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德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2025/07/23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德育报告会心得体会(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德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篇1

我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这文化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在谈人的品德。不止我们,国外的很多哲学家也都在探寻是非善恶的路上取得了不少成果,就像我刚刚读完的《沉思录》,马克·奥勒留就可以作为古代国外探寻“美德”这一话题的哲学家代表。直到现在,我们还是在谈“德”,在倡导中华美德,这其中的原因,在我看来,不论你在社会上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德”都是立人之本。而且我觉得,现在说的个人素质其实就是指一个人的“德行”。“德行”又分“德”和“行”,有了好的品德才能有得体的行为,所以一个人一切的一切又都归结在了“德”上。一个人的“德”能反映他的人品,也能折射出他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社会上所有人的“德”则能反应一个国家的文化。这让我再次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人“德”的重要性。

在网上查找德育主题报告会的时候偶然看见一名教授说的一段话:“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对物质、科学、技术的顶礼,对竞争的膜拜,导致不平等的存在,随之而来的是以往上爬,成为“成功者”为目标的精英教育,实利主义、实用主义、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泛滥,从而形成生态环境的危机,精神、道德的危机,教育的危机,有可能导致整个人类文明的腐蚀与毁灭。”这让我想到讲座中的那位教授所讲的东西,他在谈到儒家的时候曾归纳儒家思想为:“人到底是什么?如何做人?做人要做一个怎样的人?”面对经济的高速发展,那些被淹没在经济浪潮中的唯利主义者、形式主义者等就是没弄

明白这三个问题。听完讲座,我对这三个问题给出的答案就是“德”。人是动物的一种,但为什么和其他动物不同呢?科学上可能会给出脑容量、上肢与下肢的比例关系等数据,但我认为,从人文的角度说,人是有“德”的动物,其他的大多数动物只能依靠本能生存,但人能通过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来确定是否符合“德”。实际上,我认为,在这一方面,“德”又可以等同于理性,但实际上,“德”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夸张一点说,是规范人们的东西。

讲座中说得好:“不论你是教书育人的老师,还是工地搬砖的工人,都要有‘德’,在这方面,他们是没有区别的。”那首先就必须知道到底什么是“德”。在汉语字典中,“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发展,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而在老子看来,德是一个大概念,包括忠、义、仁、信;孝、慈、恭、谦这八个方面的内容。在我看来,“德”所包含的东西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每一个动作到每一句话,甚至是眼神的变化,都是“德”的一部分。听完这个讲座后,我顿时觉得,人与人的交往过程正是互相欣赏对方美德的过程。不论你是否察觉,我们每天都处于观察他人品德的过程中,而这种过程会带给我们思考,这种思考也许是下意识的,也许是印象深刻的,最终都会多多少少地改变我们自身的“德”。我觉得这就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结合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深刻地体会到课堂学到的东西,还是远远不足以让我们立足于这个社会,想要好好的立足于社会,就必须有“德”。

很多人都说,当今是一个道德缺失的时代,我不完全赞同。因为很多国人的素质实在是亟待提高,更坏的是,这令一些素质高的,有“德”的人不知所措,跟随主流会觉得堕落,而洁身自好又会招他人讥讽。要我说,我们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虽然我不信佛,但我相信有因果报应,无“德”的人终将落得不好的下场。

德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篇2

20xx年11月30日,长安区教育局在区政府礼堂举行了一场师德报告会。听了这次报告后,真的是受益匪浅,从中体会到了教学的快乐和收获,现在我把体会总结以下几点:

首先,我认为即使自己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应当热爱自己的事业。就应当把这事业当成最光辉的事业,把它理想化,神圣化,就像那些优秀老师那样勤恳工作,甘愿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特别的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对于师德师风问题,不少教育家及国家领导人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江泽民同志也说过:“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综上所述,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倡导爱岗敬业,强化责任意识,是社会对教育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我认为要提高自身的师德师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爱岗敬业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老师的影响而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二、尊重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我们要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人看待,不能把学生当下级随便呵斥。只有我们把学生看重了,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

三、努力进取

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

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这是我对师德师风的一些体会。我自己要从以上各方面努力。坚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能在不断更新的知识中汲取营养,能够把自己所学奉献给学生,更会在道德和作风方面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德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篇3

今天在乐东中学听了五位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报告,受益匪浅。 “教师”一个多么贴切的名字,遥指一算它已陪我整整走过了15个春秋,里头有艰辛,有泪水,也有欢笑,有甜蜜。

钟老师25年如一日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用他的爱和渊博的知识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我是一颗星,注定要镶在自己的空间,默默地散发出那一点点的光芒。”三尺讲台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断充实学生的知识成为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一句不经意的玩笑语却令无数学生为之动容“有困难找警察,有心事找钟老师”…….

“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钟老师选择了做叶的事业,平凡而谦逊的。”做一片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

杜培全老师,身患重病,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阵地,永不停歇,他深知农村的孩子上学不容易,是啊!尤其是在农村孩子们能遇上这样一位好老师更是不容易!他把孩子们看做是生命的全部,只要离开这些孩子,他就会感到无限的痛苦和孤独,他始终没有离开孩子们,他为教育事业燃烧着自己的生命,用生命谱写着一曲动人的歌谣。在此,我默默地祈祷:愿好人一生平安!

