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昆虫记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初中昆虫记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昆虫记读后感 篇1
最近,我看了很多书,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法国作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他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去观察各种昆虫,书中记录的各种有趣的昆虫,让我着迷,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对于昆虫的了解,还有我成长的感受。
《昆虫记》记录了33种昆虫,其中就有我曾经抓到过的昆虫——蝉。在书中,法布尔写道,为了“唱歌”,蝉牺牲了很多,由于蝉是靠腹部的发声器唱歌的,所以只能把器官放到最小的地方;在我手中,只要我轻轻抚摸蝉的腹部,蝉就又会大声歌唱,然而不幸的是,没有人喜欢蝉的歌声,听了总是让人觉得很烦燥。法布尔的描写,让我对这些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我也非常奇怪,法布尔是如何了解这些昆虫不为人知的秘密的呢?
在其中一篇故事,法布尔给我们讲了螳螂有一个前腿伸向半空像人在“祈祷”的动作,这其实是螳螂在等待自己的猎物送上门来,只要有一只蝗虫无意间路过,螳螂就会立刻展开一副准备战斗的样子,而蝗虫因为受到惊吓,会忘记自己是昆虫中的短跑健将,最终被螳螂的两把“锯刀”捕杀。我想,螳螂在捕杀蝗虫的时候,法布尔一定就在边上,屏住呼吸,一动不动,也许一呆就是半天,也许花很多天,才看到这一幕,否则,怎么可能写出如此生动的场景呢?
法布尔用生动语言描写的各种昆虫让我着迷,但让我收获最大的还是法布尔的执着与好奇,在做确定蜜蜂有着独特的回家能力的实验时,法布尔把三十只蜜蜂放到陌生的地方,看它们能不能飞回来,为了确保飞回来的是不是放出去的蜜蜂,他在蜜蜂的背上画一个白色的标记,在画标记的时候,法布尔经常会被蜜蜂蛰到,但他早已忘记了疼痛,沉迷于昆虫的世界,他的执着精神让我敬佩,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需要这种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执着精神。
法布尔很小的时候就对昆虫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什么蜜蜂会采蜜?蜘蛛会织网?正是这样的`好奇心,让法布尔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放弃对昆虫的观察。我的作业并不多,但有的题目有些难,我就停止了思考,把题目搁在了一边,其实,这些题目的答案,都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只有保持一颗不断探索寻找答案的好奇心,才能激励我们克服困难,不断进取。
合上《昆虫记》,闭上眼睛,我的眼前会出现很多书中描写的昆虫,它们是这么真真切切地存在我的脑海中,同时,我的眼前也会出现法布尔的身影,他或是蹲着一动不动地观察蚂蚁,或是为了寻找萤火虫整夜行走,正是他的执着与好奇,才给我们带来这本非常有趣的《昆虫记》,让我还想再看一遍。
初中昆虫记读后感 篇2
最近,我迷上了读一本书,叫做《昆虫记》,以前我老是问一些奇怪的问题,例如:人为什么不会飞,为什么小鸟却会飞…总之,我老是把爸爸妈妈问得晕头转向。一天,妈妈为我买了一套《昆虫记》,我爱不释手,之所以我对它十分着迷,是因为它可以回答我,不论什么奇怪的问题,我问它,它都可以一一回答。
这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什么昆虫都有,红蚂蚁、黑蚂蚁、白蚁,这些小动物虽然微不足道,但它们的生活习惯让我大开眼界,还让我知道了昆虫的许多生活本领,像屎壳朗如何滚粪球,蝉是如何脱壳,有些昆虫十分恶心,有些昆虫十分有趣。
不知为什么,妈妈买回来没几天我就和它结上不解之缘。这本书讲述了每一只昆虫的出生入死,我经常会和书中的昆虫一样喜怒无常,让我身临其境,它们出生,成长,狩猎和死亡都十分平常,高度的拟人化和自述十分有趣,有时还会让我开怀大笑。它不但有趣,还含有很多知识。有时,我们把一些昆虫误解了,蝎子在人们眼里是吃孩子的毒母,但它却是一位关爱孩子的慈母,《昆虫记》不是乱编的,而是一件件事实。
看完这本书后,我对这几句描写遂蜂“守门人”的话还记忆犹新:“也许三个月以前,那时它还很年轻的时候,它曾经为了自己和后代们在这里单枪匹马地辛勤工作,每天都干得筋疲力尽,一直到现在才得以休息。不,它仍然没有停下劳动,它还在用它微薄的余力守卫着这个家。它已经不能再做母亲了,可是它依然能够为家人守卫大门,抵挡不速之客。”看完这几句话以后,我被遂蜂“守门人”那对家里人深沉的母爱所震撼了。在它年轻的时候,它为了自己的家庭而奔波着;在它老了后,它仍然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守卫这个家。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人类的`许多母亲不也是如此吗?她们为了自己的儿女而操碎了心,在儿女长大后虽然已经没有什么能够帮忙的了,可是心中却仍然装满了沉甸甸的母爱,想要再做点什么。
