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史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医学史心得体会(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医学史心得体会 篇1
医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而是社会科学和人文医学这三者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学科。它是运用护诊技术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去无微不至的关心人,照顾人,治愈人们受损或缺失了的身体机能,抚慰人们被病痛伤疾摧残了的肉体和心灵。
作为即将成为新世纪高素质医生的我们,不仅需要拥有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手法,与之相比更能体现我们价值的就是拥有一颗博爱的心,去面对正视人世的痛苦,去治愈,救赎被病痛伤疾折磨的人们,所以,今天接受医学人文的洗礼与教化有着很深刻的含义,如果说努力学习,刻苦勤奋可以练就天下无双的剑法,那颗博爱的心必定是这人剑合一的魂心。
“才不近仙者不得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得为医”。但凡大医者,无不以严谨诚爱为奉献,但凡大医者,无不严谨治学而恪守医德,“精”为先,“诚”为辅,只有具备“精诚”者,可承大医之名,“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之品德。纵观漫漫中华几千年的医学历史,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扁鹊济世救人敢于直言;华佗广施人道不分贵贱;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以拯救天枉为己任;李时珍“医中之圣”尝遍百草,再献“丰富宝藏”;吴有性“静心穷理”创“戾气”提出伟大创建;叶天士谦逊好学承先启后重树医德。自古以来,行医者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将“大医精诚”奉为圭卓,更以行动诠释着,他们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正因为他们毕生恪守着这样的信念,才真正成为历代医学家和百姓景仰的伟大先师。
“人命至重,有贵千斤,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千年前孙思邈如是说,千年后的今天,军医华益慰用一身正气、一腔热忱、一份执着,实践着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在“SARS”恐怖中,千千万万的三医大医者依旧如是,为抢救生命,为毕生信念,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不顾个人安慰,选择奉献,不惜牺牲。学校个层次医者争先恐后报名参加救护,立下生死状。最后在SARS战役中创造了三个“0”的奇迹。
然而现实不容我们乐观。一段时间以来,医德医风确实受到一定“破坏”,出现一些“滑坡”违反医德医风的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医生”们不关心关爱患者,视患者为病的载体,看到的只是病人身上的器官,身上的病,甚至只是关心金钱,缺少抚慰病人的心灵,这导致了不少医患事故的发生。作为新世纪的我们,今后一定得在这方面吸取教训,竭尽全力悉心照顾身边的每一个病人。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恪守希格拉底的誓言,懂之,护之,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医生,是一名有血有肉的大医。对患者无论是贵贱贫富、地位高低、老少美丑、亲仇疏密、聪明愚笨,都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替他们着想,时时处处以病人的利益为重,做一个济世爱民的医生,成为深受人民所欢迎和推崇爱戴的医生,成为医德高尚、人格完善的人。最终,成为一代大医!
医学史心得体会 篇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也日新月异。在医学领域,分子生物学的应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将分子生物学与医学相结合,旨在深入了解人类生物系统的分子机制以及药物对疾病的影响和作用。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分子,如基因、蛋白质和DNA等。在现代医学中,医学分子生物学的意义不言而喻。它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精确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同时也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医学分子生物学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比如,在某些癌症的诊断中,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使用分子标志物,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癌细胞和早期肿瘤的存在,从而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此外,在对遗传性疾病的诊断中,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更可以通过对基因组DNA进行检测,从而确定一种遗传基因是否存在,从而推导出疾病的患病风险。
传统的药物研发过程通常需要大量的时间、资金和人力,且效率低下。而在医学分子生物学的支持下,新药研发的速度和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例如,通过对分子靶点进行识别和定位,可以快速筛选出具有潜在作用的化合物,并研发出相应的新药。此外,还可以通过对药物分子与受体分子的相互作用和代谢途径的模拟,提前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减少研发成本和周期。
除了在疾病诊断和新药研发方面的应用,医学分子生物学还可以为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比如,在肿瘤治疗中,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分子亚型和基因突变情况,进而为病人选择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此外,在传染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还可以为药物剂量和疗效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医学分子生物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医学分子生物学将会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新药研发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我们可以预见,医学分子生物学将成为医学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和技术手段。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期待新一代医学人员的涌现,为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实践与应用贡献自己的力量。
