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2025/07/22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篇1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的代表作品,书中叔本华的思想晦涩难懂!有一个有去的故事足以证明:在叔本华当柏林大学教授的时候与黑格尔在同一时间授课,结果,每次黑格尔的课堂都座无虚席,而叔本华仅有两三个学生!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表述了叔本华的主要哲学思想:人生即意志之表现,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又总是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世界是意志的,是一个痛苦的世界。

这本书中叔本华对幸福和痛苦的认识,最能打动我,让我对生命价值,对痛苦和幸福含义有了不同的理解!虽然这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是对世界的消极认知,但对于我来说,透过这种思想,我对人生的追求有了更深的认知!

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和无聊。痛苦即未曾满足、受阻抑的欲求;而若意志达到其目的,即为满足、安乐和幸福。生命意志的特性就是无休止的、盲目的欲求,现有的欲求被满足,新的欲求又产生了。所以,人生来就是痛苦的。另一方面,意志被满足而得的幸福也只是相对的、暂时的,相对是说幸福只具有消极或否定的意义,即它以欲求的不被满足为先行条件,不满足的痛苦被满足所消除。从痛苦中被解救出来,这就是幸福。幸福建立在各种纷繁复杂、纠缠不休的欲求的痛苦的基础之上,先行的不被满足的痛苦越强烈,满足后的幸福也就越强烈。可以说,没有痛苦就没有幸福,并且幸福的程度取决于痛苦的程度:满足带来的幸福感只是暂时的。因为,意志的本性就是无尽的冲动,当一个欲求被满足后,它又开始新的欲求,新的欲求会产生新的痛苦。

痛苦是根本的、永久的,而幸福是暂时的、相对的。人们消除痛苦的努力,除了改变痛苦的形态之外,对痛苦本身毫无影响。即使在消除某一形态的痛苦上获得成功,但其代价是立刻又有更多的其他形态的痛苦接踵而至。而且,痛苦暂时被幸福所代替的同时,无聊又会紧随幸福,占据人的头脑,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的之间来回摆动。由此可知,人的生命就是不停地追逐新的欲求,而这种追逐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但从生到死,每个个体的人都在忙碌的为此奔波着。这就是人生的真谛。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篇2

叔本华似乎是一位很受欢迎的哲学家,这与他活着可不同,更不比他的早年。他看不起黑格尔,可是最后,自己的名字还要写在黑格尔式的哲学史上才能被真正看到。

叔本华的哲学被冠以多种名号:悲观主义的、音乐的、反理性的、散文式的等等。这些名号里包含了多少谬误,相信很多读过的人都会发现一点。叔本华被误解的程度仅次于马克思,而被误解的原因一方面是一样的,另一方面又是截然相反的。

叔本华的哲学被看作简单的,我也是被这种观点带去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是绝对的说法。

叔本华的思路很有意思。康德的唯心主义穷尽心力,也不能通达物自体;因为他们都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从笛卡尔,到洛克、贝克莱,再到康德黑格尔一直都坚持的传统,现在我们也把它看作真理。叔本华也承认,所以第一卷他只是重述前辈们的观点。

不过,叔本华惊讶地发现:我们自身,也是物自体啊!

由此在第二卷,叔本华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自身,除了能被表象出来的,只是意志;而物自体,也只是意志。因为只有意志是不能被直接表象的,它只有客观化才能被知觉。意志不符合充足理由定律(这是叔本华论文的主要论题,大意是: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或者说没有一个无法被解释的事物),而表象是摆脱不了的。

个体中有意志,整个自然界也有意志,整个历史的表象都是意志内部争斗的结果。这与宋明理学的“理一分殊”异曲同工:万物都只是一个理,又各有其分,万物化生都是理在作用。也正是因为这样,我还是不能从本体论上理解意志就是物自体。

叔本华的哲学被称作音乐哲学是有道理的,他与歌剧作家曾经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友谊。在第三卷,叔本华比较了康德的物自体世界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这两个世界都和表象世界是不一样的,要认识他们的形而上的世界需要形而上的知识,或者艺术。因为艺术的对象是美。

“音乐根本不像其它艺术,它不是理念的摹本,而是世界本身的摹本”,我们可以明确看到这一点,音乐要更“抽象”。这一部分也是最难受的,因为我压根不懂音乐,所以也听不懂叔本华在说什么。

