬菜产业升级及百千万工程的思考”两次调研,向有关部门提交了两篇调研报告。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间,为郴州市盈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紧急培育辣椒60多万株,解决近300多亩辣椒基地用苗问题,帮助企业及时复工复产,确保企业当年辣椒产量148吨、产值110多万元。
五是科技队伍建设有新喜讯
1.人才引进: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20年,我所引进硕士毕业生7名充实一线科研队伍,有效缓解了我所科研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矛盾。
2.人才培养:2020年,所党委通过制定新的科研管理制度,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品种选育、专利申请、技术标准制订、论文发表、专著编写、农业丰收奖申报等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及时给予政策经费支持和配套奖励;支持科研人员开展职称晋升活动,及时推荐条件成熟的同志参加相关职称评审工作。2020年共有3位同志晋升中级职称,5位同志通过省高级职称评审,其中1人获正高级农艺师,2人获高级农艺师,2人获副研究员。
诚然,我们还存在一些不足,如科研成效不显著,大成果不多,省级科技奖励多年来未有突破,发明专利和技术标准授权数量不多,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还有待提升,创新激励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科研人员的主观积极性未完全调动起来。
渡过了深情的2020年,挺进了专注的2021年!新的一年,我们将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科技创新和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两手抓、齐步走!以努力创建全国地市级一流农业科研院所为奋斗目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贯彻落实郴州市柑橘、蔬菜和茶叶三大百亿产业发展规划,以服务好地方产业发展为己任,积极推动,继续做实、做好院所融合发展、所地22战略合作、所企专业合作和科技服务、产业技术培训工作。
2.积极开展争资立项工作,为更多科技创新项目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让更多科技人员的智慧成果尽快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3.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顺利完成海南基地搬迁及建设工作;完善郴州市地方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建设;积极推进郴州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
4.继续加大专利申报、成果鉴定、品种审定、省科技进步奖申报等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优化人才队伍建设。
5.认真完成常规性、延续性、公益性农业科研项目研究。
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全额预算体制未理顺。我所20xx年即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020年仍然执行的是差额预算,人员经费不能足额保障,公用经费没有安排。
(二)人员结构不合理。退休人员达256人,占实有人数63%,保证退休人员的合理待遇资金存在巨大的缺口;在职人员中科研人员和科研辅工结构倒挂,缺乏高素质科研人才,严重制约农科所的发展。
(三)科研经费缺乏,严重制约农科所发展。2020年并改后,农科所有桥口科研基地、小埠果树基地、华塘茶叶基地、马头岭蔬菜基地、罗围水产基地、海南南繁基地、桂阳烟草基地和同和蔬菜展示基地共8个基地。建成省级以上科研平台5个。为进一步提升郴州农业科研水平,为郴州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和打造柑橘、蔬菜、茶叶“三个百亿”产业提供科技支撑,2020年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郴州分院在我所成立以来。同年,郴州市农作物分子技术应用研发中心、郴州市葡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在我所立项挂牌。这些基地和研发中心及科研平台,急需科研经费维持运转和扶持。
八、下一步改进措施
(一)彻底解决全额预算体制,解决在职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来源,解决退休人员的合理待遇资金报障,解决农科所科研发展的后顾之忧。
(二)加大科研经费投入,解决科研基地和研发中心及研发台资金的运转及扶持问题。
九、绩效自评结果拟应用和公开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