我再将书中的内容与我们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一对比,才发现,原来昆虫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何我以前就没发现这一点,而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却发现了?后来我才知道,法布尔将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昆虫的研究中去了,因此,他发现了昆虫的许多不为人知的事情。因为《昆虫记》在科学和文学上都很有地位,因此被称为“昆虫的史诗”。为何法布尔能够坚持一生都致力于昆虫研究呢?因为它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
《昆虫记》让我了解了昆虫,更让我了解了生命;《昆虫记》虽然看起来平平淡淡,但却蕴含了作者对生命的无比尊重,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
初中昆虫记读后感 篇3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它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名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在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昆虫的史诗”。读过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白蝎自杀之谜”这一节。这节大意是这样的`:有人说蝎子遇到危险就会自杀。于是,作者就做了一个实验。他用烧红的木炭围成一圈火墙,然后把一只白蝎子放进火墙里。热浪烤在蝎子身上,它倒退着把自己身上的钩子一会儿伸直,一会儿弯曲,动作快极了,使人看不清楚。突然,它一阵抽搐,接着,就一动不动了。作者用镊子把白蝎夹到一块凉沙土上,过了一个多小时,令人不敢相信的是,蝎子竟然奇迹般地活过来啦,和以前一样变得生气勃勃了!这个实验证明,根本就没有蝎子自杀这种事情,无非是人们乱猜测而已!
读了这一节,我不禁思绪万千:世界上大概除了人以外,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不会自己结束生命。其实不管遇到什么情况,自杀都是一种怯懦的表现。大家都认为生命是一种很宝贵、美好的东西,既然上天赐予了我们宝贵的生命,那我们就应该勇敢地面对苦难,珍惜生命,也回报他人!由此,我还联想到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就拿我说吧,我经常会因一道数学题不会做就生气、苦恼,有时候甚至干脆不做,去问同学答案,这应该也是一种怯懦的表现吧!
啊!真没想到,我竟然被一本科普系列的书给吸引了。读这本《昆虫记》远比读好几本童话书和小说还要强。以后,我要多读一些科普、历史类的丛书,不能讨厌它们。
同学们,书籍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要多看课外书,这样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给予我们快乐和感悟,还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呢!
初中昆虫记读后感 篇4
大自然就是一本最好的百科全书,它总是带给我们无尽的美好。田野里的一朵小花,沙漠里的一株小苗,夜空的一颗星星……都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只要细细去观察,我们就会获得意外的惊喜与快乐。
这个暑假里,我捧起了法国著名作家法布尔编写的《昆虫记》。当我翻开它的扉页时,就被它精美的画面吸引了,我迫不及待地继续往下读,里面有充满活力的“音乐家”蟋蟀,勤劳的“清洁工”蜣螂,天才的“建筑师”蜘蛛……我被这些小家伙的坚韧所震撼,也为他们的团结互助所感动,更为他们的不凡绝技而喝彩。
在作家法布尔的笔下,这些小昆虫的世界生动有趣。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蚕宝宝也是一种非常招人喜爱的小昆虫,它是同学们的“小宠物”。
蚕宝宝的一生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它一共要经历六次蜕皮。春天,科学老师给每个同学发了五颗蚕卵,我带回家后,按照要求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在新鲜桑叶上。过了几天,随着气温的升高,卵由饱满的黑色变得空空的了,原来一条条蚁蚕孵化出来了,它们比芝麻还小,看上去只是一个个小黑点,仔细看它们吃过的桑叶,全是零零星星的小孔,一片小小的桑叶放下去,一天都吃不完。
大概过了一个星期,蚁蚕在经过蜕皮后,头部和身体逐渐变成白色,它们的食量也越来越大。晚上,四处安静了下来,我还听见了蚕吃桑叶的“沙沙”声。
又过了两个星期,我发现蚕不怎么吃桑叶了,身体变得晶莹剔透,有时扬起头左右晃着,原来它们准备吐丝结茧啦!结茧可是个大工程:蚕先用开头一些丝试探性定点,这样便于固定蚕茧,待整体稳定后,蚕开始努力吐丝,逐渐把自己包裹起来,一层、两层、三层……经过一天一夜的不辞辛劳,终于,形成了硬硬的`蚕茧,就像是蚕的盔甲一般,后来,里面的蚕慢慢变成蛹,然后变成蛾,破茧而出。
小小的昆虫具有无穷的力量,它们靠着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创造了美妙的世界。小小的昆虫,装点了我们多彩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