杨德聪老师,面对突如其来的学生溺水,不晓得自己水性的他毫不犹豫地纵身跳入河中,奋力救起这名学生,过后不肯留名,在他心中,老师身如父母,是老师都会这样去做的,整个报告会场他半句不提自己的英雄壮举。杨德聪老师让我想起了汶川大地震中一位十九岁的年轻女教师,在突如其来的地震中她本能地用自己娇小的身躯贪婪地护着自己面前的四名学生,四名孩子存活下来了,然而她却如花一般的凋谢了。是啊!老师就是这样,在自己的学生面前,永远是那么的无私,永远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们甘愿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美丽、热情,直到耗尽生命中的最后一丝余热。永远无怨无悔!

樊晓静老师,静静地在大山里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她深深地爱着这座大山及大山里的孩子们,“信念是不值钱的,但一旦认定它就立即升值。”在繁多的工作中,她完全可以选择更好的,但她却偏偏选择了教师的平凡,本着平和的心态,用她的爱她的热情谱写着一曲伟大的山之歌。在大山里,她不忘以知识充实自己,饰华自己,知识成为了大山里的她最美的衣裳,孩子们在她身上看到了五彩的光芒。

何凌云老师,他一样选择了大山,默默地在大山里用青春履行着自己的诺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直到桃李满天下,他在丛中笑。他始终坚信着:只要用心浇灌,山区同样可以迎来明媚的春天!

老师,一个多么平凡的名字,却在祖国大地上谱写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中凝聚着老师们的青春、汗水和热情,他们在平凡中用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共同撑起了一片蓝天!“春蚕至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无悔我选择了当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曾经有人这样对我说:“当一名老师真好!整天就和这些孩子混在一起,即轻松又快乐,还有两三个月的假期可以旅游,多舒服啊!”然而身为老师的我只是淡淡一笑,我深知这些苦只有真正当老师的我们才能体会到,曾经面对着一个个来自乡村的有些自卑心理的孩子,为了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我一次次地俯下过身子告诉他们,老师也曾经在农村生活过,插秧、锄草、赛牛、捉鱼样样都行,看着我一脸的诚恳,孩子们终于露出了甜蜜的笑容;有时为了做好这些贫困家庭里后进生孩子的工作,从不嫌弃饭桌上仅有一碟黄花菜的邀请,也不会心疼那件新买的白色裤子是否会沾染了木凳上的灰尘,为的就是能赢得学生家长的信任;放学的路上,明知孩子们不常洗澡,可也会真诚地牵起那双的小手走上一程…….老师,就是这样,永远为了这些孩子默默地奉献着,无私、无怨、无悔。

我是一名平凡的教师,但我会永远坚守着这一片热土,默默地耕耘、播种,浇灌,我愿待到山花灿漫时,只在丛中笑!

德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篇4

我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这文化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在谈人的品德。不止我们,国外的很多哲学家也都在探寻是非善恶的路上取得了不少成果,就像我刚刚读完的《沉思录》,马克·奥勒留就可以作为古代国外探寻“美德”这一话题的哲学家代表。直到现在,我们还是在谈“德”,在倡导中华美德,这其中的原因,在我看来,不论你在社会上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德”都是立人之本。而且我觉得,现在说的个人素质其实就是指一个人的“德行”。“德行”又分“德”和“行”,有了好的品德才能有得体的行为,所以一个人一切的一切又都归结在了“德”上。一个人的“德”能反映他的人品,也能折射出他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社会上所有人的“德”则能反应一个国家的文化。这让我再次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人“德”的重要性。

在网上查找德育主题报告会的时候偶然看见一名教授说的一段话:“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对物质、科学、技术的顶礼,对竞争的膜拜,导致不平等的存在,随之而来的是以往上爬,成为“成功者”为目标的精英教育,实利主义、实用主义、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泛滥,从而形成生态环境的危机,精神、道德的危机,教育的危机,有可能导致整个人类文明的腐蚀与毁灭。”这让我想到讲座中的那位教授所讲的东西,他在谈到儒家的时候曾归纳儒家思想为:“人到底是什么?如何做人?做人要做一个怎样的人?”面对经济的高速发展,那些被淹没在经济浪潮中的唯利主义者、形式主义者等就是没弄明白这三个问题。听完讲座,我对这三个问题给出的答案就是“德”。人是动物的一种,但为什么和其他动物不同呢?科学上可能会给出脑容量、上肢与下肢的比例关系等数据,但我认为,从人文的角度说,人是有“德”的动物,其他的大多数动物只能依靠本能生存,但人能通过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来确定是否符合“德”。实际上,我认为,在这一方面,“德”又可以等同于理性,但实际上,“德”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夸张一点说,是规范人们的`东西。

讲座中说得好:“不论你是教书育人的老师,还是工地搬砖的工人,都要有‘德’,在这方面,他们是没有区别的。”那首先就必须知道到底什么是“德”。在汉语字典中,“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发展,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而在老子看来,德是一个大概念,包括忠、义、仁、信;孝、慈、恭、谦这八个方面的内容。在我看来,“德”所包含的东西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每一个动作到每一句话,甚至是眼神的变化,都是“德”的一部分。听完这个讲座后,我顿时觉得,人与人的交往过程正是互相欣赏对方美德的过程。不论你是否察觉,我们每天都处于观察他人品德的过程中,而这种过程会带给我们思考,这种思考也许是下意识的,也许是印象深刻的,最终都会多多少少地改变我们自身的“德”。我觉得这就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结合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深刻地体会到课堂学到的东西,还是远远不足以让我们立足于这个社会,想要好好的立足于社会,就必须有“德”。

很多人都说,当今是一个道德缺失的时代,我不完全赞同。因为很多国人的素质实在是亟待提高,更坏的是,这令一些素质高的,有“德”的人不知所措,跟随主流会觉得堕落,而洁身自好又会招他人讥讽。要我说,我们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虽然我不信佛,但我相信有因果报应,无“德”的人终将落得不好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