医学史心得体会 篇3
学习《医学人文概论》这门课程,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医学。医学不仅仅是一门自然科学,也不单单是一门社会科学或者人文科学,医学是三者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一门以人作为对象,以人作为根本的学科。医学以人为根本主要体现在对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上,照顾病人,治愈病人,医学所做的不仅是救治病人,更重要的是抚慰病人被病痛摧残折磨的内心。而医学人文即是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所集中体现的“以人为本”,重视、尊重、关心、爱护病人的一种仁爱精神。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上种种不良风气诸如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道德观念,索贿受贿损害患者的违法行为,对医学院校学生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医学院校在平时的授课中应当更加注重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把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高尚的医德医风传承下去。作为一名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求我们拥有高超的技术,而且需要我们保持一颗博爱之心,面对人世的疾苦,我们必须能正视它,必须去治愈它,必须帮助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人们。也许我们不能做到起死回生,也许我们不能做到妙手回春,但是我们能保持一颗关心病人,爱护病人的仁心,只有拥有的这样的一颗仁心我们才能展现我们的仁术。所以,现在我们接受医学人文的洗礼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现在的医学人文教育,就是在为我们将来怀有一颗仁心打基础。
记得老师在开课后不久给我们介绍过《大医精诚》这本医学著作,回来之后特地在网上查阅了一下,这是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之书,此书是论述医德的一篇重要的文献,作为一名医学生,必读此书。《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连个问题:第一是精,即要求医者拥有精湛的艺术,认为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即要求医者拥有高尚的德行,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之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恃己所长,经略财物”。总结起来就是说行医治病救人的人,不仅要技艺精湛,还要能站在病人的角度,替病人着想,诚心救人而不是用贫富来衡量病人。看了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文中关于为医的一些观点十分值得我们医学生学习,比如文中提到,凡是品德医术兼具的医生,在治病时一定无欲无求,心无杂念,首先表现出一种同情的心情,救治时也不会管他贫富贵贱,老幼美丑,对待病人像是对待自己的亲人,看到病人烦恼就好像是自己烦恼一样,全心全意地救助病人,像这样的一名医者才是百姓心目中的好医生啊。
才不近仙者不得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得为医,为医者唯有德才兼备,方能济天下,也唯有德才兼备者,方可承大医之名。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大家:扁鹊济世救人敢于直言;华佗广施人道不分贵贱;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以拯救天枉为己任;李时珍遍尝百草,为后人留下《本草纲目》这部医药圣典,像这样的名医还有很多,他们以德修身养性,用行动诠释了他们毕生恪守的信念。千年前的古人们用行动告诉了后代子孙何谓德,千年后的今今天,当代军医华益慰用一份执著、满腔热枕实践着医乃仁术,无德不立的观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的裘法祖也用实践告诉着我们医德的.重要性。
然而现实总是很残忍,如今许多医生都在利益的驱动下,忘记了当初举起紧拽着右手许下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忘记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负,忘记了医生不仅仅是一项职业,更是一种责任。他们看到的,只是病人身上器官,甚至只是金钱,唯一关心的只有病人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好处,而忽略了病人也是人,病人需要的是一种关怀,一种尊重,而大部分的医务工作者缺少这种抚慰病人,关心病人的心灵,导致了很多医疗纠纷的发生。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尽心尽力照顾每一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多替病人着想。
有句话不是这样说的吗:“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我相信只有我们多站在病人的角度,给予病人人文关怀,尊重病人,把病人当成我们的亲人来对待,医患关系一定能得到改善。我坚信,病人和医生相互理解的时代终将到来。
医学史心得体会 篇4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时期,人们利用智慧发现了疾病,并治疗简单的生理疾病。随着社会的不断,前人总结了治病救人的秘方,才逐步形成当今的医学。目前医学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医学史的发展概况。
医学与健康史领域的研究近年来进展迅速。约翰·伯纳姆在本书中把医学史介绍给了对该领域比较生疏的读者。他让我们一窥堂奥的这个领域,一度只有医生们纵笔驰骋,而在今天,它不仅吸引着一般的历史学家,也吸引着决策者和各种类型的医务工作者。
医学史的魅力在于历史本身固有的戏剧性,医学化势力与去医学化势力之间持续的较量,尤其涉及到如下五个方面:所有时间、所有地点的治疗者,从作法的巫师到技术专家;各个时代、各种文化中的病人;种种疾病,从魔鬼附身到每半小时扩大一英寸的可怕感染,还有不易察觉的环境毒害;新思想的发现与传播,所谓的新思想巨细并出,瑕瑜参见;围绕着医疗保障的无尽争论,它如何影响社会,同时又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作为医学的组成部分的中国医学,同样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疾病防治、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劳动力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中国医学与西方近现代医学是有许多差异的,它的发展与地理、气候环境,以及社会的经济结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这并不妨碍中国医学成为人类共同文明的组成部分。