“人的意志是这样的:意志永远向前奋进,一个欲望满足了,又产生另一个新的欲望,如此循环不已”,直到死。出自第三卷,但是在第四卷才讨论解决方案——否定意志。

自杀不是在否定生命意志,恰恰是一种极端的肯定,代表向它、向无限欲望的屈服。真正的否定是对欲求的合理的克制(这克制最好不要勉强),只满足自己一般的需要。与此相反,禁欲也是不妥的,尽管叔本华很推崇,但是中世纪的殉道士已经用血肉证明,对肉体的迫害并不能达到对灵魂的净化。可取的做法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已经讲过:大隐隐于市。

叔本华的哲学,无论是这本书,还是他后期的作品,我叫做“鸡汤哲学“。这并不是贬义,因为他并不是一贯说教,而是有形而上学为之奠基——有形而上学做食材的鸡汤才更有味道!这也是康德的路线,只不过康德还没有下沉。在这个意义上,叔本华是康德的接班人。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篇3

如果按照叔本华的思想看,人生就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那么,我想问,人类生存的价值在于什么?如果人没有欲求,没有对欲求的痛苦,那么人还是人类吗?人类和其他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而且,如果为了摆脱痛苦而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那么作为人类作为动物,本性的生存欲望要被摒弃,那么人类这种高智商动物还能长期存在下去吗?

我想,既然自然赋予我们动物的天性,又使我们作为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者,那么我们就应该遵从自然规律给我们的本性!为了欲求而痛苦,应该被视为是一种人的必然经历。试想,如果人没有欲求,没有痛苦,那么人生就会平平淡淡的过去,没有喜怒哀乐,会使人生变得无聊,而这种无聊所带来的痛苦远比欲求带来的深!因此,接受这种欲求带来的痛苦,用乐观的心去对待这种痛苦,那么也就没什么可失望的了!

我想说,既然生命意志体现为永无止尽的欲求、永无止尽的为了生存而挣扎,并且这一切必将以失败和死亡告终。那么,我想问,这死亡的之终极原因何在?当然,还是意志!如果说意志是蕴藏于这世间万物之中的本质,那么,它将是混沌不明的,因为这世间充斥着很多矛盾——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所以,就不能说意志只是欲求着开始,因为它同样欲求着终结。所以说,人生意义不能仅仅体现为生存意志,还应该体现在其他方面,诸如认知和情感。通过意志、认知和情感的结合,人生才会丰富多彩,才会更有意义!

我认为,幸福感并非像叔本华在这本书中所说的那样无力!虽然痛苦一生无法解脱,但是,在人的欲求满足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幸福感是非常强烈的,之后,才是空虚和无聊。与其说人是追求着物欲,倒不如说是追求着对幸福感的渴望。即使强烈程度比欲求得到满足时的幸福弱得多,渴望也是一种幸福。但是人的欲求又是痛苦的,是伴随人的一生的。所以说,人生奋斗的过程是有苦有乐的,不能只看到、放大人生的痛苦,更应该看到人生的幸福,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作为哲学家叔本华最著名的代表作,哲学思想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叔本华一生的道路坎坷,哲学界对他和他的著作的封杀丝毫没有动摇他追求真理的心。虽然我不能全部接受他的思想,但在读这本书时,我能感受到作者灵魂深处的强大力量,为他对自己思想的坚持,对哲学不懈努力感到敬佩!叔本华之后,佛洛依德和尼采等很多哲学家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他的理论,使得叔本华的思想得到发现,得到认可,得到传播。正如这位倔强的哲学家为这部悲观主义巨著做出的最乐观的预言,“这部书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年代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写的,今后会成为其上百本书的源泉和根据。”

致敬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篇4

尊敬的马克思说过哲学家的任务是改变世界,但问题是如何改变世界。伟大的毛主席也说(显然是沿用列宁的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家认为哲学家的无用就在只会空口说白话,只说不会干。那么现在就这么认为吧!再看问题是改变世界人类的特点之一就是有自由的意志去创造发现,创造显然是实践的一种,而且属于高级形态的实践,因为人们已经不再是盲目的为生存而生活,而是有目的的并且先有目的的原形在思想中,然后去实现它。创造之所以是创造就是缘于人类把其勇敢、勤劳、智慧等融入自己的生产之中,而决定这一切乃需要高级的思维能力。

尽管现实本身有许多不让人满意,但大家对人的判断的标准仍然是智力水平的高低,到我们实际中就是学历的高低,好像把老命栓在一张四四方方的纸上。

总而言之,人的实践多是由思想所起决定性判断作用的。这是思想的特殊性,有些时候人们宁愿身体不舒服,但思想满足了就好了(如阿Q之精神战胜法)。思维的能动性、特殊性以及作为高一级的意识形态,完全可以让其他的东西黯然失色。

读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所要做的是要把自己的表象世界和意志世界统一起来,想要追求远大的目标,必须有持久的信念和有效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