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更强烈的继承性,凡是新的进步和新的创造发明,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攀登的结果。因此,研究医学的过去,温故知新借以为鉴,成为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宝贵财富。医学科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发展中的系统性,这无论在传统医学科学或现代医学科学中,都有着明显的表现。每一课题或学科问题的顺利解决,都需要其他学科或专题的密切配合和合作,需要共同努力分工和各司其职。医学发展在当代面临着分科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往往难以避免局限性和片面性。医学史是一门高度综合的科学,在弥补上述可能的缺陷中,或能发挥其更为重要的积极功能和作用。
中国医学史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的一条支流,在人类文化的氛围中生生不息,以其旺盛之生命力自立于古今学科之林,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和继续存在的价值。历代学者研究总结历史经验者颇不乏人,他们的医史性著作虽有历史局限性,但均在不同程度上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例如司马迁《史记》中的《扁鹊仓公列传》,中国历代修史,为医学家立传,记述疾病流行,详列医学文献等,几乎成为必须遵循的传统。特别是传记体医史研究,有唐代甘伯宗《名医传》、宋代周守忠《历代名医蒙求》,明代李濂《医史》,清代医史类著作逐渐增多,如:王宏翰的《古今医史》,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等,基本上都是以医学人物为主体的名医传记性著作。
涉及医药卫生各个领域,并以系统论述中国医学编年史为特点的医学通史著作的出现,当首推陈邦贤《中国医学史》(1919)先生在论述自己为何研究中国医史学时指出:“世界医学昌明之国,莫不有医学史、疾病史、医学经验史、实用史、批判史等,以纪其历朝医事之沿革,及其进化之理由,且以医史学为医学中独立之科学。吾国昔时亦有李濂医史,甘伯宗名医传,发皇往哲之奥赜,然咸秉传体,不过较方技传为略详耳,吾国数千年之医学,岂区区传记遽足以存掌故资考证乎哉,此邦贤之所以发愤编辑中国医学史也。1932年第二次修订,被收入《中国文化史丛书》中,后经日人山本成之助日译在东京出版,1957年第三次修订出版,内容更加丰富,各版次或有多次印刷,影响国内外中国医学史研究甚巨。
继而则有王吉民、伍连德合著的《中国医史》(英文版,1932年),李涛《医学史纲》(1940),中国医史研究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间曾比较活跃,创办了中华医史学会和中华医史杂志,曾有较多的高水平医史论文发表,推进了中国医史学研究向着深层次发展,其间虽多次停刊,但七十年代末复会、复刊后学术交流空前繁荣,北京、上海、广州、内蒙、黑龙江、辽宁、吉林、福建、浙江、陕西、安徽、广西、四川、河南等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恢复或创建了医史分会,各地区,有些少数民族还举办过各种类型的医史学术会议,1992年8月于北京举办首届国际医史学术会议暨第十届中华医史学术会议。中国药史学会、马王堆医书研究会、文献学会等也积极开展各项学术活动。
1951年,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药研究所建立的医史研究室是中国最早的医史研究专门机构。1955年该研究所划归中医研究院,1956年,中医研究院医史研究室受卫生部委托,开办了全国第一届医史师资训练班,为中国医学史的教学、科研培养了一批骨干。1982年经卫生部批准,在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李径纬继陈邦贤先生之后任该室主任、所长,1983年,卫生部委托该所为全国医史与中医文献科研、教学骨干培训基地。1984年10月,该所举办了为期将近一年的全国第二届中国医史教研骨干进修班。此外,陕西、辽宁、山东、湖南、上海、四川、湖北、天津等省市的中医药研究院也都设有医史文献所(室),少数民族医学研究机构中也很重视医史文献研究和相应科室的设置。医史研究的`机构、组织和专业队伍的布局渐趋合理、阵容不断壮大。
教学机构不断增加,人员不断扩充,素质相继提高,特别是1978年始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首次招收了医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7年又率先招收医史学博士研究生,十多年来全国培养医史硕士近百人,他们的学位论文使中国医史学研究水平和学术价值均大大提高。在这十多年中,有计划强调和加强了医史学理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医学史调查研究,近现代医史研究,医学考古研究等等。在这十年中,中国医学通史类、专科史类等专门著作的出版也很活跃。
中国医学史的全方位研究,医学史研究的不断深化与泛化,把医史工作者的目光带到中国医学史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以及与周边学科、社会人文与自然诸方面的关系上来。也正是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医学史研究的要求将更高,人们已不喜欢仅仅是点、线、面的描述、记录、考证,而更侧重于立体性全方位研究探讨,注重于医史医究为实际应用服务。中国医学史的研究发展到这样的水平,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医史学理论研究及本学科的建构给予关注,并展开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学术经验的采借。
过去,对中国医学史与中国医史学在概念上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中国医学史历史悠久,它是研究中国医学本身发生发展历史的学科;中国医史学则是以中国医学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元科学。它是研究中国医学史这门学科的发生发展规律,不要把历史本身研究和把研究历史学科作为对象的研究混为一谈。如果把医学史理解为一种纯粹描述史实而不涉及医学发展规律的学科,而把医史学作为研究医学发展规律的学科,那是欠恰当的。以为医学史不是学,不带有理论性,而医史学才是学,才是理论性的科学,也是不够恰当的。医学史从来不排斥对医学历史的理论性研讨,相反,正是这一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发展规律。二者之间或有研究侧重点之差异,但却很难确定其本质上会有更多的区别。过去习惯于用比较幼稚和比较成熟加以区别,但在二者之间要划一个严格的时间界限或学术分水岭,却几乎不大可能。单就中国医学史研究而言,虽然历代已经作出了巨大成绩,但仍有许多领域尚侍开发。
我们知道医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国医学主要是研究医学发展历史的一门学科。在我国文化长河中有着生生不息的文化氛围。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女有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一份文化传承下去。了解中医学怎么能不知道医学史的发展呢?